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專題01:中國古代政治史2022年中考二輪復習精品課件Conents目錄中考二輪復習壹貳叁肆知識網略考點梳理知識拓展鏈接中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前2070年—前476年)(前221年—1912年)夏、商、周戰國、秦清朝(漢唐宋元)形成發展頂峰禪讓制 分封制知識網略1.早期的政治制度禪讓制世襲制堯、舜、禹時期一種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其基本原則是選賢任能。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一夏朝。啟承父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考點梳理禹啟舜傳 賢傳 子禪讓制王位世襲制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天下為公公天下大同之世天下為家家天下小康之世1.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為鞏固統治,西周天子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做諸侯,授予他們土地和人民,諸侯必須定期朝覲、交納貢賦、服從周王調兵。意義:鞏固了統治,擴大了控制范圍。周代的貴族等級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考點梳理卿大夫士天子諸侯2.中央集權秦朝刺史制度文官管地方;三年一換制度;財權歸中央西漢宋朝元朝郡縣制明朝行省制度設“三司”中央集權不斷加強考點梳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漢秦唐宋元郡縣制郡國并行推恩令節度使設通判收精兵重文官行中書省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內外朝三省六部兩府三司中書省/宣政院2.中央集權秦朝郡縣制,中央直接管理。全國36郡(行政長官為郡守),郡下設縣(縣令或縣長)。郡縣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免。開創了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西漢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名,監視地方。考點梳理皇帝中央政府三公九卿制郡縣鄉里郡守縣長或縣令三老、有秩、嗇夫、游徼里正交通要道上十里設一亭治民,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受命中央督責地方2.中央集權宋朝宋太祖,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元朝行省制度,下設路、府、州、縣。影響深遠。中央—中書省(山東、山西、河北等,稱“腹里”)地方—嶺北、遼陽、河南、陜西、四川、甘肅、云南、江浙江西、湖廣,10個行省其他地區—吐蕃、畏兀兒考點梳理2.中央集權明朝朱元璋取消中書省,設立“三司”,分散行省的權利。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財政按察使司—掌司法 三司長官由中央任命都指揮使司—掌軍務考點梳理3.君主專制秦朝推恩令、獨尊儒術控兵權,分化事權,重文輕武西漢宋朝明朝皇帝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朝廢丞相,權分六部設軍機處君主專制不斷強化隋唐三省六部制考點梳理3.君主專制秦朝皇帝制(秦始皇)考點梳理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三公九卿3.君主專制西漢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漢武帝思想上政治上經濟上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瓦解諸侯國的勢力。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鹽鐵專賣;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考點梳理3.君主專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不斷演變,至隋唐體制完備,影響深遠。考點梳理皇帝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唐朝中央的三省六部制戶部禮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決 策執 行審 議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戶籍、土地、賦稅主管禮儀科舉等軍政刑獄國家的工程建設3.君主專制宋朝分化事權,削弱相權。多人、多機構,分割宰相的權力。宋太祖政治上軍事上重文輕武解除高級將領的兵權,控制了軍隊;頻繁調動軍隊將領,兵不識將,將不專兵。形成文臣統兵的格局意義: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寧。考點梳理宋太祖3.君主專制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和中書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設立廠衛制度,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考點梳理3.君主專制清朝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約皇權清朝初期康熙雍正乾隆設立南書房,繞過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由臨時到常設機構,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考點梳理4.選官制度-科舉制度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設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正式確立。確立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完善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約1300年。隋朝唐朝考點梳理4.選官制度-科舉制度明朝清朝明朝提倡尊孔崇儒,實行八股取士,考試內容僅限于四書五經,禁錮了思想,脫離實際,無法培養實際能力。僵化1905年,廢除科舉制。廢除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揮;對考試答卷的文體格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的規定,要求答卷由八個部分組成,稱為“八股文”。1902年,廢除八股文;1903年,決定逐步廢除科舉制;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舉考試,科舉制度存在約1300年。考點梳理秦統一后,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歷代王朝加強中央集權,促進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各民族間的交往和融合,逐步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到清朝奠定了現在的疆域。2. 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元世祖、康熙帝、乾隆帝等是為多民族統一國家作出杰出貢獻的人物。3.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另一方面容易產生腐敗和暴政,不利于社會的發展。知識拓展4.歸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歷程的特點。答:中央集權不斷加強,或君主專制不斷加強,或皇權不斷加強。5.歸納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發展的積極作用。