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講: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考點1] 先秦時期【課標要求】1.知道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國家的產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2.知道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爭,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重點知識】1.夏朝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禹繼承:啟,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標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遺址:二里頭文化遺址亡國:桀2.商朝時間:約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湯遷都:戰亂、環境變化等因素,盤庚遷殷亡國:紂3.西周時間: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武王,牧野大戰都城:鎬京分封制目的: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內容:①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②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作用: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暴君:周厲王“道路以目”“國人暴動”滅亡:公元前771年,周幽王4.春秋時間: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口號:“尊王攘夷”5.戰國時間: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事件:韓、趙、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戰役:桂陵之戰,圍魏救趙馬陵之戰,減灶計長平之戰,紙上談兵評價:①給社會帶來了種種災難②加速了統一的步伐【真題回眸】1.[2021·浙江嘉興] 張蔭麟在《中國史綱》中說:“嚴格地說封建的社會的要素是這樣:在一個王室的屬下,有寶塔式的幾級封君,每一個封君,雖然對于上級稱臣,事實上是一個區域的世襲的統治者。”中國古代與張蔭麟所說的“封建的社會”相適應的制度是( B )A.禪讓制 B.分封制C.郡縣制 D.刺史制2.[2021·四川眉山] 春秋時期,大的諸候國兵力僅六七萬人。戰國時期,軍隊人數成倍增加,如秦、楚西國的兵力都達百萬,齊、趙、魏、韓、燕等國的兵力也都有數十萬。這一變化反映了當時( D )A.人們踴躍參軍作戰B.作戰方式發生改變C.戰爭破壞越來越大D.統一成為必然趨勢[考點2] 秦漢時期【課標要求】1.知道秦始皇和秦統一中國,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2.知道西漢的建立。3.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4.了解東漢的建立,知道東漢外戚、宦官專權造成的社會動蕩。5.知道赤壁之戰【重點知識】1.秦朝時間:公元前221年建立:秦始皇嬴政都城:咸陽皇帝制度:皇權至上,王位世襲三公:設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郡縣制:郡縣長官由中央任免2.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定都長安文景之治皇帝:漢文帝、漢景帝措施:①提倡以農為本②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③重視“以德化民”④提倡勤儉治國評價: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生活安定漢武帝“大一統”政治上:①主父偃,“推恩令”②刺史制度,監視地方軍事上: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3.東漢建立:公元25年,劉秀,定都洛陽盛世:“光武中興”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赤壁之戰時間:208年雙方:曹操VS孫劉聯軍成語:草船借箭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滅亡:220年,曹丕稱帝,建立曹魏政權【真題回眸】1.[2021·山東濱州] 統一后,秦始皇決定廢除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建立郡縣制。主要是因為( C )A.疆城拓展的需要B.經濟發展的需要C.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D.獎勵功臣的需要2. [2021·山東青島] 2020年12月17日,經歷23天驚心動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號懷來自月球的巖石和土壤返回地球。這是一趟滿載面歸的科學探索,也是一次智慧與勇氣兼備的無畏探險。這位“天外來客”名字中的“嫦娥”,據說本稱姮娥,因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恒的忌諱而改稱嫦娥。這位西漢皇帝( B )A. 增加賦稅徭役B. 倡導勤儉治國C. 實施“推恩令”D. 設置西域都護3.[2021·山東濟寧] 西漢時期,漢武帝為打破“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強而合從以逆京師”的困局,采取的措施是( A )A.頒布“推恩令”B.實行鹽鐵專賣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D.設置西域都護[考點3]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課標要求】1.知道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2.知道兩晉南北朝的更替。【重點知識】1.三國曹魏:220年,曹丕,洛陽蜀漢:221年,劉備,成都東吳:222年,孫權,建業2.兩晉西晉建立:266年,司馬炎,定都洛陽統一:280年,西晉滅吳衰敗:晉惠帝時期,八王之亂滅亡:316年,匈奴滅西晉東晉建立:317年,司馬睿,定都建康特點:王與馬,共天下滅亡:420年3.