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把握適度原則【學習目標】1.寫出遵循質量互變規律的要求,寫出“度”的含義。2.寫出適度的含義。3.寫出適度原則的含義。4.寫出遵循適度原則的要求。5.闡釋遵循質量互變規律的意義【學習重難點】遵循質量互變規律【學習內容】學習活動一:基礎知識鞏固(一)適度的含義1.事物質與量的統一體現在“度”中(1)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________。(2)在________范圍內,質與量相互結合、相互規定。(3)當量的變化達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時,事物就開始發生________轉化。(4)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著________,________是關節點范圍內的幅度。關節點是事物量變達到的極限,是引起質變的節點。2.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1)事物的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2)在度的范圍之內,事物的質保持________,質規定著量的運動范圍和變化幅度;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質就發生變化,質與量的統一就會________。(3)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遵循適度原則。3.事物的變化是發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這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在度的范圍之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質規定著量的運動范圍和變化幅度;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質就發生變化,質與量的統一就會破裂。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遵循________ 原則。(二)掌握適度原則1.適度原則目的: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________,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________。2.適度原則含義: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適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適度原則的要求,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適度思維是“得中”而處之的思維。4.促成質變(1)目的:要改變我們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質,就應當積極________,促進事物量的變化,并使其向度的邊緣不斷發展,使該物________為他物。(2)要求:量變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要積極促成事物的________,使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知識拓展】事物從量的變化進入質的變化,需要量變達到一定程度,突破一定的臨界點。這一過程是事物內部矛盾雙方斗爭的過程。從本質上看,事物的質變是事物的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最后矛盾主次方面易位的結果。當矛盾雙方在斗爭中力量的增減還沒有引起依存關系的破裂時,事物處于量變狀態;而當矛盾雙方在力量上的變化達到一定程度時,矛盾雙方地位發生變化,原來的矛盾主要方面不再是主要方面時,事物就會發生質變。【即時訓練1】易錯易混知識點判斷1.在度的范圍內,事物的質與量相互否定。 ( )2.關節點或臨界點是事物質變達到的極限。 ( )3.超出度的范圍,事物的質就發生變化,質與量的統一就會破裂。 ( )4.適度思維是“得中”而處之的思維,“得中”就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義的思維方式。 ( )5.要使事物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就要積極創造條件,促成事物的質變。( )學習活動二:課堂探究議題一適度的含義發射人造衛星時,發射的速度應該大于第一宇宙速度,小于第二宇宙速度,介于兩者之間。若小于第一宇宙速度,衛星會掉下來;若大于或等于第二宇宙速度,衛星會變成繞太陽轉的行星。結合上述材料,談談對“適度”的理解?議題二 掌握適度原則生活的常識告訴我們,處理事情要適當、適度,切忌走極端。比如,服藥治病,劑量必須適當,用量太少治不了病,用量過多會造成藥物中毒。又如,適當給作物施肥有助于其生長,肥量過多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長。上述材料給我們思考和處理問題帶來了什么啟發?議題三 掌握適度原則材料一:《墨子》一書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例如,遇到盜賊不得已時,可以采取靈活的應變策略,斷指保命,舍財保命,取小害而免大禍。材料二:折中主義是企圖把對立的思想、觀點和理論無原則地調和拼湊在一起的做法。其特征是不分主次,混淆是非,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原則,模棱兩可,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適度原則的理解。【即時訓練2】1.下面漫畫《要知今日,何必當初》(作者白曉東)的哲學寓意是( )①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②要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③要堅持適度原則 ④質變始于量變,要防微杜漸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2.喜好是一把“雙刃劍”。沒有興趣愛好的人生,必定蒼白無味。但如果對喜好縱情沉溺,盲目“陶陶然樂在其中”,則可能誤入歧途、走向極端,甚至因之恣意妄為、吞下苦果。材料啟示我們要( )①堅信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②善于抓住時機,積極促成質變 ③在矛盾的對立之中把握同一性 ④堅持適度原則,防止不利質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解放戰爭勝利前夕,毛澤東同志在《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一詩中,以古鑒今,寫下“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著名詩句。這啟示我們( )A.要把握適度原則,保持事物性質穩定B.要做好量的積累,為質變創造條件C.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事物的質變 D.要堅持統籌兼顧,注意把握全局4.(改編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這是一場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緊繃這根弦,不能停頓、不能大意、不能放松。下列名句所蘊含的道理與之相近的是( )①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②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③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④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改編題,)秋季可以說是吃螃蟹的好時節,膏肥蟹黃。適量吃蟹可以促進機體能量平衡,對體內毒素起到很好的排泄作用。由于螃蟹屬于寒性食物,過量食用會影響腸胃健康,誘發腹瀉等癥狀。