答:①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②一定程度上為抵御外國侵略提供了保障;③在很長時間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知識拓展郡縣制和分封制的比較:相同點:目的:性質:都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鞏固統治。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不同點:分 封 制 郡 縣 制官員產生方式劃分標準影 響世襲產生皇帝任免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按地域劃分易形成分裂割據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知識拓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1)積極作用: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利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2)消極作用:強化了皇權,禁錮了思想,扼殺了人才和社會創造力,減緩了社會的發展步伐,是造成近代中國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知識拓展(2021·湖南中考真題)秦、隋兩代均“二世而亡”,存在的時間很短,但是卻都進行了重大的制度創新。以下能證明這一觀點的是A.皇帝制度科舉制 B.郡縣制行省制C.獨尊儒術科舉制 D.都江堰大運河(2021·內蒙古中考真題)科舉制度實行了約1300年,對中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相對來說,它是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明清兩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過科舉考試,如宋應星李時珍、曹雪芹等。有關科舉制,下面解讀錯誤的是①隋文帝時,科舉制正式創立②唐朝時科舉制得到了完善③宋朝重視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④清朝時期的八股取士埋沒了很多人才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AC中考鏈接(2021·山西中考真題)《荀子.儒效篇》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這一史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2021·湖南郴州市·中考真題)西周末年,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不顧眾臣反對,數次點燃烽火,使各路諸侯長途跋涉,匆忙趕去救駕。結果,被戲而回,各諸侯懊惱不已。周幽王能數次戲弄諸侯源于分封制下( )A.諸侯要向周王進獻貢物 B.諸侯需要加強地方控制C.諸侯需要擴大統治范圍 D.諸侯需要服從周王調兵CD中考鏈接(2021·福建中考真題)通過分封制度,“周人終于建立了一個擁有廣袤領土的強大國家”,使西周王朝的統治觸角伸向了遙遠的地方。據此可知,分封制A.強化了諸侯權力 B.擴大了統治范圍C.加速了西周滅亡 D.確立了君主專制(2021·江西中考真題)秦開創的體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獨制”,地方集權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襲。材料中“體制”的創立A.奠定了中國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確立了儒學的主導地位C.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 D.導致階級矛盾嚴重激化BA中考鏈接專題01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識梳理】知識點一:禪讓制1、內容:相傳在皇帝之后,堯、舜、禹依次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當時實行禪讓制,即將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傳給賢德之人。2、表現:堯舜禹的傳說是禪讓制的具體體現。知識點二:分封制含義 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對象 同姓王族、異姓功臣、先代貴族內容 ①權利: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用人權、行政權、財政權、軍事權) ②義務:定期朝貢、并提供軍賦和力役 (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知識點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1、秦的統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全國2、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形成①中央:皇帝制度的創立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設置②地方:實行郡縣制;郡縣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命。3、影響①這套政治制度基本符合當時社會經濟狀況及其發展要求,對于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基礎,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②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知識點四:漢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1、漢朝:刺史制度①目的:為了鞏固國家統一,強化皇權,加強對地方的控制。②表現: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監察地方。2、隋唐:三省六部制內容 ①三省: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 ②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作用 三省六部有明確的分工和職責,三省既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督。相權一分為三,分散了相權,加強了君權,進一步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知識點五: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1、軍事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牢牢地控制了軍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還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宰相之下設置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并頻繁調動,三年一輪換;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3、財政上: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4、重視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軍政大權,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5、影響: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知識點六:元朝的行省制度1、行省制度(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2)措施:①在中央,由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項政務;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②在地方:把山東、山西和河北稱作“腹里”,直屬于中書省;除吐蕃、畏兀兒地區外,設置了嶺北、遼陽等10個行省,行省下設路、府、州、縣。