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2屆中考科學專題演練 專題14 波(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2屆中考科學專題演練 專題14 波(含解析)

資源簡介

專題14 波
【思維導圖】
【知識點回顧】
一、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現(xiàn)象
1.光在________中是沿________傳播的。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說明光的直線傳播。
2.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c=________米/秒。
光在不同物質里的傳播速度:c>v空氣>v水>v玻璃。
當光射到物體表面上時,有一部分光會被物體表面反射回來的現(xiàn)象叫光的反射。我們能夠看到本身不發(fā)光的物體,是因為物體反射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
1.內容:如圖反射光線OB與入射光線AO、法線MN在________
上,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反射角∠BOM________入射角∠AOM。
2.注意點:要抓住一面、一點、兩角、三線,即鏡面,入射點,反射角和入射角,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
3.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1.鏡面反射
平行光線射到平面鏡或其他表面是光滑的物體上時,反射光線也是________的。
2.漫反射
平行光線射到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上時,反射光線并不平行,而是向著各個方向反射。漫反射可以使人在各個不同方向都能看到物體。
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________定律。
1.原理:________。
平面鏡成像
2.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與物體________,像與物體關于鏡面________,即像到鏡面的距離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垂直于鏡面。
3.平面鏡的應用
平面鏡可以成像;平面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如可用平面鏡制成潛望鏡。
光從一種透明介質斜射入另一種透明介質時,在兩種介質的界面上傳播方向會發(fā)生改變的現(xiàn)象。
考點7 描述光的折射規(guī)律  用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規(guī)律解釋簡單的現(xiàn)象 
折射光線OB與入射光線AO、法線在________上,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________。光由空氣斜射入水、玻璃等透明介質時,折射角r小于入射角i。
光由水、玻璃等透明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r大于入射角i。
光垂直射到兩種介質的界面上時,傳播方向不發(fā)生改變,折射角等于0。
二、人眼球的作用
1.凸透鏡和凹透鏡
名稱 形狀 性質 特點
凸透鏡 中間厚 邊緣薄 對光起________ 作用,有實焦點 能成實像 和虛像
凹透鏡 中間薄 邊緣厚 對光起________ 作用,有虛焦點 只能成 虛像
2.眼球折光系統(tǒng)
眼球的折光系統(tǒng)其作用相當于凸透鏡,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視網膜相當于光屏。
考點9 認識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應用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解釋人眼球的成像特點 
1.實驗裝置圖
2.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物距(u) 像距(v) 正倒 大小 虛實 應用
u>2f ________ 倒立 縮小 實像 照相機
u=2f ________ 倒立 等大 實像 測焦距
fu=f - - - 不成像 平行光源 測焦距
u3.人眼球的成像特點
因為觀察的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所以在視網膜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考點10 描述近視眼、遠視眼的成因  樹立保護眼睛和用眼衛(wèi)生的意識 
1.若折射后,成像于視網膜前,就是近視眼,近視眼應當用凹透鏡來矯正。
2.若折射后,成像于視網膜后,就是遠視眼,遠視眼應當用凸透鏡來矯正。
【例題精析】
例1.(2021 衢州)標有甲、乙兩點的筷子放在空碗中如圖1所示,向碗中加水至虛線處,觀察到如圖2所示場景,此時看到筷子上的甲點或乙點,光的傳播路徑正確的是(  )
A. B.
C. D.
例l2.(2021 溫州)水平過道上方有一盞燈(如圖),小明站在1號地磚上時,通過2號地磚看到燈的像;走到2號地磚上時,通過3號地磚看到燈的像。則小明通過兩塊地磚所看到的像(  )
A.大小相同、位置不同 B.大小相同、位置相同
C.大小不同、位置相同 D.大小不同、位置不同
例3.(2021 杭州)一束光從空氣中斜射向玻璃磚并穿過,其光路如圖所示。關于四個角的大小關系正確的是(  )
A.α1>γ1 B.α2>γ2 C.α1=α2 D.γ1=γ2
例4.(2021 湖州)如圖是月偏食的示意圖,月食輪廓是彎曲的圓弧。下列事實與圓弧的形成無關的是(  )
A.太陽光的直線傳播 B.地球是球形的
C.月球是球形的 D.地球是不透明的
例5.(2021 麗水)周末,小科一家到麗江邊游玩。媽媽拍照時,小科正在欣賞美景:對岸樹木的倒影、水中的魚“影”……,此時地面上留下了他的身影。關于“影”的形成原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媽媽的攝“影”——光的折射
B.樹木的倒“影”——光的反射
C.水中的魚“影”——光的反射
D.小科的身“影”——光的直線傳播
例6.(2021 金華)“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我們能看見水中的魚,是因為(  )
A.光的直線傳播 B.光的反射
C.平面鏡成像 D.光的折射
例7.(2021 臺州)“方寸天地納寰宇”描述了小小眼球可盡觀廣袤世界。下列能夠解釋眼球成像原理的是(  )
A.
B.
C.
D.
