資源簡介 第四課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學習目標簡述農業工具的變化過程了解手工業工具的發展了解勞作方式的發展過程知識記憶農業工具的變化1.耕作工具材質 特點石器 舊石器時代的制作方法以打擊為主,新石器時代增加了磨制青銅 距今5000年左右,中國已出現小件青銅器。青銅在當時是珍貴資源,青銅鑄造的農具數量有限鐵質 公元前15-前14世紀,小亞細亞東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鐵技術。中國戰國時期,鐵質農具在農業生產中逐步推廣,南北朝時期出現以灌鋼法制作的農具手工業工具的進步紡織工具的制作原始社會:約3萬年前,中國的山頂洞人已經用骨針縫制獸皮。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古人使用陶紡輪。漢代:畫像石中出現了人們使用紡車紡紗的場景。當時,人們能夠使用構造復雜的提花機織出帶有精美花紋的絲織品。元代以后:紡織機成為農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陶瓷業最初用泥條盤筑的方式制造陶器,由于用手工控制形狀,陶器的圓度并不理想。新石器時代晚期,許多地區采用坯車制坯,能制成圓形坯件,控制坯件的薄厚。南朝時: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缽中,避免燒制過程中氣體和有害物質污損坯件。唐宋時期:為了使器物在燒制過程中不粘連,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燒制好的支釘。冶煉金屬工具①鍛打工具:熔化金屬原料的土爐、打擊金屬原料的錘、磨平的銼等。②鑄造工具:熔化金屬原料的坩堝、使液態金屬成型的范等。朝代:中國商朝和西周時期的遺址中,發現了許多制作青銅器的范,戰國以后,出現了大量鐵農具的范。勞作方式的發展農業家庭式勞作中國:中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統治者鼓勵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生產模式。古希臘羅馬:氏族部落解體之后,一家一戶的家庭式勞作日漸普及。莊園式勞作古羅馬:羅馬共和國晚期,戰爭帶來的大量奴隸涌入羅馬,出現了大型奴隸制莊園。在中古時期的西歐,大量農奴或農民在領主的莊園中服勞役。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堡除軍事作用外,也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手工業家庭式勞作與作坊式勞作主要工作:以制作手工業產品為生的手工業家庭,以及擁有某種手工工藝的民營和官營作坊。特點:手工業者世代傳承,或父子相繼,或師徒傳授,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合作探究探究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的應用、推廣及大量出現,與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有著必然的聯系。據統計和考證,《山海經》里著名的鐵山之中,“秦地即占10處之多”,河南、山西都有銅礦。戰國早期,出現用退火熱處理方法獲得的展性鑄鐵(可鍛鑄鐵),并出現“一范兩器”的范具。隨著鐵制農具種類的豐富和形制、功能的創造,農民希望掌握新型工具從事和發展農業生產。戰國時期,列國諸侯相繼變法,鐵農具的制造生產在各國“富國強兵”的變法改革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摘編自楊玄《春秋戰國時期黃河流域的金屬農具的分析研究》材料二 武帝以(趙)過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三腳耬車)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樓,皆取備焉,日種一頃(100畝)。至今,三輔(陜西中部地區)猶賴其利。今遼東耕犁,轅長四尺,回轉相妨,既用兩牛,兩人牽之,一人將耕,一人下種,二人挽耬,凡用兩牛六人,一日才種二十五畝,其懸絕如此。——摘編自(東漢)崔定《政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大量出現的歷史條件。(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西漢犁耕技術發展的特征。【答案】(1)條件:黃河流域具有豐富的金屬自然資源;冶鐵工藝的創新和進步;大量土地的開發;勞動人民對落后農具的變革要求;列國變法的推動。(2)特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由中原地區向邊遠地區推廣;呈現多樣性和地域性。【詳解】(1)條件:根據材料“據統計和考證,《山海經》里著名的鐵山之中……河南、山西都有銅礦”可知,黃河流域具有豐富的金屬自然資源;根據材料“戰國早期,出現用退火熱處理方法獲得的展性鑄鐵(可鍛鑄鐵),并出現‘一范兩器’的范具”可知,冶鐵工藝的創新和進步;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當時大量土地的開發;根據材料“隨著鐵制農具種類的豐富和形制、功能的創造,農民希望掌握新型工具從事和發展農業生產”可知,勞動人民對落后農具的變革要求;根據材料“戰國時期,列國諸侯相繼變法,鐵農具的制造生產在各國‘富國強兵’的變法改革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可知,列國變法的推動。(2)特征:根據材料“武帝以(趙)過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可知,政府發揮主導作用;根據材料“至今,三輔(陜西中部地區)猶賴其利。