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課現代科技進步與人類社會發展學習目標簡述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2.掌握現代科技進步的革命性意義知識記憶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技術計算機出現:1946年,美國軍方研制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問世于賓夕法尼亞大學,開啟了電子計算機時代。網絡①1969年,美國國防部把幾臺計算機連接起來,建立起軍用網絡。②互聯網于20世紀90年代實現商業化,成為世界上信息資源最豐富的計算機公共網絡,目前已遍布全球。人工智能:20世紀50年代機器模擬智能被美國科學家提上日程。大力發展只能制造以及人工智能新興產業,鼓勵各個領域的智能化創新,是當今科技發展的重要任務。空間技術開始:1957年,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以后,開發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體的航天技術迅猛發展。發展:俄羅斯、美國、法國、中國等國家已研發出百余種運載火箭,先后發射成功大量航天器,在太空建立了嚴密的地球測控網。海洋技術美國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美國深潛器曾在水下數千米處發現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潛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中國①1997年,中國自主研發的無纜水下深潛機器人成功潛入水下6000米處進行科學試驗,這標志著中國海洋技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②2012年,中國的“蛟龍號”載入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域進行試潛,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這是世界同類型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新材料技術:高分子材料、納米材料、生態環境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廣泛應用到生產生活中。現代科技進步的革命性意義計算機與人工智能技術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也開拓了新的生產領域。人們的勞作方式產生了巨大變革,影響了經濟增長模式與管理方式。促使社會階層結構與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第一、第二產業的從業者大幅度減少,第三產業的從業者大量增加。人類文化生活出現新的模式網絡和智能手機在工作生活中發揮巨大作用。各種應用程序的開發促進了人們的通信交流。自媒體為代表的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上超越時空界限,匯集各種渠道的信息。新科技革命促進了人們思維的變化,航天技術的進步使得地球成為“地球村”,計算機網絡技術促進了信息的傳播、方便 了人類交流,大大拓展了人們的認知視野。合作探究探究一2019年1月22日至25日,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會在瑞士達沃斯召開,年會主題為“全球化4.0,打造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的全球結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從工業1.0到工業4.0的變化(1)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前兩次工業革命各自主要起始國、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及對經濟全球化的影響。(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工業3.0中美國等西方國家經濟運行機制發生的變化。(3)四次工業革命也深刻影響了中國。請各舉一例說明四次工業革命給中國帶來的積極影響。【答案】(1)第一次工業革命:起始國:英國;生產組織形式:出現了現代工廠制;經濟全球化:通過商品輸出和掠奪原料,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起始國:主要是美國和德國;生產組織形式:出現了壟斷組織;經濟全球化:通過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2)變化:美國等西方國家采取了從加強到減少國家對經濟干預的體制的變遷。(3)影響: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清政府掀起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歷程;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掀起了戊戌變法等政治運動;第三次工業革命期間,中國積極進行航空航天技術的研究,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四次科技革命到來之際,中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技術。【詳解】(1)實際上是考查前兩次工業革命的區別,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即可。可得出第一次工業革命:起始國:英國;生產組織形式:出現了現代工廠制;經濟全球化:通過商品輸出和掠奪原料,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起始國:主要是美國和德國;生產組織形式:出現了壟斷組織;經濟全球化:通過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應從20世紀70年代后美國等西方國家逐漸從加強到減少國家對經濟干預的角度來回答變化。(3)根據所學可從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清政府掀起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歷程這一角度概括。其它幾次言之有理亦可。探究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20世紀的科學革命為技術革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物理學革命為原子能、電子技術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化學革命為分子設計和開發新材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大量興起,以至任何一項重大的科學發現和發明,都不再是單一學科發展的結果.科學事業也不再是少數人的事業,而成為社會性的巨大事業.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大大提高了工業勞動生產率,戰后1946年至1970年,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增長了大約4倍.同時,海陸空立體交叉交通運輸網絡形成,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經濟聯系.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興產業部門,如:信息技術產業已被人們從第三產業中獨立出來,作為第四產業.科技革命造成的新的技術水平,使一個企業、一個國家很少能單獨全面開發新產品,因此必須進行產品零部件開發的國際合作.———摘編自王春明 科技革命的歷史軌跡及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材料二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的講話( 2016年5月30日)(1)根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以來科技革命的主要特點。(2)根據以上材料分析科技革命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說明了什么 【答案】(1)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學科間的綜合性加強,大量新興學科興起(或交叉學科、綜合學科興起);科技研究的社會化趨勢明顯。(2)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推動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強了世界各地間的經濟聯系,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推動國際分工的變化,國際合作加強.說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當今世界,國家間的競爭是以經濟和科技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要大 力發展科學技術,增強國際競爭力(大力推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詳解】(1)根據材料“20世紀的科學革命為技術革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物理學革命為原子能、電子技術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可知,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緊密結合,相互促進;根據材料“與此同時,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大量興起,以至任何一項重大的科學發現和發明,都不再是單一學科發展的結果”可知,學科間的綜合性加強,大量新興學科興起;根據材料“科學事業也不再是少數人的事業,而成為社會性的巨大事業”可知,科技研究的社會化趨勢明顯。