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課古代的商業貿易學習目標簡述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歷程2.簡述貨幣、信貸、商業契約的發展知識記憶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出現:原始社會后期,隨著社會分工、剩余產品及私有制的產生,出現了交換,逐步發展起商業貿易。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先秦時期:商朝出現獨立商人,商業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貴族手里。春秋戰國時期,“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秦漢時期:貨幣、車軌、度量衡的統一,促進全國的商品流通。隋唐至兩宋時期: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步瓦解,商業進一步繁榮。元、明、清時期: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形成全國范圍的商業貿易,地域性商幫興盛。古代世界商業貿易的表現地區 商業貿易的表現古埃及 人們在市場上交換產品;國王派商人出國貿易古希臘 形成若干個商業貿易中心,海外貿易活躍古羅馬 商貿繁榮,海外貿易航線 四通八達拜占庭帝國 一度壟斷了中國絲綢等東方奢侈品在歐洲市場的貿易阿拉伯商人 在亞、非、歐三洲間從事中介貿易亞歐貿易通道陸上通道——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傳到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歐洲和中亞等地的珍寶輸入中國。海上貿易:唐宋以后,海上貿易興盛,中國商船最遠可到達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官府設“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朝貢貿易:明清時期有嚴格規定,清政府在廣州設置公行,統攬對外貿易事務。商業貿易發展的影響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貨幣、信貸、商業契約貨幣形錢:中國的商朝用貝等天然物作為貨幣。公元前8-前7世紀,小亞細亞出現金屬鑄幣。功能:作為衡量商品價值的一般等價物,便利了商品交換和流通,并成為財富的象征。借貸世界:前22-前21世紀,兩河流域出現經營借貸的商人。前16-前11世紀,古埃及出現較為完備的借貸合約。前4世紀,古希臘出現匯票的雛形。中國:唐朝時,出現類似現代匯票的“飛錢”。宋代交子、會子等紙幣開始使用。明清時期,出現錢鋪、莊票等。契約世界:前3000年左右,契約在古埃及廣泛使用。前2600年左右,兩河流域的人們已經使用契約。中國:商周時期,契約出現。漢朝以后,買賣、租佃等財產關系及收養、雇傭等人身關系,都要訂立契約。合作探究探究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太祖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日詔開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來,不得禁止。”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里記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曉不絕。冬月雖大風雪陰雨,亦有夜市。”材料二 宋朝是中國社會市民階級正式產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業者、商人、小業主構成了宋朝的中產階級。他們經濟富足,又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閑暇生活及審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榮,戲曲、雜技、音樂、詩歌、小說等都在宋代高度繁榮。——詹子慶《中國古代史參考資料》材料三 內藤湖南(1866~1934年)指出:“若說近世史應從什么時候開始?這應當是宋以后……宋代發生了商業革命……北宋以后堪稱近代史。”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實是,宋朝時的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絲毫未對中國社會產生爆炸性的影響,而西方與此相應的商業革命卻對西方社會產生了爆炸性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夜市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朝經濟發展的主要影響。(3)概括材料三中內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諾斯對宋代歷史地位認識的異同。【答案】(1)原因: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夜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政府積極支持夜市的發展。(2)促使市民階層產生,出現了其獨立的價值追求和社會生活方式;促進了宋朝文化高度繁榮。(3)同:都認為宋代中國發生商業革命。區別:前者認為宋朝開始具備近代世界的特征;后者認為宋朝的商業革命沒有把中國引向近代社會。【詳解】(1)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夜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根據材料“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來,不得禁止”可知,政府積極支持夜市的發展。(2)影響:根據材料“宋朝是中國社會市民階級正式產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業者、商人、小業主構成了宋朝的中產階級。