今遼東耕犁,轅長四尺,回轉相妨”可知,由中原地區向邊遠地區推廣;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犁耕技術,呈現多樣性和地域性。探究二我國是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農業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發展的根本問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神農氏作,斲(zhuo)木為耜,煣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系辭下》材料二 裴李崗遺址出土數量較多,種類比較齊全的農業生產勞動工具,說明我國黃河流域8000年前就開始了農業生產,數量眾多的收割工具石鐮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盤,說明當時農業生產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豬、牛、羊骨骼,以及發現的陶塑豬、羊原始藝術品,說明當時在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家畜的飼養也出現了。——《光明日報》1979年1月10日《河南省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材料三 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開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術也隨之出現,并首先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實行起來……秦漢以來,隨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鏵是全鐵外,還創造了犁壁,從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频蹏捌?,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貢獻,這就是曲轅犁(又稱江東犁)的出現。它操作起來較為靈活方便,因而特別適于土質黏重、田塊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這對江南地區農耕經濟的發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陳文華《農具發展史》(1)材料一、二是圍繞什么主題選取的?指出哪一則材料最具客觀歷史價值,說明理由。(2)依據材料三概括春秋戰國至唐朝農業發展的特點。【答案】(1)主題:古代中國農業的起源。材料二。理由:材料二屬于考古發現,大量文物的出土直接證明我國是農業起源地之一,而材料一屬于歷史傳說,有待考證。(2)精耕細作技術不斷完善;傳統耕犁定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詳解】(1)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一主要說的是農業的起源,是從傳說的角度說的,材料二主要是從考古的角度進行分析的。就歷史價值來看,考古發掘的史料價值遠遠高于文獻及傳說的史料價值。(2)從材料“鐵農具開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術也隨之出現……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國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貢獻,這就是曲轅犁(又稱江東犁)的出現”等信息分析。探究三中國是世界農業發源地之一,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先民創造了輝煌的農業文明。某博物館擬舉辦“中國古代農業文明”主題展覽,邀請中學生參與展覽的籌備。展覽一 燦爛輝煌的農業成就(1)請你就作物培植、農具改進各列舉兩項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充實展覽內容。展覽二 男耕女織的經營方式(2)圖一、圖二反映的歷史現象與圖三有何內在聯系?展覽三 歷史悠久的中國農業,形成了獨特而優良的生產模式。它特別重視在單位面積土地上進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講究輪作、復種、間作套種、加強管理;非常注意水利的興修和技術的改進,以期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古代西歐農業經營粗放,糧食收獲量與播種量之比一般為3—5倍,而從《齊民要術》看,我國6世紀粟的收獲量為播種量的24—200倍,麥類則為44—200倍。——摘自《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業歷史卷”(3)據以上材料,請你為展覽三擬定一個恰當的標題。【答案】(1)作物培植方面:我國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國家;農具改進方面:創制出曲轅犁、筒車。(其他例子,如有代表性,符合史實,均可給分)(2)鐵制農具的使用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伴隨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現,促成了小農經濟逐步形成。