(3)影響: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2.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1)原則:為了對遼闊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根據各地區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2)措施①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區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強中央對這些地區的統治。如在東南地區,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②對西藏的管轄:蒙古貴族招降吐蕃,吐蕃各地歸附蒙古,開始在西藏調查戶口,設置驛站;元朝建立后,將西藏劃為單獨的行政區,由宣政院直接管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③設置地方機構,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3)意義: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知識點七:明朝強化皇權1.朱元璋強化皇權(1)目的:為了鞏固統治,強化皇權。(2)措施:①在地方: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使行省的權力分散;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②在中央: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皇帝直接掌握軍事大權。③“廠衛”:為監視官民,朱元璋設立錦衣衛,后來明成祖成立東廠,成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3)特點:地方和中央的各個部門,既互不統屬,又互相牽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負責。(4)作用: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2.科舉考試的變化(1)內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隨意發揮。(2)形式:明朝科舉對考試答卷的問題格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規定,被稱為“八股文”。(3)危害:內容空疏,形式呆板,脫離實際,禁錮思想,被錄取后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知識點八: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1.軍機處的設立(1)背景:清朝初期,一切軍國大事都要經過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2)過程①康熙時設立南書房,繞開了議政王大臣會議。②雍正年間,設立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③乾隆時期,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3)影響: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2.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1)文字獄①含義:清朝統治者非常注重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從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大批冤獄,禍及親友。②影響: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 ,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文化專制政策:為了維護集權統治,在文化上實行專制政策。一方面提倡尊孔讀經,另一方面對全國書籍進行全面檢查,收繳禁書并銷毀。一、選擇題1.(2021·山西中考真題)《荀子.儒效篇》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這一史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2.(2021·江蘇中考真題)堯年老時,根據推舉和他對舜的考察,由舜繼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薦為繼任者。這種做法稱為( )A.禪讓 B.世襲 C.分封 D.專制【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堯年老時,根據推舉和他對舜的考察,由舜繼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薦為繼任者,這種民主推舉部落首領的做法稱為禪讓,故A符合題意;啟創立世襲制,分封制是周朝的地方行政機構,專制和民主相對,故BC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A。3..(2021·湖南郴州市·中考真題)西周末年,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不顧眾臣反對,數次點燃烽火,使各路諸侯長途跋涉,匆忙趕去救駕。結果,被戲而回,各諸侯懊惱不已。周幽王能數次戲弄諸侯源于分封制下( )A.諸侯要向周王進獻貢物 B.諸侯需要加強地方控制C.諸侯需要擴大統治范圍 D.諸侯需要服從周王調兵4.(2021·福建中考真題)通過分封制度,“周人終于建立了一個擁有廣袤領土的強大國家”,使西周王朝的統治觸角伸向了遙遠的地方。據此可知,分封制A.強化了諸侯權力 B.擴大了統治范圍C.加速了西周滅亡 D.確立了君主專制5.(2021·北京中考真題)某同學梳理北京歷史沿革(如下表)。與這三個朝代相對應的制度是西周 秦 元屬于燕國 分屬廣陽郡、漁陽郡等 隸屬于中書省A.分封制、行省制、郡縣制B.郡縣制、行省制、分封制C.行省制、分封制、郡縣制D.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6.(2021·浙江中考真題)《史記》記載:“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漢武帝為此采取的措施是A.統一鑄造貨幣 B.建立刺史制度C.發兵北擊匈奴 D.頒布“推恩令”7.(2021·山東中考真題)觀察漫畫,它反映的歷史信息是A.首創縣制,派員管理 B.學術繁榮,百家爭鳴C.實現統一,創新制度 D.名為推恩,實奪其權8.(2021·江西中考真題)秦開創的體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獨制”,地方集權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襲。材料中“體制”的創立A.奠定了中國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確立了儒學的主導地位C.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 D.導致階級矛盾嚴重激化9(2021·貴州中考真題)適合作為下列一組材料主題的是( )材料 出處王初并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 《資治通鑒》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 《漢書·百官公卿表》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史記·秦始皇本紀》A.秦滅六國,結束戰亂 B.秦朝法律嚴苛,賦稅沉重C.秦朝確立中央集權制 D.秦朝疆域遼闊,人口眾多10.(2021·山東聊城市·中考真題)《史記·李斯列傳》載:“使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候者,使后無戰攻之患。”這評價的是( )A.分封制 B.郡縣制 C.皇帝制 D.世襲制11.(2021·北京中考真題)某同學梳理北京歷史沿革(如下表)。與這三個朝代相對應的制度是西周 秦 元屬于燕國 分屬廣陽郡、漁陽郡等 隸屬于中書省A.分封制、行省制、郡縣制B.郡縣制、行省制、分封制C.行省制、分封制、郡縣制D.