例8.(2021 寧波)如圖所示,當我們看遠處物體時,遠處物體的光線正好聚焦在視網膜上。當我們從看遠處物體改為看近處物體時(一般不小于10cm),為了使近處物體成像在視網膜上,晶狀體凸度和焦距的變化情況分別是(  )
A.晶狀體凸度變大,焦距變短
B.晶狀體凸度變大,焦距變長
C.晶狀體凸度變小,焦距變短
D.晶狀體凸度變小,焦距變長
例9.(2020 寧波)在“探究凸透鏡的成像特點”實驗中,所用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鐵板制成。小科把“F”發(fā)光物置于離凸透鏡13cm處,移動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圖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狀和大小分別是(  )
A.、放大 B.、放大 C.、縮小 D.、縮小
例10.(2021 寧波)科學方法是開啟大自然奧秘之門的鑰匙。
(1)如圖所示,用鼓錘分別重敲和輕敲鼓面,銅鼓發(fā)出的聲音的響度不同,同時可以通過乒乓球反彈的高度,來顯示出鼓面振動的情況。通過實驗可知:鼓面振動的    越大,響度越大。
(2)為了便于描述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科學上引入了光線的概念,實際上光線并不存在。為了形象地表示磁體周圍磁場分布的強弱和方向,科學上引入了    的概念,實際上它也并不存在。
例11.(2021 紹興)小敏做了如下三個光學實驗:
(1)圖甲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實驗,小敏轉動激光筆,使入射光束EO貼著紙板繞入射點O沿逆時針方向轉動,可觀察到反射光束OF沿    時針方向轉動。
(2)圖乙是“探究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小敏選擇玻璃板而不選擇平面鏡的原因是    。
(3)圖丙是“研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此時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小敏將凸透鏡向光源方向移動至某位置,發(fā)現(xiàn)在光屏上又成一個清晰、   (填像的性質)的實像。
例12.(2021 湖州)小明用手機拍照,發(fā)現(xiàn)手機鏡頭過于靠近拍攝對象時(如圖所示)無法正常對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時像成在感光器(相當于光屏)    (選填“前”或“后”)。小明發(fā)現(xiàn)將    透鏡緊靠在手機鏡頭上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從而理解了手機微距鏡頭的工作原理。
例13.(2021 嘉興)某科學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裝置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探究像距與物距關系時的實驗步驟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鋪上白紙,將玻璃板豎立在白紙中間位置,記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將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點燃的蠟燭豎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蠟燭的像完全重合,用筆記下兩支蠟燭的位置;
③移動點燃的蠟燭到另一個位置,重復上述實驗;
④用直線連接每次實驗中的蠟燭和它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測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記錄數(shù)據如表。
次數(shù) 物距/cm 像距/cm
1 5.0 5.0
2 8.0 8.0
3 12.0 12.0
(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實驗本身的限制,要用與實驗對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對象來替代的方法。本實驗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體體現(xiàn)在    。
(2)分析表格中的數(shù)據,可得出的結論是    。
(3)實驗中,有同學用一張白紙擋在玻璃板和像之間,你認為該同學還能觀察到蠟燭的像嗎?并說出你的理由。    。
【習題鞏固】
一.選擇題(共17小題)
1.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凸透鏡的焦距是15cm.當把凸透鏡固定在50cm刻度線處,蠟燭固定在15cm刻度線處時(  )
A.光屏在“Ⅰ”區(qū)域內移動,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B.光屏在“Ⅱ”區(qū)域內移動,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C.在光屏上得到的是放大、倒立的像
D.在光屏上得到的是縮小、正立的像
2.下列實驗操作中,其中一項的操作目的與其他三項不屬于同一類,該項操作是(  )
A.對試管加熱前先要把試管外壁擦干,再加熱
B.轉動顯微鏡的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時,雙眼從側面注視物鏡
C.測量未知電阻的阻值實驗,閉合開關前,將滑片移到滑動變阻器的阻值最大處
D.研究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熱量的多少與電阻關系時,將阻值不同的兩個定值電阻串聯(lián)
3
.如圖是支付寶刷臉支付功能。對準手機屏幕,攝像頭會進行識別,免去了很多繁瑣的步驟。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
A.刷臉的原理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B.該攝像機鏡頭相當于凸透鏡
C.鏡頭所成的像是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
D.若鏡頭焦距為 10cm,為了能形成清晰的像,人臉到鏡頭的距離應大于 20cm
4.如圖為商場中經常看到的廣告投影燈及其內部結構示意圖,為了在地面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廣告圖標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增大投影燈離地距離,適當增大鏡頭到廣告片距離
B.增大投影燈離地距離,適當減小鏡頭到廣告片距離
C.減小投影燈離地距離,適當增大鏡頭到廣告片距離
D.減小投影燈離地距離,適當減小鏡頭到廣告片距離
5.“刷臉支付”已成為人們購物付款的一種常用方式。如圖所示,顧客只需面對付款設備,該設備就會利用攝像頭自動進行人臉識別,識別成功即付款完成。攝像頭的光學核心元件是一個凸透鏡。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攝像頭對光有發(fā)散作用
B.人臉識別時,人臉要處于攝像頭一倍焦距以內
C.人臉通過攝像頭所成的像是正立、縮小的實像
D.當人臉遠離攝像頭時,人臉經攝像頭所成的像會變小
6.如圖所示,為控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重慶市第一中學校正校門安裝了人臉識別及測溫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使用時只需要面對屏幕上的攝像頭,系統(tǒng)會自動將測試者面部信息與學校備案系統(tǒng)相匹配,整個測試過程十分便捷。關于人臉識別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攝像頭的光學核心元件是凹透鏡
B.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攝像頭成正立、縮小、實像
C.刷臉時,臉要處于攝像頭一倍焦距以內
D.當被拍攝的人靠近攝像頭時,人經攝像頭所成的像會變大
7.如圖是二維碼掃描收銀盒,它是一種影像式移動支付裝置,其掃描攝像頭為焦距等于5厘米的凸透鏡,將二維碼放置在掃碼區(qū)則可生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小明用凸透鏡成像實驗模擬收銀盒成像規(guī)律,其中正確的是(  )