(3)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詳解】(1)作物培植方面: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國家。農具改進方面: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古代在農具改進方面的創制主要有曲轅犁、筒車等。(2)聯系: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一中“戰國時期的鐵農具”與圖二中“廢井田,開阡陌”反映的歷史現象與圖三中的耕織圖之間的聯系為,鐵制農具的使用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伴隨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現,促成了小農經濟逐步形成。(3)標題:根據材料中“特別重視在單位面積土地上進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講究輪作、復種、間作套種、加強管理;非常注意水利的興修和技術的改進,以期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展覽三體現的中心問題是“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課堂練習1.春秋戰國時,出現了翻土墾荒的犁(替代了末耜),鏟土、耘苗、松碎表土的鏟,除草、間苗的鋤,平地、起肥用的耙,開溝、做壟的鍤,收割谷物的鐮等多種農具系列。這一現象A.體現了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 B.鞏固了規?;r業生產秩序C.形成了完整的農耕生產分工 D.促進了牛耕技術在全國推廣【答案】A【詳解】春秋戰國時期,在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了較為完整的農具系列,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A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的出現,井田制逐漸瓦解,私田日益出現,農業生產由大規模的集體生產逐漸轉變為小塊土地的家庭勞作,B項錯誤;“完整”一詞表述太過絕對,從生產農具種類也無法得知生產分工的完整性,C項錯誤;D項西漢時期牛耕在全國推廣。2.在清代前期上海地區出現了“其女子多勤苦織紅,篝燈燎火至達旦不休,終歲生資悉仰給于織作”,“婦女瞌餉外,耘獲車灌率與男子共事,故視他郡雖勞苦倍之,而男女皆能自立”的現象。這反映了當時上海A.手工業發展水平超過農業 B.自然經濟逐漸趨向解體C.婦女地位有一定的提高 D.女性受制夫權生活艱辛【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婦女瞌餉外,耘獲車灌率與男子共事,故視他郡雖勞苦倍之,而男女皆能自立”,可知,清代前期上海地區,婦女與男子共同參與生產,男女都能自立。這說明當時上海婦女地位有一定的提高,故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手工業發展水平超過農業”,故A項錯誤;自然經濟逐漸趨向解體是在鴉片戰爭后才開始的,故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上海地區的女性自立,不再受制于夫權,故D項錯誤。3.“東周時期,王朝軟弱無力,封建主相互混戰不休,表面上是個多事的時期。不過,這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從而明確地、永久地決定中國發展進程的時期?!币l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的主要原因是A.各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C.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進一步推廣 D.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答案】C【詳解】根據唯物史觀可知,生產力的進步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并推廣體現了生產力的進步,進而引起了生產關系的變革,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的主要原因,C正確;變法改革、修建水利工程以及百家爭鳴都不能作為春秋戰國社會轉型的根源,排除A、B、D。4.在西亞烏爾第一王朝的王陵中發掘出大量銅制的頭盔、斧子、標槍等,銅塊已成為具有傾向職能的交換媒介。這可以佐證A.西亞最早掌握了青銅鑄造技術 B.烏爾第一王朝已經進入青銅時代C.烏爾第一王朝促進了青銅技術外傳 D.銅鑄幣成為當時的流通主幣【答案】B【詳解】從題干材料可看出,王陵中挖掘出大量銅制的器皿,而且銅塊已成為交換媒介,這說明當時銅的使用已經比較普遍,故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對比,因此不能得出西亞最早掌握了青銅鑄造技術的結論,故A項錯誤;題干中未涉及青銅技術的外傳,故C項錯誤;題干中雖說銅塊成為交換媒介,但沒有涉及銅鑄幣的問題,故D項錯誤。5.如圖為兩種不同的養馬方式,圖1是散養、圖2是廄養。兩相比較后者的優勢主要在于A.保護生態環境 B.確保牲畜安全C.降低養殖成本 D.增大綜合效益【答案】D【詳解】廄養可以為馬匹擋風遮雨,減少自然界的危害;同時通過馬匹之間的柵欄間隔,減少了互相之間的襲擾;通過馬槽喂養,減少了養殖成本;通過馬肥的再利用,增加了產能,從而達到了增大綜合效益的目的,故D項正確;ABC項不符合題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