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12.(2021·北京中考真題)以下是中國古代一位歷史人物年譜(部分)。對此解讀正確的是公元前 141年 公元前 136年 公元前 129年 公元前 127年 公元前 118年 公元前 87年即皇帝位 置五經博士 派衛青等北擊匈奴 頒布“推恩令” 下令鑄造五銖錢 崩,葬于茂陵A.該年譜用年號紀年B.秦始皇開創了皇帝制度C.該帝王在位35年D.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13.(2021·湖南中考真題)秦、隋兩代均“二世而亡”,存在的時間很短,但是卻都進行了重大的制度創新。以下能證明這一觀點的是A.皇帝制度科舉制 B.郡縣制行省制C.獨尊儒術科舉制 D.都江堰大運河14.(2021·內蒙古中考真題)科舉制度實行了約1300年,對中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相對來說,它是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明清兩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過科舉考試,如宋應星李時珍、曹雪芹等。有關科舉制,下面解讀錯誤的是①隋文帝時,科舉制正式創立②唐朝時科舉制得到了完善③宋朝重視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④清朝時期的八股取士埋沒了很多人才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15.(2021·湖南衡陽市·中考真題)如下圖是我國古代兩個朝代的國家機構設置示意圖,其變化反映了( )A.中央集權制度建立 B.君主專制不斷強化C.地方行政機構精簡 D.丞相權力不斷增強1.(2021·黑龍江中考真題)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秦朝。秦實現統一后,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上將全國分為36部……在郡下設縣。材料二漢武帝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材料三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為了鞏固統治,他在積極恢復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從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強化皇權。材料四清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經常從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了大批冤獄,很多人國此被處死,連親屬、師友都受到邊害。(1)材料一中,為“秦國完成統大業”奠定基礎的重要變法是什么?秦朝建立后在地方上實行什么制度?(2)材料二中,漢武帝為了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這一建議是什么?(3)材料三中,朱元璋為進步集中權力,在中央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哪種制度和哪機構?(4)材料四中,清朝統治者禁銦人們思想的這種做法,被人們稱為什么?2.(2021·山東中考真題)三千多年前,“中國”被鐫刻于方寸之間;三千多年后,“中國”成.為中華兒女自信、自豪的源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為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38年)所鑄青銅器“何尊”銘文,其中提到周武王克商后,決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茲中國”。這是關于“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據《宅茲中國》(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述當時“中國”的政治狀況。材料二在古代歷史上,“中國”一詞既是地域概念,又用來指稱政權,同時又是一種美稱。不僅漢族政權自稱“中國”,少數民族政權也自稱“中國”,“中國”的概念存在一種復數現象。元朝實現了從復數“中國”到單數“中國”的轉變,到了清朝,“一個中國”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終形成和確立下來。——據《從復數“中國”到單數“中國”》(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元朝是怎樣實現“轉變”的?這一“轉變”對“一個中國”最終形成和確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材料三1901年,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中這樣描述中國大歷史。(3)從材料三中任選一個主題,依據所學知識加以說明。專題01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識梳理】知識點一:禪讓制1、內容:相傳在皇帝之后,堯、舜、禹依次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當時實行禪讓制,即將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傳給賢德之人。2、表現:堯舜禹的傳說是禪讓制的具體體現。知識點二:分封制含義 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對象 同姓王族、異姓功臣、先代貴族內容 ①權利: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用人權、行政權、財政權、軍事權) ②義務:定期朝貢、并提供軍賦和力役 (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知識點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1、秦的統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全國2、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形成①中央:皇帝制度的創立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設置②地方:實行郡縣制;郡縣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命。3、影響①這套政治制度基本符合當時社會經濟狀況及其發展要求,對于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基礎,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②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知識點四:漢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1、漢朝:刺史制度①目的:為了鞏固國家統一,強化皇權,加強對地方的控制。②表現: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監察地方。2、隋唐:三省六部制內容 ①三省: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 ②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作用 三省六部有明確的分工和職責,三省既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督。