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9課 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9課 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

資源簡介

第9課 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
要點梳理
一、知道西周的政治制度,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變革、爭霸和百家爭鳴
1.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目的(原因):為了有效地管轄廣大被征服地區,鎮撫各地原有的邦國,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
②受封對象:周王的新屬、功臣等。
③受封者的權利:從周王手中獲得土地、人口和儀仗等物品。
④受封者的義務:必須服從國王命令,交納貢品,守衛疆土,管理地方事務,保衛周王室。
⑤作用
A.積極作用:確立了周王室的權威,擴大了周朝控制的區域,鞏固了奴隸制國家政權。
B.消極作用:諸侯王權利和土地的擴大會威脅周王,為后來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爭霸埋下了禍根。
⑥基礎:宗法制。
(2)宗法制
①含義: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礎,它是根據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來決定繼承權力的制度。
②核心:嫡長子繼承,其他諸子封侯。
③實質:是一種社會等級制度。
④作用:調整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鞏固統治。
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共同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得周王確立了權威,擴大了周朝控制的疆域,同時也密切了周王室和諸侯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聯系,使周王朝迅速發展成為幅員廣闊,對周圍民族具有較大影響的國家。
(3)禮樂制度
①制定者:周公。
②含義:周朝通過禮樂制度來規范貴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差別,不同等級的貴族,所能享受的樂目、使用的樂器及其組合各不相同。
③積極作用:有利于維護統治,穩定秩序,為中華文明的長期延續奠定了根基。
④消極作用:壓抑了人的個性與創造性。
(4)簡述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度的關系。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緊密聯系的。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原則進行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它是根據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決定繼承權力的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得周王確立了權威,擴大了周朝控制的疆域,同時也密切了周王室和諸侯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聯系,使周王朝迅速發展成為幅員廣闊,對周邊民族影響比較大的國家。
②禮樂制度是宗法等級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具體表現。
③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度都是統治階級用來維護社會秩序,鞏固其統治的工具。
2.春秋戰國時期的變革與爭霸
(1)春秋戰國時期的起止時間: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2)春秋五霸
①出現原因
A.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和牛耕技術,促進了生產發展,也推動了社會其他方面的變化。
B.周王遷都洛陽后,日漸衰微,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各諸侯國在先進生產力的推動下,日益強大起來。
②“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經過激烈競爭而成為霸主的諸侯。關于他們,一種說法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闖、越王勾踐。
③齊桓公稱霸
A.原因
對內: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軍事和內政,發展經濟,使齊國很快富強起來。
對外:采用管仲的建議,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團結其他諸侯,抗擊威脅中原的周邊少數民族,還出兵阻擋北上的南方強國楚國,在諸侯國中樹 立了威信。
B.齊桓公稱霸的標志: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3)戰國七雄
①七個諸侯國:秦、楚、燕、齊、趙、魏、韓。
②戰國七雄與春秋五霸的比較
A.目的:比起春秋霸主,戰國七雄已不再滿足于稱霸諸侯,做諸侯之長,而是要滅掉其他各國,自己統一天下。
B與春秋爭霸相比,戰國七雄之間的戰爭規模更大,持續時間更長,也更為殘酷。
(4)商鞅變法
①時間: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在位)。
②主要內容
久廢除土地國有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B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獎勵軍功,立了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
D.建立縣制,把原來的居民聚落合并為縣,由國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③意義:提高了農民和士兵的積極性,增強了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使豢國迅速強大起來,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后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④性質:商鞅變法是一次比較徹底的地主階級的政治改革。
21世紀教育網
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學派、思想家及其主張簡表
學派
代表
人物
所處
時代
主要主張
儒家
孔子
春秋
晚期
(1)治國思想:主張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理國家,“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2)教育思想:主張“有教無類”,不論貧富貴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
孟子
戰國
時期
(1)主張實行“仁政”,要求統治者減輕對人民的剝削,輕徭薄賦
(2)他還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準則
道家
老子
春秋
晚期
(1)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互相轉化
(2)主張“無為”,要求人們順應自然,反對統治者侵擾百姓
墨家
墨子
戰國
時期
(1)主張“非攻”,反對非正義的戰爭
(2)主張“兼愛”,愛一切人,視人如己,互助友愛
法家
韓非子
戰國
時期
(1)主張“法治”,主張無論什么原因,違反法律都必須受到嚴懲
(2)主張強化中央集權和君主權力,用嚴酷刑罰鎮壓人民的反抗,以維護國家統治
兵家
孫武
春秋
晚期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
孫臏
戰國
時期
重視攻擊。“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孫臏兵法》
4.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對當代教育有什么借鑒意義?
主要內容
對當代教育的借鑒意義
重視道德教育,主張“克己復禮”,即加強個人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范
重視道德教育,培養人的仁愛之心,對社會穩定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主張“有教無類”,不論貧富貴
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
體現了教育公平精神
注意“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育
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
5.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有什么借鑒作用?
