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4《生物學的研究工具》教學設計學校 教師 授課對象 七年級單元 第一單元 奇妙的生命現象 節次 課型 新授課課題 1.1.4生物學的研究工具 日期目標確立依據 課標分析 課標摘錄 《國家教育部2011年初中生物新課程標準》中本節課隸屬于一級主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二級主題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中對本節課的具體要求是說出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活動建議為用顯微鏡觀察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課標解讀 學生學什么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顯微鏡的操作。學生學到什么程度能識別顯微鏡各部分的名稱和作用。能利用顯微鏡完成永久裝片的觀察且操作規范。學生怎么學通過自主預習課本P14-15、觀察顯微鏡,說出顯微鏡各部分的名稱和作用。通過自主預習、教師引導及實際操作,利用顯微鏡完成永久裝片的觀察。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學習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該內容既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也是本冊中的一個技能性操作實驗,再加上顯微鏡又是生物學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觀察工具,所以能獨立操作顯微鏡是每個學生必備的基本操作技能。另外學習顯微鏡的相關知識也是為后面從微觀上認識動植物,觀察動植物細胞做好鋪墊。本節課除顯微鏡相關知識外還涉及其他常用的研究工具。學情分析 已知: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且對學習生物學知識相對較感興趣,有熱情。顯微鏡是認識生物的最常用工具之一,本節課中主要學習內容是顯微鏡,學生對于認識顯微鏡擁有濃厚的興趣。未知障礙:本節內容難度相對較大,學生的知識儲備、動手能力及分析理解能力有限,學好本節課尚有一定的難度。突破策略: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在教學中盡量多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動手操作。通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學習目標 1、通過自主預習課本P14-15、觀察顯微鏡,說出顯微鏡各部分的名稱和作用。2、通過自主預習、教師引導及實際操作,能規范地利用顯微鏡觀察永久裝片。3、通過自主預習及嘗試操作,初步學會使用其他常用的研究工具。評價任務 針對目標1:評價任務1、學生自主預習課本,結合顯微鏡實物觀察圖1.1-10,說出顯微鏡的結構及功能。評價任務2、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能夠識別顯微鏡的光學裝置、調光裝置、調焦裝置、機械部分,同時能夠說出各部分的功能。針對目標2:評價任務3、在教師引導下,結合自主預習,學生操作顯微鏡觀察永久裝片。評價指標優秀良好一般(需改進)顯微鏡的取拿與安放能做到右手握鏡臂,左手托鏡座;能將顯微鏡放置在實驗臺略偏左的位置且距實驗臺邊緣7cm。能做到右手握鏡臂,左手托鏡座;但顯微鏡放置位置不夠準確。僅右手握鏡臂,且顯微鏡放置位置不正確。對光能正確使用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能正確使用反光鏡使光線反射到通光孔,能觀察到明亮的視野。能正確使用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能正確使用反光鏡,但視野不夠明亮即停止。轉動轉換器時實際上轉動了物鏡,反光鏡分不清平面鏡與凹面鏡,沒有明亮的視野,經提醒后能夠調節出明亮的視野。安放裝片操作正確且完整,最終使標本正對通光孔中心。有移動裝片的動作,但沒有使標本正對通光孔的中心。將裝片安放在了載物臺上,但沒有移動裝片使標本正對通光孔的中心。觀察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時側面注視物鏡且物鏡距離玻片2mm時停止;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時左眼觀察,右眼睜開,找到了物像且物像清晰。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時左眼觀察,右眼閉上;找到了物像但物像不夠清晰,教師指出后能獨立操作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清晰。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時沒有側面注視物鏡的標準動作;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時左眼觀察,右眼閉上;沒有找到物像。整理和存放愛護實驗器具,實驗后能正確收拾整理。除鏡筒沒有降到最低外,其他都能做到正確收拾整理。反光鏡沒有豎立,物鏡沒有偏向兩旁,擦拭鏡頭與鏡身的材料用錯,臺面不夠整潔。協作能力遵守實驗紀律,能與同學默契協作,有明確的分工,同組成員之間積極交流。遵守實驗紀律,與同學協作不夠默契,分工不明確,同組成員之間積極交流。不遵守實驗紀律,與同學協作不夠默契,分工不明確,不能和同組成員積極交流。