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5課 中國的區域差異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5課 中國的區域差異

資源簡介

第5課 中國的區域差異
要點梳理
一、比較我國南北方、東西部之間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的概況
1.中國南北方的差異
(1)我國南北方的劃分
以秦嶺一淮河一線為界,大體將東部季風區劃分為北方和南方。秦嶺一淮河一線以北為北方,以南為南方。
中國的四大地理分區
我國國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顯著。綜合各種自然地理要素,如熱量、水分和地形,可以將我國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2)南北方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差異
差異因素
南方(秦嶺一淮河以南)
北方(秦嶺一一淮河以北)
自然環境
地形
以平原、丘陵為主
以廣闊的平原和高原為主
氣候
氣候類型
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比較濕潤
溫帶季風氣候,比較干燥
1月均溫
高于0℃
低于0℃
年降水量
大于800毫米(濕潤地區)
少于800毫米(半濕潤地區)
河流
河湖眾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結冰,便于航運
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結冰,不利于航運
耕地
以水田為主
以旱地為主

文環境
農業生產
水稻為主,一年兩熟或三熟
主要為小麥、玉米等旱田作物,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主要
生活方式

喜歡吃米飯
喜歡吃面食

注重通風、防雨,一般沒有取暖設備,屋頂坡度大
注重防寒,墻壁、門窗嚴密,一般有取暖設備,屋頂平緩

內河航運較發達
基本沒水運
文化生活
游泳、賽龍舟、潑水節、黃梅戲、“梅花三弄”“二泉映月”
滑雪、溜冰、京劇、秦腔、豫劇、河北梆子、北京話、“陽關三疊”“十面埋伏”
(3)造成南北方生產、生活方式差異的最主要因素:
南北方自然環境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環境,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氣候。
(4)南北方氣溫差異及原因:冬季南北溫差大,自南向北氣溫呈下降趨勢;夏季南北溫差不大,全國普遍高溫。南北溫差主要是受緯度位置影響。
(5)南北方降水差異及原因:南方多,北方少。受夏季風和山脈的影響。
2.我國東西部差異
(1)西部范圍
西部大開發地區包括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西藏、四川、貴州、云南、內蒙古、廣西、重慶12個省、區、直轄市。
(2)東西部差異
中東部地區
西部大開發地區

然條件
地形
平原廣闊
高原、山地面積廣大
氣候
較為濕潤
氣候干旱
資源
水資源豐富,礦產和能源資源短缺
水資源短缺,礦產和能源資源豐富
土壤
肥沃
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嚴重
環境
工業污染嚴重
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嚴重

