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2年中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02 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精品課件+背誦清單+中考演練)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2年中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02 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精品課件+背誦清單+中考演練)

資源簡介

專題02 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
【知識梳理】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
時期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原始社會 水稻、粟 陶器、紡織、制衣 傳說炎帝教人們通商交換
夏商周 鐵制農具、牛耕、都江堰 青銅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商鞅變法:統一度量衡
秦漢 西域的核桃、葡萄、苜蓿等植物傳入 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秦半兩錢、漢五銖錢;鹽鐵專賣;絲綢之路的開辟(陸、海)
三國兩晉南北朝 荒地開墾、興修水利、農業技術改進 三國孫吳造船業發達,手工業快速進步 大都市:建康(南京)
隋唐 曲轅犁、筒車 蜀錦、青瓷、白瓷、唐三彩、銅官窯 長安(街道整齊、市坊分離)
遼宋夏金元 占城稻、“蘇湖熟,天下足” 瓷都:景德鎮、棉織業造船業(指南針的安裝) 東京、臨安;早市、夜市、草市(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瓦子”、勾欄、市舶司、北宋“交子”
明清 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的傳入、清前期墾荒政策、“湖廣熟,天下足” 棉紡織業出現手工工場,蘇州絲織業,青花瓷,醴陵瓷(雍正) 清前期,市鎮發展;明朝商幫出現(晉商、徽商)
【拓展01】
農學巨著:
(1)《齊民要術》:北朝農學家賈思勰著,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
(2)《天工開物》: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總結了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是“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3)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拓展02】
中國古代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
1、耕作技術與生產工具改進:
(1)耕作技術:刀耕火種(原始社會)——石器鋤耕(商周)——鐵犁牛耕(春秋戰國)
(2)生產工具:石器——青銅工具—— 鐵制農具、牛耕 ——漢代耬車——唐朝時曲轅犁、筒車。
2、統治者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如重農政策、興修水利:如都江堰、靈渠、隋朝大運河等等)、
3、生產技術的進步(如育種施肥技術)
4、農作物新品種引進并推廣(西漢、宋代、明朝)
5、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6、指導生產的著作問世
【拓展03】
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自然條件:江南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水資源;②技術基礎: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帶去先進技術和生產工具;③社會環境:江南社會相對安定;④統治政策:南方統治者重視發展生產;⑤共同勞 動:南北人民共同努力和開發。
南移階段:1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得到開發,南北經濟差距縮小
2唐朝中后期開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3南宋時完成經濟重心南移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政府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拓展03】
促進我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如西漢、唐朝時期的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如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重視農業生產,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出現貞觀之治局面;宋代朝廷鼓勵海外貿易,海外貿易發達,極大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3)重視水利的興修,改革生產工具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如都江的修建、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唐代制成曲犁和筒車等都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4)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如東晉南朝時南遷的北方人民與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
(5)新制度的確立。如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的確立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6)民族交融的加強。民族交融的加強推動了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經濟發展。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
(7)對外交往的加強。如宋朝引進并推廣占城稻,明朝引進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農作物,都有利于經濟發展。
一、選擇題
1、(2021·江蘇南京市·中考真題)“中華文明的起源是一個過程,以農業產生為上限。”有助于印證和推測“上限”的是:
