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哦!蘇珊娜》教學設計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一)指導思想歌唱教學作為音樂表現領域的組成部分,是通過歌唱形式作為審美體驗的,情感教育也就成為演唱教學的重點目標。本課重在引導學生用清晰地吐字咬字唱好一字一音的弱起節奏歌曲,表現歌曲所表達的深厚友情。為了豐富歌曲表現,以及提高學生的唱奏水平,同時加入了口風琴教學,進行綜合性藝術表演。(1) 理論依據表現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以及在發展音樂聽覺基礎上的讀譜能力。通過音樂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能夠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教學背景分析:教學內容:這首歌曲是美國作曲家福斯特的創作中深受聽眾喜愛、流傳最廣的一首。曲調素材精煉,易唱易記,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歌曲不僅表現了對朋友真誠的情意,也是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一種向往。歌曲是一首帶再現的單二部結構的大調式歌曲。第一樂段為平行樂段,后一樂句是前一樂句的基本重復,兩句一呼一應,結構對稱,給人以平衡感,曲調輕快、流暢。第二樂段前句用新材料寫成,該樂句與前兩個樂句的對比主要體現在起音位置和節奏組合上,切分節奏的運用將歌曲推向高潮。后句回到主題,使其在不斷反復中呈現出起伏,好像在傾訴著對遠方朋友的思念之情。學生情況: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三年級學生,我校三年級學生已有較好的視唱能力,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用正確的發聲方法有控制的演唱歌曲。歌曲中的弱起節奏、附點節奏、切分節奏在之前的學習中都有過接觸,因此本課的教學內容的學習孩子們不會感覺困難。口風琴演奏學生們已經學習了順指法,擴指法、縮指法的演奏技巧,因此本課用到擴指法作為復習練習演奏歌曲難度不大。教學方式:本課采用“視唱、聽唱、演奏、對比”的方式,以及先唱譜后唱詞的教學方法學唱歌曲,采用識譜視唱學唱歌曲、口風琴演奏歌曲,并用生生合作的方式演唱演奏歌曲。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積極引導學生,發現樂譜規律及結構,探究歌曲的創作特點,用對比的方式感受歌曲的節奏創作特點,啟發學生有感情的演唱、演奏歌曲。技術準備:1. 制作PPT演示文稿,鏈接相關音像。2. 插入歌曲音頻、視頻制作PPT幻燈片。教學目標:(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目標通過歌曲的學習,感受朋友間的真摯友誼。(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感受(教師范唱、范奏)、體驗(視唱)、對比(歌曲情感處理、節奏對比)、表現(歌曲唱奏結合)”的教學活動,全面的感受、理解、表現歌曲。(三)“知識與技能”目標1.能夠懷著愉快的心情,用輕巧、飽滿的聲音表現歌曲。2.能夠準去的演唱歌曲的弱起節奏。3.能夠用擴指法演奏歌曲。教學重點與難點:(1) 教學重點能夠有感情的的演唱歌曲,能夠較準確地演奏歌曲。(2) 教學難點能夠用唱奏結合的方式表現歌曲。教學過程:(1) 聆聽導入環節意圖:通過聆聽英文版歌曲演唱,讓孩子們了解歌曲是一首外國歌曲,為更深入了解歌曲做鋪墊。活動1.1——聆聽英文版范唱,感受歌曲曲風。1. 聆聽回答問題【提問】歌曲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可能的回答】是中國的。2. 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美國作曲家福斯特于1847年創作了這首歌曲,已有169年的歷史,當時的中國還是清朝有皇帝的時候,當時福斯特根據他組建的男聲五重唱其中一位的妻子蘇珊娜為原型創作的一首歌頌愛情和友情的歌曲。(2) 聆聽感受環節意圖:通過聆聽中文版的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音樂表現要素,以及歌曲的演唱內容,為學唱歌曲做準備。活動2.1——聆聽感受音樂要素【提問】歌曲的情緒、速度是怎樣的?【可能的回答】歌曲的情緒是歡快、活潑、高興地;速度是稍快的。活動2.2——聆聽了解歌曲內容【提問】歌中都唱了些什么?要表達什么情感?【可能的回答】唱了蘇珊娜,還有去探望朋友們…… 要表達對朋友的情誼。活動2.3——聆聽跟唱,找到歌中不知道的不了解的地方【可能提出的問題】歌中的五弦琴是什么?阿拉巴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在哪里?活動2.4——介紹歌曲中的相關內容1. 結合課件中的美國南部地圖介紹阿拉巴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地理位置。2. 結合課件中的五弦琴圖片介紹五弦琴(班卓琴)。3.看一段八歲小男孩演奏的班卓琴錄像,加深對這一樂器的演奏方式以及音色的了解,提高學習歌曲的興趣。