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前秦建立:4世紀后期,氐族苻氏統一:苻堅統一黃河流域北魏:①4世紀后期,鮮卑族建立②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真題回眸】1.[2021·甘肅定西] 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洛陽稱帝,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229年,孫權在建業稱帝。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C )A. 公元2世紀前期B. 公元2世紀后期C. 公元3世紀前期D. 公元3世紀后期[考點4] 隋唐時期【課標要求】1.知道隋朝的統一,了解科舉取士制度的創建;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2.知道唐太宗和“貞觀之治”,知道唐玄宗和“開元盛世”,初步認識唐朝興盛的原因。3.知道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知道唐朝滅亡后五代十國的局面。【重點知識】1.隋朝建立:581年,隋文帝楊堅,定都長安統一:589年盛世:“開皇之治”滅亡:618年,隋煬帝楊廣2.唐朝建立:618年,唐高祖李淵,定都長安唐太宗李世民措施:①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制定法律,減省刑罰③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科目④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⑤輕徭薄賦,發展生產⑥虛心納諫(魏征)⑦任用賢才(房謀杜斷)評價:“貞觀之治”唐玄宗李隆基措施:①任用賢才(姚崇、宋璟)②整頓吏治,裁減冗員③發展經濟,改革稅制④注重文教,編修經籍評價:“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黃巢起義:給唐朝以致命的打擊滅亡:907年,朱溫建立后梁3.科舉制誕生:①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試的辦法②隋煬帝:進士科,科舉制度創立③唐太宗: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科目④武則天:殿試影響:①為官僚隊伍提供了高素質人才②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③有利于唐詩的繁榮4.五代十國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十國:南方地區9個+太原的北漢【真題回眸】1.[2021·四川內江] 588年,隋文帝楊堅命令楊廣率水陸大軍50余萬渡江作戰,進攻陳朝,589年,陳后主被俘投降,陳朝滅亡。這一歷史事件的影響是( B )A.奪取了北周政權,建立隋朝B.結束了長期分裂,統一全國C.奪取了陳朝政權,建立唐朝D.擊敗了東西突厥,控制西域2.[2021·山東臨沂] 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奪位后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這句話表明( D )A.楊忠經歷了北周和南朝B.楊忠是隋朝開國皇帝C.楊堅沒有做過“隨國公” D.隋朝最初的國號是“隨"3.[2021·山東濟寧] 某學習小組在整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時,收取了“十年寒窗”“金榜題名”“連中三元”等關鍵詞。他們研究的古代制度是( D )A.郡縣制 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 D.科舉制[考點5] 遼、宋、西夏、金、元時期【課標要求】1.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2.知道遼、西夏與北宋的對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滅遼及北宋;知道岳飛抗金的事跡和南宋偏安。3.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軍滅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統一。4.通過宣政院管轄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重點知識】1.北宋建立:960年,趙匡胤,定都開封宋太祖趙匡胤措施:①杯酒釋兵權②軍隊將領,定期換防③采取分化事權辦法,削弱相權④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⑤知州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⑥各州府設置通判⑦各州稅收由中央掌控⑧地方設轉運使,財賦收歸中央作用:中央集權強化,皇權大大加強重文輕武措施:①宋太祖文臣掌握軍政大權②宋太宗文臣統兵格局形成影響:①扭轉了五代十國尚武輕文風氣②有利于政權穩固和社會安定2.遼建立:10世紀初,耶律阿保機民族:契丹族3.西夏:建立:11世紀前期,元昊民族:黨項族4.金朝建立: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措施:改革女真部落軍政體制滅遼:1125年滅北宋:1127年5.南宋建立:1127年,趙構,定都臨安抗金:岳飛,郾城大捷6.蒙古建立:1206年,鐵木真滅西夏:1227年滅金:1234年7.元朝即位:1260年,忽必烈繼承汗位建立:1271年定都:1272年,定都大都統一:①1276年,滅亡南宋②1279年,統一全國方略:“治國安民”措施:①設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②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③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④把山東、山西、河北稱作“腹里”⑤除吐蕃、畏兀兒外,設10個行省⑥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⑦北庭都元帥府管轄西域⑧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宣政院統轄【真題回眸】1.[2021·廣西玉林] 北宋初期,宋太祖把原來由武人任職的地方高級長官逐漸改由文官擔任,宋太宗時繼續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這體現北宋的政治特點是( D )A.無為而治 B.外重內輕C.君弱臣強 D.