會經濟條件
人口
人口稠密,科學文化素質較高
人口稀疏,科學文化素質較低
城市
眾多
稀疏
交通、通信、教育
發達
相對落后
人才、資金、技術
豐富
相對短缺
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發展較快、較為發達
經濟發展緩慢,與東部相比發展不平衡
經濟發展的優勢
①具有平原廣闊、氣候濕潤、土地肥沃等優越的自然條件,有利于農業的發展;②交通、通信、教育發達,城市眾多,人才資源豐富等社會經濟條件,為工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廣袤的土地、壯美的山川、豐富的礦產和能源資源、獨特的民族風情、燦爛的歷史文化
經濟發展的劣勢
礦產和能源資源短缺,嚴重的工業污染困擾著中東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①地勢較高,地形復雜,交通不便;②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嚴重,不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③人口稀疏,人力資源缺乏,與中東部地區相比,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也相對缺乏
二、分析中國地形、氣候特點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1.中國地形的主要特點
中國地形的基本特征: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
(1)地形復雜多樣:中國有五種地形類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
類型
海拔
主要特征
分布
山地
500米以上
排列有序、脈絡分明、呈長條狀延伸,仿佛是“大地的骨架”
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橫斷山脈、太行山脈等
平原
200米以下
寬廣低平,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平原地區
東北平原(最大)、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高原
1 000米以上
地表起伏不大,但邊
緣處較陡峭
青藏高原(最大、最高)、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
丘陵
500米以下
坡度和緩,連綿起伏
東南丘陵、山東丘陵、遼東丘陵
盆地
/
四周被群山環繞
塔里木盆地(最大)、準噶爾盆地(緯度最高)、柴達木盆地(海拔最高)、四川盆地
(2)山區面積廣大,約占全國面積的2/3。
山區的含義: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
山區的優勢:礦產、森林、旅游等資源豐富,空氣新鮮、環境優美等。
山區的劣勢:交通不便、生態環境脆弱、經濟落后等。
(3)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平均海拔
地形類型
主要地形單元
第一級
階梯
4 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界線
昆侖山祁連山一橫斷山脈
第二級
階梯
1 000~2 000米
高原、盆地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
云貴高原、塔里木盆地、
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
界線
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雪峰山
第三級
階梯
500米以下
平原和丘陵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
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地形
主要特點
主要表現
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地形復雜多樣
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等五種類型
有利于開展多種經營,實現地區間的優勢互補等。如:長江三角洲——著名的魚米之鄉;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天府之國”;內蒙古高原——牧人的天堂等
山區面積廣大
山區占全國面積的2/3
有利于發展旅游業和山區特色產業,但給交通建設帶來不便等。如:東南丘陵——茶葉、竹制品在全國享有盛名;高寒的青藏高原,適合種植青稞,藏人喜食青稞酒和糌粑。
地勢西高東低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有利于海洋中的水汽深入內陸,形成降水,有利于內陸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如四川盆地可以種植水稻;使我國的河流大多自西向東流,有利于沿海與內地的聯系,促進東西部經濟文化交流
2.氣候特點及其影響
我國的氣候特點: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各地氣候差異大。
(1)氣候復雜多樣
①我國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分布
A.東部地區:秦嶺一淮河以南是亞熱帶季風氣候;秦嶺一淮河以北是溫帶季風氣候。
B.西北內陸:溫帶大陸性氣候
C.青藏高原:高原高山氣候
D.海南島、臺灣島南部為熱帶季風氣候。
②原因:南北跨度大,緯度高低不同;東西跨度大,離海遠近不同;地形地勢起伏大。
(2)季風氣候顯著:在各種氣候類型中,季風氣候對我國影響最大。
①季風氣候(季風是一種盛行風向隨季節發生明顯變化的風)
類型
吹向
季風源地
季風方向
性質(特點)
主要分布地區
夏季風
海洋一大陸
太平洋和印度洋
偏南風
溫暖濕潤
東亞、南亞和東南亞
冬季風
大陸一海洋
蒙古和西伯利亞
偏北風
寒冷干燥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劃分
①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叫季風區;影響不明顯的地區叫非季風區。
②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一賀蘭山一巴顏喀拉山一岡底斯山一線
②珠江流域與同緯度西亞地區的差異:珠江流域一帶綠野相連,城市集中,人口密集,是中國富饒的寶地;而同緯度的西亞一帶卻是沙海連綿,荒漠廣布。形成差異的原因是季風起了巨大的作用。
(3)中國氣候特點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①氣候類型多樣,形成了自然環境的多樣性,人們在長期適應當地氣候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活和生產方式。
②季風氣候給人們提供了有利于生產和生活的有利條件。每年夏季風帶來豐沛雨水的時候,恰好是氣溫較高的時候,因而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期的特點。這一特點對農作物、森林的生長極為有利。但是由于季風的不穩定性,有時也會帶來災難。例如:有的年份夏季風來得早、退得遲,或來得遲、退得早,雨季的長短就會發生變化,從而引起洪澇或旱災,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受到影響。
三、理解“因地制宜、優勢互補”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1.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因素
(I)從我國各種資源的區域分布來看
地區
優勢
西部地區
從能源資源來看,有發展能源工業的優勢條件
東部地區
工業和交通基礎好,人才、技術、資金雄厚,成為
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地區
優勢
南方地區
降水充沛、空氣濕潤、水資源豐富,很多地方是魚
米之鄉
北方地區
降水量較少、空氣較干燥、水資源較少,適于發展
旱作農業
(2)從世界范圍的區域條件來看
優勢
劣勢
舉例
有的國家經濟發展
水平很高
礦產資源貧乏
日本
有的國家石油資源
豐富
淡水資源極其缺乏
沙特阿拉伯、伊朗
有的國家某種產業
很發達
幾乎沒有其他產業

