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土壤的成分學習目標:知識精講 有的放矢核心考點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知識歸納1.土壤的結構土壤的結構 土壤生物 位置枯枝落葉層 小動物活動的主要場所 土壤的最表層上土層 既有大量植物根系分布,也有土壤生物分布 土壤的中層下土層 有少量根系及微生物分布 土壤的最底層2.土壤生物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各類生物統稱為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其實是直接生活在土壤中的一些生物,不包括偶爾到土壤中活動的生物,如大部分鳥類。土壤生物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來源:21cnj*y.co*m】(1)植物: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搖籃。絕大多數植物的根需要固定在土壤中,通過吸收土壤里的各種養分來滿足自身生長的需要。一方面,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不斷地從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和無機鹽;另一方面,植物是土壤有機物積累的重要來源。(2)動物:土壤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動物,陸生動物都以土壤為立足點,它們在土壤上行走、活動和覓食。常見的土壤動物有原生動物、節肢動物、環節動物等。(3)微生物:在土壤中起作用最大的是細菌、真菌等土壤微生物,它們具有種類多、數量大、繁殖快和活動性強等特點,在土壤的物質轉化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們能分解有機物,促進物質循環。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典型例題 珠聯璧合【例題1】若要使土壤樣本中盡可能多地觀察到土壤生物,則應選擇的土壤環境是( )A.沙灘 B.沼澤 C.菜園 D.海涂【變式1】.根據表中土壤顆粒的分類情況,回答問題:名稱 直徑(毫米)砂粒 2.0~0.02粉砂粒 0.02~0002黏粒 <0.002(1)從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保水性 (選填“好”或“差”)。(2)如圖“桃蛋”是一種多肉植物,它喜歡溫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環境:它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生長。則種植“桃蛋”的土壤中應含有較多的 (選填“砂粒”、“粉砂粒”或“黏粒”)。21·cn·jy·com(3)土壤根據礦物質顆粒、空氣、水和有機質等的組成比例不同,可以分為砂土類、黏土類、壤土類三種土壤類型。其中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類型是 。知識精講 有的放矢核心考點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知識歸納1.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主要是指空氣、水、腐殖質(有機物)、礦物質(無機物)等,這些非生命物質可以分為固體、液體和氣體三大類。固體部分主要是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構成,礦物質的主要成分是無機鹽。液體部分是水,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氣體部分是空氣。土壤中所有的非生命物質為土壤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環境條件。2·1·c·n·j·y2.(1)水①來源:土壤水分主要來自降水(降雨、降雪)和灌溉。此外,地下水位較高的,地下水也可以上升補充土壤水分;地表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也會凝結,直接轉變為土壤水分。②作用:利于營養物質的溶解和運輸,改善植物營養狀況、調節土壤溫度,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各種土壤生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2)有機物①來源: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②作用: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腐殖質,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同時,土壤中的有機物能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狀,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和透氣性,改變沙土的松散狀態。【版權所有:21教育】(3)無機鹽有可溶于水和不可溶于水兩種,可溶于水的無機鹽是植物生長所需的重要物質。典型例題 珠聯璧合【例題2】“落葉歸根”即植物的枯葉落人泥土,也成為土壤的一部分,它屬于( )A.有機物 B.無機鹽 C.土壤物質 D.礦物質【變式2】某同學取四份土壤,分別在編號為①②③的三個花盆中放入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中放入細砂石和碎石塊,把長勢相近的同種植物分別移栽到花盆中。然后將花盆①放在盛滿水的水盆中,水面與土面相平,同時每天給花盆①②④中的土壤澆相同的水,花盆③中的土壤不澆水。請回答:(1)從實驗條件上看,①和②有什么區別?__ __;②和③有什么區別?__ __②和④有什么區別?__ __。(2)從實驗結果上看,①和②比較說明了_ __;②和③比較說明了__ __;②和④比較說明了__ __。(3)請幫助該同學預測,哪一盆植物生長得最好?