重文輕武2. [2021·山東青島] 1278年,文天樣在廣東兵敗被俘,被關押在船上,次年過零丁洋時作圖2詩。作此詩時( D )A. 蒙古正和南宋結盟夾擊金朝B. 南宋與元朝的對峙局面形成C. 忽必烈即將把都城定于大都D. 元軍已經攻占南宋都城臨安3.[2021·四川成都] 北宋建立后,為根除唐末以來藩鎮割據、武將專權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其中,與“杯酒釋兵權”這一典故對應的是( B )A.經常調換軍隊的將領B.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C.分化事權以削弱相權D.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4.[2021·廣西河池]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時期為了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設立的機構是( D )A.市舶司 B.宣政院C.遼陽行省 D.澎湖巡檢司5.[2021·山東聊城] 作為宋代中央最高軍事機構的樞密院,長期由文官掌握,這種現象被稱作“文臣主樞密”,宋代實施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D )A.提升官員素質 B.發展文教事業 C.緩和階級矛盾 D.穩固國家政權[考點6] 明清時期【課標要求】1.知道明朝的建立。通過皇權的強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專權的弊端。2.通過軍機處的設置與文化專制措施,認識君主專制在清代的極端強化。3.了解清朝在臺灣的建制;知道設置駐藏大臣;知道西北邊疆的鞏固。【重點知識】1.明朝建立: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應天統一:1368年秋天朱元璋:①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②廢丞相,撤中書省,權分六部③將大都督府改為五軍都督府④皇帝直接掌握軍事大權⑤設錦衣衛,監視官民⑥八股取士明成祖朱棣:設東廠滅亡:1644年,李自成起義,“均田免賦”2.清朝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皇太極:①1635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②1636年,改國號清,定都盛京順治:1644年入關,遷都北京康熙:1684年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雍正:①設軍機處,君主專制達到頂峰②1727年,設駐藏大臣乾隆:設伊犁將軍【真題回眸】1.[2021·山東日照] 明太祖曾說:“今我朝罷丞相……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可見其廢除宰相的主要目的在于( B )A.提高效率 B.強化皇權C.控制軍權 D.制約地方2. [2021·山東青島] 始逆命而終徠(同來)服,謂之歸降(歸降);弗征而自臣屬,謂之歸順。若今之土爾扈特,攜全部,舍(離開)異域,投誠向化,跋涉萬里而來,是歸順非歸降也。西域既定,興屯種于伊犁,薄賦稅于回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失敗)。朕意亦如是而已矣。豈其盡天所覆,至于海隅(那邊),必欲悉主悉臣,為我仆屬哉?而茲土爾扈特之歸順,則實為天與人歸,有不期然而然者,故不可以不記。茲不贅記,記事之緣起如右(選自乾隆御制《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有刪改)。材料所不能反映的土爾扈特部相關史實一項是( B )A. 乾隆帝認為是歸順而不是歸降B. 乾隆帝認為其歸順能不記錄下來C. 乾隆帝認為渥巴錫是自行來當臣屬D. 乾隆帝只把這件事的緣起記錄3. [2021·湖北黃岡] 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說:“漢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國行政大權,而唐代則把相權分別操掌于幾個部門,由許多人來共同負責。”明朝則廢除了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職權,六部直接向里帝負責。上述變化的實質是( D )A. 集思廣益,減少失誤B. 分工協作,提高效率C. 相互制約,杜絕貪腐D. 削弱相權,加強皇權4.[2021·遼寧營口] 清朝統一全國后,加強君主專制,并對西藏、新疆、臺灣及附屬島嶼、南海諸島等進行有效的管轄。1727年,清朝對西藏進行有效管轄采取的措施是( D )A.設澎湖巡檢司 B.設伊犁將軍C.設駐藏大臣 D.設置臺灣府[考點7] 變法改革【課標要求】1.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2.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重點知識】1.商鞅變法時間: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秦孝公目的:富國強兵內容:政治 ①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廢除貴族世襲特權 ③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④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 ①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②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統一度量衡軍事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評價:①秦國國力增強,提高軍隊戰斗力②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北魏孝文帝改革人物:孝文帝拓跋宏措施:①494年,遷都洛陽②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③以漢服代替鮮卑服④改鮮卑姓為漢姓⑤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實力【真題回眸】1.[2021·山東濱州] 順應時勢,從富國強兵的需要出發,禮賢下士,推行縣制,獎勵耕戰,“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的典范是( B )A.管仲改革 B.商鞅變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大化改新2.