2.發展區域經濟
原因
①隨著勞動分工和生產專業化的發展,要求市場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貿易的范圍越來越大;
②由于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千差萬別;
③每個區域、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資源特點和名優產品,也都有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因素
措施
①首先分析地區發展的條件、主要因素和優勢,才能使經濟得到健康、快速發展;
②因地制宜,充分生產優勢產品;
③大力開展貿易活動,實現優勢互補
原則
因地制宜,優勢互補
意義
①可以使人們生產各自的優勢產品,提高生產效率
②可以更高效地配置資源,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③可以使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得到更多、更豐富的商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可以提高整個國家乃至世界的總產量
3.交流與互補21世紀教育網
(1)目的:為了加強區域交流與合作,達到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目的。
(2)實施
①許多地區間的資源與能源調配工程正在規劃或實施中。著名的有南水北調工程、西氣東輸工程和西電東送工程等。
②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有關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多方面的交流活動也在蓬勃開展。
4.“因地制宜”與“優勢互補”原則的實施要求
(1)單個地區發展經濟時一般應遵循“因地制宜”原則。
(2)在兩個(或超過兩個)地區合作發展經濟時,則要遵循“因地制宜”與“優勢互補”兩個原則。
例題解析
【例1】(2012·浙江杭州)讀圖,“三山夾兩盆”反映了新疆地形的基本面貌。圖中甲所代表的是 ( )
A.昆侖山脈 B.阿爾金山脈 C.天山山脈 D.阿爾泰山脈
【分析】本題考查我國山脈的分布。新疆“三山夾兩盤”是指山脈與盆地相間分布,盆地被高山環抱。“三山夾兩盤”中“三山”是指北部的阿爾泰山,南部的昆侖山,中部的天山山脈,“兩盆”是指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和北部的準格爾盆地。
【答案】C
【例2】(2012·浙江臺州)“沿北緯32°中國地形剖面圖”反映了中國的地形特征是 ( )
A.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漸降低
B.東高西低,自東向西逐漸降低
C.中間高四周低,呈輻射狀
D.四周高中間低,呈輻射狀
【分析】本題考查我國地勢的特征
【答案】A
【例3】(2012·浙江杭州)某校課外興趣小組同學為了研究我國東部地區的氣候特點,收集了沿海四個城市的氣溫和降水資料(見下表)。讀表回答第(1)~(2)題。
我國東部沿海四城市氣溫和降水量統計
地點
項 目
1月
4月
7月
10月
年平均
青島
(36.1°N、
120.3°E)
氣溫(℃)
—0.9
10.4
23.8
16.1
12.1
降水量(mm)
10.5
36.4
177.1
46.5
722.0
上海
(31.2°N、
121.4°E)
氣溫(℃)
3.7
14.2
27.8
18.3
15.8
降水量(mm)
39.0
102.3
128.2
60.5
1111.0
汕頭
(23.4°N、
116.7°E)
氣溫(℃)
13.2
20.4
28.2
23.3
21.2
降水量(mm)
30.O
155.0
206.4
61.8
1531.1
海口
(20.O°N、
110.4°E)
氣溫(℃)
17.2
24.8
28.4
25.0
23.8
降水量(mm)
21.6
105.9
210.0
201.1
1624.9
(1)從氣溫和降水量數值變化情況可以歸納出四個城市氣候的共同特征是 ( )
①冬季寒冷干燥 ②降水的季節變化不明顯
③夏季普遍高溫 ④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關于這一氣候特征對人類活動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北方地區的房屋無須取暖設備,屋頂坡度較大
B.南方適合水路運輸,北方適合陸路運輸
C.我國緯度最高的黑龍江省也能種水稻
D.北方地區農作物一年可以兩到三熟
【分析】第(1)題考查城市氣候特點。由氣溫和降水量統計表數據可知,1月份青島為—0.9℃,汕頭和??诜謩e為13.2℃和17.2℃,說明汕頭和??谠诙緯r溫度較高。四個城市在1月和10月時降水普遍較少,而4月和7月較多,說明四個城市的降水季節變化明顯。四城市氣候的共同特征是③和④。第(2)題考查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北方地區冬季寒冷,需取暖御寒,A項錯誤。該氣候降水季節變化明顯,河流水量不穩定,不適宜水路運輸,B項錯誤。北方地區冬季寒冷,農作物不肯能一年兩到三熟,因此D項錯誤。我國緯度最高的黑龍江省夏季高溫、雨熱同期,也能種植水稻。
【答案】(1)C (2)C
【例4】(2011·浙江寧波)以太行山脈為分界線的東西兩個地形區分別是 ( )
A.東北平原和內蒙古高原
B.東北平原和黃土高原
C.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
D.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主要地形區的分布以及相互位置關系,參考中國地形圖即可找到答案。
【答案】C
【例5】(2012·浙江嘉興)2012年,中央電視臺拍攝了《遠方的家·北緯30°中國行》。北緯30。中國段,西起西藏日喀則地區,東至浙江舟山市,記者自西向東一路走來。
(1)請從緯度帶的劃分角度,說明30°緯線的特殊性。
(2)圖中A、B標注的是我國重要的稻米產區。請完成下表中的空格。
項目
地區
主要地形區
氣候類型
A


