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目錄一、課程性質1二、課程理念2三、課程目標5(一)核心素養內涵5(二)總目標8(三)學段目標10四、課程內容…17(一)第一學段(1一2年級)17(二)第二學段(3~4年級)22(三)第三學段(5~6年級)27(四)第四學段(7一9年級)34五、學業質量43(一)學業質量內涵43(二)學業質量描述43六、課程實施47(一)教學建議…。47(二)評價建議…49(三)教材編寫建議571 I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四)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59(五)教師培訓與教學研究61附錄核心素養學段表現…642一、課程性質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提高公民道德修養和法治素養,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階段是人生“拔節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導和培育。道德與法治教育基于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的需要,以正確的政治思想、道德規范和法治觀念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系統化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發揮法治對道德的促進作用,在法治教育中發揮道德對法治的滋養作用,使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培養學生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旨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課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綜合性、實踐性。1二、課程理念1.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發揮課程的思想引領作用道德與法治課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引導學生理解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的意義,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堅持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思想與價值引領,著力引導學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奮斗之路、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關鍵作用。2.遵循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強化課程一體化設計道德與法治課程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將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圍作為建構課程的基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按照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的思路,依據我與自身,我與自然、家庭、他人、社會,我與國家和人類文明關系的邏輯,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組織和呈現教育主題,強化課程設計的整體性。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