并說明理由:__ __。知識精講 有的放矢核心考點三:從巖石到土壤知識歸納1.引起巖石風化的因素(1)風的作用;(2)流水的作用;(3)溫度劇烈變化的作用;(4)雨水的作用;(5)生物的作用。2.土壤的形成過程堅硬的巖石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漸風化變成了石礫和砂粒等細碎的礦物質顆粒,再經各種生物和氣候的長期作用才形成了含有砂粒、有機物、水和空氣等物質的土壤。土壤的形成過程是十分緩慢的,直到今天,這個過程仍在不斷地繼續著。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況下大約需要100~400年,在極其寒冷的環境中,大約需要1000年。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典型例題 珠聯璧合【例題3】在土壤漫長的形成過程中,標志著土壤最終形成的是( )A.最低等生物出現B.地衣、苔蘚植物出現C.森林和草地出現D.低等動物的出現【變式3】如圖所示為溪溝里的許多鵝卵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刮風揚沙,碰撞磨損B.水流沖擊,巖石之間摩擦C.驟熱和驟冷,巖石爆裂D.植被生長作用走進重高 拓展視野【題1】.育才中學201班的劉燕同學,利用下列操作測土壤空氣的體積分數。①用金屬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塊土壤,剛好盛滿容器。②用量筒向金屬容器內加水,直至水面與容器口相平為止,記錄體積,加水前量筒內水的體積為V1,加水后剩余水的體積為V2。③將容器中的土壤倒出,洗滌金屬容器。④用量筒向容器內注水到液面與容器口相平,把容器中的水倒入量筒,測得水的體積為V3。⑤計算土壤空氣的體積分數。劉燕同學計算的土壤空氣的體積分數的式子正確的是( )A.×100% B.×100%C.×100% D.×100%【題2】.用一個較大的玻璃瓶,下層裝滿顏色比較深的黏土,第二層裝顏色較淺的沙土,上層裝顏色較深的黏土,玻璃缸中的土要保持一定的濕度,三層土的總體積約占玻璃缸容積的四分之三,以保持玻璃缸內足夠的空氣,選幾條生長良好的蚯蚓,仔細觀察其外部形態后放在玻璃缸內,玻璃缸上蓋一玻璃片,但不要蓋的過嚴,如圖所示,將以上裝置放于溫暖、陽光不直射初,每天投入一些腐爛的樹葉,作為蚯蚓的食物,五六天后再觀察土壤的分層狀況及疏松情況.21cnjy.com(1)A圖是蚯蚓的外形圖,請據圖回答問題;[1]端是 ;[2]端是 .(2)蚯蚓生活在富含 的濕潤的土壤中,通過 和 的配合,使身體蠕動.(3)為什么玻璃缸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 (4)結合學習的知識分析:五六天后圖B出現 的現象是 .鞏固訓練 初露鋒芒【題1】小剛為了探究土壤成分,先取一定質量的干燥土壤,放在如圖裝置的石棉網上,用酒精燈加熱,等土壤白煙冒盡后,冷卻至室溫,稱量質量,分析質量變化,你認為小剛是在探究土壤中的( )A.有機物含量 B.空氣體積分數C.土壤生物數量 D.無機鹽含量【題2】.下列有關土壤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態、液態和氣態B.礦物質顆粒占土壤的95%左右C.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D.土壤空氣是土壤生物所需氧氣的來源【題3】.如圖所示,這兩個實驗裝置在室溫下放置一段時間,觀察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兩個錐形瓶中發生的現象,會發現A瓶 ,B瓶 ,其中屬于對照組的是 瓶裝置,上述現象是因為土壤中的 在 的作用下被分解成 。【題4】.小英將甲、乙兩種植物種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組(如圖所示),其中B與C組遮光,降低光照30%,請回答下列問題:(1)若探究甲、乙兩種植物是否會爭奪土壤中的養分,就實驗設計來看,應比較A、B、C、D中哪兩組之間的生長差異?請列出一種正確的組合: .(2)若選擇A、B兩組進行對照實驗,比較兩組植物之間的生長差異,則該實驗的目的是 .21·世紀*教育網(3)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各種養分,該同學為了驗證鎂離子是甲種植物正常生長所必需的養分之一,設計了如下實驗:選擇兩盆生長狀況相似的甲種植物,在一盆甲種植物的土壤中澆灌蒸餾水,在另一盆甲種植物的土壤中澆灌等量的含鎂離子的蒸餾水,保持其它實驗條件相同,觀察比較兩盆植物的生長情況.你認為這樣的實驗設計合理嗎? ;理由是 .【題5】.敵百蟲是一種殺蟲劑,有資料顯示:“少量殘留在土壤中的敵百蟲,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某同學為驗證此說法,設計了實驗,步驟如下①在農田里取適量的土壤,將其均分為甲、乙兩組,將甲組土壤進行滅菌,乙組不滅菌;②配制適宜濃度的敵百蟲溶液,等分兩份,并分別與甲、乙兩組土壤混合均勻,分別放在相同的無菌且適宜的環境下;21*cnjy*com③一段時間后,取樣檢測甲、乙兩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并進行比較;根據上述實驗步驟,回答下列問題(1)步驟①中對甲、乙兩組土壤進行不同的處理,目的是為了 。(2)步驟②將兩組土壤分別放在相同的無菌環境中而不是自然環境中,原因是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敵百蟲,則可預測步驟③中甲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 乙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課后訓練 鯤鵬展翅【題1】.下列工具中適于觀察土壤生物的是( )A.顯微鏡 B.望遠鏡 C.放大鏡 D.電子顯微鏡2.周末,小明想找地方挖蚯蚓做魚餌,他能找到蚯蚓的地方是( )A.亂石堆中 B.干硬的土堆中C.小水洼中 D.濕潤的草地上3.古人云:“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生活中人們也發現燒草坪會有利于以后草的生長,這說明植物生長需要( )www.21-cn-jy.comA.水分 B.空氣 C.大風 D.礦物質元素4.