B

(3)記者自西向東拍攝到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生產生活場景。
請按示例完成空格:________________→洞庭湖畔稻花飄香→舟山漁場千帆競發。
這些場景印證了《歷史與社會》中的什么觀點?
【分析】本題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題目,考查高中低緯度的劃分、地形區、氣候不同的地區的生產生活特色以及因地制宜等多個考點的知識。
【答案】(1)30°是中低緯度的分界線。 (2)①四川盆地(或成都平原) ②長江中下游平原(或鄱陽湖平原)③亞熱帶季風氣候(3)示例:青藏高原牦牛遍野(或青藏高原青稞美酒、青藏高原糌粑哈達、四川盆地天府之國、四川盆地絲綢之府;等等) 觀點:發揮區域特色發展經濟(或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或自然環境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
強化訓練
考點8:比較我國南北方、東西部之間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的概況
1.我國東部沿海和西部在自然條件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與東部相比,西部自然條件的優勢是 ( )
A.水資源豐富 B.平原面積廣大
C.氣候溫暖濕潤 D.礦產和能源資源豐富
2.秦嶺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其地理意義表現在 ( )
A.為農耕區和畜牧區的分界線
B.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區
C.是長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分界線
D.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3.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分別是 ( )
A.青稞水稻 B.高粱玉米
C.玉米水稻 D.水稻小麥
4.下列語句中,描述北方地區的是 ( )
A.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B.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C.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D.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5.在我國四個直轄市中,位于西部地區的是 ( )
A.上海 B.天津
C.北京 D.重慶
讀圖,回答第6~7題。
6.有關Ⅱ省描述正確的有 ( )
①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
②適宜種植水稻
③房屋建筑很注重通風,防雨
④基本上沒有水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以下關于I、Ⅱ兩省區域特征對比說法正確的是 ( )
A.I省比Ⅱ省更有技術優勢
B.I省比Ⅱ省擁有更豐富的人才資源
C.Ⅱ省比I省經濟更發達
D.Ⅱ省的土地比工省更遼闊
8.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構建以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等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其他農業地區為重要組成的“七區二十三帶”農業戰略格局。
回答下列問題。
圖中A農產區涉及哪兩大省(區)?B農產區的灌溉水源主要來自哪條河流?
A、B、C三大農產區生產的主要糧食作物相同的是什么?與B、C農產區比,制約A產區農作物生長的主要自然條件有哪些?
圖中顯示我國七大農產區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試從地形、氣候條件分析原因。
9.閱讀有關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我國東西橫跨5200多千米,南北縱貫5500余千米,包括了從沿海到內陸,從寒、溫帶到熱帶的各種自然景觀,呈現出顯著的區域地理差異。
材料二:中國四大地理分區圖。
(1)如圖所示,秦嶺一淮河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此界線以南大部分地區屬于_______(溫度帶),耕地類型以_______為主。
(2)A自然地理區是_______。其主要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是_______;該區域主要牲畜中,被稱為“高原之舟”的是_______;通往該地區的世界海拔最高的鐵路名稱是_______。
(3)B為_______山脈,它是黃土高原和_______(地形區)的分界線。
考點9:分析中國地形、氣候特點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10.“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所描述的地區是 ( )
A.華南地區 B.江淮地區
C.華北地區 D.東北地區
11.下列四幅圖中,屬于山地的是 ( )