A.北京人的發現 B.半坡遺址發掘 C.青銅工藝成就 D.鐵制農具出現
2.(2021·福建中考真題)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遺址發現多處稻谷、稻草的堆積層,層厚20--50厘米,最厚處超過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達12噸以上。這可用于印證河姆渡居民
A.已經從事農業生產 B.初步產生物品交換
C.廣泛使用青銅工具 D.開始推廣“牛耕技術
3.(2021·河南中考真題)下列三幅圖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國先民的
A.農耕工具豐富多樣 B.商品貿易較為活躍
C.陶器文化歷史悠久 D.彩陶藝術絢麗多彩
4.(2021·四川成都市·中考真題)“牛”作為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精神化身,在許多中國文物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影。下圖這組與牛有關的文物反映出漢代( )
A.繪畫技巧的成熟 B.鹽鐵官營的實施
C.經濟重心的南移 D.農耕技術的發展
5.(2021·福建中考真題)下圖所示為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采取的經濟措施這一舉措
A.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B.提升商人的經濟地位
C.提高了軍隊戰斗能力 D.增強中央政府的財力
6.(2021·山東菏澤市·中考真題)在我國南方各省,分布著數以百萬計的客家人。史學界普遍認為客家人是歷史上漸次南遷的中原漢族人。下列有關中原人口南遷的說法正確的是
A.西漢末年開始出現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現象
B.自然災害頻繁是中原人口南遷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遷推動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D.中原人口大量南遷引發南方社會動蕩不安
7.(2021·四川中考真題)下圖為唐三彩騎駝樂舞俑,出土于陜西西安。圖中四個人俑分坐兩側,其中兩人為漢人樂俑,另兩人為胡人樂俑。該文物可以用來說明唐朝( )
①手工業水平高 ②音樂舞蹈多姿多彩
③民族交融發展 ④尚武風氣盛行一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21·湖南株洲市·中考真題)“北宋在經濟上對南方依賴明顯,戶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辈牧戏从车慕洕F象是( )
A.北方地區戰亂頻繁 B.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C.政治中心逐漸南移 D.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9.(2021·廣東中考真題)北宋時期,政府在南方征收的米谷布帛和專賣收入,經運河運至京師每年達四五百萬至一千余萬石匹貫,構成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這反映出
A.人口南遷帶來大量勞動力 B.江南經濟地位逐漸提升
C.南北方耕作技術差距很大 D.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完成
10.(2021·江蘇中考真題)宋朝的全國總人口突破了一億,大體是盛唐的兩倍。宋朝的糧食畝產量特別是長江流域的畝產量達到了兩至三石,也基本是唐代的兩倍多。由此可見( )
A.宋朝時生產力有顯著進步 B.唐宋的經濟部門僅限于農業
C.唐朝重文輕武致糧食減產 D.宋朝糧食增幅低于人口增長
11.(2021·福建中考真題)宋代瓷器美學達到新高度。景德鎮青白瓷色質如玉,鈞窯的海棠紅艷如晚霞。由此可見,宋代制瓷業
A.私營作坊為主, B.產品行銷世界 C.遍布沿海地區 D.工藝水平高超
12.(2021·湖南郴州市·中考真題)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故兄敝寥M,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睆牟牧现锌芍? )
A.宋代政府鼓勵發展海外貿易 B.政府規定商業區居民區分開
C.宋代店鋪經營時間不再受限 D.所有市民都只能到飯店吃飯
13.(2021·吉林長春市·中考真題)南宋《數書九章》中記錄了大量有關商品價格、共同出資及利益分配等問題。這反映出當時( )
A.對外交往的頻繁 B.商品經濟的發展 C.活字印刷的出現 D.數學理論的成熟
14.(2021·湖北隨州市·中考真題)宋代商業貿易非常繁榮。下列四個選項中能夠體現宋代商業貿易發展突破時間限制的是
A.商貿活動輻射到鄉鎮,出現了草市
B.在主要港口設立了市舶司
C.四川地區出現了紙幣交子
D.早市和夜市應運而生
15.(2021·山東中考真題)明朝時,玉米、甘薯、馬鈴薯等原產于美洲的高產作物傳入中國,種植面積迅速擴大,逐步成為主導性的農作物品種,這一現象帶來的主要影響是( )
A.提高了農業耕作技術 B.增強了抵御饑荒能力
C.促進了經濟重心南移 D.根除了人口增長壓力
16、(2021·江蘇揚州市·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道:“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 則自不為盜?!?br/>——摘編自錢穆(中國經濟史)
材料二 宋朝時期,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使作物在過去只能一季一熱的地方達到一季兩熟,從而促進了農業。據估計,11至12世紀,水稻產量增加了一倍。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上卷)
材料三 在力述“農本”的同時,他處處突出興修水利的重要,把興修水利作為農田建設、救荒賑濟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內容,把水利機械作為農器制作中最主要和最見功效的一部分。
——宋源《<農政全書>的水利經濟思想》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貞觀時期為實現“民衣食有余”在經濟上采取的措施。
(2)據材料二,概述當時農業發展的表現。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農政全書)的作者和地位。
(4)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促進農業發展的認識。
17.(2021·貴州中考真題)唐宋時期,經濟繁榮,社會生活豐富多彩。根據相關材料,完成下列學習任務。
任務一:(圖片解讀——技術進步)
圖1 曲轅犁 圖2 占城稻 圖3 交子
(1)根據上面圖片信息,請分別指出圖1工具、圖2作物的特點。并概述圖3紙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任務二:(史料解讀——社會風貌)