相權一分為三,分散了相權,加強了君權,進一步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知識點五: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1、軍事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牢牢地控制了軍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還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宰相之下設置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并頻繁調動,三年一輪換;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3、財政上: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4、重視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軍政大權,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5、影響: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知識點六:元朝的行省制度1、行省制度(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2)措施:①在中央,由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項政務;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②在地方:把山東、山西和河北稱作“腹里”,直屬于中書省;除吐蕃、畏兀兒地區外,設置了嶺北、遼陽等10個行省,行省下設路、府、州、縣。(3)影響: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2.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1)原則:為了對遼闊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根據各地區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2)措施①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區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強中央對這些地區的統治。如在東南地區,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②對西藏的管轄:蒙古貴族招降吐蕃,吐蕃各地歸附蒙古,開始在西藏調查戶口,設置驛站;元朝建立后,將西藏劃為單獨的行政區,由宣政院直接管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③設置地方機構,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3)意義: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知識點七:明朝強化皇權1.朱元璋強化皇權(1)目的:為了鞏固統治,強化皇權。(2)措施:①在地方: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使行省的權力分散;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②在中央: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皇帝直接掌握軍事大權。③“廠衛”:為監視官民,朱元璋設立錦衣衛,后來明成祖成立東廠,成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3)特點:地方和中央的各個部門,既互不統屬,又互相牽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負責。(4)作用: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2.科舉考試的變化(1)內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隨意發揮。(2)形式:明朝科舉對考試答卷的問題格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規定,被稱為“八股文”。(3)危害:內容空疏,形式呆板,脫離實際,禁錮思想,被錄取后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知識點八: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1.軍機處的設立(1)背景:清朝初期,一切軍國大事都要經過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2)過程①康熙時設立南書房,繞開了議政王大臣會議。②雍正年間,設立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③乾隆時期,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3)影響: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2.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1)文字獄①含義:清朝統治者非常注重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從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大批冤獄,禍及親友。②影響: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 ,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文化專制政策:為了維護集權統治,在文化上實行專制政策。一方面提倡尊孔讀經,另一方面對全國書籍進行全面檢查,收繳禁書并銷毀。一、選擇題1.(2021·山西中考真題)《荀子.儒效篇》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這一史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諸侯率兵前往保護周王是為了遵守分封制的義務。故材料反映了周王將宗親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的史實,體現了西周分封制的內容。故C符合題意;禪讓制是中國上古時期推舉部落首領的一種方式,即部落每個人表決,以多數決定。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題意;世襲制就是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系世代傳承,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題意;郡縣制是中國古代繼宗法血緣分封制度之后出現的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管理行政制度,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2.(2021·江蘇中考真題)堯年老時,根據推舉和他對舜的考察,由舜繼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薦為繼任者。這種做法稱為( )A.禪讓 B.世襲 C.分封 D.專制【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堯年老時,根據推舉和他對舜的考察,由舜繼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薦為繼任者,這種民主推舉部落首領的做法稱為禪讓,故A符合題意;啟創立世襲制,分封制是周朝的地方行政機構,專制和民主相對,故BC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A。3..(2021·湖南郴州市·中考真題)西周末年,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不顧眾臣反對,數次點燃烽火,使各路諸侯長途跋涉,匆忙趕去救駕。結果,被戲而回,各諸侯懊惱不已。周幽王能數次戲弄諸侯源于分封制下( )A.諸侯要向周王進獻貢物 B.諸侯需要加強地方控制C.諸侯需要擴大統治范圍 D.諸侯需要服從周王調兵【答案】D【詳解】依據題干“使各路諸侯長途跋涉,匆忙趕去救駕”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大規模地以封地連同居民分賞王室子弟和功臣,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也有服從天子命令、定期朝貢、提供軍賦和力役、維護周室安全的責任,由此可知,周幽王能數次戲弄諸侯源于分封制下諸侯需要服從周王調兵,D符合題意;A屬于分封制下諸侯的義務,但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BC的內容與分封制無關,排除;故選D。