(2)影響,根據材料“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大大提高了工業勞動生產率……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增長了大約4倍”可知,推動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根據材料“海陸空立體交叉交通運輸網絡形成,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經濟聯系”可知,加強了世界各地間的經濟聯系,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根據材料“科技革命造成的新的技術水平,使一個企業、一個國家很少能單獨全面開發新產品,因此必須進行產品零部件開發的國際合作”可知,推動國際分工的變化,國際合作加強。說明,根據材料“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的崛起首先需要大力發展科技,科技的發展也是一個國家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因此增強國際競爭力就大力發展科技,實行“科教興國”等策略。探究三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演進的重要成果。回答下列問題。宋代民間刻書可分為自家刻、家塾刻、坊刻和寺院刻等,自家刻主要由文人、士大夫自己集資刻書,家塾刻是由文人自己辦的私塾出資刻的書,雖數量較少,卻講求質量,反映此時刻書風氣之盛……坊刻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刻書商生產的書,主要是民間流行和需要的讀物,種類龐雜,數量相當大。——盧嘉錫《中國科學技術史》(1)上述材料反映了宋代什么現象?結合所學簡要概括這一現象出現的科技條件。(2)依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說明“牛頓體系”的核心內容及其歷史影響。某學習小組為撰寫歷史小論文搜集了如下資料:①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美國正式誕生。②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③1962年,蕾切爾·卡森發表《寂靜的春天》,主要探討污染問題,尤其是使用DDT等殺蟲劑,對于動植物乃至人類可能造成的傷害。④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成功在月球上著陸。⑤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⑥2006年,瑞典《英里克斯郵報》宣布自明年起停印報紙,改為只在網絡上發行。(3)運用上述材料,提出兩個觀點,構思歷史小論文,完成下表。【答案】(1)現象:宋代民間刻書盛行。條件:雕版印刷的普及,印刷技術的提高。(2)核心:經典力學體系。影響:建立了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促進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展;描述了宇宙運行的自然法則,有力地推動啟蒙運動的發展。(3)示例:資料序號 可論證的觀點①⑥ 科學技術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③⑤ 科學技術導致自然環境的變化①②③④⑤⑥ 科學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詳解】(1)現象:根據材料“反映此時刻書風氣之盛”可知,宋代民間刻書盛行。條件: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代雕版印刷的普及,印刷技術的提高推動了民間刻書盛行。(2)核心: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牛頓力學的核心是經典力學體系。影響:根據材料所學知識可知,牛頓建立了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促進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展;根據材料圖片的隱喻以及“自然界存在著規律”可知,牛頓描述了宇宙運行的自然法則,有力地推動啟蒙運動的發展。(3)示例:根據“①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美國正式誕生”“ ⑥2006年,瑞典《英里克斯郵報》宣布自明年起停印報紙,改為只在網絡上發行”可以得出,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密切。根據“1962年,蕾切爾·卡森發表《寂靜的春天》,主要探討污染問題,尤其是使用DDT等殺蟲劑,對于動植物乃至人類可能造成的傷害”和“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可以得出,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了自然環境的變化。課堂練習1.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簡稱GPS)是利用GPS定位衛星,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定位、導航的系統。它運用了新科技革命中的①原子能技術 ②航天技術 ③生物工程技術 ④計算機網絡技術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D【詳解】“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航空航天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運用,與原子能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無關,因此D正確,ABC排除。故選D。2.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八十周年紀念日,國家公祭網為此舉行了第四次網絡公祭儀式,千萬人在此祭奠遇難者,祈愿和平。該網站設七種語言,能幫助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殺的真相。這表明互聯網( )A.改變人們的價值觀 B.增加了信息傳遞的廣度C.改變歷史研究方式 D.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該網站設七種語言,能幫助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可知,互聯網增加了信息傳遞的廣度,故B正確;材料內容是從互聯網傳播,讓更多國家、人民了解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并沒有關于價值觀、歷史研究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的描述,故ACD都與材料主旨無關,都排除。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研制了原子彈并用于實踐;1946年美國投入使用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最初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的;德國人研制成功的遠程液體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襲英國的。”以上史實說明A.科技革命是戰爭爆發的導火索B.科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C.第二次世界大戰加速了新科技革命的到來D.新科技革命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答案】C【詳解】據“美國投入使用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最初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的”“德國人研制成功的遠程液體燃料火箭,是用來空襲英國的”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加速了新科技革命的到來,C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二戰推動科技的發展,A排除;B屬于夸大科技的作用,排除;D顛倒了因果關系,排除。故選C。4.1955年,國務院發布的《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的暫行條例》規定,一等獎獎金為1萬元人民幣。1966年,批準了發明獎勵297項,僅對獲獎者頒發證書,未頒發獎章和獎金。200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正式設立,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頒發榮譽證書和500萬元高額獎金。這反映出A.美蘇冷戰促進中國更加重視科技 B.改革開放開始要求提高創新能力C.國家更加注重對科技創新的激勵 D.科教興國戰略得到全面貫徹落實【答案】C【詳解】從建國初規定科技發明一等獎獎金為1萬元人民幣,1966年,僅對獲獎者頒發證書,未頒發獎章和獎金,到2000年國家設立最高科學技術獎,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頒發榮譽證書和500萬元高額獎金,反映出國家更加注重對科技創新的激勵,C項正確;1991年美蘇冷戰已經結束,不是促進當今中國更加重視科技的原因,A項錯誤;改革開放“開始”要求提高創新能力與國家早在1955年就已制定條例、設立科技發明獎項等不符,B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科教興國”戰略得到了“全面”貫徹落實,D項錯誤。5.如圖作為中蘇關系的史料,其價值在于A.是研究中蘇建交的第一手資料 B.真實還原了簽約現場的細節C.用于印證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藝術再現了中蘇的友好關系【答案】D【詳解】據材料“《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1950年)》”,可知油畫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之初中蘇友好結盟的史實,故選D項;依所學,1949年中蘇建交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依所學,藝術作品是對現實的反映,但存在作畫者個人意圖與美化的場景,排除B項;依所學,中蘇友好關系反映了50年代“一邊倒”的外交核心,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