A. B.
C. D.
8.如圖所示,手機掃描二維碼,相當于給二維碼拍了一張照片,手機攝像頭相當于凸透鏡,影像傳感器相當于光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影像傳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的實像
B.掃碼時二維碼要位于攝像頭一倍焦距以內
C.掃碼時二維碼要位于攝像頭二倍焦距以外
D.要使屏幕上二維碼的像變小,只需將二維碼遠離凸透鏡
9.在陶瓷杯底放一枚硬幣,人移動到某一位置時看不見硬幣了,如右圖。為了能再次看到杯底的硬幣,下列做法不能實現(xiàn)的是(  )
A.保持人和杯子位置不變,往杯中加適量的水
B.保持人位置不變,杯子往左移
C.保持人位置不變,杯子往右移
D.保持人位置不變,杯子往下移
10.某同學在觀察天文現(xiàn)象時,記錄下的現(xiàn)象如圖所示,則該天文現(xiàn)象不可能的是(  )
A.殘月 B.上弦月 C.月食 D.日食
11.下列現(xiàn)象中屬于光的直線傳播的是(  )
A.路燈下人的影子 B.河水看起來變淺
C.湖面荷花的倒影 D.用放大鏡看報紙
12.黑板用久后變光滑的部分容易發(fā)生鏡面反射,使部分位置看不清字。當太陽光如圖中情形射入,最有可能看不清字的位置是(  )
A.甲同學 B.乙同學 C.丙同學 D.丁同學
13.如圖所示為甬城上空出現(xiàn)的“日暈”現(xiàn)象。日暈是一種大氣光學現(xiàn)象,當日光通過卷云層時,受到冰晶的兩次折射便在太陽周圍出現(xiàn)一個巨大的彩色光環(huán)。下列現(xiàn)象也是由于光的折射所引起的是(  )
A.橋在水中的倒影
B.手在燈光下形成的影子
C.池水的深度看起來比較淺
D.汽車后視鏡可擴大視野范圍
14.如圖所示,OA是光從水中射入空氣的一條反射光線,若OA與水面夾角60°,關于入射角α、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β的說法正確的是(  )
A.α=60°,β<60° B.α=60°,β>60°
C.α=30°,β<30° D.α=30°,β>30°
15.交通部門常用測速儀來檢測車速,測速原理是測速儀前后兩次發(fā)出并接收到被測車反射回的超聲波信號,再根據兩次信號的時間差,測出車速,如圖甲。某次測速中,測速儀發(fā)出與接收超聲波的情況如圖乙所示,x表示超聲波與測速儀之間的距離,則該被測汽車速度是(假設超聲波的速度為300m/s,且保持不變)(  )
A.11.5m/s B.12m/s C.12.5m/s D.13m/s
16.如圖所示,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玻璃罩內的空氣,聽到鈴聲變小直至聽不見;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內,聽到鈴聲又變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只要鬧鈴振動,就可以聽到鈴聲
B.實驗說明空氣可以傳播聲音
C.聽不見鈴聲,是由于玻璃罩反射了聲波
D.聽到鈴聲逐漸變大,是由于鬧鈴振動逐漸變劇烈了
17
.噪聲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公害,而聲音的強弱是認定噪聲的重要指標。人們用“分貝”來劃分聲音強度的等級,零分貝是人們剛剛可以聽到的最弱的聲音強度,也叫聽覺下限。根據所學知識,較理想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聲音強度的等級應是(  )
A.50dB~70dB B.30dB~40dB C.90dB左右 D.80dB左右
二.填空題(共3小題)
18.人們發(fā)明了圖甲所示的抬頭顯示器(簡稱HUD),它能將水平顯示器上顯示的重要車輛信息,如車速、油耗、導航等通過擋風玻璃(看作平面鏡)成像,避免駕駛員低頭看儀表而造成事故,圖乙為其工作原理圖。
(1)駛員看到的像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2)如果成像位置太高,可將顯示器適當    (“靠近”或“遠離”)擋風玻璃。
19.小科同學在學面鏡的知識后,回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將一支鉛筆和平面鏡平行并豎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平面鏡PN高30厘米,鉛筆長20厘米,它們之間相距20厘米.
(1)倘若要使鉛筆與其像垂直,則小科可將鉛筆轉過   度.
(2)如果鉛筆不動,小科把平面鏡繞N點沿順時針方向轉過90°,他發(fā)現(xiàn)B點在平面鏡中的像B″與之前的像B′相距   厘米.