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可以侵蝕巖石,植物的生長也會對巖石碎裂起一定的作用,這種作用屬于巖石風化中的( )A.物理因素 B.化學因素 C.生物因素 D.人為因素5.在潔凈的載玻片上滴上土壤浸出液,待水分蒸發后,玻片上殘留有少量的物質,而改用蒸餾水進行試驗,玻片上沒有殘留物質,試驗表明土壤浸出液中含有( )A.無機鹽 B.蛋白質 C.淀粉 D.脂肪6.腐殖質的主要來源是動物的______ 和動植物死亡后遺留在土壤里的 ,還有人工施用的有機肥等,經過微生物 后形成的腐殖質在土壤中呈黑色的小顆粒,使土壤形成良好的團粒,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有利于作物生長。2-1-c-n-j-y7.土壤是由______態、液態和______態物質組成。由礦物質和腐殖質組成的固體土粒是土壤的______,約占土壤體積的______,固體土粒間的孔隙由______和______占據。土壤中還有各種動物、植物和微生物。8.小杰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做了一個小實驗,請你與他一同完成實驗。長、寬、高分別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鐵塊和土壤,放入大燒杯中注水至浸沒為止,往鐵塊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乙中的水。請回答:(1)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 ,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 。(2)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3)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大約為 。(4)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占土壤的體積分數大約在15%﹣35%之間。土壤空氣對于植物的作用是 。9.為探究環境因素對蚯蚓生活的影響,小江進行了以下實驗:取甲、乙兩個同規格的玻璃杯,甲杯中放入潮濕的肥沃土壤,乙杯中放入經烘干的同種土壤,然后在甲、乙兩杯中同時各放入10條大小及生活狀況相同的同種蚯蚓。請回答下列問題:(1)用10條蚯蚓而不是1條蚯蚓做實驗,其目的是 。(2)一段時間后,發現乙杯中的蚯蚓蠕動逐漸減弱,然后就不動了,而甲杯中蚯蚓活動正常,該實驗說明影響蚯蚓生活的環境因素是 。(3)小江向甲杯倒入清水至剛好覆蓋土壤,發現蚯蚓都鉆出了土壤,這與雨后大量蚯蚓鉆出地面一樣,都是因為土壤中缺少 。10.近年,重金屬鉻引起關注。小宏想知道鉻對玉米生長是否有影響,他做了如下實驗:在裝有同樣肥沃土壤的甲、乙兩個花盆中,同時移入生長同樣健壯的玉米幼苗,甲盆正常澆水,乙盆澆等量的、一定濃度的含鉻溶液。兩周以后,玉米幼苗生長狀況如圖所示。該實驗重復做三次,現象一致。(1)這是一組______實驗,研究的問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玉米幼苗要求“同時移入”“同樣健壯”,是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實驗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與技能】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2.知道土壤中的非生命的水分、空氣、礦物質和有機質。3.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4.能夠借助于工具進行觀察,知道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認識活動是從現象到本質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認真觀察、善于思考的科學態度。2.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重點難點】【重點】學會探究,通過實驗了解土壤是由巖石風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植物殘留體,以及腐殖 質、水和空氣等組成。【難點】土壤的主要組成,設計實驗:探究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教學準備 分組準備:新鮮土壤、干燥土壤、放大鏡、燒杯、藥匙、筷子、水、記錄表,紙盒,報紙、牙簽等。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土壤的成分學習目標:知識精講 有的放矢核心考點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知識歸納1.土壤的結構土壤的結構 土壤生物 位置枯枝落葉層 小動物活動的主要場所 土壤的最表層上土層 既有大量植物根系分布,也有土壤生物分布 土壤的中層下土層 有少量根系及微生物分布 土壤的最底層2.土壤生物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各類生物統稱為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其實是直接生活在土壤中的一些生物,不包括偶爾到土壤中活動的生物,如大部分鳥類。土壤生物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來源:21cnj*y.co*m】(1)植物: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搖籃。絕大多數植物的根需要固定在土壤中,通過吸收土壤里的各種養分來滿足自身生長的需要。一方面,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不斷地從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和無機鹽;另一方面,植物是土壤有機物積累的重要來源。