總評評價任務4、學生描述顯微鏡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積極歸納應對策略。針對目標3:評價任務5、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識別其他的生物學研究工具并積極嘗試應用。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評價要點引起注意呈現目標提供情境,指導學習,引出表現,反饋評價指導學習,引出表現指導學習,引出表現,保持遷移保持遷移保持遷移指導學習,引出表現反饋評價學習檢測 導入:由學生常聽說的細胞(植物細胞、動物細胞)圖片導入,引起學生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目標:1、通過自主預習課本P14-15、觀察顯微鏡,說出顯微鏡各部分的名稱和作用。2、通過自主預習、教師引導及實際操作,能規范地利用顯微鏡觀察永久裝片。3、通過自主預習及嘗試操作,初步學會使用其他常用的研究工具。針對目標一:任務1:閱讀教材P14—15,完成以下問題(5分鐘):觀察圖1.1-10,結合實物顯微鏡,說出顯微鏡的結構及功能。以小組為單位互說,最后擇優展示。任務2:教師引導學生從光學裝置、調光裝置、調焦裝置、機械部分四個方面進一步認識顯微鏡。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顯微鏡,可以為后面顯微鏡的使用做好鋪墊。針對目標二:任務3:學生結合自主預習,教師指導,利用顯微鏡完成永久裝片的觀察,在此過程中,教師深入指導顯微鏡操作中的注意事項。 任務4:利用顯微鏡觀察永久裝片完成以后,教師深入指導顯微鏡成像的相關問題及顯微鏡操作中的注意事項,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做到積極思考,積極回答相關問題。針對目標三:任務5: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其他的生物學研究工具,明確它們的用途,同時嘗試應用部分研究工具。課堂小結:學生補充思維導圖,之后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鞏固記憶本節課所學內容。達標訓練:1、將低倍鏡換上高倍鏡后,一個視野內( )A.細胞數目增多,體積變大,視野變暗 B.細胞數目減少,體積變小,視野變亮C.細胞數目增多,體積變小,視野變亮 D.細胞數目減少, 體積變大,視野變暗2、功能完好的顯微鏡,把低倍鏡換成高倍鏡后,一般( )A.先用粗準焦螺旋后,后用細準焦螺旋 B.只用粗準焦螺旋C.緩緩調節細準焦螺旋 D.先用細準焦螺旋,再用粗準焦螺旋3、“d”字放在顯微鏡下觀察,視野內看到( ) A.b B.d C.q D.p4、某同學將顯微鏡的使用環節與目的相匹配,得到下列四組結果,其中錯誤的一組是( )A.轉動轉換器——換用不同的物鏡 B.用較大的光圈——看到更大的視野C.移動玻片標本——找到要觀察的物像 D.微調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5、實驗室有如下一些鏡頭,下列哪一項目鏡與物鏡組合能使顯微鏡視野最亮?( )A.5X和4X B.16X和40X C.4X和10X D.5X和40X6、如圖顯示的是顯微鏡的幾個操作步驟,正確的順序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7、下列關于“顯微鏡結構及觀察植物細胞的步驟(如右圖)”的敘述,錯誤的是( )A.步驟1說明對光成功B.步驟4的操作是向左移動裝片C.該顯微鏡最大能將細胞放大200倍D.步驟5的操作是換用了高倍物鏡8、右圖是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兩個視野,要把視野中的物像從甲圖轉為乙圖,下列操作步驟正確的排序是 ①轉動細準焦螺旋 ②調節光圈③移動裝片④轉動轉換器( )A.③→①→②→④ B.④→③→②→①C.③→④→②→① D.③→①→④→②9、如圖是一臺顯微鏡的4個鏡頭,若要在視野中看到較多的細胞,應該選用目鏡和物鏡的組合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10、小強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了洋蔥表皮細胞后,興奮地向同學描述,并把顯微鏡輕輕挪動給同組同學看,但別人卻看不清物像。你認為最可能的原因是( )A.沒有調節粗準焦螺旋 B.射入的光線發生了改變C.顯微鏡的物鏡轉換了 D.光圈的大小改變了11、如圖是同一顯微鏡觀察同一植物組織標本4次得到的圖象,下列推測正確的是( )A、③所用的目鏡的放大倍數一定大于④B、更換物鏡一定是轉動轉換器來實現C、圖象③中能非常清楚的看到細胞膜D、每個細胞中都一定能找得到葉綠體 學生是否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并認真思考及回答問題。 全體學生齊讀學習目標,學生是否明確了學習目標。學生能否做到認真識圖及實物顯微鏡、準確記憶、積極思考并積極回答問題。學生能否做到認真傾聽,積極回答相關問題。學生能否做到積極主動地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操作是否規范,是否在操作過程中注意到了教師強調的問題。學生是否觀察到了明亮的視野。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眼睛注視的位置是否正確。學生能否做到認真傾聽,積極思考并準確回答問題。學生能否做到認真傾聽,積極思考并準確回答問題。學生能否做到認真傾聽并透徹理解相關內容,是否在有限的條件內積極嘗試應用。學生能否做到認真完成,積極舉手發言。學生齊做,統計正確率。學生能否做到參照正確答案分析出錯誤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