(1)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國”
(2)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國”
(3)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質教育、職業教育
(4)墨家的兼愛、非攻——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反對戰爭
(5)老子的“無為”思想——和諧
(6)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民主
6.法家在秦國受到重視的原因
戰國時各國紛紛變法圖強,打擊舊貴族,強化國君專制權力;同時,為了應付戰爭,統治者向老百姓征收沉重的賦稅、兵役、徭役,階級矛盾激化。而法家主張嚴刑峻法、中央集權的思想適應當時社會形勢的需要,自然受到了重視。
二、概述秦朝一統、西漢實現新的大一統及唐朝貞觀之治等重要史實
1.秦朝一統
主要活動
內 容
影 響
共同作用
統一中國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起一個疆域遼闊、統一的中央集權大帝國——秦朝,定都咸陽
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國家,加強了國家的統一
政 治
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中央官員都對皇帝直接負責。在地方廢除了分封制,把全國劃分為郡和縣,由中央直接進行管轄。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由皇帝
任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封建君主制度在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
經 濟
統一貨幣為圓形方孔錢;統一度量衡;大修馳道,統一車軌
促進了經濟的交流和發展;基本計量單位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大修馳道后,車輛全國暢行無阻
思想文化
統一文字,小篆作為標準文字,后演變為隸書;“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
統一的文字成為維系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
“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有利于國家的統一,但摧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
治理邊疆
修建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余里的“萬里長城”。開靈渠,北擊匈奴,南征越族
修筑長城,防御了匈奴的進攻,鞏固了邊防。靈渠連接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成為后世溝通南北水路的重要通道
2.西漢實現新的大一統
主要活動
內 容
影 響
共同作用
政 治
頒布“推恩令”;加強監察制度;實行舉薦人才
大大削弱諸侯王原來的封地和勢力;對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官員進行監督,以加強皇帝的權威;重視人才,能有效地治理國家
漢武帝時期,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進入了鼎盛時期
思想文化
采納了儒生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立太學,在地方上則設立官學,以培養后備官僚
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治理邊疆
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注重對南方的經營,還派官員修建通往西南地區的道路
解除了漢朝北方的邊患,在河西走廊陸續設郡,把長城延伸到敦煌以西地區;漢朝和西域各國從此建立起友好關系,并開通了“絲綢之路”;加強與西南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系
唐朝貞觀之治
主要活動
內 容
影 響
共同作用
政 治
(1)善于用人和虛心納諫;重用諫臣魏征;對君臣關系有深刻認識,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2)沿襲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注意節約,勵精圖治
保證了決策的正確性,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
唐太宗在位的貞觀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安定,國力增強,被史家
譽為“貞觀之治”
經 濟
重視農業生產,多次頒布減免稅賦的詔令,減少勞役,不誤農時
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增強國力
文化教育
(1)沿襲和完善了隋代的科舉制
(2)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
為讀書人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科舉制還影響到鄰國
民族關系
對各少數民族一視同仁
贏得各少數民族的愛戴,他們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例題解析
【例l】(2012·浙江溫州)秦朝舉行的一次廷議中,廷尉李斯的發言得到秦始皇的支持,李斯說:“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仇人);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置諸侯不便。”由此可以看出,李斯明確反對 (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縣制 D.“金瓶掣簽”制
【分析】本題考查分封制,同時也考查學生對歷史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分封制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始于周朝。根據“周文、武所封”“周天子弗能禁止”可知李斯反對分封制。
【答案】A
【例2】(2012·浙江杭州)戰國七雄中,管轄地區主要在我國今山東省一帶的國家是 ( )
A.燕國 B.秦國
C.齊國 D.魏國
【分析】本題考查戰國七雄所在的地理位置。解題關鍵是抓住題干中的“今山東省一帶”,結合教材中的《戰國形勢》圖,可知是齊國。
【答案】C
【例3】(2012·浙江臺州)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歷史長河中沉浮。下列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 )
①焚書坑儒 ②批判儒學,打倒孔家店
③百家爭鳴 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A.①③②④ B.④①②③
C.③④①② D.③①④②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再認、再現能力,①焚書坑儒發生在秦朝;②批判儒學,打倒孔家店發生在新文化運動時期;百家爭鳴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發生在西漢漢武帝時,所以正確順序是③①④②
強化訓練
考點l9:知道西周的政治制度,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變革、爭霸和百家爭鳴
1.“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政治制度是西周的 ( )
A.禪讓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
2.400多年前,9000多名義烏兵跟隨戚繼光修筑長城、戍守邊關,并世代在長城沿線散落繁衍。2010年夏天,義烏兵后裔中的23人回義烏認祖歸宗,接續家譜,這種尋根情結最早源自我國古代的 (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
3.1988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漢內斯·阿爾文曾說:
“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 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文中的“智慧”是指( )
A.“仁”和“德治” B.“兼愛”和“非攻”
C.“無為而治” D.實行“法治”
4.溫家寶總理說“國之命在人心,解決人民的怨氣,實現人民的愿望就必須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和監督政府”。“國之命在人心”之內涵與下列古代政治思想一致的是 ( )
A.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C.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D.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5.反對戰爭,珍愛和平是人類的共同追求。我國戰國時期,提出“兼愛”“非攻”,反對侵略戰爭,支持正義戰爭的是 ( )
A.墨子 B.孟子
C.莊子 D.韓非
6.他對內整頓朝政,對外“尊王攘夷”,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他是 ( )
A.齊桓公 B.秦穆公
C.楚莊王 D.晉文公
7.改革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商鞅變法措施中對廢除奴隸主舊制度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 ( )
A.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織
C.獎勵軍功
D.推行縣制
8.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對中國古今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民族心理素質的養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和諧社會”是對某種以人為本的、彼此合作與寬容而沒有沖突的社會形態的美稱,也是人類社會一直競逐不息的理想追求。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上圖這位東方先哲——孔子,他的哪些思想觀點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有一些合理成分或值得借鑒的地方?