(2)動物:土壤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動物,陸生動物都以土壤為立足點,它們在土壤上行走、活動和覓食。常見的土壤動物有原生動物、節肢動物、環節動物等。(3)微生物:在土壤中起作用最大的是細菌、真菌等土壤微生物,它們具有種類多、數量大、繁殖快和活動性強等特點,在土壤的物質轉化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們能分解有機物,促進物質循環。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典型例題 珠聯璧合【例題1】若要使土壤樣本中盡可能多地觀察到土壤生物,則應選擇的土壤環境是( )A.沙灘 B.沼澤 C.菜園 D.海涂【答案】C【解析】土壤中的生物一般需要有機質量豐富、透氣性好的環境,因此宜選擇在菜園中取土。【變式1】.根據表中土壤顆粒的分類情況,回答問題:名稱 直徑(毫米)砂粒 2.0~0.02粉砂粒 0.02~0002黏粒 <0.002(1)從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保水性 (選填“好”或“差”)。(2)如圖“桃蛋”是一種多肉植物,它喜歡溫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環境:它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生長。則種植“桃蛋”的土壤中應含有較多的 (選填“砂粒”、“粉砂粒”或“黏粒”)。21·cn·jy·com(3)土壤根據礦物質顆粒、空氣、水和有機質等的組成比例不同,可以分為砂土類、黏土類、壤土類三種土壤類型。其中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類型是 。【解答】解:(1)從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主要由非常小的(<2 m)硅酸鋁鹽顆粒組成,是含沙粒很少、黏粒含量多,具有可塑性和黏性的土壤。保水性較好。(2)“桃蛋”是一種多肉植物,它喜歡溫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環境:它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生長。據表中數據可見:“桃蛋”適于生活在砂粒較多的土壤中,這種土壤透氣性能好。【出處:21教育名師】(3)土壤的結構不同,它們的保水、通氣等能力也是不同的,這與構成物質的顆粒大小有關,壤土的構成顆粒較小,沙土的構成顆粒較大,所以沙土漏水明顯,黏土類土壤黏性很強,表示土壤空隙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氣性能較差。不利于植物生長。所以為了保水和保肥能力都比較強應選用的是壤土類土壤。故答案為:(1)好;(2)砂粒;(3)壤土類知識精講 有的放矢核心考點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知識歸納1.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主要是指空氣、水、腐殖質(有機物)、礦物質(無機物)等,這些非生命物質可以分為固體、液體和氣體三大類。固體部分主要是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構成,礦物質的主要成分是無機鹽。液體部分是水,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氣體部分是空氣。土壤中所有的非生命物質為土壤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環境條件。2·1·c·n·j·y2.(1)水①來源:土壤水分主要來自降水(降雨、降雪)和灌溉。此外,地下水位較高的,地下水也可以上升補充土壤水分;地表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也會凝結,直接轉變為土壤水分。②作用:利于營養物質的溶解和運輸,改善植物營養狀況、調節土壤溫度,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各種土壤生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2)有機物①來源: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②作用: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腐殖質,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同時,土壤中的有機物能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狀,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和透氣性,改變沙土的松散狀態。【版權所有:21教育】(3)無機鹽有可溶于水和不可溶于水兩種,可溶于水的無機鹽是植物生長所需的重要物質。典型例題 珠聯璧合【例題2】“落葉歸根”即植物的枯葉落人泥土,也成為土壤的一部分,它屬于( )A.有機物 B.無機鹽 C.土壤物質 D.礦物質【答案】A【解析】落葉內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落入土壤中屬于土壤有機物。【變式2】某同學取四份土壤,分別在編號為①②③的三個花盆中放入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中放入細砂石和碎石塊,把長勢相近的同種植物分別移栽到花盆中。然后將花盆①放在盛滿水的水盆中,水面與土面相平,同時每天給花盆①②④中的土壤澆相同的水,花盆③中的土壤不澆水。請回答:(1)從實驗條件上看,①和②有什么區別?__ __;②和③有什么區別?__ __②和④有什么區別?__ __。(2)從實驗結果上看,①和②比較說明了_ __;②和③比較說明了__ __;②和④比較說明了__ __。(3)請幫助該同學預測,哪一盆植物生長得最好?并說明理由:__ __。【解答】解:(1)從實驗條件上看:①②的變量是空氣;②③的變量是水;②④的變量是土壤中的無機鹽。(2)實驗結果②盆植株生長最好,①②④生長不好。