(2)唐詩和宋代著述對研究唐宋社會狀況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根據下列問題作答。①杜甫《憶昔》詩句:“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狈从车闹问朗牵? )
②元稹《法曲)詩句:“女為胡婦學胡裝妝,伎進胡音務胡樂?!狈从沉嗣褡褰煌鶎μ瞥鐣町a生了哪些方面的影響?( )
③吳自牧《夢粱錄》:“萬物所聚,諸行百市”,“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虛空之屋”。以上從哪幾方面記述了宋臨安城商業繁榮的景象?( )
任務三:(數據解讀——社會發展)
唐宋兩朝南北方人口對比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國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國人口比例
唐朝天寶年間742~756) 2080萬 40% 3120萬 60%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 5500萬 65.5% 2900萬 34.5%
——根據鄒逸麟,譚其驤《中國歷史時期人口的分布和遷徙》整理統計
(3)上表數據反映了從唐朝到北宋的社會發展出現了怎樣的變化趨勢?并分析其變化的原因。(共24張PPT)
專題02:
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
2022年
中考二輪復習精品課件
Conents
目錄
中考二輪復習




知識網略
考點梳理
知識拓展
鏈接中考
古代中國經濟
經濟結構
經濟政策
經濟布局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農業居主導,工商業為補充
重農抑商政策
海禁、
閉關鎖國政策
由西向東
由北向南
知識網略
古代中國經濟以農業、手工業、商業貿易為主,布局逐漸趨于合理平衡。隨著經濟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漸縮小,南北經濟聯系不斷加強,共同促進我國古代經濟的發展。
1.農業發展—農作物
原始社會
明朝
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半坡居民種植粟
東晉南朝
水稻采用育秧移栽
宋朝
由越南傳入占城稻;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
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
從國外引進新物種—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向日葵等
考點梳理






1.農業發展—農具、水利
原始社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還有骨耜等
商周
少量青銅農具
春秋戰國
春秋時期,鐵質農具和牛耕出現;
戰國時期,鐵質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李冰修筑都江堰,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公元前256年,秦國,岷江上。)
三國時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農業得到極大發展。
考點梳理
1.農業發展—農具、水利
唐朝
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發明并推廣了一些重要的生產工具,如曲轅犁和筒車。
△曲轅犁


考點梳理
1.農業發展—農具、水利
宋朝
農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生產技術和工具不斷改進,如插秧工具秧馬。
秧馬
清朝前期,大力推行墾荒政策,耕地面積不斷擴大;興修水利,對黃河、淮河等大河及大運河進行了治理;
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糧食產量有了大幅提高。
清朝
考點梳理
2.手工業發展
原始社會
唐朝
半坡、河姆渡居民制作、使用陶器;
河姆渡人會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半坡居民制作彩陶,會簡單的紡織、制衣。
商周時期
青銅器時代,采用“泥范鑄造法”,代表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
東晉南朝
江南地區的開發,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品種繁多,其中蜀錦色彩艷麗,冠于全國。 、
陶瓷:越窯的青瓷;刑窯的白瓷;唐三彩聞名中外。
考點梳理
2.手工業發展
兩宋時期
紡織業:北宋時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
南宋后期,棉紡織業興起,海南島比較先進。
瓷器:宋朝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輝煌時代。
五大名窯:定窯、汝窯、鈞窯、官窯、哥窯
瓷都江西景德鎮
造船業: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領先世界。
北宋東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船塢;
南宋沿海地區海船配備指南針。
考點梳理
原始瓷器商朝來
東漢青瓷北朝白
宋放異彩窯五個
青花彩瓷琺瑯彩
2.手工業發展
明朝
棉紡織業從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現出一批棉紡織業基地。
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重心。
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代表是青花瓷。
宋應星《天工開物》,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清朝
清朝前期,各類手工業都有長足的發展,出現了手工業工場。
考點梳理
商有織機周有花
漢有織室產素紗
唐納波斯宋花鳥
明清蘇杭緞當家
3.商業的發展
原始社會
傳說炎帝教人們通商交換。
商周時期
統一車輛、貨幣、度量衡,方便了經濟交往。
統一為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
漢朝
漢武帝,鑄造五銖錢
開通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為主,中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
漢武帝時期,張騫通西域所開辟,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
一帶一路戰略:“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
考點梳理
3.商業的發展