[2021·山東煙臺] 邊蜀原認為:秦始皇掃平六國統一天下是必然的,因為秦國打下了統一天下的基礎。秦國代表了當時的先進生產力,農業生產發達……組織好最強大最合理的軍團。據此可知,“秦始皇掃平六國統一天下” 得益于( B )A.管仲改革 B.商鞅變法C.獨尊儒術 D.北魏孝文帝改革3.[2021·四川成都] 北魏孝文帝改革規定,國家以漢語為正音,三十歲以下的在朝官員,強令改說漢語,禁說鮮卑語。如有違反,將受到降職或者撤職的處理。孝文帝推行的這類措施( A )A.促進了民族交融B.削弱了北魏實力C.沿襲了鮮卑習俗D.實現了南北統一4.[2021·湖南懷化] 他進一步推進漢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文中的他是( D )A.馮太后 B.漢武帝C.光武帝 D.孝文帝5.[2021·江蘇宿遷] 《魏書·任城王傳》記載:“但國家興自北土,徒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據材料可知,不屬于遷都的原因是( B )A.平城文化落后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強C.平城中守舊勢力強大D.洛陽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1.西周末年,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不顧眾臣反對,數次點燃烽火,使各路諸侯長途跋涉,匆忙趕去救駕。結果,被戲而回,各諸侯懊惱不已。周幽王能數次戲弄諸侯源于分封制下( D )A.諸侯要向周王進獻貢物B.諸侯需要加強地方控制C.諸侯需要擴大統治范圍D.諸侯需要服從周王調兵2.談到秦朝郡縣制時,柳宗元說:“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從制”,“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柳宗元的觀點是( C )A.郡縣制推動了秦朝統一B.郡縣制強化了君主專制C.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D.郡縣制有利于民族融合3.據《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載:主父偃說上日:“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為解決這一問題,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D )A.罷兵歸農,休養生息B.以德化民,勤儉治國C.減輕刑罰,裁減官員D.頒推思令,削爵奪地4.“(公元 25 年)九月,赤眉入長安,更始降,旋為赤眉所殺。光武則乘機南下,攻下洛陽, 并定都于此。”后世稱“光武”所建的政權為( B )A.西漢 B.東漢C.蜀漢 D.后漢5.“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揩施中的( A )A.說漢語 B.穿漢服C.用漢姓 D.遷都城6.宋朝李綱曾高度評價隋文帝“混南北為一區”的歷史功績,他認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過人之聰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綱的高度評價反映了隋文帝一生最大的作為是( D )A.加強中央集權B.社會經濟迅速發展C.開通京杭大運河D.結束分裂實現統一7.下列關于科舉制表述正確的是( D )①創立并完善于隋唐時期②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③為讀書人創造了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④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8.“以姚崇宋璟為相,廓清武后以來之積弊,勵精圖治,至民夜戶不閉,道不拾遺。遂達臻全盛。”歷史上稱這段時期為( D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9.“及范陽節度使反,……天子之兵弱不能抗。肅宗起靈武,而諸鎮之兵共起誅賊。”材料所述歷史事件導致了( C )A.東漢社會動蕩 B.隋朝滅亡C.唐朝由盛轉衰 D.金與南宋對峙10.有學者在評論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時說:“將錄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從而將全國精英吸到了國家管理網絡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土大夫離心離德的可能。” 這一制度應是( D )A.郡縣制 B.分封制C.行省制 D.科舉制11.王彥超及諸藩鎮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從容謂之曰:“卿等皆國家宿舊,久臨劇鎮,王事鞅掌,非朕所以優賢之意也。”彥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歸田園,臣之愿也。”太祖之“意”是( B )A.表示歉意撫慰群臣B.暗示他們自解兵權C.準備賞賜開國宿舊D.鼓勵諸藩為國操勞12.宋初的大將曹瀚寫下一首《退將詩》,有“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之句;當時有諺語曰:“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據此,下列認識不正確的是( B )A.宋朝重文輕武,壓抑武將B.宋朝輕視武備乃至軍隊C.宋朝人不再以從軍為榮D.宋朝意欲根除武將篡權的頑疾13.“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該詩反映的時代背景應該是( B )A.宋遼對抗 B.南宋與金對峙C.宋夏和議 D.北宋與金對峙14.元朝建立的這個制度,不僅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一,而且對中國行政區劃的變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個制度是( D )A.郡縣制 B.刺史制度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15.明代受到皇帝信任的宦官汪直權傾朝野,“自京師及天下,旁午偵事,雖王府不能免。”類似現象在明代多次出現,這本質上反映了當時中國( A )A.君主專制得到強化B.軍機處效率低下C.八股取士使官吏無能D.宦官易聽從皇帝命令16.“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從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君臣關系從坐到站到跪說明( B )A.