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 教 版 科 學 全 六 冊 知 識 點 匯 總目 錄七年級(上冊)第1章 科學入門??? 第1節 科學在我們身邊??? 第2節 實驗和觀察 第3節 長度和體積的測量 第4節 溫度的測量??? 第5節 質量的測量??? 第6節 時間的測量??? 第7節 科學探究第2章 觀察生物??? 第1節 生物與非生物??? 第2節 常見的動物??? 第3節 常見的植物??? 第4節 細胞??? 第5節 顯微鏡下的各種生物??? 第6節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第7節 生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第3章 地球與宇宙??? 第1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第2節 地球儀和地圖??? 第3節 太陽和月球??? 第4節 觀測太空??? 第5節 月相??? 第6節 日食和月食??? 第7節 探索宇宙第4章 物質的構成和特性??? 第1節 物質的構成??? 第2節 熔化與凝固??? 第3節 汽化與液化??? 第4節 升華與凝華??? 第5節 物質的溶解性??? 第6節 物質的酸堿性??? 第7節 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實驗與制作第1章 科學入門??? 實驗一 測量物體的長度和體積??? 實驗二 溫度計的使用??? 實驗三 用天平稱物體的質量第2章 觀察生物??? 實驗一 觀察蚯蚓??? 實驗二 認識顯微鏡結構 練習使用顯微鏡??? 實驗三 觀察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 實驗四 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條件第3章 地球與宇宙??? 制作一 制作小型地球儀??? 制作二 活動星圖的制作第4章 物質的構成和特性實 驗 觀察水的沸騰現象七年級(下冊)第1章 對環境的察覺??? 第1節 感覺世界??? 第2節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第3節 耳和聽覺??? 第4節 光和顏色??? 第5節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6節 眼和視覺??? 第7節 信息的獲取和利用第2章 運動和力??? 第1節 運動和能的形式??? 第2節 機械運動??? 第3節 力的存在??? 第4節 力的圖示??? 第5節 物體為什么會下落??? 第6節 摩托擦的利和弊??? 第7節 牛頓第一定律??? 第8節 二力平衡的條件第3章 代代相傳的生命??? 第1節 動物的生命周期??? 第2節 新生命的誕生??? 第3節 走向成熟??? 第4節 動物新老個體的更替??? 第5節 植物一生??? 第6節 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樣性第4章 不斷運動的地球??? 第1節 地球的自轉??? 第2節 北京的時間和“北京時間”??? 第3節 地球的繞日運動??? 第4節 日歷上的科學??? 第5節 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第6節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 第7節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圖實驗與制作第1章 對環境的察覺??? 實 驗 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第2章 運動和力??? 制 作 制作水火箭??? 實 驗 測量平均速度第3章 代代相傳的生命??? 實 驗 嫁接第4章 不斷運動的地球??? 實 驗 觀察當陽光照射下物影長度的變化制 作 制作簡單等高線地形模型八年級(上冊)第1章 生活中的水??? 第1節 水在哪里??? 第2節 水的組成??? 第3節 水的密度??? 第4節 水的壓強??? 第5節 水的浮力??? 第6節 物質在水中的分散狀況??? 第7節 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第8節 物質在水中的結晶??? 第9節 水的利用和保護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氣??? 第1節 大氣層??? 第2節 天氣和氣溫??? 第3節 大氣的壓強??? 第4節 大氣壓與人類生活??? 第5節 風??? 第6節 為什么會降水??? 第7節 明天的天氣怎么樣??? 第8節 氣候和影響氣候的因素??? 第9節 中國東部的季風和西部的干旱氣息第3章 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1節 環境對生物行為的影響第2節 神奇的激素第3節 神經調節??? 第4節 運動的行為??? 第5節 體溫的控制第4章 電路探秘??? 第1節 電路圖??? 第2節 電流的測量??? 第3節 物質的導電性??? 第4節 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 第5節 變阻器的使用??? 第6節 電壓的測量??? 第7節 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 第8節 電路的連接實驗與制作第1章 生活中的水??? 實驗一 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實驗二 硫酸銅晶體的生長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氣??? 制 作 制作飛機機翼模型第3章 生命活動的調節??? 實 驗 植物的向性第4章 電路探秘??? 實驗一 用電流表測電流??? 實驗二 用龜壓表測電壓實驗三 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導體的電阻八年級(下冊)第1章 粒子的模型與符號??? 