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人體的消化與吸收學 習 目 標 1.理解吸收的概念和意義。 2.理解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的消化過程,營養物質被消化道吸收的內容。 3.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說出小腸的結構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4.嘗試解讀營養物質在消化道內被吸收的曲線圖;重 點 難 點 重點:腸的結構特點和食物的消化,吸收的概念。 難點:小腸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的關系。教 法 選 擇 思考、討論 課型 新授課課 前 準 備 課件 是否采用 多 媒 體 是教 學 時 數 3課時 教 學 課 時 第3課時 備 課 總 數 第9課時課 堂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課 前 批 注情境導入 多媒體展示:食物消化的全過程。 由學生歸納總結三種有機物的化學性消化過程。 用下列食物中三大有機物在消化道內的消化曲線,請學生分別分析 三種有機物的消化。 ①A、B、C分別是哪種消化曲線? ②三種物質經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哪一種? ③沒有消化作用的是哪一段? ④三種物質必須到達哪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⑤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哪一段? 二 、 營養物質的吸收過渡: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在消化管內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無機鹽和維生素,不經過消化,在消化道內直接被吸收。 三、 進一步探究小腸的特點: 1.比較大腸、小腸的結構有何異同。 2.取一段小腸,然后剪開,再將其內表面向上放在盛水的培養皿里。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小腸內表面有許多絨毛狀的突起。 3.多媒體展示;展示出一段小腸,先展現小腸內表面皺襞,然后展現皺襞上一個小腸絨毛和絨毛內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 4.小結: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 小腸適于消化和吸收的結構特點: 1)小腸長(全長5-7米) 2)小腸內有多種消化液 3)小腸內壁上有皺襞,皺襞上有許多小腸絨毛,大大增加了表面積。 4)豐富的毛細血管,小腸絨毛壁 毛細血管壁 都很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有利于營養物質吸收。 四、小結、課后練習板書設計 小腸適于消化和吸收的結構特點: 1)小腸長(全長5-7米) 2)小腸內有多種消化液 3)小腸內壁上有皺襞,皺襞上有許多小腸絨毛,大大增加了表面積。 4)豐富的毛細血管,小腸絨毛壁 毛細血管壁 都很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有利于營養物質吸收。作業設置 總結本節課知識點教 學 反 思檢查 簽閱 第 周, 應備 課時, 實備 課時,共 課時。 評價: 時間: 簽查(蓋章):古人云:授人魚不如授人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