20.如圖所示是小科探究聲音傳播的實驗,他把一個紙筒底部蒙上橡皮膜,橡皮膜上貼一小片平面鏡,將激光筆發(fā)出的光斜射在平面鏡上,小科對著紙筒說話會看到墻上反射的光點在晃動。小科在探究過程中用到的科學方法是   。在月球上,該實驗   (填“能”或“不能”)看到光點的晃動。專題14 波
【思維導圖】
【知識點回顧】
一、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現(xiàn)象
1.光在________中是沿________傳播的。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說明光的直線傳播。
2.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c=________米/秒。
光在不同物質里的傳播速度:c>v空氣>v水>v玻璃。
當光射到物體表面上時,有一部分光會被物體表面反射回來的現(xiàn)象叫光的反射。我們能夠看到本身不發(fā)光的物體,是因為物體反射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
1.內容:如圖反射光線OB與入射光線AO、法線MN在________
上,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反射角∠BOM________入射角∠AOM。
2.注意點:要抓住一面、一點、兩角、三線,即鏡面,入射點,反射角和入射角,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
3.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1.鏡面反射
平行光線射到平面鏡或其他表面是光滑的物體上時,反射光線也是________的。
2.漫反射
平行光線射到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上時,反射光線并不平行,而是向著各個方向反射。漫反射可以使人在各個不同方向都能看到物體。
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________定律。
1.原理:________。
平面鏡成像
2.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與物體________,像與物體關于鏡面________,即像到鏡面的距離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垂直于鏡面。
3.平面鏡的應用
平面鏡可以成像;平面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如可用平面鏡制成潛望鏡。
光從一種透明介質斜射入另一種透明介質時,在兩種介質的界面上傳播方向會發(fā)生改變的現(xiàn)象。
考點7 描述光的折射規(guī)律  用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規(guī)律解釋簡單的現(xiàn)象 
折射光線OB與入射光線AO、法線在________上,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________。光由空氣斜射入水、玻璃等透明介質時,折射角r小于入射角i。
光由水、玻璃等透明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r大于入射角i。
光垂直射到兩種介質的界面上時,傳播方向不發(fā)生改變,折射角等于0。
二、人眼球的作用
1.凸透鏡和凹透鏡
名稱 形狀 性質 特點
凸透鏡 中間厚 邊緣薄 對光起________ 作用,有實焦點 能成實像 和虛像
凹透鏡 中間薄 邊緣厚 對光起________ 作用,有虛焦點 只能成 虛像
2.眼球折光系統(tǒng)
眼球的折光系統(tǒng)其作用相當于凸透鏡,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視網膜相當于光屏。
考點9 認識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應用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解釋人眼球的成像特點 
1.實驗裝置圖
2.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物距(u) 像距(v) 正倒 大小 虛實 應用
u>2f ________ 倒立 縮小 實像 照相機
u=2f ________ 倒立 等大 實像 測焦距
fu=f - - - 不成像 平行光源 測焦距
u3.人眼球的成像特點
因為觀察的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所以在視網膜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考點10 描述近視眼、遠視眼的成因  樹立保護眼睛和用眼衛(wèi)生的意識 
1.若折射后,成像于視網膜前,就是近視眼,近視眼應當用凹透鏡來矯正。
2.若折射后,成像于視網膜后,就是遠視眼,遠視眼應當用凸透鏡來矯正。
考點1 1.同一種均勻物質 直線 2.3×108
考點3 1.同一平面 等于
考點4 1.平行 2.反射
考點5 1.光的反射 2.虛像 等大 對稱
考點7 同一平面 分居法線的兩側
考點8 1.會聚 發(fā)散 2.晶狀體
考點9 2.f<v<2f v=2f v>2f
11.(1)虛 (2)6 (3)下降 0.5
12.大于 縮小 大 凸
13.(1)③ (2)亮(大) (3)BC
【例題精析】
例1.(2021 衢州)標有甲、乙兩點的筷子放在空碗中如圖1所示,向碗中加水至虛線處,觀察到如圖2所示場景,此時看到筷子上的甲點或乙點,光的傳播路徑正確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
AB、看甲點時,甲點反射的光線進入人的眼睛,屬于光的直線傳播,故AB錯誤;
CD、筷子反射的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時,在水與空氣的交界面上發(fā)生折射,進入空氣中的折射光線遠離法線,而我們認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我們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上,像的位置比實際位置偏高,看起來筷子向上彎折,故D正確,C錯誤。
故選:D。
例2.(2021 溫州)水平過道上方有一盞燈(如圖),小明站在1號地磚上時,通過2號地磚看到燈的像;走到2號地磚上時,通過3號地磚看到燈的像。則小明通過兩塊地磚所看到的像(  )
A.大小相同、位置不同 B.大小相同、位置相同
C.大小不同、位置相同 D.大小不同、位置不同
【解答】解:由平面鏡成像特點可知,平面鏡的所成的像的大小只與物體的大小有關,像的位置只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有關,由于地磚2、3處于同一水平面,燈的大小和燈到地磚的距離的均不變,所以在2號地磚和3號地磚上看到的燈的像的大小和位置均相同。
故選:B。
例3.(2021 杭州)一束光從空氣中斜射向玻璃磚并穿過,其光路如圖所示。關于四個角的大小關系正確的是(  )
A.α1>γ1 B.α2>γ2 C.α1=α2 D.γ1=γ2
【解答】解:
A、光線從空氣中斜射入玻璃磚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則α1>γ1,故A正確;
B、光線從玻璃磚中斜射入空氣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則α2<γ2,故B錯誤;
CD、因兩條法線是平行的,則由幾何知識可知γ1=α2,所以α1>α2,γ1<γ2,故CD錯誤。
故選:A。
例4.(2021 湖州)如圖是月偏食的示意圖,月食輪廓是彎曲的圓弧。下列事實與圓弧的形成無關的是(  )
A.太陽光的直線傳播 B.地球是球形的
C.月球是球形的 D.地球是不透明的
【解答】解:圖中的月食的輪廓,是由于太陽、地球、月亮位于同一直線上,地球位于太陽與月球之間時,不透明的圓形地球擋住了沿直線傳播的太陽光,在地球上看不到完整月球時,便形成的月偏食。
所以圓弧的形成與A.太陽光的直線傳播;B.地球是球形的;D.地球是不透明的;三者有關,而與 C.月球是球形的,無關。故C正確,ABD錯誤。
故選:C。
例5.(2021 麗水)周末,小科一家到麗江邊游玩。媽媽拍照時,小科正在欣賞美景:對岸樹木的倒影、水中的魚“影”……,此時地面上留下了他的身影。關于“影”的形成原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媽媽的攝“影”——光的折射
B.樹木的倒“影”——光的反射
C.水中的魚“影”——光的反射
D.小科的身“影”——光的直線傳播
【解答】解:
A、媽媽的攝“影”,屬于凸透鏡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項說法正確;
B、樹木的倒“影”,屬于平面鏡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項說法正確;
C、水中的魚“影”,水中魚上反射的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發(fā)生折射,折射光線遠離法線,當人逆著折射光線的方向看時,看到的是魚的虛像,即魚“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項說法錯誤;
D、小科的身“影”,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故D項說法正確。
故選:C。
例6.(2021 金華)“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我們能看見水中的魚,是因為(  )
A.光的直線傳播 B.光的反射
C.平面鏡成像 D.光的折射
【解答】解:魚在水中,人在岸上,魚反射的光線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在水面處發(fā)生折射,折射光線遠離法線,折射光線進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覺折射光線從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上射出的,所以看到的魚的虛像。
故選:D。
例7.(2021 臺州)“方寸天地納寰宇”描述了小小眼球可盡觀廣袤世界。下列能夠解釋眼球成像原理的是(  )
A.
