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 題 人體的血液循環(第二課時) 課時 安排 一個課時教材內容分析 血液循環是人體物質運輸部分的重要內容,知識比較抽象,學生難于理解,在此之前,教材已經安排了血管、心臟和血液相關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感受到血液的流動離不開心臟和血管,從而建立起強烈的求知欲,希望進一步學習血液循環的知識,教材將“血液循環”安排在此可以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使學生建立血液循環的完整知識框架。學情 分析 學生思維活躍,但心理上不成熟,知識基礎和解決問題的經驗缺乏,對老師的依賴性強,教師的指導起關鍵作用。本節需足夠時間用在血液循環途徑和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變化的學習上,以便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教 學 目 標 1.知識技能 ①描述血液循環途徑。 ②簡述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③認識血液循環在人體中的重要意義。2.過程與方法 ①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及分析能力。 ②通過觀察血液循環途徑,鍛煉學生比較及綜合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結協作能力。 ②使學生學會用辯證法分析問題。教學重點及解決策略 教學重點:體循環和肺循環途徑。 解決策略:利用視頻及動態圖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自己總結途徑及規律。教學難點及解決策略 教學難點:血液循環及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解決策略:利用視頻及動態圖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教學 方法 觀察、討論、提問題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 資源和 媒體 多媒體課件、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影片,血液循環途徑視頻。教學過程教學 環節 教學內容 時間 安排 設計 理念復習 白板展示血管比較表及心臟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回顧上一節所學內容,復習相關內容。 3-5 梳理知識框架,為接下來的教學做準備導入新課 看視頻,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 思考: ①如何區分動脈、靜脈及毛細血管? ②血液在血管中是如何流動的? 小組成員討論交流得出結論,教師巡回指導,適時進行點撥。 3-5 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血液循環概念及功能 學生先自學課本P53-54,思考:血液是怎樣在心臟和血管組成的封閉管道中流動的呢? 什么是血液循環 分為哪兩個部分 學生思考回答:血液在由心臟和全部血管組成的封閉管道中,按一定的方向周而復始地循環流動,這個過程叫做血液循環。它可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 2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體循環途徑 播放血液循環視頻,展示體循環動態圖教師提示: 體循環開始于哪個腔?先后經過哪些血管?終點是哪兒? 學生觀察、思考、閱讀, 體循環: 左心室 主動脈 全身毛細血管網 上下腔靜脈 右心房 找1名描述體循環途徑。 8 通過觀察動態圖,描述體循環途徑,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肺循環途徑 播放視頻,展示肺循環的動態圖。 學生觀察內容: (1)肺循環的起點、終點及路徑(或是由心臟的哪一腔開始?血液流經何處?最后流回心臟的哪一腔?) (2)在肺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生的變化? 學生仔細觀察,按照體循環的推理方式完成肺循環的概念圖。 肺循環:左心房 肺靜脈 肺部毛細血管網 肺動脈 右心室 由1名同學上到黑板上寫出循環途徑。 8 通過觀察動態圖,描述體循環途徑,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 觀察血液循環模式圖,思考: 1、它們有先后順序嗎? 2、誰將它們連在一起? 3、血液循環的動力是什么? 觀察,思考,回答。 體循環和肺循環是同時進行的,并且在心臟處匯合在一起,組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 血液循環的原動力來自心臟。于是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途徑。 5 建立血液循環的整體意識,認識到體循環和肺循環是同時進行的血液成分變化 展示血液流經組織細胞間的毛細血管網和肺泡里的毛細血管時血液發生變化的視頻。 回答血液流經這兩個結構中發生的變化及意義。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較容易回答出毛細血管的特點。 同桌討論 全身毛細血管:動 靜 肺部毛細血管:靜 動 血液循環意義:運來氧氣和養料 運走二氧化碳和廢物 3 學生通過理性的思考、討論、整理血液循環的概念圖使知識系統化血壓 講解血壓概念、高血壓及低血壓。 概述高血壓的危害及如何預防高血壓。 3 增加學生的認識課堂反饋 動脈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動脈血嗎?靜脈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靜脈血嗎? 鞏固練習 小組討論 而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將本堂課所學的以“血液循環”為中心概念共繪概念圖。 5 檢測學生掌握情況。小結 學生在全班范圍內取長補短,完善自己。 3 鍛煉學生總結能力,板書 設計 血液循環 (一)血液循環:二者同時進行 (體循環)途徑:左心室—右心房 血液變化:動—靜 途徑:右心室—左心房 肺循環 血液變化:靜—動 (二)血液循環的意義 運來養料和氧氣,運走二氧化碳等廢物。教 學 反 思 本節內容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利用多媒體結合教學視頻進行教學,教學前認真備課、備學生,為上好本節課做好相關工作,通過課堂教學結果及課堂檢測情況分析本節課的教學亮點,教學不足之處及改進措施。 亮點 先帶領學生復習前節課學習的心臟及血管相關的知識點,再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明確學習任務。 利用多種形式多樣的教具:多媒體課件、視頻及動態圖片等,使課堂不枯燥。講解時用血液循環示意圖指導學生按照箭頭逐步認識血液循環途徑,采用邊講解邊圖解的方式,指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起點與終點及途徑,兩者在心臟處匯合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同時讓學生理解血液循環過程中二氧化碳及氧氣的變化過程。 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指導教學,引領學生主動學習,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基本上被調動起來,學生相互討論,積極思考。 學生根據教師的提點,自己動腦找出血液循環的途徑及規律,不僅能輕松掌握知識,還能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 不足之處 由課堂檢測結果看,少部分同學對血液循環途徑模糊,不能正確的說出體循環及肺循環的途徑,及結果,未能自己總結出規律,對相關知識點掌握不到位。 個別同學上課時不積極思考,同學相互討論時不積極,同學間的合作交流能力欠缺;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得機會少,學生的合作精神未得到提升。 血壓的知識點講解的少點,講解血壓的形成原理時,要結合心臟活動的特點及管壁的特點。 改進措施 在課件的制作上會不斷改進,更加具體與直觀,便于學生能夠直觀的理解和闡述相關知識,使學生從感性的認識上升到質的認識;對于學生的回答給予一定的表揚,激勵學生不斷的努力和嘗試,提高后進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在今后的教學中會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注意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上,實現共同進步,把更多的知識傳授于學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