漢朝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路線: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
絲綢、漆器等物品;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
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樂器、歌舞等
考點梳理
4.商業的發展
漢朝
從山東沿岸出發的船只穿過黃海,可到達朝鮮、日本。
從東南沿海港口出發,經中南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中國的絲綢等物品經過這條航線再轉運到歐洲地區,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考點梳理
4.商業的發展
隋朝
西晉末年以來,許多北方人為了躲避戰亂,遷往江南,北人南遷給南方帶去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南方開發;
經濟重心隨之南移,直到南宋時期完成;
南朝時的建康,人口眾多,是當時商業最為活躍的大都市。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的交流;
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
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
考點梳理
4.商業的發展
唐朝
都城長安規模宏偉,布局嚴謹對稱,商業繁榮,是一座國際性大都會。
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宋代商業繁榮超過前代,出現早市和夜市,形成新的商業區——草市等;
開封有廟會,形成了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瓦子;
海外貿易超過前代。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海上貿易最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朝廷鼓勵海上貿易,設立市舶司管理。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了“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南宋時,紙幣發展成與銅錢并行的貨幣。
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終完成。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宋朝
考點梳理
4.商業的發展
元朝
元朝建立后,陸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開創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
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出現了有名的商幫,比如山西的晉商,安徽的徽商等。
鄭和下西洋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加強了同海外的聯系和友好關系,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
明朝
考點梳理
4.商業的發展
清朝
前期商貿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出現了工商業市鎮。
商幫開始全國性的活動,且各有特點。如晉商、徽商等。
閉關鎖國政策:
順治時期,頒布“禁海令”,嚴厲限制海上貿易;
“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起到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故步自封,閉關自守,逐漸落后
弊大于利。
考點梳理
(1)影響因素:
①南方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技術;
③江南地區的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過程:
①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逐漸開發,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奠定了基礎。
②隋唐時期:唐朝中后期,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江南地區
農業發展逐漸超過北方。
③南宋時:南移完成。標志:“蘇湖熟,天下足”,政府的財
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
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知識拓展
問題探究
思路指導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
答:政策的制定應實事求是,符合國情,符合人民利益;
生產關系的調整應該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知識拓展
問題探究
思路指導
縱觀中國經濟發展歷程,我們得到什么啟示?
答:①新制度的確立;
②國家統一安定局面的出現;
③統治政策的調整(包括發展經濟的獎勵措施);
④民族融合的加強;
⑤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改進、水利工程的興修和農作物的推廣;
⑥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知識拓展
知識拓展
(2021·河南中考真題)西漢前期,幣制十分混亂,諸侯、達官、豪富多私造牟利,不同的貨幣同時流通于市場,折算困難,交易不便。面對這樣的情況,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興辦太學 B.平抑物價 C.鹽鐵專賣 D.統一鑄幣
(2021·海南中考真題)《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的情形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庇纱丝芍?br/>A.江南地區開始開發 B.南方經濟發展迅速
C.南方經濟超過北方 D.經濟重心完全南移
D
A
中考鏈接
(2021·江蘇中考真題)宋朝的全國總人口突破了一億,大體是盛唐的兩倍。宋朝的糧食畝產量特別是長江流域的畝產量達到了兩至三石,也基本是唐代的兩倍多。由此可見( )
A.宋朝時生產力有顯著進步 B.唐宋的經濟部門僅限于農業
C.唐朝重文輕武致糧食減產 D.宋朝糧食增幅低于人口增長
(2021·河南中考真題)與唐代長安相比,北宋東京的城市格局和內部管理已完成由坊市制到廂坊制的轉變,商業活動不再限制在“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也被打破。這主要是由于