通過①②說明了植物的生長需要充足的空氣;通過②③比較說明了植物的生長需要適量的水分;通過②④比較說明了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3)實驗結果②盆植株生長最好,原因是②盆有適于植物生長的條件:充足的空氣、適量的水分、適量的無機鹽。故答案為:(1)空氣;水;無機鹽;(2)通過①②說明了植物的生長需要充足的空氣;通過②③比較說明了植物的生長需要適量的水分;通過②④比較說明了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3)②;原因是②盆有適于植物生長的條件:充足的空氣、適量的水分、適量的無機鹽21教育網知識精講 有的放矢核心考點三:從巖石到土壤知識歸納1.引起巖石風化的因素(1)風的作用;(2)流水的作用;(3)溫度劇烈變化的作用;(4)雨水的作用;(5)生物的作用。2.土壤的形成過程堅硬的巖石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漸風化變成了石礫和砂粒等細碎的礦物質顆粒,再經各種生物和氣候的長期作用才形成了含有砂粒、有機物、水和空氣等物質的土壤。土壤的形成過程是十分緩慢的,直到今天,這個過程仍在不斷地繼續著。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況下大約需要100~400年,在極其寒冷的環境中,大約需要1000年。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典型例題 珠聯璧合【例題3】在土壤漫長的形成過程中,標志著土壤最終形成的是( )A.最低等生物出現B.地衣、苔蘚植物出現C.森林和草地出現D.低等動物的出現【答案】C【解答】解:裸露地表的巖石在風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風化物,即成土母質,母質沒有肥力,但具有一定通氣、蓄水性能,并能分解釋放少量礦物養分,生物生命活動的參與標志著成土過程的開始。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質上著生,一方面加速巖石風化,同時改變母質性能,土壤的肥力不斷發展,逐漸形成土層淺薄的原始土壤,原始土壤形成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可能。草本、木本的高等植物的著生加快了成土過程,土壤發育不斷深化,促使了成熟土壤的逐步形成。由此看見選項C森林和草地的出現標志著土壤最終形成。故選:C。21*cnjy*com【變式3】如圖所示為溪溝里的許多鵝卵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刮風揚沙,碰撞磨損B.水流沖擊,巖石之間摩擦C.驟熱和驟冷,巖石爆裂D.植被生長作用【答案】B【解答】高山上的巖石經溫差、冰、植物等的風化作用,掉到山腳下,崩塌下來的碎石被山洪、大雨等沖到河里,在河水的搬運過程中,受水的沖擊和互相磨擦,變得越來越圓,最后形成了卵石。它經歷了長時間的變化和地理位置的變遷,B符合題意。故選:B走進重高 拓展視野【題1】.育才中學201班的劉燕同學,利用下列操作測土壤空氣的體積分數。①用金屬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塊土壤,剛好盛滿容器。②用量筒向金屬容器內加水,直至水面與容器口相平為止,記錄體積,加水前量筒內水的體積為V1,加水后剩余水的體積為V2。③將容器中的土壤倒出,洗滌金屬容器。④用量筒向容器內注水到液面與容器口相平,把容器中的水倒入量筒,測得水的體積為V3。⑤計算土壤空氣的體積分數。劉燕同學計算的土壤空氣的體積分數的式子正確的是( )A.×100% B.×100%C.×100% D.×100%【解答】解:土壤中加水的體積即為土壤中空氣的體積,故為V1﹣V2,土壤的體積為V3;所以土壤空氣體積分數為:×100%。故選:C。【題2】.用一個較大的玻璃瓶,下層裝滿顏色比較深的黏土,第二層裝顏色較淺的沙土,上層裝顏色較深的黏土,玻璃缸中的土要保持一定的濕度,三層土的總體積約占玻璃缸容積的四分之三,以保持玻璃缸內足夠的空氣,選幾條生長良好的蚯蚓,仔細觀察其外部形態后放在玻璃缸內,玻璃缸上蓋一玻璃片,但不要蓋的過嚴,如圖所示,將以上裝置放于溫暖、陽光不直射初,每天投入一些腐爛的樹葉,作為蚯蚓的食物,五六天后再觀察土壤的分層狀況及疏松情況.21cnjy.com(1)A圖是蚯蚓的外形圖,請據圖回答問題;[1]端是 ;[2]端是 .(2)蚯蚓生活在富含 的濕潤的土壤中,通過 和 的配合,使身體蠕動.(3)為什么玻璃缸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 (4)結合學習的知識分析:五六天后圖B出現 的現象是 .【解答】解:(1)蚯蚓身體細長,約由100多個相似體節組成.這樣的動物叫做環節動物.前段稍尖,后端稍圓,在前端有一個分節不明顯的A環帶,據此判斷此圖1是后端,2是前端.www-2-1-cnjy-com(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的土壤中,蚯蚓的腹面大多數體節中間有剛毛,剛毛有協助運動的作用.因此用手觸摸蚯蚓體節近腹面處時,會有粗糙不平的感覺,這是因為摸到了蚯蚓體表的剛毛.剛毛是蚯蚓的運動器官,蚯蚓通過身體肌肉的伸縮和剛毛的協調進行蠕動.(3)蚯蚓是用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氣中的氧氣,因此,玻璃缸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4)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清潔環境等,五六天后圖B出現的現象是分層不明顯.故答案為:(1)后端;前端;(2)腐殖質;剛毛;肌肉;(3)蚯蚓是用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的;(4)分層不明顯鞏固訓練 初露鋒芒【題1】小剛為了探究土壤成分,先取一定質量的干燥土壤,放在如圖裝置的石棉網上,用酒精燈加熱,等土壤白煙冒盡后,冷卻至室溫,稱量質量,分析質量變化,你認為小剛是在探究土壤中的( )A.有機物含量 B.空氣體積分數C.土壤生物數量 D.無機鹽含量【解答】解:用酒精燈對著土壤加熱,一會兒聞到一股燒焦味,并有白煙冒出,說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水分、空氣、無機鹽在加熱時都沒有白煙冒出。故選:A。