4.(2021·福建中考真題)通過分封制度,“周人終于建立了一個擁有廣袤領土的強大國家”,使西周王朝的統治觸角伸向了遙遠的地方。據此可知,分封制A.強化了諸侯權力 B.擴大了統治范圍C.加速了西周滅亡 D.確立了君主專制【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通過分封制度,……使西周王朝的統治觸角伸向了遙遠的地方。”可知,通過分封制度,西周王朝加強了對地方的有效統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以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因此,題干說明分封制擴大了統治范圍,故B項符合題意;題干材料沒有涉及強化諸侯權力的內容,排除A項;從“使西周王朝的統治觸角伸向了遙遠的地方”可知,加強了對地方的有效統治,排除C項;分封制是關于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而且統治集團沒有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制度是在秦統一后正式確立,排除D項。故選B項。5.(2021·北京中考真題)某同學梳理北京歷史沿革(如下表)。與這三個朝代相對應的制度是西周 秦 元屬于燕國 分屬廣陽郡、漁陽郡等 隸屬于中書省A.分封制、行省制、郡縣制B.郡縣制、行省制、分封制C.行省制、分封制、郡縣制D.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答案】D【詳解】西周實行分封制,燕國是諸侯國,秦朝實行郡縣制,元朝實行行省制,故選D;秦朝實行郡縣制,故A錯誤;西周實行分封制,BC錯誤。6.(2021·浙江中考真題)《史記》記載:“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漢武帝為此采取的措施是A.統一鑄造貨幣 B.建立刺史制度C.發兵北擊匈奴 D.頒布“推恩令”【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諸侯王勢力強大,威脅到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故選項D符合題意;“統一鑄造貨幣”是漢武帝在經濟上的大一統措施,故選項A不符合題意;建立刺史制度是為了監察百官,故選項B不符合題意;發兵北擊匈奴是軍事上的措施,故選項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7.(2021·山東中考真題)觀察漫畫,它反映的歷史信息是A.首創縣制,派員管理 B.學術繁榮,百家爭鳴C.實現統一,創新制度 D.名為推恩,實奪其權【答案】C【詳解】依據題干漫畫上的文字信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可知與秦朝有關,秦統一中國后,創立了一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全面推行郡縣制,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C正確;首創縣制是在戰國時期商鞅變法期間,A排除;百家爭鳴出現在戰國時期,B排除;西漢漢武帝時期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D排除。故選C。8.(2021·江西中考真題)秦開創的體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獨制”,地方集權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襲。材料中“體制”的創立A.奠定了中國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確立了儒學的主導地位C.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 D.導致階級矛盾嚴重激化【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君主‘獨制’,地方集權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襲。”,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封建政治制度萌芽于戰國,確立和鞏固在秦漢,是由三項基本制度構成:皇帝制度、等級官僚制度和地方郡縣制度。其中皇帝制度居于核心和主導地位,影響并制約這其他兩項制度的發展,所以說秦開創的體制奠定了中國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故選A;儒學主導在漢武帝時期,B錯誤;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標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C錯誤;材料體現的封建政治制度的格局,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不會導致階級矛盾嚴重激化,D錯誤。9(2021·貴州中考真題)適合作為下列一組材料主題的是( )材料 出處王初并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 《資治通鑒》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 《漢書·百官公卿表》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史記·秦始皇本紀》A.秦滅六國,結束戰亂 B.秦朝法律嚴苛,賦稅沉重C.秦朝確立中央集權制 D.秦朝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中“王初并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和“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可以看出,秦朝實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縣制度,所以主題是確立中央集權制,本題選C;題目不涉及秦的統一,A排除;題目中沒有體現秦朝法律嚴苛,賦稅沉重等暴政,B排除;題目沒有涉及秦朝的疆域遼闊,D排除。10.(2021·山東聊城市·中考真題)《史記·李斯列傳》載:“使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候者,使后無戰攻之患。”這評價的是( )A.分封制 B.郡縣制 C.皇帝制 D.世襲制【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李斯說的是秦朝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穩定了社會秩序,有利于鞏固統一。B正確;秦朝廢除了分封制。A錯誤;“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候者”與皇帝制度、世襲制無關;CD錯誤。綜上故選B。11.(2021·北京中考真題)某同學梳理北京歷史沿革(如下表)。與這三個朝代相對應的制度是西周 秦 元屬于燕國 分屬廣陽郡、漁陽郡等 隸屬于中書省A.分封制、行省制、郡縣制B.郡縣制、行省制、分封制C.行省制、分封制、郡縣制D.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答案】D【詳解】西周實行分封制,燕國是諸侯國,秦朝實行郡縣制,元朝實行行省制,故選D;秦朝實行郡縣制,故A錯誤;西周實行分封制,BC錯誤。12.(2021·北京中考真題)以下是中國古代一位歷史人物年譜(部分)。對此解讀正確的是公元前 141年 公元前 136年 公元前 129年 公元前 127年 公元前 118年 公元前 87年即皇帝位 置五經博士 派衛青等北擊匈奴 頒布“推恩令” 下令鑄造五銖錢 崩,葬于茂陵A.該年譜用年號紀年B.秦始皇開創了皇帝制度C.該帝王在位35年D.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漢武帝時,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漢武帝時,采取多種措施,使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故選D;材料中年譜不是用年號紀年,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漢武帝,B不符合題意,排除;漢武帝在位54年,C錯誤。