B.
C.
D.
【解答】人的眼睛的晶狀體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外界物體在視網膜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根據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可知,此時u>2f(或u>v),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A、圖中,u>v,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故A符合題意;
B、圖中,u=v,成倒立等大的實像,故B不符合題意;
C、圖中,u<v,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故C不符合題意;
D、圖中u<f,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例8.(2021 寧波)如圖所示,當我們看遠處物體時,遠處物體的光線正好聚焦在視網膜上。當我們從看遠處物體改為看近處物體時(一般不小于10cm),為了使近處物體成像在視網膜上,晶狀體凸度和焦距的變化情況分別是(  )
A.晶狀體凸度變大,焦距變短
B.晶狀體凸度變大,焦距變長
C.晶狀體凸度變小,焦距變短
D.晶狀體凸度變小,焦距變長
【解答】解:當我們從看遠處物體改為看近處物體時(一般不小于10cm),此時的物距變小,像距會變大,像成在視網膜的后面,為了使近處物體成像在視網膜上,需要增大眼睛晶狀體對光的偏折能力,即要增大晶狀體的凸度,使得焦距變短,故A正確。
故選:A。
例9.(2020 寧波)在“探究凸透鏡的成像特點”實驗中,所用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鐵板制成。小科把“F”發(fā)光物置于離凸透鏡13cm處,移動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圖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狀和大小分別是(  )
A.、放大 B.、放大 C.、縮小 D.、縮小
【解答】解:凸透鏡的焦距f=10cm,物距u=13cm,滿足2f>u>f條件,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由圖可知,光源“F”開口向里(即垂直于紙面向里),因凸透鏡成的實像是倒立的,即像與物體的左右、上下相反,所以,在光屏前面看到的字母“F”是開口向外的(或開口向右),即像的形狀應該是“”,故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例10.(2021 寧波)科學方法是開啟大自然奧秘之門的鑰匙。
(1)如圖所示,用鼓錘分別重敲和輕敲鼓面,銅鼓發(fā)出的聲音的響度不同,同時可以通過乒乓球反彈的高度,來顯示出鼓面振動的情況。通過實驗可知:鼓面振動的  幅度 越大,響度越大。
(2)為了便于描述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科學上引入了光線的概念,實際上光線并不存在。為了形象地表示磁體周圍磁場分布的強弱和方向,科學上引入了  磁感線 的概念,實際上它也并不存在。
【解答】解:(1)振動物體離開平衡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動的振幅;要改變鼓面的振幅大小,可以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擊鼓面;通過實驗可知:鼓面振動的幅度越大,響度越大;
(2)對于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物理概念,無法直接研究,我們可以建立模型,使不易研究的物理內容更加形象化,給磁場建立的模型就是磁感線,通過磁感線可以看出磁體周圍磁場的分布、強弱;實際上它也并不存在。
故答案為:幅度;磁感線。
例11.(2021 紹興)小敏做了如下三個光學實驗:
(1)圖甲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實驗,小敏轉動激光筆,使入射光束EO貼著紙板繞入射點O沿逆時針方向轉動,可觀察到反射光束OF沿  順 時針方向轉動。
(2)圖乙是“探究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小敏選擇玻璃板而不選擇平面鏡的原因是  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
(3)圖丙是“研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此時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小敏將凸透鏡向光源方向移動至某位置,發(fā)現(xiàn)在光屏上又成一個清晰、 倒立、放大 (填像的性質)的實像。
【解答】解:(1)小敏轉動激光筆,使入射光束EO貼著紙板繞入射點O
沿逆時針方向轉動,則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反射光線會遠離法線,即反射光束OF將會順時針轉動;
(2)為了確定像的位置,讓蠟燭A的像和蠟燭B重合,既能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B蠟燭,實驗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3)此時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小敏將凸透鏡向光源方向移動至某位置,當物距小于像距時,適當調整物距和像距,使物距等于原來的像距、像距等于原來的物距,又可以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實像。
故答案為:(1)順;(2)便于確定像的位置;(3)倒立、放大。
例12.(2021 湖州)小明用手機拍照,發(fā)現(xiàn)手機鏡頭過于靠近拍攝對象時(如圖所示)無法正常對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時像成在感光器(相當于光屏)  后 (選填“前”或“后”)。小明發(fā)現(xiàn)將  凸 透鏡緊靠在手機鏡頭上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從而理解了手機微距鏡頭的工作原理。
【解答】解:用手機拍照,發(fā)現(xiàn)手機鏡頭過于靠近拍攝對象時(如圖所示)無法正常對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時像成在感光器的后面,可以利用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放在手機鏡頭上,像就會成在感光器上了。
故答案為:后;凸。
例13.(2021 嘉興)某科學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裝置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探究像距與物距關系時的實驗步驟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鋪上白紙,將玻璃板豎立在白紙中間位置,記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將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點燃的蠟燭豎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蠟燭的像完全重合,用筆記下兩支蠟燭的位置;