12.下列是某學生沿東經87°繪制的四幅天山山脈地形剖面圖。繪制正確的是 ( )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活動特色鮮明。讀我國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場景圖,回答第13~15題。
13.四幅圖片中,反映我國北方地區農業生產活動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4.圖片①代表的省區,物產有 ( )
A.石油、天然氣 B.哈密瓜、柑橘
C.三河牛、三河馬 D.長絨棉、牦牛
15.對圖片④地區的生產、生活特點敘述,正確的是 ( )
A.傳統民居以竹樓為主
B.農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帶
C.農牧業生產現代化程度很高
D.水稻是當地主要的糧食作物
16.我國珠江流域與西亞一帶緯度大體相當,但西亞是一派沙漠景觀,珠江流域卻是綠野相連,城市和人口密集,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 )
A.緯度 B.經度
C.季風 D.地形
17.讀圖,下列對圖中四地的敘述符合事實的是( )
①A處平原遼闊,盛產小麥、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
②B地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是典型的溫帶季風區
③C地位于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此處地勢崎嶇不平
④D區牧民冬季主要生活在海拔較高的山地牧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觀察我國沿北緯32°緯線地形剖面圖,完成下列各題。
(1)把圖中的數字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填入下表中。
①高原
②山脈
③盆地
④平原
⑤海域
地理事
物名稱
據圖分析我國大陸地勢的特征。
這種分布對氣候和河流流向可能產生什么影響?
河流從第一級階梯流向第二級階梯,會有什么變化?有什么利用價值?
我國地勢對東西部聯系可能會帶來什么影響?
你的家鄉位于我國地勢的哪一級階梯?屬于何種氣候類型?有哪些名優土特產?
讀下圖,回答問題。
(1)釣魚島位于臺灣島的_______方向,C是_______海。
(2)A、B兩河共同發源于_______省(自治區、直轄市)。大江大河的人海口處往往會形成大城市,但A河入海口處沒有形成大城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線是我國的_______分界線,該界線中的_______山脈也是我國二、三級階梯分界線的一部分。
(4)說說地形與氣候對東部人口分布的影響。
考點l0:理解“因地制宜、優勢互補”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20.下列四位同學對家鄉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資源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我家在東北平原,這里地勢平坦,熱量條件好,一年可種植三季作物
B.我家在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這里水草豐茂,以盛產三河牛、三河馬聞名
C.我家在福建山區,這里地形崎嶇,不宜耕種,卻有利于林業的發展
D.我家在新疆,這里氣候干旱、沙漠廣布,綠洲農業較為發達
21.草原人家、家住平原、傍水而居等,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場景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的啟示有 ( )
①區域環境是沒有優劣之分的
②要積極利用自然條件
③要因地制宜
④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金華市第六次黨代會提出要建設金義都市區(如圖),并把“百姓富裕、浙中崛起”作為本市未來五年發展的總目標。右圖中,建設金義都市區的優勢條件有 ( )
①生態良好 ②水能資源豐富 ③交通發達 ④地理位置優越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3.陸域狹小、資源短缺的浙江,海島風能、潮汐能、波浪能的蘊藏量卻均居全國前列。因此,開發利用海洋能源有利于浙江 ( )
①節能減排,保護環境
②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③因地制宜,海陸互補
④增加資源總量,擴大海域面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為新疆的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主要有 ( )
①能夠使天然氣資源得到大規模開發,增加財政收入
②可以帶動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③能夠緩解能源短缺問題
④可以減少大氣污染,提高環境質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5.某地政府用下面圖片對外宣傳。你認為當地經濟可重點發展 ( )
A.種植業 B.畜牧業
C.旅游業 D.高新技術產業