“和諧”一詞與我國哪些思想家的觀點相一致?請列舉一個我國古代比較和諧的歷史時期。
(3)為了鞏固政治統一,漢朝哪位皇帝開始用儒家思想作為治國思想?并在思想領域采取了什么措施使漢朝形成“大一統”的政治格局?
(4)你認為儒家思想對我國建設和諧社會有什么現實意義?
考點20:概述秦朝一統、西漢實現新的大一統及唐朝貞觀之治等重要史實
9.在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中,成為維系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重要因素的是 ( )
A.大修馳道,使車輛在全國暢行無阻
B.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
C.統一文字,推行全國
D.建立皇帝制度,加強中央集權
10.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下列有關唐太宗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唐太宗善于用人
B.唐太宗時,魏征敢于直言
C.唐太宗創立了三省六部制
D.唐太宗時期被譽為“貞觀之治”
11.“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下列選項與漢武帝有關的是 ( )
A.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
B.接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C.開創“貞觀之治”的局面
D.創立行省制度
12.“地方推行郡縣制,小篆成為規范字,焚書坑儒搞專制。”這一順口溜反映的是______實行的統治措施 ( )
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秦滅六國后,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 ( )
14.秦始皇和漢武帝為安定北邊,都曾派兵大舉反擊哪一游牧民族的進擾 ( )
A.突厥 B.女真
C.契丹 D.匈奴
15.“自封建(注:即分封)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材料中所涉及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有 ( )
①分封制 ②郡縣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行省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我國的科舉制度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的形成產生了較大影響,有人稱它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科舉制度正式創立于 (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民以食為天,中國古代歷朝重視農業生產。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實踐中明確提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材料二:人民智慧:在我國農耕文明史上,集中了無數勞動人民的智慧。生產工具的重要發明和生產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古代生產力的發展。
(1)請列舉兩種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農業生產工具。
帝王之道:“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2)請說出唐太宗的這一治國思想在農業政策上的具體體現及其影響。
18.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歷史上曾有過分裂,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兒女不變的追求。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什么?統一于何時?
(2)漢武帝是如何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實現大一統的?
(3)西漢是怎樣加強對新疆(西北地區)的管轄的?
(4)近年來以達賴為首的少數“藏獨”分子企圖策劃西藏獨立,請你用元朝和清朝前期各一件歷史史實,批駁達賴集團的“藏獨”言論。
參考答案
第9課 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
B 2.A 3.A 4.D 5.A 6.A 7.A 8.(1)提出“仁”“禮”的學說,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和諧社會的人際關系。 (2)孔子:仁的思想;孟子:主張“仁政”;老子:主張“無為”,要求人們順應自然,反對統治者侵擾百姓;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反對非正義的戰爭,提倡節儉。貞觀之治。(3)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4)有利于社會的穩定,人際關系的發展;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9.C 10.C ll.B l2.A l3.D l4.D 15.D l6.A l7.(1)春秋時期鐵農具;唐朝曲轅犁、筒車;宋朝秧馬等。 (2)輕徭薄賦,不誤農時。影響: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社會安定。 l8.(1)秦(秦朝)。公元前221年。 (2)政治上,頒布“推恩令”,削奪王侯的爵位,解決王國問題;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興儒學教育,加強思想統治。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元朝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設宣政院),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清朝建立中央冊封達賴和班禪的制度;l727年,清政府設置駐藏大臣,后來明確規定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山市| 河北区| 新和县| 思南县| 墨江| 广水市| 岢岚县| 云和县| 渝中区| 建湖县| 松滋市| 丹江口市| 丹东市| 德兴市| 三都| 临夏市| 洛南县| 乡城县| 东兰县| 元江| 沅江市| 观塘区| 荣成市| 津南区| 宝丰县| 堆龙德庆县| 苍溪县| 临洮县| 阜新市| 兰西县| 永泰县| 马山县| 龙门县| 阳朔县| 黄梅县| 凤城市| 台中县| 诏安县| 六枝特区| 石城县| 黄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