③移動點燃的蠟燭到另一個位置,重復上述實驗;
④用直線連接每次實驗中的蠟燭和它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測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記錄數(shù)據如表。
次數(shù) 物距/cm 像距/cm
1 5.0 5.0
2 8.0 8.0
3 12.0 12.0
(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實驗本身的限制,要用與實驗對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對象來替代的方法。本實驗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體體現(xiàn)在  用未點燃的蠟燭替代像 。
(2)分析表格中的數(shù)據,可得出的結論是  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
(3)實驗中,有同學用一張白紙擋在玻璃板和像之間,你認為該同學還能觀察到蠟燭的像嗎?并說出你的理由。  能,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虛像 。
【解答】解:(1)本實驗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體體現(xiàn)在用未點燃的蠟燭替代像;
(2)根據表格數(shù)據分析可得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3)用一張白紙擋在玻璃板和像之間,該同學還能觀察到蠟燭的像,因為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虛像。
故答案為:(1)用未點燃的蠟燭替代像;(2)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3)能,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虛像。
【習題鞏固】
一.選擇題(共17小題)
1.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凸透鏡的焦距是15cm.當把凸透鏡固定在50cm刻度線處,蠟燭固定在15cm刻度線處時(  )
A.光屏在“Ⅰ”區(qū)域內移動,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B.光屏在“Ⅱ”區(qū)域內移動,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C.在光屏上得到的是放大、倒立的像
D.在光屏上得到的是縮小、正立的像
【解答】解:凸透鏡焦距是15cm,當把凸透鏡固定在50cm刻度線位置,蠟燭固定在15cm刻度線位置時,物距為50cm﹣15cm=35cm,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像在1倍和2倍焦距之間,即在光具座的65cm﹣80cm之間可以找到清晰的像。
綜上所述,只有選項A的說法正確。
故選:A。
2.下列實驗操作中,其中一項的操作目的與其他三項不屬于同一類,該項操作是(  )
A.對試管加熱前先要把試管外壁擦干,再加熱
B.轉動顯微鏡的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時,雙眼從側面注視物鏡
C.測量未知電阻的阻值實驗,閉合開關前,將滑片移到滑動變阻器的阻值最大處
D.研究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熱量的多少與電阻關系時,將阻值不同的兩個定值電阻串聯(lián)
【解答】解:ABC三項都是為了在實驗過程中保護實驗器材,D選項是焦耳定律實驗探究過程中控制變量法的具體應用。
故選:D。
3.如圖是支付寶刷臉支付功能。對準手機屏幕,攝像頭會進行識別,免去了很多繁瑣的步驟。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
A.刷臉的原理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B.該攝像機鏡頭相當于凸透鏡
C.鏡頭所成的像是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
D.若鏡頭焦距為 10cm,為了能形成清晰的像,人臉到鏡頭的距離應大于 20cm
【解答】解:
AB、攝像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光經過攝像頭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A錯誤,B正確;
C、“刷臉”時,面部經攝像頭成倒立、縮小的實像,與照相機的成像特點相同,故C正確;
D、當u>2f時,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所以,“刷臉”時,面部應位于攝像頭兩倍焦距之外,即人臉到鏡頭的距離應大于20cm,故D正確。
故選:A。
4.如圖為商場中經常看到的廣告投影燈及其內部結構示意圖,為了在地面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廣告圖標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增大投影燈離地距離,適當增大鏡頭到廣告片距離
B.增大投影燈離地距離,適當減小鏡頭到廣告片距離
C.減小投影燈離地距離,適當增大鏡頭到廣告片距離
D.減小投影燈離地距離,適當減小鏡頭到廣告片距離
【解答】解:屏幕上的像的大小不取決于屏幕的大小,而是取決于物距和像距,要使像更大一些,要減小物距,增大像距,所以增大投影燈離地距離,同時減小廣告片與鏡頭的距離;故只有B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B。
5.“刷臉支付”已成為人們購物付款的一種常用方式。如圖所示,顧客只需面對付款設備,該設備就會利用攝像頭自動進行人臉識別,識別成功即付款完成。攝像頭的光學核心元件是一個凸透鏡。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攝像頭對光有發(fā)散作用
B.人臉識別時,人臉要處于攝像頭一倍焦距以內
C.人臉通過攝像頭所成的像是正立、縮小的實像
D.當人臉遠離攝像頭時,人臉經攝像頭所成的像會變小
【解答】解:ABC、攝像頭是一個凸透鏡,對光具有會聚作用,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的規(guī)律工作的;故ABC錯誤;
D、當人臉遠離攝像頭時,物距變大,像距變小,人臉經攝像頭所成的像會變小,故D正確。
故選:D。
6.如圖所示,為控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重慶市第一中學校正校門安裝了人臉識別及測溫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使用時只需要面對屏幕上的攝像頭,系統(tǒng)會自動將測試者面部信息與學校備案系統(tǒng)相匹配,整個測試過程十分便捷。關于人臉識別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攝像頭的光學核心元件是凹透鏡