A.草市的出現 B.商業的發展 C.紙幣的使用 D.商幫的形成
A
B
中考鏈接
(2021·四川中考真題)清朝前期,農業上普遍采用了輪作、復種、多熟等農作制,人們大量開墾荒地,種植玉米、甘薯等高產農作物。這
A.源于新航路的開辟 B.徹底解決溫飽問題
C.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D.導致經濟重心南移
(2021·山東中考真題)明朝時,玉米、甘薯、馬鈴薯等原產于美洲的高產作物傳入中國,種植面積迅速擴大,逐步成為主導性的農作物品種,這一現象帶來的主要影響是( )
A.提高了農業耕作技術 B.增強了抵御饑荒能力
C.促進了經濟重心南移 D.根除了人口增長壓力
C
B
中考鏈接專題02 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
【知識梳理】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
時期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原始社會 水稻、粟 陶器、紡織、制衣 傳說炎帝教人們通商交換
夏商周 鐵制農具、牛耕、都江堰 青銅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商鞅變法:統一度量衡
秦漢 西域的核桃、葡萄、苜蓿等植物傳入 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秦半兩錢、漢五銖錢;鹽鐵專賣;絲綢之路的開辟(陸、海)
三國兩晉南北朝 荒地開墾、興修水利、農業技術改進 三國孫吳造船業發達,手工業快速進步 大都市:建康(南京)
隋唐 曲轅犁、筒車 蜀錦、青瓷、白瓷、唐三彩、銅官窯 長安(街道整齊、市坊分離)
遼宋夏金元 占城稻、“蘇湖熟,天下足” 瓷都:景德鎮、棉織業造船業(指南針的安裝) 東京、臨安;早市、夜市、草市(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瓦子”、勾欄、市舶司、北宋“交子”
明清 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的傳入、清前期墾荒政策、“湖廣熟,天下足” 棉紡織業出現手工工場,蘇州絲織業,青花瓷,醴陵瓷(雍正) 清前期,市鎮發展;明朝商幫出現(晉商、徽商)
【拓展01】
農學巨著:
(1)《齊民要術》:北朝農學家賈思勰著,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
(2)《天工開物》: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總結了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是“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3)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拓展02】
中國古代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
1、耕作技術與生產工具改進:
(1)耕作技術:刀耕火種(原始社會)——石器鋤耕(商周)——鐵犁牛耕(春秋戰國)
(2)生產工具:石器——青銅工具—— 鐵制農具、牛耕 ——漢代耬車——唐朝時曲轅犁、筒車。
2、統治者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如重農政策、興修水利:如都江堰、靈渠、隋朝大運河等等)、
3、生產技術的進步(如育種施肥技術)
4、農作物新品種引進并推廣(西漢、宋代、明朝)
5、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6、指導生產的著作問世
【拓展03】
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自然條件:江南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水資源;②技術基礎: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帶去先進技術和生產工具;③社會環境:江南社會相對安定;④統治政策:南方統治者重視發展生產;⑤共同勞 動:南北人民共同努力和開發。
南移階段:1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得到開發,南北經濟差距縮小
2唐朝中后期開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3南宋時完成經濟重心南移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政府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拓展03】
促進我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如西漢、唐朝時期的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如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重視農業生產,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出現貞觀之治局面;宋代朝廷鼓勵海外貿易,海外貿易發達,極大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3)重視水利的興修,改革生產工具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如都江的修建、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唐代制成曲犁和筒車等都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4)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如東晉南朝時南遷的北方人民與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
(5)新制度的確立。如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的確立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6)民族交融的加強。民族交融的加強推動了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經濟發展。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
(7)對外交往的加強。如宋朝引進并推廣占城稻,明朝引進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農作物,都有利于經濟發展。
一、選擇題
1、(2021·江蘇南京市·中考真題)“中華文明的起源是一個過程,以農業產生為上限?!庇兄谟∽C和推測“上限”的是:
A.北京人的發現 B.半坡遺址發掘 C.青銅工藝成就 D.鐵制農具出現
【答案】B
【詳解】