13.(2021·湖南中考真題)秦、隋兩代均“二世而亡”,存在的時間很短,但是卻都進行了重大的制度創新。以下能證明這一觀點的是A.皇帝制度科舉制 B.郡縣制行省制C.獨尊儒術科舉制 D.都江堰大運河【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在秦朝,實行皇帝制度,在隋朝,實行科舉制,這兩種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故A符合題意;商鞅變法時就已經實行了縣制,獨尊儒術是在西漢,都江堰大運河均是重大工程,故BC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A。14.(2021·內蒙古中考真題)科舉制度實行了約1300年,對中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相對來說,它是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明清兩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過科舉考試,如宋應星李時珍、曹雪芹等。有關科舉制,下面解讀錯誤的是①隋文帝時,科舉制正式創立②唐朝時科舉制得到了完善③宋朝重視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④清朝時期的八股取士埋沒了很多人才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答案】C【詳解】本題屬于逆向選擇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正式確立于隋煬帝時期。①符合題意;宋朝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唐太宗時期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②不合題意;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土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③不合題意; 八股取士開始于明朝時期,④符合題意。因此①④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②、③與題意不符。ABD不符合題意。綜上故選C。15.(2021·湖南衡陽市·中考真題)如下圖是我國古代兩個朝代的國家機構設置示意圖,其變化反映了( )A.中央集權制度建立 B.君主專制不斷強化C.地方行政機構精簡 D.丞相權力不斷增強【答案】B【詳解】根據圖示可知為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政治制度,體現的是中央機構的變化,反映了封建君主專制不斷加強。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制約,保證了皇帝的權力與威嚴;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全國的軍政大權,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標志著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故選B;中央集權制度建立于秦朝,A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地方行政機構,C錯誤;明朝丞相被廢除,D錯誤。1.(2021·黑龍江中考真題)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秦朝。秦實現統一后,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上將全國分為36部……在郡下設縣。材料二漢武帝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材料三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為了鞏固統治,他在積極恢復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從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強化皇權。材料四清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經常從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了大批冤獄,很多人國此被處死,連親屬、師友都受到邊害。(1)材料一中,為“秦國完成統大業”奠定基礎的重要變法是什么?秦朝建立后在地方上實行什么制度?(2)材料二中,漢武帝為了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這一建議是什么?(3)材料三中,朱元璋為進步集中權力,在中央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哪種制度和哪機構?(4)材料四中,清朝統治者禁銦人們思想的這種做法,被人們稱為什么?【答案】(1)商鞅變法;郡縣制。(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3)丞相制度;中書省。(4)“文字獄”。【詳解】(1)第一小問,依據所學可知,材料一中,為“秦國完成統大業”奠定基礎的重要變法是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支持變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經過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第二小問,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建立后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秦實現統一后,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上,進一步廢除了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全國分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長官稱郡守;在郡下設縣,縣的長官稱縣令。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皇帝和朝廷就牢牢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依據所學可知,材料二中,漢武帝為了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接受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3)依據所學可知,材料三中,朱元璋為進一步集中權力,在中央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為了鞏固統治,他在積極恢復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從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強化皇權。在中央,朱元璋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4)依據所學可知,材料四中,清朝統治者禁銦人們思想的這種做法,被人們稱為“文字獄”;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經常從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了大批冤獄,很多人國此被處死,連親屬、師友都受到邊害。人們把這種做法稱為“文字獄”。清朝的文字獄規模之大,次數之多,遠超前代。文字獄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許多人才,致使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2.(2021·山東中考真題)三千多年前,“中國”被鐫刻于方寸之間;三千多年后,“中國”成.為中華兒女自信、自豪的源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為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38年)所鑄青銅器“何尊”銘文,其中提到周武王克商后,決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茲中國”。