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強B.中央的權力日益向帝王集中C.說明中央權力超越皇帝權力D.丞相制度的不合理趨勢加強17.明孝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謚“孝慈”,故名孝陵,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下列史實與明太祖有關的是( A )①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權分六部②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③設立錦衣衛特務機構④設立軍機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18.清代一位大臣用一首詩來形容自己的 工作:“依樣胡蘆畫不難,胡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胡蘆,要把胡蘆仔細看。”由此判斷該大臣( B )A.在皇帝心目中沒有地位,心生抱怨B.完全聽命于皇帝,處理軍國大事C.接替丞相職權,替皇帝處理政事D.辦事非常認真仔細19.習近平在慶祝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闡述了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下列屬于結束分裂、完成統一的朝代有( C )①秦 ②隋 ③宋 ④元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20.有學者指出:“古來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統,正統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國家政體并且善以此治國,王而不藩者,不過秦皇、漢武、宋太祖、清圣祖四人而已。”這里的“國家政體”是指( D )A.王位世襲制 B.分封制C.行省制 D.中央集權制21.國家的有效管理需要制度創新。下列屬于地方行政管理方式的是( B )①分封制 ②郡縣制③三省六部制 ④行省制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2.(9分)尋跡文化源,共享文明潮。我國古代歷朝歷代在國家治理方面各有舉措。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他(秦始皇)廢除了所有的封建國家和王國,將廣闊的國土劃分為若干行政區,每一行政區都配備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負責的官員。……公元前127年時,漢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斷縮小,其重要性也不斷下降,僅僅成為大地產。——[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秦、漢在地方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材料二 中國地方行政區劃,自秦漢以來,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統治者吸取了漢唐以來地方割據勢力據險對抗中央政府這一教訓,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極力避免某一地區成為地方長官據險稱雄的國中之國。地方區域的設置,人為地使自然區域割開,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李孔懷《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創新?(1分)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其歷史作用。(2分)材料三 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器,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鄭成功(3)材料三中鄭成功確認“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其歷史依據是什么?(1分)清朝為加強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4)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古代國家治理的總體特點。(2分)23.(14分)鑒于往事,資于治道。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地方管理】材料一【人才選拔】材料二 根據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決國家種種問題”的基本信條,隋唐時期把平等競爭機制引入選官制度,向社會各階層人才打開了入仕的大門。【治國之道】材料三 唐太宗在位20多年,開創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廣納賢才,知人善任,同時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實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發展經濟,改革稅制……使唐朝進入了鼎盛時期。【安邦之策】材料四 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后繼的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武將帶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陣圖”行軍布陣……(1)從材料一的表中,找出下列各朝代中央對地方管理的制度或措施,將序號填入表格。(4分)朝代 秦朝 漢朝 元朝 明朝制度或措施(2)材料二中的“選官制度”是什么?該制度的創立有何意義?(3分)(3)根據材料三,歸納“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2分)(4)材料四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該政策有何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3分)(5)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古代中國的治國理政有哪些經驗值得吸收借鑒。