26.近年來,我國西部地區根據當地實際,引進資金和人才,使農牧業、工礦業、旅游業等產業得到強勁發展。這一事實說明區域經濟發展應 ( )
①因地制宜 ②優勢互補
③完全均衡 ④體現特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7.呼和浩特市的小閻來紹興游玩。在個人微博上發了三個“紹興印象”。請你閱讀并回答問題。
微博一:“嗨,這就是紹興的烏篷船。可惜我們家鄉不宜推廣這種交通工具?!?br/>請你從自然環境角度分析烏篷船不宜在小閻家鄉呼和浩特推廣的原因。
微博二:在紹興,我游覽參觀的景點中有明清故居、秦漢碑刻、唐宋摩崖,聽說這里還有越國故址、舜禹遺跡……呵呵,還真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2)請你為上述五類歷史遺存按出現的時間先后排序。
①舜禹遺跡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微博三:紹興人真聰明,他們把坐鳥篷、逛城河開發成了江南“風情游”;用陸游與唐婉的故事打造沈園“文化游”;利用一小時交通圈,與上海、南京等地合作推出“城際游”;還與我們家鄉互推異地風情游,分享各自的特色旅游資源。怪不得紹興的旅游品牌越來越響,國內外游客越來越多呢!
(3)微博三包含著紹興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一條秘訣,這一秘訣是什么?請根據小閻的微博說明紹興人是如何用好這一秘訣的。
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天山哈薩克牧民在長期的放牧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轉場”。
材料二:臺州市瀕臨東海,海岸線長,多優良港灣,灘涂面積廣大,自然風光優美,神仙居、天臺山馳名中外。
(1)從自然條件角度分析哈薩克牧民形成“轉場”的原因。
(2)結合材料二,說說臺州市在發展區域經濟時宜發展哪些產業。
(3)發展區域經濟應該考慮自然條件因素,這是為什么?
參考答案
第5課 中國的區域差異
1.D 2.D 3.D 4.A 5.D 6.A 7.C 8.(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黃河。(2)小麥。氣候干旱,水源不足(或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 (3)東部地區平原廣闊,地勢低平;以季風氣候為主,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生長。 9.(1)亞熱帶 水田 (2)青藏地區 高寒 牦牛 青藏鐵路 (3)太行 華北平原 l0.B ll.A l2.A13.B l4.A l5.B l6.C l7.C l8.(1)①青藏高原 ②橫斷山脈 ③四川盆地 ④長江中下游平原 ⑤黃海 (2)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3)對氣候的影響:有利于海洋的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對河流流向的影響:使我國的大部分河流自西向東流。 (4)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可以開發水力資源。 (5)有利于沿海與內地的聯系,有利于東西部經濟文化的交流。 (6)示例:第三級階梯。亞熱帶季風氣候。仙居楊梅、玉環文旦、三門青蟹等。19.(1)東北南 (2)青海下游為“地上河”,航運價值低 (3)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大興安嶺 (4)東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因為東部地區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氣候濕潤,所以人口稠密。 20.A 21.B 22.B 23.A24.A 25.C 26.B 27.(1)呼和浩特地處內蒙古高原,主要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冬季易結冰,缺少密布的河網。(2)②越國故址 ③秦漢碑刻 ④唐宋摩崖 ⑤明清故居 (3)因地制宜,優勢互補。他們利用紹興獨特的水鄉景觀、豐富的人文資源、便捷的交通和優越的地理位置,開發“風情游”等特色旅游項目,打造旅游品牌,體現了因地制宜;同時與各地聯手開發“城際游”、異地風情游,共享各自的特色旅游資源,體現了優勢互補。 28.(1)天山草場資源豐富,牧場垂直分布。 (2)灘涂養殖業、旅游業、航運業、造船業、漁業。 (3)①自然條件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②人類只有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才能使經濟健康快速地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峰| 九龙坡区| 兴安盟| 丰台区| 塔城市| 革吉县| 江都市| 黎川县| 沛县| 莱芜市| 大荔县| 龙里县| 清水河县| 柳林县| 阜平县| 涟源市| 金山区| 靖远县| 门头沟区| 天等县| 鄂伦春自治旗| 阳谷县| 彭水| 莆田市| 泸水县| 青铜峡市| 寿光市| 合川市| 兴文县| 肥乡县| 五台县| 齐齐哈尔市| 海盐县| 塔河县| 迁安市| 绵竹市| 陈巴尔虎旗| 嘉义县| 溧水县| 化州市| 仲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