這是關于“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據《宅茲中國》(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述當時“中國”的政治狀況。材料二在古代歷史上,“中國”一詞既是地域概念,又用來指稱政權,同時又是一種美稱。不僅漢族政權自稱“中國”,少數民族政權也自稱“中國”,“中國”的概念存在一種復數現象。元朝實現了從復數“中國”到單數“中國”的轉變,到了清朝,“一個中國”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終形成和確立下來。——據《從復數“中國”到單數“中國”》(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元朝是怎樣實現“轉變”的?這一“轉變”對“一個中國”最終形成和確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材料三1901年,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中這樣描述中國大歷史。(3)從材料三中任選一個主題,依據所學知識加以說明。【答案】(1)西周通過分封制擴大了中原文明的影響力(2)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一個中國”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終形成和確立下來。(3)【參考示例一】對“中國之中國”的理解先秦時期,是中國古代中外關系的發生階然環段,為“中國之中國”。此時險惡的自然環境、低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落后的交通條件,阻礙了中華民族與域外文化的交流,華夏族只能暫時在相互封閉的狀態下與自然抗爭謀求自身發展,在各民族不斷的沖突中逐漸走向融合。也就是梁啟超先生所說的“當時所交涉者,惟苗種諸族類而已。“所以,此時中外的交流幾乎是微乎其,甚至可以微的,甚至可以說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這也正是梁啟超先生稱之為中國之中國的緣故。【參考示例二】對“亞洲之中國”的理解從一統到清代乾隆末年,是中外交流的繁榮階段,為亞洲之中國。這一時期是中國君主專制制度不斷完善并達到頂峰的時期,中國一直處于世界的前列,強大的國力使歷代統治者采取了較為開放的對外政策,不僅懷著十足的信心主動走向世界,對于外來文化也表現出極大的包容性。隨若海陸絲綢之路的開拓,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影響,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漢字文化,還對東南亞、南亞、西亞國家產生了深刻影響。鄭和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總之,從秦漢到清前期,以中華文明為核心為核心的中華不發展。但是,受經濟發展水平和交通條件的限制,中國的對外交往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所以梁啟超先生將這一時期總結為亞洲之中國階段。【參考示例三】對“世界之中國”的理解乾隆末年,以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來華為開端,開啟了“世界之中國”的歷史,是中外關系的逆轉時期。當清王朝沉迷在“天朝上國”守著傳統的封建制度,實國迷夢中,固守著傳統的封建制度,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時,西方殖民者的東來和工業文明的沖擊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使中國傳統的對外關系發生了逆轉,由主動交流轉向了被動開放,由主要與亞洲國家交往開始走向世界,漸漸淪為西方國家掠奪和瓜分的對象。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這些不平《辛丑條約》等,列強憑借這些不平等條約,公然踐踏中國主權,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社會。所以,這一時期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關系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之上。【詳解】(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可知:“宅茲中國”說的是周武王滅商后決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這樣西周通過分封制擴大了中原文明的影響力。(2)據材料二“不僅漢族政權自稱“中國”,少數民族政權也自稱“中國”,“中國”的概念存在一種復數現象。元朝實現了從復數“中國”到單數“中國”的轉變,到了清朝,“一個中國”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終形成和確立下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是實現的“轉變”是從復數“中國”到單數“中國”,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先后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權。1260年忽必烈即位稱帝,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徹底滅亡南宋流亡政權,結束了自唐末以來長期的混亂局面。根據材料“‘一個中國’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終形成和確立下來”,結合所學概括可知:“一個中國”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終形成和確立下來。(3)解答本題道德要對三個中含義有一個正確理解。比如,“中國之中國”是指先秦時期中外關系的發生階段。當時,華夏族只能在相對封閉的狀態下謀求發展,與周邊各民族在不斷沖突中走向融合,也所說的就是梁啟超所說的“當時所交涉者,惟苗種諸族類而已”。“亞洲之中國”是指從秦一統到清代乾隆末年,是中外交流的繁榮階段。這一時期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東南亞、南亞、西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東南亞、南亞、西亞國家產生了深刻影響。但中國的對外交往主要集中在亞洲,所以被稱之為“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是指乾隆末年以后,是中外關系的逆轉時期。這時中國的對外亞洲國家交往開始走向世界,逐漸淪為西方列強掠奪和瓜分的對象。其次,要分析“三個中國說”含義形成的原因。如,“中國之中國”由于當時險惡的自然環境、低下的之中國由于當時險惡的自然環境、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和落后的交通條件,阻礙了中華民族與域外文化的交流;“亞洲之中國”是由于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完善、經濟的快速發展、海陸絲綢之路的開辟、開放的綢之路對外政策等,使中國處于世界的前列。但是,受當時交通條件和地理知識的限制,中國的對外交往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世界之中國”是由于傳統的小農經濟專制統治、閉關鎖國政策、“天朝上國的迷夢等,無法抵抗西方殖民者的東來和工業文明的沖擊,從而使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關系建立不平等的對梁啟超的觀點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但一定要持論有據,論述充分,邏輯清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01 中國古代政治-2022年中考歷史二輪復習(部編版).pptx 專題01 中國古代政治-(背誦清單+真題演練)(學生版).docx 專題01 中國古代政治-(背誦清單+真題演練)(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