(2分)24.我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二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一個形成、發展、鞏固、強化的過程。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武帝施主父(即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摘自《漢書·諸侯王表》材料三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為了解決君相之爭,……于1380年,將丞相胡惟庸誅殺,在隨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殺其黨羽,株連殺戮3萬余人,并對我國政治制度進行了重大改組。材料四 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內閣仍然是政府的中樞機構。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來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制約,權力有限,使皇帝集權受到較大影響……后來,清朝統治者對中央中樞機構進行了改組。(1)圖一中行政管理制度創立于哪個朝代?該朝代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統治推行了什么制度?(4分)(2)圖二這種行政管理系統的名稱是什么?(2分)(3)材料二中漢武帝“下推恩之令”有什么積極作用?(2分)(4)材料三、四中明朝和清朝為了進一步強化中央皇權,在政治上分別采取了哪些措施?(各舉一例即可,4分)(5)簡要歸納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發展的積極作用。(2分)24.中國作為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制度發展歷史之長久,體系之完備,經驗之豐富,影響之深遠,都是世界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材料一 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漢賈誼《過秦論》材料二 在政府組織上,嬴政大帝給中國歷代王朝奠定了權威性的規范,使得以后幾百個帝王只能在他所想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無力做巨大的改變。秦政府跟周政府大大的不同,周政府不過是一個國王親屬和大部落酋長們住的大庭院,秦政府則是真正的中央集權的政治機構。——柏楊《中國人史綱》材料三 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又甚于咸陽之郊……——顧炎武材料四 清朝史學家在評價雍正帝時期某一機構時: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在清朝雍正帝時期,一位進士寫了一首“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然后他就被斬首。請回答:(1)材料一中“商君”是指誰?從材料中我們可以歸納“商君”的那些措施?(3分)(2)材料二中“權威性的規范”指的是哪一種制度?周政府和秦政府在地方實行的制度分別是什么?(3分)(3)材料三評價的是事件出自于哪一朝代?材料中的這個皇帝還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封建統治?試舉兩例。(3分)(4)“某一機構”指的是什么?綜合以上材料,說說你對中國政治制度的特點和評價?(3分)DCDBA/DDDCD/BBBDA/BABCD/B22.(1)郡縣制;推恩令(2)創新:地方行政區劃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設行省管理地方。(1分)歷史作用:消除了地方割據,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開創了以省為單位的行政區劃,是中國省制的開端。(2分)(3)依據:元朝時,臺設澎湖巡檢司管理臺灣,臺灣正式成為我國的行政區。(1分)措施:臺灣府的設置。(1分)(4)特點:加強中央集權,重視中央對地方的管理,維護國家統一,推動社會發展,促進民族交融等。23.(1)秦朝①;漢朝②;元朝⑤;明朝④⑥⑦。(2)科舉制,該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 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 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3)善于用人、重視經濟發展、善于改革、關注民生等。(4)重文輕武政策;該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擁兵自重的情況,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穩定;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但是宋朝重文輕武,導致國家軍隊戰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5)善于改革,發展經濟,關注民生;重視人才的培養與任用;對各級官吏要加強監督等。24.(1)秦朝 ;郡縣制。(2)三省六部制。(3)解決了王國威脅中央政府的問題。(4)明朝:明太祖廢丞相 (明成祖設內閣或用廠衛制度實行恐怖統治);清朝:雍正時設軍機處(乾隆時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5)①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②一定程度上為抵御外國侵略提供了保障;③在很長時間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25.(1)商鞅 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2)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分封制和郡縣制(3)明朝 廢除丞相;廢除中書省,皇帝直轄六部;廢行省,設三司;設置錦衣衛(4)軍機處特點:中央集權和專制主義評價:能夠有利于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不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文化專制,壓抑進步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