【題2】.下列有關土壤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態、液態和氣態B.礦物質顆粒占土壤的95%左右C.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D.土壤空氣是土壤生物所需氧氣的來源【解答】解:ACD、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氣體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氣是土壤生物所需氧氣的來源,ACD正確;B、土壤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的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而不是占土壤的95%左右,B錯誤;故選:B。【題3】.如圖所示,這兩個實驗裝置在室溫下放置一段時間,觀察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兩個錐形瓶中發生的現象,會發現A瓶 ,B瓶 ,其中屬于對照組的是 瓶裝置,上述現象是因為土壤中的 在 的作用下被分解成 。【解答】解:圖示兩裝置的唯一變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無。B瓶土壤經過加熱無微生物存在,因此起對照作用。A瓶中由于微生物的存在,能夠分解土壤中的有機物為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因此能夠使澄清的石灰水變得渾濁。故答案為:變渾濁;無變化;B;有機物;微生物;二氧化碳和水。【題4】.小英將甲、乙兩種植物種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組(如圖所示),其中B與C組遮光,降低光照30%,請回答下列問題:(1)若探究甲、乙兩種植物是否會爭奪土壤中的養分,就實驗設計來看,應比較A、B、C、D中哪兩組之間的生長差異?請列出一種正確的組合: .(2)若選擇A、B兩組進行對照實驗,比較兩組植物之間的生長差異,則該實驗的目的是 .21·世紀*教育網(3)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各種養分,該同學為了驗證鎂離子是甲種植物正常生長所必需的養分之一,設計了如下實驗:選擇兩盆生長狀況相似的甲種植物,在一盆甲種植物的土壤中澆灌蒸餾水,在另一盆甲種植物的土壤中澆灌等量的含鎂離子的蒸餾水,保持其它實驗條件相同,觀察比較兩盆植物的生長情況.你認為這樣的實驗設計合理嗎? ;理由是 .【解答】解:(1)分析該生物興趣小組設置的實驗可知:圖示A與D、B與C兩組的實驗條件唯一不同的變量是甲、乙兩種植物是單獨種植和還是一起種植,其它條件都相同,因此“探究甲、乙兩種植物是否會爭奪土壤中的養分,就實驗設計來看”,應比較A與D或B與C兩組之間的生長差異.(2)“若選擇A、B兩組進行對照實驗”,除遮光條件的不同之外,其它條件都相同,因此該組實驗的變量是光照的強弱.則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光照強弱(或多少)對兩組植物生長的影響.(3)在設計實驗方案時對變量的控制,是實驗成功的關鍵.“選擇兩盆生長狀況相似的甲種植物,在一盆甲種植物的土壤中澆灌蒸餾水,在另一盆甲種植物的土壤中澆灌等量的含鎂離子的蒸餾水,保持其它實驗條件相同”,表面上盡管只有一個變量,但是實際上甲、乙兩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鎂離子在內的各種無機鹽,所以本實驗設計不合理.故答案為:(1)A與D(或B與C)(2)光照強弱(或多少)對兩組植物生長的影響(3)不合理;甲、乙兩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鎂離子在內的各種無機鹽【題5】.敵百蟲是一種殺蟲劑,有資料顯示:“少量殘留在土壤中的敵百蟲,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某同學為驗證此說法,設計了實驗,步驟如下①在農田里取適量的土壤,將其均分為甲、乙兩組,將甲組土壤進行滅菌,乙組不滅菌;②配制適宜濃度的敵百蟲溶液,等分兩份,并分別與甲、乙兩組土壤混合均勻,分別放在相同的無菌且適宜的環境下;21*cnjy*com③一段時間后,取樣檢測甲、乙兩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并進行比較;根據上述實驗步驟,回答下列問題(1)步驟①中對甲、乙兩組土壤進行不同的處理,目的是為了 。(2)步驟②將兩組土壤分別放在相同的無菌環境中而不是自然環境中,原因是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敵百蟲,則可預測步驟③中甲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 乙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解答】解:(1)“步驟①中對甲、乙兩組土壤進行不同的處理”,目的是為了設置對照實驗。(2)步驟②將兩組土壤分別放在相同的無菌環境中而不是自然環境中,原因是為了防止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進入土壤,干擾實驗。(3)“若微生物能分解敵百蟲”,則乙組土壤中敵百蟲被微生物分解了,導致敵百蟲濃度降低。因此可預測步驟③中甲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大于乙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答案:(1)設置對照實驗(2)為了防止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進入土壤,干擾實驗(3)大于課后訓練 鯤鵬展翅【題1】.下列工具中適于觀察土壤生物的是( )A.顯微鏡 B.望遠鏡 C.放大鏡 D.電子顯微鏡【解答】解:A、顯微鏡是一種較為精密的光學儀器,是研究生物科學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可以幫助我們觀察到一般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結構,一般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在40~1600倍之間,顯微鏡相對放大倍數較大,用于觀察較微小的生物,A錯誤。