這佐證了( )①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會引起質變 ②要把握好“分寸”,堅持適度原則③事物發展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④事物喪失自身量的規定性就會變成他物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網絡構建】【我的困惑】【課下練習】1.(原創題)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凡事都要注意掌握分寸,堅持適度原則,防止“過”和“不及”。這符合( )A.動態性與靜止性相統一的觀點 B.連續性與間斷性不相容的觀點C.整體性與獨立性相統一的觀點 D.質和量相互結合、相互規定的觀點2.(改編題)在“度”中,質和量相互結合、相互規定,密不可分,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堅持適度原則,使事物的變化保持在適當的量的范圍內,防止“過”或“不及”。下列選項中,說明要堅持適度原則的有( ) A.適可而止 B.對癥下藥 C.量體裁衣 D.因地制宜3.(改編題)李克強總理說:“積累問題是一個長期過程,解決問題也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但是我們必須有所作為!”這句話體現了( )①量變與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基本狀態②事物的變化發展始于量變,并最終通過量變實現③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④在量的積累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時,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中庸之道,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叩其兩端”“執兩用中”是中庸之道的一個重要原則。“兩端”就是“過”和“不及”兩個極端,“中”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合而言之,就是堅持“中”,戒其“過”,勉其“不及”。這表明( )A.量的積累必然引起質的飛躍 B.沒有量變就不會有質變的發生C.做好量的積累才能為質變創造條件 D.適度量變有利于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5.(改編題)“十三五”時期是我們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各級政府要把握時間節點,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這要求我們( )①堅持整體性與局部性的統一 ②用綜合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③抓住時機,促成事物的飛躍 ④分清主次矛盾,認清事物性質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6.某著名登山運動員在一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過程中,攀登到8 680米時,她停下了,退回了山下。無數人替她惋惜,因為她離創造奇跡僅有百米之遙。但她卻說:“我只能到達那里,那兒是我生命的極限。”她把握了自己生命的限度,因此她活了下來,為自己蓄積足夠的能量再次去挑戰極限奠定了基礎。這啟示我們( )A.持續的量變會引起事物發生質的變化 B.在認識和處理問題時要把握適度原則C.在個人成長過程中要勇于自我否定 D.要善于抓住時機,實現事物的飛躍7.(改編題)幫助別人是一門學問,助人要把握好一個準則:腸不可冷,腹不可熱。冷腸和熱腹都是走極端,我們要的是行仁義。這警示我們( )①在實踐中應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②思考和處理問題時要掌握適度原則,防止走極端③若超出事物的臨界點,事物必然向著其對立面轉化④想問題辦事情應注意分寸,堅持折中主義的思維方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原創題,)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水保持液態不變的溫度范圍為0~100 ℃。可見,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 ) ①0~100 ℃是保持水為液態的度 ②0~100 ℃是保持水為液態的關節點③突破0 ℃或100 ℃,水就會變質 ④超出0~100 ℃的范圍,水的狀態會發生根本改變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原創題,)我國傳統文化中有“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說法。這一說法蘊含的辯證思想是( )①若超出“度”的范圍,事物必然向著其對立面轉化②若超出事物臨界點,質與量的矛盾統一體就會瓦解③要注意把握分寸,凡事都采取折中主義的思維方式④應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事物量的變化,促成事物的質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原創題,)1871年3月28日,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誕生,但巴黎公社沒有乘勝追擊逃往凡爾賽的敵人,給了敵人以喘息的機會,最終敵人卷土重來,使巴黎公社淹沒在了血泊之中。這一歷史事件啟示我們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應( )①善于抓住機遇,贏得主動和優勢 ②應注重量的積累,為實現質變創造條件③應注意把握好“分寸”,防止極端化的錯誤④應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使其達到我們期望的狀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量變引起質變的哲學道理要求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適度原則。請你說明該理論的合理性。【選做】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當人們沉溺于“指尖社交”,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時,頸椎病就找上門了。據清華大學力學專家分析,在人們低頭時,前屈極限(下巴碰到胸骨的狀態)只能是45°,前屈幅度達到30°,就會影響到頸椎;長期處于極度前屈的異常穩定狀態,則會對頸椎造成傷害。因此,“低頭族”患頸椎病的概率極大。材料二 據有關研究顯示,當前,青少年的幸福感與花在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上的時間密切相關。為此,研究人員建議,青少年想要更快樂,需限制“屏幕時間”,最好把玩智能手機、電腦游戲等的時間控制在每天兩小時以內。請運用辯證思維把握適度原則的相關知識分析材料。把握適度原則【即時訓練1】易錯易混知識點判斷1. 提示:在度的范圍內,事物的質與量相互結合、相互規定。2. 提示:關節點或臨界點是事物量變達到的極限,是引起質變的節點。3.√ 4. 5. 議題一①事物的變化是發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這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②在度的范圍之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質規定著量的運動范圍和變化幅度;③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質就發生變化,質與量的統一就會破裂。這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遵循適度原則。議題二①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②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適當就是幅度“得當”,而不是“失當”。適度原則要求我們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尺寸”,不犯極端化錯誤。