他們經濟富足,又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追求”可知,促使市民階層產生,出現了其獨立的價值追求和社會生活方式;根據材料“市民的富裕閑暇生活及審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榮,戲曲、雜技、音樂、詩歌、小說等都在宋代高度繁榮”可知,促進了宋朝文化高度繁榮。(3)同:根據材料“這應當是宋以后……宋代發生了商業革命……北宋以后堪稱近代史”“宋朝時的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絲毫未對中國社會產生爆炸性的影響,而西方與此相應的商業革命卻對西方社會產生了爆炸性的影響”可知,兩者都認為宋代中國發生商業革命。區別:根據材料“宋代發生了商業革命……北宋以后堪稱近代史”可知,內藤湖南認為宋朝開始具備近代世界的特征;根據材料“毫未對中國社會產生爆炸性的影響,而西方與此相應的商業革命卻對西方社會產生了爆炸性的影響”可知,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宋朝的商業革命沒有把中國引向近代社會。探究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由御街南往,過州橋,兩邊多飲食店;東去東角樓,是金銀彩帛交易之所,門面廣闊,每一交易動即千萬;東區,有瓦子;東十字大街為“鬼市子”,每夜點燈博易,買賣衣物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摘編自侯家駒《中國經濟史》材料二 中國金融經濟,在歷史上最低限度有三次突然猛進。此即西周至兩漢,唐宋之間,明清之際。但無一次其突出使中國經濟史改觀。明末之巨商,多為鹽商,但因食鹽由官廳專賣,其能在此間牟利者,多為官僚資本,亦官商不分。商人至互相合作,共同經營之情形已屢見不鮮,其任事者為“親戚知交”,則雖無效能亦不便辭退。明朝的政策,缺乏積極精神,雖嚴格執行中央集權,卻不用這權威去扶助先進的經濟部門,而是強迫它與落后的經濟看齊。——摘編自黃仁宇《放寬歷史的視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城市商業發展的表現。(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商業未能“使中國經濟史改觀”的原因。【答案】(1)表現:突破市坊界限;打破時間限制;商品種類多,交易數額大;出現娛樂場所。(2)理由:明清商業與封建官僚聯系密切;商人間關系濃厚,往往導致效能低下;明清實行重農抑商、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小農經濟根深蒂固。【詳解】(1)表現:根據材料“ 由御街南往,過州橋,兩邊多飲食店”可知,突破市坊界限;根據材料“東十字大街為‘鬼市子’,每夜點燈博易,買賣衣物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可知,打破時間限制;根據材料“東去東角樓,是金銀彩帛交易之所,門面廣闊,每一交易動即千萬”可知,商品種類多,交易數額大;根據材料“東區,有瓦子”可知,出現娛樂場所。(2)理由:根據材料“明末之巨商,多為鹽商,但因食鹽由官廳專賣,其能在此間牟利者,多為官僚資本,亦官商不分”可知,明清商業與封建官僚聯系密切;根據材料“商人至互相合作,共同經營之情形已屢見不鮮,其任事者為‘親戚知交’,則雖無效能亦不便辭退”可知,商人間關系濃厚,往往導致效能低下;根據材料“明朝的政策,缺乏積極精神,雖嚴格執行中央集權,卻不用這權威去扶助先進的經濟部門,而是強迫它與落后的經濟看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實行重農抑商、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小農經濟根深蒂固。探究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魏初風俗至陋,……遷都之后,于革易舊俗,亦可謂雷厲風行。……民族根柢,莫如語言,語言消滅,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國文化之故,至欲自舉其語言而消滅之,其改革之心,可謂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材料二 明朝末年,有記載的英國最早來華的商人,通過一位懂得中葡語言的通事(注:翻譯人員),與中國人打交道。清朝前期,朝廷實施了特色的對外政策,廣州成為海外貿易的窗口。在對華貿易中,英國的對華貿易需求旺盛,歐洲其他國家風塵莫及。雙方的語言交流逐漸成為熱門話題。18世紀上半葉,廣州英語開始“穩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門葡語而成為中外貿易不可替代的國際通用語”。從l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廣州英語在中國南方口岸發揮著貿易通用語的主導作用。以漢字注音的廣州英語詞匯讀奉和手冊商務英語教材紛紛出現。如《紅毛買賣通用鬼話》《通商指南》、《華英貿易字匯》等。——莫再樹《晚清商務英語教學源流考鏡》(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孝文帝“遷都”對改革的作用,分析孝文帝“改革之心”堅定的原因。(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廣東地區“外語”變化與原因。【答案】(1)作用:有利于減少改革阻力;為徹底移風易俗(如禁鮮卑語、講漢話等)創造條件。原因:北魏風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漢族文化,改革熱情高。(2)變化:外語有澳門葡萄牙語變為廣州英語;英文詞典和商務教材的出現。原因:清前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開放廣州一口通商;英國取代其它國家成為與中國進行貿易的最重要國家。【詳解】(1)作用:根據材料“遷都之后,于革易舊俗,亦可謂雷厲風行”可知,有利于減少改革阻力;根據材料“民族根柢,莫如語言,語言消滅,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可知,為徹底移風易俗(如禁鮮卑語、講漢話等)創造條件。原因:根據材料“魏初風俗至陋”可知,北魏風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根據材料“孝文以仰慕中國文化之故,至欲自舉其語言而消滅之,其改革之心,可謂勇矣”可知,孝文帝仰慕漢族文化,改革熱情高。