根據“中華文明的起源是一個過程,以農業產生為上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個上限指的是原始農業的興起。半坡遺址是我國重要的原始農業遺址之一。B正確;北京人屬于舊石器時代。A錯誤;夏朝開始出現了最早的青銅器,鐵制農具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CD錯誤。綜上故選B。
2.(2021·福建中考真題)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遺址發現多處稻谷、稻草的堆積層,層厚20--50厘米,最厚處超過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達12噸以上。這可用于印證河姆渡居民
A.已經從事農業生產 B.初步產生物品交換
C.廣泛使用青銅工具 D.開始推廣“牛耕技術
【答案】A
【詳解】
依據題干信息“在河姆渡遺址發現多處稻谷、稻草的堆積層”可以印證河姆渡居民已經能夠種植水稻,故A正確;遺址除了稻谷稻草,沒有發現其他物品,所以佐證不了河姆渡居民產生物品交換、使用青銅工具、推廣“牛耕技術,故BCD錯誤。綜上故選A。
3.(2021·河南中考真題)下列三幅圖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國先民的
A.農耕工具豐富多樣 B.商品貿易較為活躍
C.陶器文化歷史悠久 D.彩陶藝術絢麗多彩
【答案】C
【詳解】
依據圖片“陶瓶”“陶灶”“陶釜“白陶鼎”的信息及文物所屬時間可知,三幅圖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國先民的制陶歷史悠久,故C正確;圖片沒顯示農耕工具、商品貿易且圖片陶器無法顯示是彩陶,故ABD錯誤。綜上故選C。
4.(2021·四川成都市·中考真題)“牛”作為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精神化身,在許多中國文物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影。下圖這組與牛有關的文物反映出漢代( )
A.繪畫技巧的成熟 B.鹽鐵官營的實施
C.經濟重心的南移 D.農耕技術的發展
【答案】D
【詳解】
漢代耕作石畫像反映漢代農耕技術的發展,故D符合題意;材料中的繪畫古樸自然,但技巧并不高超,排除A;材料與鹽鐵官營無關,排除B;漢代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尚未南移,排除C。故選D。
5.(2021·福建中考真題)下圖所示為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采取的經濟措施這一舉措
A.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B.提升商人的經濟地位
C.提高了軍隊戰斗能力 D.增強中央政府的財力
【答案】D
【詳解】
漢武帝為鞏固大一統王朝,在經濟上采取的措施有: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五銖錢;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全國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這些措施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故D符合題意;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商人的經濟地位、提高了軍隊戰斗能力不是漢武帝采取的經濟措施的作用,排除ABC。故選D。
6.(2021·山東菏澤市·中考真題)在我國南方各省,分布著數以百萬計的客家人。史學界普遍認為客家人是歷史上漸次南遷的中原漢族人。下列有關中原人口南遷的說法正確的是
A.西漢末年開始出現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現象
B.自然災害頻繁是中原人口南遷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遷推動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D.中原人口大量南遷引發南方社會動蕩不安
【答案】C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北方戰亂,南方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北方人大批南遷,西晉后期以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遷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遷到江南,不僅為南方補充了大量的勞動力,而且也帶來了較為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推動了江南地區的開發。故選項C符合題意;西晉后期開始出現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現象,故選項A不符合題意;北方戰亂是中原人口南遷的主要原因,故選項B不符合題意;中原人口大量南遷并未引發南方社會動蕩不安,故選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
7.(2021·四川中考真題)下圖為唐三彩騎駝樂舞俑,出土于陜西西安。圖中四個人俑分坐兩側,其中兩人為漢人樂俑,另兩人為胡人樂俑。該文物可以用來說明唐朝( )
①手工業水平高 ②音樂舞蹈多姿多彩
③民族交融發展 ④尚武風氣盛行一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詳解】
根據題干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給出的關于這個唐三彩騎駝樂舞俑的介紹中涉及胡人(西域人)說明當時民族融合,具有開放的社會局面;而樂舞俑說明當時音樂舞蹈多姿多彩,這個精美的唐三彩也能反映當時手工業的發展和藝術造型精美、色彩亮麗。據此可知,①②③是可以從該文物上獲取到的唐朝歷史信息,故A項正確;騎駝樂舞俑反映了唐朝藝術繁榮,但無法體現尚武風氣盛行一時,因此,④不符合題意,排除含有④的BCD項。故選A項。
8.(2021·湖南株洲市·中考真題)“北宋在經濟上對南方依賴明顯,戶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材料反映的經濟現象是( )
A.北方地區戰亂頻繁 B.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C.政治中心逐漸南移 D.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答案】D
【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北宋在經濟上對南方依賴明顯”,南方戶口更多,南方糧食產量更大,反映了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現象,D項正確;“北方地區戰亂頻繁”、“南方自然條件優越”是造成現象的原因,AB項排除;北宋政治中心東京汴梁位于北方,且材料中涉及的是經濟方面,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