議題三材料一遵循適度原則,并不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適度思維是“得中”而處之的思維。“中”是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適且正好。材料二 這里的“得中”,不等同于折中主義,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義的消極的思維方式。【即時訓練2】1、答案:B 漫畫《要知今日,何必當初》中的主人公因收受賄賂而被捕,這啟示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要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從量變開始的,要防微杜漸,②④正確;量變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質變,①說法錯誤;③說法正確但與漫畫寓意不符,排除。2、答案:D 解析: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沒有興趣愛好的人生,必定蒼白無味。但如果對喜好縱情沉溺,則可能誤入歧途、走向極端”,啟示我們要堅持適度原則,防止不利質變,在矛盾的對立之中把握同一性,③④正確。答案為D項。3、答案:C 解析:名言名句體現哲理的題目是哲學選擇題中常見的考法,做這類題目,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體現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題肢,看哪個選項所體現的哲理與其相符合。著名詩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啟示我們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事物的質變,C項符合題意;其他選項均不合題意,排除。4.B 題干蘊含的道理是必須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使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狀態。①④體現了量變達到一定程度,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符合題意;②體現了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與題意不符;③強調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與題意不符。故本題答案為B。5.A 過量食用螃蟹會誘發腹瀉等癥狀,表明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會引起質變,要把量變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防止產生不利質變,①②符合題意;題干說的是過量食用螃蟹的后果,③說的是事物發展的過程,與題意不符,應排除;④說法錯誤,事物喪失自身固有的質的規定性就會變成他物。【課下練習】1.D 為保持我們所需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因此,只有D項符合題意。A、C項說法正確,但與題意不符。B項說法錯誤,連續性與間斷性既相互區別又相互包含。2.A A項強調適量,入選;B、C、D三項體現的是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與題意不符,應排除。3.D “解決問題也需要一個長期過程”體現了重視量的積累,“必須有所作為”體現了應積極促成質變,因此③④符合題意;①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②說法錯誤,事物的變化發展最終是通過質變實現的。故正確答案選D。4.D 根據“不偏不倚”“戒其‘過’,勉其‘不及’”可知題干強調適量、適度,D項符合題意;量的積累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質變,A說法錯誤,排除;B、C兩項強調量的積累的重要性,與題意不符,排除。5.C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表明要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①符合題意;“各級政府要把握時間節點……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表明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質的飛躍,③符合題意;②不符合題意;④說法錯誤,分清矛盾主次方面,認清事物性質。故選C項。6.B 量變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會引起質變,A錯誤;該運動員把握了自己生命的極限,沒有強行登頂,是掌握適度原則的體現,B符合題意;事物通過自我否定產生質變,材料說的是把量變控制在一定范圍內,C不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不是要促使事物發生質變,而是強調適度,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7.C 題干主旨是幫助別人要掌握好“度”,否則會適得其反,②③符合題意;材料信息未涉及主次矛盾,排除①;折中主義是消極的思維方式,排除④。故本題答案選C。8.B 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①說法符合度的定義;關節點是引起質變的節點,0℃或100℃是保持水為液態的關節點,②說法錯誤;突破0℃或100℃,水的狀態就會發生根本變化,即水會變為冰或水蒸氣,物理上的相變也屬于質變,但質變不等于變質,變質是化學性質的改變,故③說法錯誤;超出度的范圍,事物的質態會發生根本改變,故④說法正確。故選B項。9.A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說法強調適度原則,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都存在一個度,一旦超過度的范圍,則會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一事物則變為他事物,①②符合題意;③后半句錯誤,折中主義是一種消極的思維方式;④與題意不符,排除。故本題選A。10.B 題干強調巴黎公社因沒有果斷抓住時機乘勝追擊,給了敵人喘息的機會,最終失敗。這啟示我們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促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轉化,①④符合題意,②③與題意不符。故本題應選B項。11、答案①由于量變只有在一定的范圍和限度之內,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質,所以,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時,就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堅持適度的原則。②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當我們需要改變事物性質促成事物發展時,就要果斷地、不失時機地突破其范圍和限度,積極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③量變引起質變的哲學道理還要求我們重視量的積累并學會“優化結構”。12.①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應堅持適度原則,防止不利質變的發生。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適度原則。我們要保持事物的性質不變時,量變要適可而止。②長期處于極度前屈的異常穩定狀態,則會對頸椎造成傷害,這表明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③“屏幕時間”是影響青少年幸福感變化的重要條件,青少年玩智能手機、電腦游戲等要堅持適度原則。而且前屈極限(下巴碰到胸骨的狀態)只能是45°,前屈幅度達到30°,就會影響到頸椎,這表明應堅持適度原則,防止不利質變的發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