B.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攝像頭成正立、縮小、實像
C.刷臉時,臉要處于攝像頭一倍焦距以內
D.當被拍攝的人靠近攝像頭時,人經攝像頭所成的像會變大
【解答】解:ABC、攝像頭是一個凸透鏡,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的規(guī)律工作的;故ABC錯誤;
D、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當被拍攝的人靠近攝像頭時,由凸透鏡成實像的規(guī)律可知,人經攝像頭所成的像會變大,故D正確。
故選:D。
7.如圖是二維碼掃描收銀盒,它是一種影像式移動支付裝置,其掃描攝像頭為焦距等于5厘米的凸透鏡,將二維碼放置在掃碼區(qū)則可生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小明用凸透鏡成像實驗模擬收銀盒成像規(guī)律,其中正確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
將二維碼放置在掃碼區(qū)則可生成倒立、縮小的實像,說明此時的物距要大于二倍焦距(已知f=5cm),所以物距大于10cm,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即在5cm~10cm之間),
A圖中物距等于10.0cm=2f,B圖中物距等于5.0cm=f,D圖中物距為12.0cm>2f,但其像距為17.0cm>2f,所以ABD不符合題意;
C中的物距等于12.0cm>2f,像距為8.0cm,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故C符合題意。
故選:C。
8.如圖所示,手機掃描二維碼,相當于給二維碼拍了一張照片,手機攝像頭相當于凸透鏡,影像傳感器相當于光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影像傳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的實像
B.掃碼時二維碼要位于攝像頭一倍焦距以內
C.掃碼時二維碼要位于攝像頭二倍焦距以外
D.要使屏幕上二維碼的像變小,只需將二維碼遠離凸透鏡
【解答】解:
A、手機攝像頭相當于凸透鏡,影像傳感器相當于光屏,在影像傳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縮小的實像,故A正確。
BC、手機攝像頭相當于凸透鏡,是利用物體在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縮小實像的原理制成的,故B錯誤,C正確;
D、如果要讓像變小一些,凸透鏡成實像時,物遠像近像變小,所以應增大物距,應將二維碼遠離凸透鏡,故D正確。
故選:B。
9.在陶瓷杯底放一枚硬幣,人移動到某一位置時看不見硬幣了,如右圖。為了能再次看到杯底的硬幣,下列做法不能實現(xiàn)的是(  )
A.保持人和杯子位置不變,往杯中加適量的水
B.保持人位置不變,杯子往左移
C.保持人位置不變,杯子往右移
D.保持人位置不變,杯子往下移
【解答】解:A、硬幣反射出的光線被陶瓷茶杯側壁擋住,人看不見硬幣了,這是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緣故;保持人和杯子位置不變,倒入一些水后,硬幣反射的光線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在水面處發(fā)生折射,折射光線遠離法線方向,人眼逆著折射光線看去,看到的是變高的硬幣的像,故A能實現(xiàn);
B、保持人位置不變,杯子往左移,硬幣反射出的光線被陶瓷茶杯側壁擋住,人看不見硬幣了,故B不能實現(xiàn);
C、保持人位置不變,杯子往右移,硬幣反射出的光線進入人的眼睛中,人能看到硬幣,故C能實現(xiàn);
D、保持人位置不變,杯子往下移,硬幣反射出的光線進入人的眼睛中,人能看到硬幣,故D能實現(xiàn)。
故選:B。
10.某同學在觀察天文現(xiàn)象時,記錄下的現(xiàn)象如圖所示,則該天文現(xiàn)象不可能的是(  )
A.殘月 B.上弦月 C.月食 D.日食
【解答】解:上弦月,是指月亮上半夜從偏西面出來,月面朝西的狀態(tài)。也就是月亮在右下方和B中的圖正好相反。故ACD正確,B錯誤。
故選:B。
11.下列現(xiàn)象中屬于光的直線傳播的是(  )
A.路燈下人的影子 B.河水看起來變淺
C.湖面荷花的倒影 D.用放大鏡看報紙
【解答】解:A、路燈下人的影子是由于路燈發(fā)出的光被不透明的人遮擋后,在后邊形成一個黑暗的區(qū)域形成的,這是光的直線傳播現(xiàn)象,故A符合題意;
B、河水看起來變淺是由于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發(fā)生折射,折射光線偏離法線形成的,故B不符合題意;
C、湖面荷花的倒影,是平面鏡成像現(xiàn)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題意;
D、用放大鏡看報紙是利用凸透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是光的折射現(xiàn)象,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12.黑板用久后變光滑的部分容易發(fā)生鏡面反射,使部分位置看不清字。當太陽光如圖中情形射入,最有可能看不清字的位置是(  )
A.甲同學 B.乙同學 C.丙同學 D.丁同學
【解答】解:能從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發(fā)光的物體,是因為光在物體表面上發(fā)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線射向各個方向的緣故。黑板“反光”是因為黑板發(fā)生了鏡面反射,黑板反射的光線比粉筆字反射的光線強,使人無法看清黑板上的字;
根據圖象可知,當光線射入時,根據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線會向甲的方向射出,所以甲處看到的是明亮的光線,所以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乙、丙、丁看不到光滑處發(fā)生鏡面反射時的光線,故A符合題意。
故選:A。
13.如圖所示為甬城上空出現(xiàn)的“日暈”現(xiàn)象。日暈是一種大氣光學現(xiàn)象,當日光通過卷云層時,受到冰晶的兩次折射便在太陽周圍出現(xiàn)一個巨大的彩色光環(huán)。下列現(xiàn)象也是由于光的折射所引起的是(  )
A.橋在水中的倒影
B.手在燈光下形成的影子
C.池水的深度看起來比較淺
D.汽車后視鏡可擴大視野范圍
【解答】解:A、橋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鏡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題意;
B、手在燈光下形成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題意;
C、池水看起來比實際淺,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看到的是變高了的池底的虛像,故C符合題意;