9.(2021·廣東中考真題)北宋時期,政府在南方征收的米谷布帛和專賣收入,經運河運至京師每年達四五百萬至一千余萬石匹貫,構成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這反映出
A.人口南遷帶來大量勞動力 B.江南經濟地位逐漸提升
C.南北方耕作技術差距很大 D.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完成
【答案】B
【詳解】
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北宋時期,政府在南方征收的米谷布帛和專賣收入構成了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這表明南方經濟在國家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材料反映了江南經濟地位逐漸提升,故B項正確;題干材料表明江南經濟地位逐漸提升,沒有涉及人口南遷與耕作技術的內容,排除AC項;南宋時,我國經濟重心完成南移,與題干“北宋”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10.(2021·江蘇中考真題)宋朝的全國總人口突破了一億,大體是盛唐的兩倍。宋朝的糧食畝產量特別是長江流域的畝產量達到了兩至三石,也基本是唐代的兩倍多。由此可見( )
A.宋朝時生產力有顯著進步 B.唐宋的經濟部門僅限于農業
C.唐朝重文輕武致糧食減產 D.宋朝糧食增幅低于人口增長
【答案】A
【詳解】
分析題干的“宋朝的全國總人口突破了一億,大體是盛唐的兩倍。宋朝的糧食畝產量特別是長江流域的畝產量達到了兩至三石,也基本是唐代的兩倍多?!笨芍c唐朝相比,宋朝的全國總人口和糧食畝產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反映出宋朝時生產力有顯著進步,故A符合題意;唐宋的經濟部門僅限于農業的說法錯誤,唐宋的經濟部門還包括手工業、商業,排除B;宋朝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排除C;宋朝糧食增幅低于人口增長在題干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D。故選A。
11.(2021·福建中考真題)宋代瓷器美學達到新高度。景德鎮青白瓷色質如玉,鈞窯的海棠紅艷如晚霞。由此可見,宋代制瓷業
A.私營作坊為主, B.產品行銷世界 C.遍布沿海地區 D.工藝水平高超
【答案】D
【詳解】
依據題干信息“達到新高度”“景德鎮青白瓷色質如玉,鈞窯的海棠紅艷如晚霞”可知,宋代制瓷業工藝水平高超,故D正確;題干未顯示是以私營作坊為主、產品行銷世界、遍布沿海地區,故ABC錯誤。綜上故選D。
12.(2021·湖南郴州市·中考真題)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故兄敝寥M,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睆牟牧现锌芍? )
A.宋代政府鼓勵發展海外貿易 B.政府規定商業區居民區分開
C.宋代店鋪經營時間不再受限 D.所有市民都只能到飯店吃飯
【答案】C
【詳解】
依據題干“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宋代政策對經濟的支持,推動了宋代“不夜城”的出現,使宋代的商鋪能夠“24小時營業”,從而形成繁榮的夜市,所以宋代店鋪經營時間不再受限,C符合題意;A的內容與題干的內容無關,排除;BD說法錯誤,排除;故選C。
13.(2021·吉林長春市·中考真題)南宋《數書九章》中記錄了大量有關商品價格、共同出資及利益分配等問題。這反映出當時( )
A.對外交往的頻繁 B.商品經濟的發展 C.活字印刷的出現 D.數學理論的成熟
【答案】B
【詳解】
材料“記錄了大量有關商品價格、共同出資及利益分配等問題”體現的是當時的數學以應用型數學為主,反映的是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與對外交往及活體字印刷術的出現無關,AC項排除;中國古代科技缺乏理論總結,D項排除。故選B。
14.(2021·湖北隨州市·中考真題)宋代商業貿易非常繁榮。下列四個選項中能夠體現宋代商業貿易發展突破時間限制的是
A.商貿活動輻射到鄉鎮,出現了草市
B.在主要港口設立了市舶司
C.四川地區出現了紙幣交子
D.早市和夜市應運而生
【答案】D
【詳解】
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突破了坊市界限。早市和夜市應運而生體現出商業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故D符合題意;草市屬于民間集市,不是突破時空限制。排除A;市舶司是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排除B;交子屬于商品經濟發展中貨幣,排除C。故選D。
15.(2021·山東中考真題)明朝時,玉米、甘薯、馬鈴薯等原產于美洲的高產作物傳入中國,種植面積迅速擴大,逐步成為主導性的農作物品種,這一現象帶來的主要影響是( )
A.提高了農業耕作技術 B.增強了抵御饑荒能力
C.促進了經濟重心南移 D.根除了人口增長壓力
【答案】B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由于社會環境穩定和賦稅制度的改革,導致人口激增,因此明清時期的人地矛盾異常尖銳,但是由于玉米和番薯等高產作物的引進,增強了抵御饑荒的能力,極大的解決了人口饑餓問題,緩解了明清時期人口增長的壓力,故B項符合題意;僅從高產作物的引進并不能說明提高了農業耕作技術,排除A項;南宋時我國完成了經濟重心南移,排除C項;高產作物的引進只能緩解而不能根除人口增長壓力,排除D項。故選B項。
16、(2021·江蘇揚州市·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道:“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 則自不為盜。”
——摘編自錢穆(中國經濟史)
材料二 宋朝時期,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使作物在過去只能一季一熱的地方達到一季兩熟,從而促進了農業。據估計,11至12世紀,水稻產量增加了一倍。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上卷)
材料三 在力述“農本”的同時,他處處突出興修水利的重要,把興修水利作為農田建設、救荒賑濟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內容,把水利機械作為農器制作中最主要和最見功效的一部分。
——宋源《<農政全書>的水利經濟思想》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貞觀時期為實現“民衣食有余”在經濟上采取的措施。
(2)據材料二,概述當時農業發展的表現。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農政全書)的作者和地位。
