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五年級上冊科學知識點(2021年秋)一單元1.發光的物體叫作光源,我們看到的光,有的是物體自身發出的,如太陽、正在發光的臺燈等;有的不是物體自身發出的,如月球、鏡子等。2.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3.光的用途很廣泛。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發電等。4.光從空氣射向鏡子表面時,會發生光的反射現象,傳播方向發生變化,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到空氣中。5.物體發出的光或反射的光進入眼睛,使我們能看到物體。6.水面映出岸上樹木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的緣故。7.人們在潛艇中可以利用潛望鏡觀察海面的情況,這個潛望鏡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制作潛望鏡至少需要兩塊鏡片。8.太陽光中包含不同顏色的光。三棱鏡能把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不同顏色的光,形成彩色光帶。雨后,空中懸浮著很多小水滴,它們會像三棱鏡一樣將陽光分散成不同顏色的光,形成彩虹。9.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二單元1.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許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們聚集在一起,飄浮在空中,離地面較近的是霧,在高空的是云。2.秋季早晨,我們在草葉上看到的小水珠,一般稱之為_露__。深秋或冬季的早晨,在草葉上出現的小冰晶,我們一般稱之為_霜。3.露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但是溫度仍高于℃時,凝結而的小水滴。4.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溫度在℃以下,形成的小冰晶。5.在溫度逐漸下降(仍高于0℃)時,接近地面的空氣中的水蒸氣會凝結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體表面上,形成小水滴,這就是露。6在溫度降到 0℃以下時,接近地面的空氣中的水蒸氣會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體表面上形成小冰晶,這就是霜7.根據事實和科學理論,對所研究問題的規律或原因作出一種推測性論斷或假定性解釋,就是在假設。8.雨來自云。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空氣托不住的時候就會落下來。如果落下來的是水滴,就是雨;如果到達地面時,它們沒有完全融化成水,仍呈固態,就是冰雹。9.雪與雨的形態不同,雨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在0℃以上時,凝結成的小水滴。10.水不斷地蒸發變成水蒸氣,上升到空氣中。11.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不斷循環。三單元1.熱傳遞主要通過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三種方式來實現。2.熱是一種能量,可以沿著物體從溫度高的部分傳到溫度低的部分。這種傳遞熱的方式叫作傳導。3.加熱容器底部時,底部的水受熱會上升,周圍及上方較冷的水會流過來補充,然后被加熱再上升......冷水和熱水相對流動,使水逐漸變熱。這種傳遞熱的方式叫作對流。4.比較實驗中測得的數值,找出數值的變化原因,得出結論就是在分析數據。5不同顏色的物體吸收輻射熱的能力不一樣,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收輻射熱的能力強。6.太陽的熱是通過輻射方式傳遞到地球上的,對流是空氣傳遞熱的主要方式。7.冬天教室里的暖氣片是通過對流的的方式讓教室里暖和起來的。8.夏天,人們喜歡穿白色的衣服,這是因為淺色衣服吸收輻射人的能力弱,更涼快。期中檢測1.自身能發光的物體叫作光源。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光具有能量、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發電等。2.光從空氣射向鏡子表面時,傳播方向發生變化,有一部分光傳回到空氣中。這就是光的反射。3.物體發出的光或者反射的光進人眼睛,就能使我們看到物體。4.雨后,空中懸浮著很多小水滴,它們會像三棱鏡一樣將陽光分解成不同顏色的光,形成彩虹。5.空氣中的水蒸氣會結成許多小水滴或者小冰晶,它們聚集在一起,飄浮在空中,離地面較近的是霧,在高空的是云。6.在溫度逐漸下降(仍高于0℃)時,接近地面的空氣中的水蒸氣會凝結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體表面上,形成小水滴,這就是露。在溫度降到0℃以下時,接近地面的空氣中的水蒸氣會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體表面形成小冰晶,這就是霜。7.雨來自云。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空氣托不住的時候就會落下來。