D、汽車后視鏡是凸面鏡,利用了凸面鏡對光線的發(fā)散作用,擴大視野,屬于光的反射現(xiàn)象,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4.如圖所示,OA是光從水中射入空氣的一條反射光線,若OA與水面夾角60°,關于入射角α、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β的說法正確的是(  )
A.α=60°,β<60° B.α=60°,β>60°
C.α=30°,β<30° D.α=30°,β>30°
【解答】解:
(1)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的內容,作出其入射光線BO,反射光線與水面的夾角也為60°,反射角為90°﹣60°=30°,因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為α為30°。
(2)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要發(fā)生折射,折射光線OC如圖所示,因為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折射角β>30°。
故選:D。
15.交通部門常用測速儀來檢測車速,測速原理是測速儀前后兩次發(fā)出并接收到被測車反射回的超聲波信號,再根據兩次信號的時間差,測出車速,如圖甲。某次測速中,測速儀發(fā)出與接收超聲波的情況如圖乙所示,x表示超聲波與測速儀之間的距離,則該被測汽車速度是(假設超聲波的速度為300m/s,且保持不變)(  )
A.11.5m/s B.12m/s C.12.5m/s D.13m/s
【解答】解:由題圖知,超聲波第一次從測速儀發(fā)出到與汽車相遇經過的時間為t2=0.16s,
測速儀距離汽車的最遠距離:
x2=v聲t2=300m/s×0.16s=48m,
超聲波第二次從測速儀發(fā)出到與汽車相遇經過的時間為t1=1.12s﹣1s=0.12s,
這段距離為:
x1=v聲t1=300m/s×0.12s=36m,
汽車行駛的距離為:
s=x2﹣x1=48m﹣36m=12m;
由題圖知,汽車從第一次與超聲波相遇到第二次與超聲波相遇所用的時間:
t=1.12s﹣0.16s=0.96s,
則汽車行駛的速度為:
v12.5m/s。
故選:C。
16.如圖所示,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玻璃罩內的空氣,聽到鈴聲變小直至聽不見;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內,聽到鈴聲又變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只要鬧鈴振動,就可以聽到鈴聲
B.實驗說明空氣可以傳播聲音
C.聽不見鈴聲,是由于玻璃罩反射了聲波
D.聽到鈴聲逐漸變大,是由于鬧鈴振動逐漸變劇烈了
【解答】解:把正在發(fā)聲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罩內的空氣,鬧鐘的聲音會逐漸變小;當把空氣全部抽空后聽不到聲音,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鬧鐘的聲音會逐漸變大。說明在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聲音必須通過介質才能傳播。
故選:B。
17.噪聲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公害,而聲音的強弱是認定噪聲的重要指標。人們用“分貝”來劃分聲音強度的等級,零分貝是人們剛剛可以聽到的最弱的聲音強度,也叫聽覺下限。根據所學知識,較理想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聲音強度的等級應是(  )
A.50dB~70dB B.30dB~40dB C.90dB左右 D.80dB左右
【解答】解:聲音的強弱通常用分貝來表示,人們剛剛能聽到的弱聲是0分貝;
30dB~40dB是較為理想的安靜環(huán)境;超過50dB會影響休息和睡眠超過70dB
會影響學習和工作;超過90dB會影響聽力;只有B選項正確。
故選:B。
二.填空題(共3小題)
18.人們發(fā)明了圖甲所示的抬頭顯示器(簡稱HUD),它能將水平顯示器上顯示的重要車輛信息,如車速、油耗、導航等通過擋風玻璃(看作平面鏡)成像,避免駕駛員低頭看儀表而造成事故,圖乙為其工作原理圖。
(1)駛員看到的像是由于光的  反射 形成的;
(2)如果成像位置太高,可將顯示器適當  靠近 (“靠近”或“遠離”)擋風玻璃。
【解答】解:(1)擋風玻璃相當于平面鏡,駛員看到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虛像;
(2)因為像到平面鏡的距離隨著物體到鏡面的距離減小而減小,當發(fā)現(xiàn)擋風玻璃所成的像過高,不便于觀察,這時就需要將顯示器沿水平方向靠近擋風玻璃。
故答案為:(1)反射;(2)靠近。
19.小科同學在學面鏡的知識后,回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將一支鉛筆和平面鏡平行并豎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平面鏡PN高30厘米,鉛筆長20厘米,它們之間相距20厘米.
(1)倘若要使鉛筆與其像垂直,則小科可將鉛筆轉過 45 度.
(2)如果鉛筆不動,小科把平面鏡繞N點沿順時針方向轉過90°,他發(fā)現(xiàn)B點在平面鏡中的像B″與之前的像B′相距 40 厘米.
【解答】解:
(1)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可知,像與物是對稱的,所以當鉛筆的物和像垂直時,鉛筆與鏡成45度夾角;
(2)原來鉛筆的像點到平面鏡的距離和B點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即都是20cm;若鉛筆不動,平面鏡繞N點沿順時針方向轉過90°,則相當于平面鏡中的像轉過180度,此時鉛筆尖底部B與鏡面在同一平面上,所以B的像關于鏡面對稱,即都在鏡面上,即B″與B點重合,所以B″與之前的像B′的距離是:20cm+20cm=40cm.
故答案為:(1)45;(2)40;
20.如圖所示是小科探究聲音傳播的實驗,他把一個紙筒底部蒙上橡皮膜,橡皮膜上貼一小片平面鏡,將激光筆發(fā)出的光斜射在平面鏡上,小科對著紙筒說話會看到墻上反射的光點在晃動。小科在探究過程中用到的科學方法是 轉換法 。在月球上,該實驗 不能 (填“能”或“不能”)看到光點的晃動。
【解答】解:看到墻上反射的光點在晃動,聲音的振動引起膠膜振動,說明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在這里使用了轉換法;
在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傳聲,故做該實驗不能成功,不能看到光點的晃動。
故答案為:轉換法;不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易门县| 新绛县| 青冈县| 三原县| 荥阳市| 翁牛特旗| 额敏县| 烟台市| 溆浦县| 隆子县| 托里县| 临颍县| 旺苍县| 阳西县| 新密市| 焉耆| 托克逊县| 托克托县| 大丰市| 呼伦贝尔市| 临城县| 永川市| 瑞安市| 库车县| 阳原县| 牡丹江市| 石台县| 许昌县| 桂林市| 乐平市| 安宁市| 太白县| 昌宁县| 商丘市| 景东| 新田县| 观塘区| 唐山市| 景德镇市| 景泰县| 柳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