(4)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促進農業發展的認識。
【答案】(1)輕徭薄賦(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注重發展生產;倡導戒奢從簡
(2)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農作物達到一季兩熟,水稻產量增加
(3)水利對于農業生產具有重要作用。徐光啟;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
(4)農業發展關注國計民生;政府要注重發展農業生產;要注意改進農業生產技術、興修水利、總結農業生產經驗等等
【詳解】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貞觀時期為實現“民衣食有余”在經濟上采取的措施,據“朕當去奢省費”可得出倡導戒奢從簡,據“輕徭薄賦”可得出輕徭薄賦(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再結合所學知識,唐太宗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2)據材料二概述當時農業發展的表現,據“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使作物在過去只能一季一熱的地方達到一季兩熟”可得出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農作物達到一季兩熟,據“11至12世紀,水稻產量增加了一倍”可得出水稻產量增加。
(3)據材料三“他處處突出興修水利的重要,把興修水利作為農田建設、救荒賑濟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內容……”概況主要觀點是水利對于農業生產具有重要作用。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農政全書)的作者是明朝徐光啟,這本《農政全書》分為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等大類,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
(4)開放性問題。依據材料一可知農業發展關注國計民生,政府要注意發展農業生產;依據材料二、材料三可知,要注意改進農業生產技術、興修水利、總結農業生產經驗、引進農作物品種等等。
17.(2021·貴州中考真題)唐宋時期,經濟繁榮,社會生活豐富多彩。根據相關材料,完成下列學習任務。
任務一:(圖片解讀——技術進步)
圖1 曲轅犁 圖2 占城稻 圖3 交子
(1)根據上面圖片信息,請分別指出圖1工具、圖2作物的特點。并概述圖3紙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任務二:(史料解讀——社會風貌)
(2)唐詩和宋代著述對研究唐宋社會狀況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根據下列問題作答。①杜甫《憶昔》詩句:“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狈从车闹问朗牵? )
②元稹《法曲)詩句:“女為胡婦學胡裝妝,伎進胡音務胡樂?!狈从沉嗣褡褰煌鶎μ瞥鐣町a生了哪些方面的影響?( )
③吳自牧《夢粱錄》:“萬物所聚,諸行百市”,“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虛空之屋”。以上從哪幾方面記述了宋臨安城商業繁榮的景象?( )
任務三:(數據解讀——社會發展)
唐宋兩朝南北方人口對比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國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國人口比例
唐朝天寶年間742~756) 2080萬 40% 3120萬 60%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 5500萬 65.5% 2900萬 34.5%
——根據鄒逸麟,譚其驤《中國歷史時期人口的分布和遷徙》整理統計
(3)上表數據反映了從唐朝到北宋的社會發展出現了怎樣的變化趨勢?并分析其變化的原因。
【答案】(1)工具:曲轅犁;特點:成熟早,抗旱力強;作用: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繁榮。
(2)①開元盛世;②對民族交融(或婚姻)、社會生活的影響;③從商品流通和店鋪設立兩方面記述。
(3)經濟重心的南移趨勢;原因: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增加了大量勞動力,并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南方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南方新農作物的引進;南方海外貿易的發展等。(任答三點即可)
【詳解】
(1)根據上面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1工具是曲轅犁;圖2作物的特點是成熟早,抗旱力強;圖3紙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繁榮。
(2)依據所學知識可知,①杜甫《憶昔》詩句:“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狈从车闹问朗情_元盛世;②元稹《法曲)詩句:“女為胡婦學胡裝妝,伎進胡音務胡樂?!狈从沉嗣褡褰煌鶎μ瞥鐣町a生的影響是對民族交融(或婚姻)、社會生活的影響;③吳自牧《夢粱錄》:“萬物所聚,諸行百市”,“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虛空之屋”。以上從從商品流通和店鋪設立兩方面記述了宋臨安城商業繁榮的景象。
(3)第一小問:上表數據反映了從唐朝到北宋的社會發展出現的變化趨勢是經濟重心的南移趨勢;第二小問:其變化的原因是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增加了大量勞動力,并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南方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南方新農作物的引進;南方海外貿易的發展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洛市| 冷水江市| 凤庆县| 延吉市| 银川市| 邵阳县| 黄冈市| 庄河市| 和顺县| 宝丰县| 大厂| 确山县| 南岸区| 丁青县| 元江| 河北省| 浦江县| 枣强县| 墨玉县| 吉首市| 湟中县| 汶上县| 崇阳县| 朔州市| 元朗区| 兴义市| 万安县| 泸水县| 锡林郭勒盟| 二连浩特市| 遵化市| 佳木斯市| 苍溪县| 含山县| 福贡县| 托克逊县| 普洱| 永福县| 仙游县| 石首市| 二连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