(三)歌曲學習環節意圖:通過視唱歌曲的曲譜,了解和感受歌曲的旋律創作特點,為更好地表現歌曲打下基礎。活動3.1——分樂句視唱歌譜,分析歌曲的結構特點。1. 分別視唱歌曲的一、二樂句,用對比的方法說出兩個樂句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提問】請同學們觀察一下,看看這兩個樂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可能的回答】前三小節完全相同,只有后兩小節有一點區別。2. 復習反復跳躍記號的唱法,知道三、四樂句是一、二樂句的重復。3. 視唱五、六樂句歌譜。【提問】觀察一下這兩個樂句的特點?【可能的回答】第五樂句是完全小節,與哪一句都不一樣,第六樂句重復第二樂句。4. 教師總結旋律創作特點:歌曲共有六個樂句,其中有五個樂句用了重復模仿的手法創作,因此會給人感覺簡單易學,一聽就會的感覺。5. 感受節奏創作特點:其中五個樂句用到了弱起和附點節奏,增加了歌曲情緒上的活潑跳躍感。(教師分別用原節奏和去掉弱起、附點節奏改成起拍兩個四分音符完全小節及去掉附點節奏對比視唱的方法讓學生感受歌曲的節奏創作特點,加深對歌曲的理解。)6. 完整視唱歌譜。活動3.2——填詞演唱歌曲。1. 用稍慢的速度填詞演唱歌曲,注意一字一音的吐字,糾正演唱中的問題。2. 唱會后用稍快的速度填詞演唱歌曲。活動3.3——啟發學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1. 教師范唱歌曲的后兩句歌詞,讓學生感受和朋友告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2. 學生有感情的演唱整首歌曲。(3) 器樂演奏。環節意圖:通過學習口風琴演奏歌曲,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識譜演奏能力。活動4.1——聆聽口琴獨奏《噢!蘇珊娜》,感受器樂演奏的魅力。1. 播放口琴演奏曲。【提問】知道是什么樂器演奏的嗎?【可能的回答】口琴或口風琴。活動4.2——出示帶指法的歌曲曲譜,學習吹奏歌曲《噢!蘇珊娜》。1. 教師示范歌曲一、二、五樂句的演奏指法并范奏,學生學習感受。2. 學生自由練習。活動4.3——口風琴演奏歌曲。1. 教師伴奏,學生完整演奏歌曲。活動4.4——師生合作綜合表現歌曲1. 全班一部分學生伴奏,另一部分學生演唱合作表現歌曲。2. 教師評價小節。學習效果評價設計:評價方式本課的學習效果評價方式以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為主。教師評價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教師根據不同學生不同的個性、不同的基礎、不同的認知水平,在教學中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點滴進步,用語言、動作、神態等給予鼓勵和表揚。在歌曲學習中,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能夠正確地評價自己的歌唱狀態和習慣。課后反思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對唱歌教學有了新的探索和嘗試,打破了原來的唱歌課只唱歌的模式,加入了口風琴教學。歌唱,是歌者發自心靈的、自覺自信地表達自己的一門情感藝術。唱歌的能力人人具備,嗓音是每個人每天攜帶的“樂器”。 然而唱歌與歌唱是有區別的兩個概念。每個人都能唱歌,但歌唱是需要進行訓練的。因此,小學實施的主要是唱歌教學,中學則偏重于歌唱學習,以歌唱的技能技巧為主要學習內容。此外,還把唱歌當作一種文化資產來學,演唱教材中的歌曲不僅僅只是訓練優美動聽的嗓音,更多的是一種音樂文化的學習,即情感與技術相統一。 此外,歌曲的表現是一種詮釋的技巧,它要求將方法、技藝、音符的有效連接。但有兩點需要我們注意:一是不要刻意在音樂學習當中關注是不是要識譜、是不是視唱教學,因為一切都不是服從于視唱教學,而是服務于歌曲的表現。美國音樂家雷默曾給過我們一個提示,他說對于絕大多數公民來說,并不依賴樂譜來欣賞音樂和表現音樂,不要單一地通過唱歌來學習識譜,應在唱歌教學當中去感知樂譜、學習識譜。詮釋歌曲應該學習歌曲表現所需要的技藝、表達、音色、旋律、和聲、調式、調性等等,再加上對樂譜的學習。 器樂教學的加入,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標中提出:學習豎笛、口琴、口風琴或其他課堂樂器的演奏方法,參與歌曲、樂曲的表現。基于這一點,我在唱歌教學中加入了口風琴教學,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孩子們已經掌握了口風琴的基本演奏技巧,在唱會歌、唱好歌后進行口風琴演奏,感受器樂和聲樂表現的不同色彩,讓學生演奏熟練后,設計讓學生給學生伴奏環節,深受學生的喜愛,不僅鞏固了教學內容,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識譜能力也在音樂實踐中感知和提高。當然,器樂教學中,孩子們的演奏能力分層的問題也確實存在,實際教學中,我采用了分組互幫教學,以小組合作練習的方式以快帶慢,頗有成效,今后的實踐道路還很漫長,還需要在音樂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嘗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