B、望遠鏡是看遠處物體的,顯然錯誤。C、放大鏡的放大倍率過低,適于觀察土壤生物,C正確。D、電子顯微鏡的放大倍率又太高,適合于原子級別的觀察。D錯誤。故選:C。2.周末,小明想找地方挖蚯蚓做魚餌,他能找到蚯蚓的地方是( )A.亂石堆中 B.干硬的土堆中C.小水洼中 D.濕潤的草地上【解答】解:蚯蚓呼吸時氧氣先溶解在體壁的黏液里,然后滲透到體壁內的毛細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過體壁排出體外。因此蚯蚓是用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的,必須生活在潮濕土壤中。蚯蚓是環節動物,沒有葉綠體,必須依靠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因此蚯蚓必須生活在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故蚯蚓的生存環境是濕潤的草地上。故選:D。3.古人云:“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生活中人們也發現燒草坪會有利于以后草的生長,這說明植物生長需要( )www.21-cn-jy.comA.水分 B.空氣 C.大風 D.礦物質元素【解答】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周期。生活中人們也發現燒草坪會有利于草坪以后的生長,原因是燃燒的灰燼中含有無機鹽,其中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莖葉旺盛生長,磷肥能使植物多開花多結果,鉀肥則有利有機物向植物儲存器官內轉運說明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來源:21·世紀·教育·網】故選:D。4.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可以侵蝕巖石,植物的生長也會對巖石碎裂起一定的作用,這種作用屬于巖石風化中的( )A.物理因素 B.化學因素 C.生物因素 D.人為因素【解答】解:巖石在大氣、水、生物等長期聯合作用下發生變化的現象叫風化。在自然界中造成巖石風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氣、氣溫、動植物和水等。生物風化作用是指生物活動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一方面引起巖石的機械破壞;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機酸,也可以使巖石分解破壞.此外,植物死亡分解可以形成腐殖酸,這種酸分解巖石的能力也很強。因此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可以侵蝕巖石,植物的生長也會對巖石碎裂起一定的作用,這種作用屬于巖石風化中的生物因素。故選:C。5.在潔凈的載玻片上滴上土壤浸出液,待水分蒸發后,玻片上殘留有少量的物質,而改用蒸餾水進行試驗,玻片上沒有殘留物質,試驗表明土壤浸出液中含有( )A.無機鹽 B.蛋白質 C.淀粉 D.脂肪【解答】解:土壤浸出液中不可能含有葡萄糖、蛋白質和淀粉等有機物;土壤浸出液中主要含有的是水和無機鹽。水加熱后,蒸發散失,不會留下痕跡;而無機鹽不能燃燒,會在載玻片上留有白色的結晶。因此,在載玻片上留有的白色結晶物是無機鹽。故選:A。6.腐殖質的主要來源是動物的 和動植物死亡后遺留在土壤里的 ,還有人工施用的有機肥等,經過微生物 后形成的腐殖質在土壤中呈黑色的小顆粒,使土壤形成良好的團粒,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有利于作物生長。2-1-c-n-j-y【解答】解:土壤是動植物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也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腐殖質的主要來源是動物的糞便和動植物死亡后遺留在土壤里的殘體,還有人工施用的有機肥等,經過微生物分解作用后形成的腐殖質在土壤中呈黑色的小顆粒,使土壤形成良好的團粒,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有利于作物生長。故答案為:糞便;殘體;分解作用。7.土壤是由 固 態、 液 態和 氣 態物質組成。由礦物質和腐殖質組成的固體土粒是土壤的 主體 ,約占土壤體積的 50% ,固體土粒間的孔隙由 氣體 和 水分 占據。土壤中還有各種動物、植物和微生物。【解答】解:土壤由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組成。土壤由礦物質和腐殖質組成的固體土粒是土壤的主體,固態物質包括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約占土壤體積的50%,固體顆粒間的孔隙由氣體和水分占據。故答案為:固;液;氣;主體;50%;氣體;水分8.小杰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做了一個小實驗,請你與他一同完成實驗。長、寬、高分別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鐵塊和土壤,放入大燒杯中注水至浸沒為止,往鐵塊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乙中的水。請回答:(1)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 ,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 。(2)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3)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大約為 。(4)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占土壤的體積分數大約在15%﹣35%之間。