(2)變化:根據材料“18世紀上半葉,廣州英語開始‘穩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門葡語而成為中外貿易不可替代的國際通用語’”可知,外語有澳門葡萄牙語變為廣州英語;根據材料“以漢字注音的廣州英語詞匯讀奉和手冊商務英語教材紛紛出現。如《紅毛買賣通用鬼話》《通商指南》、《華英貿易字匯》等”可知,英文詞典和商務教材的出現。原因:根據材料“清朝前期,朝廷實施了特色的對外政策,廣州成為海外貿易的窗口”可知,清前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開放廣州一口通商;根據材料“在對華貿易中,英國的對華貿易需求旺盛,歐洲其他國家風塵莫及。雙方的語言交流逐漸成為熱門話題”可知,英國取代其它國家成為與中國進行貿易的最重要國家。課堂練習1.“絲綢之路”開通以后,中國的絲綢大量運銷于西方,在羅馬成為貴族富人們普遍使用的衣服和簾幕材料。此外,中國的鐵器、漆器等也輸入西方。羅馬帝國玻璃器皿、毛織品,印度的寶石、香料等也通過這條路而輸入中國。這反映了“絲綢之路”A.加強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B.有利于羅馬帝國的建立C.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D.影響了羅馬下層民眾的生活【答案】A【詳解】材料“羅馬帝國玻璃器皿、毛織品,印度的寶石、香料等也通過這條路而輸入中國”體現的是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文化之間的交流,A項正確;材料與羅馬帝國的建立無關,排除B項;資本主義萌芽是在明中葉后產生的,排除C項;材料與影響羅馬下層民眾的生活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2.唐中期以前,政府主要依靠各級大小官吏來維護市場交易秩序。之后,官府在維護正常交易秩序的過程中,還利用牙人(買賣雙方的中間人)、行會等來協助官府執行相關政策。這一改變A.適應了城市商品經濟發展需要 B.使商業組織成為市場管理主體C.表明政府經濟管理的職能弱化 D.體現政府鼓勵發展工商業經濟【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還利用牙人(買賣雙方的中間人)、行會等來協助官府執行相關政策”,可知,唐朝政府在維持市場交易秩序的過程中利用了民間力量,這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故A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使商業組織成為市場管理主體”,故B項錯誤;材料信息不能說明政府經濟管理的職能弱化,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維持市場交易秩序的方法,沒有體現政府鼓勵發展工商業,故D項錯誤。3.明清時期,江南人家有田十畝,必延請塾師培養子弟應舉入仕;商人、高利貸者也熱衷于培養后代在科場博取功名,還不惜血本捐官買爵。這反映了當時A.賣官鬻爵之風盛行 B.傳統抑商政策已經被廢棄C.官商一體成為趨勢 D.社會群體依附于政治權力【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明清時期,富裕人家、商人和高利貸者都熱衷于培養后代做官,他們雖然有錢但無權,希望借助培養后代做官來掌握政治權力,由此可見,當時的社會群體依附于政治權力,故D項正確;材料只是強調社會群體熱衷官場,其中有不惜血本捐官買爵的現象,但不能說賣官鬻爵之風盛行,故A項錯誤;“傳統抑商政策已經被廢棄”說法錯誤,且與題意不符,故B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官商一體成為趨勢,故C項錯誤。4.秦漢開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絲綢之路的1.0時代,這一時代,陸上絲綢之路主要維系了中原與周邊少數民族的交往。1405年,朱棣派遣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鄭和又六次下西洋,最遠到達東非,拓展了海上絲綢之路。這是絲綢之路2.0時代的開端。促成這種轉變的因素主要是A.經濟重心的南移 B.明朝對外政策開明C.航海技術的進步 D.商品經濟的發展【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從秦漢開始直至元朝的絲綢之路的1.0時代,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要,維系了中原與周邊少數民族的交往;自鄭和下西洋,拓展了海上絲綢之路,并開啟了絲綢之路2.0時代。結合所學可知,絲綢之路由以陸路為主轉到以海路為主,從北方轉移到南方,主要是因為經濟中心南移,故A項正確;明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鄭和下西洋是朝貢貿易的體現,所以“明朝對外政策開明”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故B項錯誤;“航海技術的進步”、“商品經濟的發展”都得益于經濟重心的南移,所以C、D兩項均不是材料現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故排除C、D兩項。5.北方草原地區盛產牛馬、羊及皮、毛、肉、乳等富產品,而缺少糧食、紡織品手工制品等。草原絲綢之路有“皮毛路”“茶馬路”的稱謂。這可以用來說明A.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經濟交流 B.“皮毛路”和“茶馬路”相互輝映C.農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劇烈沖擊 D.草原地區是最早形成茶馬互市的【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草原絲綢之路有“皮毛路”“茶馬路”的稱謂,主要是指北方草原地區用其盛產的牛馬、羊及皮、毛、肉、乳等富產品與中原的糧食、紡織品手工制品等進行交換,以解決生活所需,這可以用來說明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經濟交流,故A項正確;“皮毛路”和“茶馬路”都是指草原絲綢之路,不能說相互輝映,故B項錯誤;材料未體現“農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劇烈沖擊”,故C項錯誤;材料無法說明“草原地區是最早形成茶馬互市的”,故D項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