如果降落下來的是水滴,就是雨。8.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不斷循環。9.熱是一種能量,可以沿著物體從溫度高的部分傳到溫度低的部分。這種傳遞熱的方式叫作傳導。10.加熱容器底部時底部的水受熱后會上升,周圍及上方較冷的水會流過來補充,冷水和熱水相對流動,水逐漸變熱。這種傳遞熱的方式叫作對流。11.太陽的熱可以不依靠任何物體而直接向周圍發射。這種傳遞熱的方式叫作輻射。12.不同顏色的物體吸收輻射熱的能力不一樣。一般來說,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收輻射熱的能力強。13.根據事實和科學理論,對所研究問題的規律或原因作出一種推測性論斷或假定性解釋,就是在假設。四單元1.地球不需要接觸物體就可以對物體施加力,這種力就是地球引力。2.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三大類巖石構成。3.水在地表流動的過程中塑造著地表形態。4.“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號稱“世界屋脊”。科學家在這里發現了一些遠古時代的海洋生物的化石,因此,可以推測青藏高原在遠古時代有可能是海洋。5.地下的巖層在壓力的作用下會發生變形。當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時,巖層就會發生突然的、快速的斷裂。巖層斷裂所產生的地震波傳到地表就會引起地表的震動,這就是地震。6.巖漿冷凝固結形成的巖石叫巖漿巖。7.地殼越往深處溫度越高,壓力越大。地殼運動破壞了地下的平衡時,巖漿受到擠壓,向上運動,遇到薄弱的地殼就會噴出地表,形成火山。8.科學家利用檢測到的地震波、磁力等對地球內部的情況進行推測,認為地球內部由外到內依次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9.火山和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10.生活中的物體下落現象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向上拋的物體無論拋得多高,最終都會落到地面上。11.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三大類巖石構成。12.沉積巖是在常溫常壓條件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等產生的物質,經過搬運、沉積、成巖等作用的巖石。13.我知道花崗巖、玄武巖都屬于巖漿巖;砂巖、頁巖都屬于沉積巖;大理巖是石灰巖和白云巖等巖石的變質巖。14.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15.遭遇崩塌、滑坡、泥石流時,應選擇與崩塌、滑坡、泥石流運動方向垂直的方向逃離危險區,決不能順著其運動的方向逃生。五單元1.不同材料的導熱性是不一樣的,一般情況下,金屬材料的導熱性比較強。2.按照導熱性從強到弱排列,容易導熱的常見金屬依次銅、鋁、鐵等。非金屬中除鉆石、石墨外,一般不易導熱。3.自然狀態下,有些材料在水中具有漂浮能力,而且它們的漂浮能力與形狀無關,這樣的材料是漂浮材料。4.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不一樣。5.泡沫救生圈是水上救生的重要裝備,一般裝在船舶上以備危險時使用。6.中國是陶瓷的故鄉,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7.常見的陶瓷材料具有不易導電、不易導熱、耐高溫、易碎、耐腐蝕等特性。8.棉被和棉衣里有棉花,它的導熱性差,而且它的縫隙里充滿空氣,,空氣也不容易導熱。棉衣穿到身上后,可緩解人體熱量的散失,從而起到保暖的效果。保溫技術在生產、生活中廣泛應用,如:房頂保溫、水管保溫、蔬菜大棚保溫等。我們用陶瓷制作成餐具是利用了陶瓷不易導熱特點,利用陶瓷作為下水管道是利用了陶瓷耐腐蝕特點。11.甲醛是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無色,常用于制作樹脂、藥物、炸藥、染料等。12.家里的熱水瓶通常用木頭來做蓋子,這主要是因為木頭的導熱性差。六單元一、查漏補缺1.人們根據蔥葉的結構特性,設計、制造出了圓筒結構的物品,這就是仿生。2.通過制作某些東西來解釋難以直接觀察的事物,就是在建立模型。3.人們受蝙蝠的啟示發明了雷達,從魚類的游泳中得到啟示,發明了潛艇,從鳥的飛行中得到啟示,發明了飛機。4.人們在生物的啟示下完成的發明和創造,通常需要經過生物性能、建立模型、檢測模型、開發產品四個過程。5.圓筒結構與平板結構相比優點是圓筒結構承重能力強。6.隋唐之前,書籍大多是手抄的,費時費力,易抄錯、抄漏。北宋畢昇發明了泥活字印制術,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7.20世紀80年代,以王選為首的科研團隊推出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使印刷效率得到很大提高。8.“VR”的中文意思是虛擬現實。它是利用計算機程序生成的一種完全虛擬的三維環境,需要佩戴專業的VR眼鏡來感受。9.VR眼鏡的結構分為鏡蓋、鏡身、鏡片三部分,其中VR眼鏡的鏡片是放大鏡。VR技術的應用有模擬駕駛、模擬手術、觀察虛擬世界。11印刷術產生后,大量的文字典籍可以被更方便確地保存下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