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共同面對的全球性問題 單元練習七年級人文地理下冊一、單項選擇題1.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正在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延遲退休的具體改革方案,這是為了應對A.人口總量大 B.人口老齡化 C.人口素質偏低 D.人口分布不均2.近年來,我國有些農村出現了“有院無人住,有地無人種”的空心化現象。據此完成下列小題。(1)這種空心化現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自然環境好 B.農村人均居住面積小C.城鄉收入差距大 D.農村人口自然增長率低(2)“有院無人住,有地無人種”帶來( )A.土地資源浪費 B.農業生產水平提高C.城鄉協調發展 D.農村老齡化程度降低3.下列行為我們倡導的是A.大量使用農藥化肥 B.向河道中排放大量工業污水C.生活中大量使用洗滌劑 D.一水多用,推廣節水器具4.如圖,分析人口紅利期結束后,我國面臨的人口問題主要表現為①青壯年比例降低,勞動力減少②人口老齡化嚴重,社會保障體系壓力較大③人口出生率降低,出現負增長④人口總數量急劇減少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5.如圖漫畫反映了我國某項國情基本特征,你認為正確的是A.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B.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但人口眾多,人均占有量少C.要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D.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6.如下圖漫畫給我們的啟示主要是( )A.嚴格控制人口增長 B.放緩經濟發展速度C.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D.堅信人類治理能力7.如下圖是“亞歐大陸地區傳統民居的墻壁厚度示意圖”,產生這種變的原因是( )A.氣溫的差異 B.降水的差異 C.經濟的差異 D.宗教信仰的差異8.近年來,中外文化交流活動日趨活躍,我國相繼舉辦了“俄羅斯年”、“中國國際交響音樂年”、“中國國際歌舞劇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等一系列大型活動,讓世界文化進入中國,同時,“中國文化美國行”、“巴黎—中國文化周” 等活動也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材料反映了( )①擴大了外來文化的影響,不利于繼承傳統文化②有利于中華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中③有利于促進世界各種文化相互借鑒、共同發展④有利于文化在繼承和實踐中不斷加以創新發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9.2021年,全國新開工改造3.9萬個城鎮老舊小區,“改”出近700萬戶居民的新生活。本輪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重點在支持增加停車位、加裝電梯、擴大綠化,發展養老、保潔等社區服務,完成從“有得住”到“住得好”的轉變。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A.能夠提高社區居民生活水平,縮小群眾居住條件差異,實現同步富裕B.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強人民幸福感和獲得感C.說明了在黨的領導下,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全面完成興國大業D.說明了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開啟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10.下圖為漢謨拉比法典,結合所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浮雕體現了“君權神授”的思想②石柱上的文字為腓尼基字母文字③法典體現了公正觀念,與現代社會的公平公正相一致④石柱上的條文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的社會階級狀況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11.“洋船至寧波者甚多,將來番船云集,留居日久,將又成一粵省澳門矣。”這句話最能反映出( )A.清政府看到外商到中國來很高興 B.寧波外商云集,十分繁榮C.清政府希望外商居住在澳門 D.清政府對外商來華心存恐懼和擔憂12.2021年3月5日至11日,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審議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 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A.十三 B.十四 C.十五 D.十六二、非選擇題13.解決好人口問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環,關系到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單獨二胎”政策是計劃生育政策的完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基本狀況圖(1)觀察圖1,說說我國出臺“單獨二胎”政策的客觀依據。材料二: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8930人,高中文化程度14032人。文盲率4.08%,流動人口增長81.03%。我國人口素質依然不高,流動人口在增加……要解決我國人口問題,需要提高人口素質(2)結合材料二,運用人口的相關知識,談談你對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措施的認識。材料三: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3)聯系材料三,從人口對資源、環境、發展的影響角度,分析中央改革人口政策的正確性。14.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東北地區山環水繞,沃野千里,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是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材料二 長江三角洲以全國2.2%的陸地面積,創造了全國22.1%的國內生產總值。長江三角洲地區自古有我國的“魚米之鄉”之稱,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區域。材料三 東北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示意圖。(1)東北地區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的自然條件是。(至少一個)(2)比較東北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完成下表。地區 耕地類型 人們主食 傳統運輸 傳統民居東北地區 A 面食 C D“長三角” 地區 水田為主 B 水路為主 屋頂坡度較大(3)國家有計劃地將“北大倉”變成“北大荒”,以保護濕地。保護濕地的措施有A.退林還耕 B.擴大耕地面積C.大力發展家具制造業 D.建立自然保護區(4)長江三角洲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魚米之鄉”。與東北地區相比它最大的自然優勢是什么。如果把東部沿海地區比作“弓”,把長江比作“箭”,長江三角洲就位于箭頭的位置。試分析作為“箭”的長江,為長江三角洲的發展提供了哪些優越的條件?1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日本曾經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兩次中斷和干擾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第一次是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國開始邁向現代化的門檻,日本通過挑釁的戰爭打斷中國現代化的嘗試。日本的軍事冒險取得了成功,中國丟失了土地,賠盡了國庫里的白銀(兩萬萬兩)……第二次是1927年到1937年這段時期,中國的民族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在長江中下游一帶取得了快速的發展。日本陸軍部深恐中國發展起來重新強盛,于是盡一切機會挑釁中國……——摘自《中國崛起策》(1)根據材料,中國第一次現代化的嘗試開始于哪一運動?其口號是什么?(2)1894年日本發動的哪一戰爭活生生地扼殺了上述運動?(3)為打斷中國的第二次現代化,日本再次挑釁中國,先后發動了哪兩次事變?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北京天安門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下面是“七一”講話摘錄,請你參與探究學習。【莊嚴宣告】“在這里,我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________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人民至上】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金句品讀】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很多精彩的話語使人備受鼓舞,讓我們一起來品讀。金句摘錄 對實現中國夢的啟示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 ①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我們要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 ②愛國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團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 ③【殷切期望】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已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請將上述材料中的橫線內容補充完整。(2)上述材料說明我們應堅持怎樣的發展思想?(3)請將上述表格的內容補充完整。(4)“請黨放心,強國有我”,新時代的青少年應如何承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參考答案:1.B2.(1)C(2)A3.D4.A5.B6.C7.A8.C9.B10.D11.D12.B13.(1)我國存在人口結構性矛盾,呈現老齡化趨勢。(2)提高人口素質是積極解決人口問題的重要措施,我國人口素質較低,給自然、社會和經濟都帶來沉重壓力,給失業人口再就業增加了難度。解決人口問題還需要控制人口數量、調整人口結構、解決好人口流動等問題。(3)在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的關系中,人口是關鍵。人口數量、結構的變化,會引起資源、環境、發展等方面的變化。中央改革人口政策,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控制人口數量,有利于減輕資源、環境的壓力,啟動單獨二胎政策,調整人口結構,有利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4.(1)東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旱地為主;米飯;陸路為主;屋頂坡度較小(3)D(4)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長江為其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路交通條件等15.(1)洋務運動;“自強”、“求富”。(2)甲午中日戰爭(3)九一八事變;七七(盧溝橋)事變。16.(1)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3)①必須走中國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②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中國力量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4)①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樹立崇高而遠大的理想,立志成才。②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③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樹立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意識。④把個人前途和祖國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增強民族自信,做自信中國人。⑤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等。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