土壤空氣對于植物的作用是 。【解答】解:(1)已知題干中量筒的量程為200毫升,往鐵塊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甲中的水,即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200毫升×3+50毫升=650毫升;往土壤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乙中的水,即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200毫升×3+150毫升=750毫升。(2)由于鐵塊是實心的,而土壤中有空氣,即存在空隙,加入的一部分水會進人土壤空隙,故要想浸沒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加入的水量是不同的。(3)土壤的長、寬、高分別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故土壤的體積為:10×10×5=500(厘米3)=500毫升。 而放入土壤的大燒杯中比放入同樣體積鐵塊的大燒杯中多加入的水為:750﹣650=100(毫升),即土壤中空氣的體積為100毫升,則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大約為:100毫升÷500毫升=20%。(4)土壤的縫隙中存在空氣,給根提供足夠的空氣,有利于根的呼吸,促進根的生長,從而利于植物的生長。故答案為:(1)650毫升;750毫升;(2)土壤中有空氣;(3)20%;(4)給根提供足夠的空氣(氧氣)進行呼吸。9.為探究環境因素對蚯蚓生活的影響,小江進行了以下實驗:取甲、乙兩個同規格的玻璃杯,甲杯中放入潮濕的肥沃土壤,乙杯中放入經烘干的同種土壤,然后在甲、乙兩杯中同時各放入10條大小及生活狀況相同的同種蚯蚓。請回答下列問題:(1)用10條蚯蚓而不是1條蚯蚓做實驗,其目的是 。(2)一段時間后,發現乙杯中的蚯蚓蠕動逐漸減弱,然后就不動了,而甲杯中蚯蚓活動正常,該實驗說明影響蚯蚓生活的環境因素是 。(3)小江向甲杯倒入清水至剛好覆蓋土壤,發現蚯蚓都鉆出了土壤,這與雨后大量蚯蚓鉆出地面一樣,都是因為土壤中缺少 。【解答】解:(1)在實驗時,可可同學每組各用5條蚯蚓做實驗而不是1條,這樣做的目的是減少實驗的偶然性,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2)在甲瓶中放入濕潤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經烘干的肥沃土壤,所以本實驗的變量是水。一段時間后,發現乙杯中的蚯蚓蠕動逐漸減弱,然后就不動了,而甲杯中蚯蚓活動正常,該實驗說明影響蚯蚓生活的環境因素是水分。(3)蚯蚓呼吸的是空氣中的氧氣,氧氣先溶解在體壁的黏液里,然后滲透到體壁內的毛細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過體壁排出體外。因此蚯蚓是用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的。蚯蚓需要呼吸空氣中氧,大雨過后土壤縫隙被水填滿空氣減少,蚯蚓為了呼吸紛紛鉆出地面。答案:(1)減少實驗的偶然性,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2)水分;(3)空氣10.近年,重金屬鉻引起關注。小宏想知道鉻對玉米生長是否有影響,他做了如下實驗:在裝有同樣肥沃土壤的甲、乙兩個花盆中,同時移入生長同樣健壯的玉米幼苗,甲盆正常澆水,乙盆澆等量的、一定濃度的含鉻溶液。兩周以后,玉米幼苗生長狀況如圖所示。該實驗重復做三次,現象一致。(1)這是一組 對照 實驗,研究的問題是 鉻對玉米生長有影響嗎 。(2)玉米幼苗要求“同時移入”“同樣健壯”,是為了 保持實驗變量的唯一 。(3)實驗結論: 鉻對玉米生長有不利影響 。【解答】解:(1)對照實驗是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這個不同的條件,就是唯一變量。本實驗中,甲盆正常澆水,乙盆澆等量的、一定濃度的含鉻溶液,唯一變量是鉻溶液,所以是一組對照實驗,研究的問題是鉻對玉米生長有影響嗎。(2)為確保實驗組、對照組實驗結果的合理性,對影響實驗的其他相關因素應設置均處于相同且理想狀態,這樣做的目的是控制單一變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和干擾。所以,玉米幼苗要求“同時移入”“同樣健壯”,是為了保持實驗變量的唯一。(3)根據實驗結果“甲玉米幼苗正常生長,乙玉米幼苗生長不正常”可知,實驗結論:鉻對玉米生長有不利影響。故答案為:(1)對照;鉻對玉米生長有影響嗎(2)保持實驗變量的唯一(3)鉻對玉米生長有不利影響【知識與技能】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2.知道土壤中的非生命的水分、空氣、礦物質和有機質。3.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4.能夠借助于工具進行觀察,知道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認識活動是從現象到本質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認真觀察、善于思考的科學態度。2.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重點難點】【重點】學會探究,通過實驗了解土壤是由巖石風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植物殘留體,以及腐殖 質、水和空氣等組成。【難點】土壤的主要組成,設計實驗:探究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教學準備 分組準備:新鮮土壤、干燥土壤、放大鏡、燒杯、藥匙、筷子、水、記錄表,紙盒,報紙、牙簽等。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四章 植物與土壤 第1節 土壤的成分(原卷版).doc 第四章 植物與土壤 第1節 土壤的成分(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