第1節 模型與符號的建立與作用??? 第2節 物質與微觀粒子模型??? 第3節 原子結構的模型??? 第4節 組成物質的元素??? 第5節 表示元素的符號??? 第6節 表示物質的符號第2章 空氣與生命??? 第1節 空氣??? 第2節 氧化第3節 化學反應與質量守恒?第4節 生物是怎樣呼吸的??? 第5節 光合作用??? 第6節 自然界的氧和碳的循環??? 第7節 空氣污染與保護第3章 植物土壤??? 第1節 土壤中有什么??? 第2節 各種各樣的土壤??? 第3節 無機鹽和水分的吸收??? 第4節 植物體中物質的運輸??? 第5節 葉的結構和蒸騰作用??? 第6節 保護土壤第4章 電和磁??? 第1節 指南針為什么能指方向??? 第2節 電生磁??? 第3節 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 第4節 電動機??? 第5節 磁生電??? 第6節 家庭用電??? 第7節 電的安全使用實驗與制作??? ①粒子的模型與符號??? ②氧氣的制取和氧氣性質研究??? ③驗證綠葉在陽光下制造淀粉??? ④觀察木質莖的結構??? ⑤裝備直流電動機模型⑤安裝和研究樓梯燈線路九年級(上冊)第1章 探索物質的變化??? 第1節 物質的變化??? 第2節 探索酸的本質??? 第3節 探索堿的本質??? 第4節 幾種重要的鹽??? 第5節 金屬的性能??? 第6節 有機物的存在和變化第2章 物質轉化與材料利用第1節?????? 物質的分類和利用??? 第2節 物質轉化的規律第3節 常見的材料第4節 材料的發展第3章 能量的轉化和守恒??? 第1節 能量的相互轉化??? 第2節 能量轉化的量變??? 第3節 認識簡單機械??? 第4節 動能和勢能??? 第5節 內能和熱量??? 第6節 電能的利用??? 第7節 電熱器??? 第8節 核能的利用? 第9節 能量的轉化和守恒第4章 代謝與平衡??? 第1節 食物與攝食??? 第2節 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第3節 體內物質的運輸??? 第4節 能量的獲得??? 第5節 體內物質的動態平衡??? 第6節 代謝的多樣性實驗與制作??? 土壤酸堿性測定??? 堿和鹽的性質??? 杠桿的工作原理??? 測定小燈泡的功率解剖豬的心臟九年級(下冊)第1章 演化的自然??? 第1節 地球的誕生??? 第2節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誕生??? 第3節 生物的進化??? 第4節 進化與遺傳??? 第5節 恒星的一生??? 第6節 宇宙的起源第2章 生物與環境第1節 種群和生物群落第2節 生態系統??? 第3節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3章 人的健康與環境??? 第1節 健康??? 第2節 來自微生物的威脅??? 第3節 身體的防衛??? 第4節 非傳染性疾病??? 第5節 照顧好你的身體第4章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第1節 人類發展與環境問題??? 第2節 能源的開發和利用??? 第3節 實現可持續發展實驗與制作??? ①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②觀察酵母種群??? ③制作血管栓塞模型??? ④制作生態球??? ⑤設計制作有關利用能源的模型與方案知 識 點 匯 總七年級(上冊)第1章 科學入門第1節 科學在我們身邊 作為科學的入門,本節內容從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現象入手,通過對這些自然現象的疑問,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理解科學的本質——科學是一門研究各種自然現象,并尋找相應答案的學科。 觀察、實驗、思考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改變著世界,但是我們要辯證地來看待這個問題。它對我們的生活既帶來了正面的影響,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從而理解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第2節 實驗和觀察 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科學的基礎,實驗又是進行科學研究最重要的環節。要進行實驗,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儀器及其用途和實驗室的操作規程。 試管:是少量試劑的反應容器,可以加熱,用途十分廣泛。試管加熱時要用試管夾(長柄向內,短柄向外,手握長柄)。給試管內的液體加熱時,液體體積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1/3,試管夾應夾在距離試管口1/3處。加熱時試管要傾斜45度。,并先均勻預熱,再在液體集中部位加熱。熱的試管不能驟冷,以免試管破裂。 停表:用來測量時間,主要是測定時間間隔。 天平和砝碼:配套使用,測量物體的質量。電流表:測定電流的大小。 電壓表:測定電壓的大小。 顯微鏡:用來觀察細胞等肉眼無法觀察的微觀世界的物質及變化。 酒精燈:是常用的加熱儀器,實驗室的主要熱源。使用時用它的外焰加熱。 燒杯:能用于較多試劑的反應容器,并能配制、稀釋溶液等。 表面皿:可暫時盛放少量的固體和液體。 藥匙:用來取用少量固體。 玻璃棒:主要用于攪拌、引流、轉移固體藥品。認識自然界的事物要從觀察開始。首先要有正確的觀察態度,不能為了觀察而觀察,要明確觀察目的,全面、細致地觀察實驗現象,通過比較、分析,正確地描述、記錄實驗現象。由于人體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運用感覺器官的觀察——直接觀察往往不能對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斷。為了能正確地進行觀察,做出準確的判斷,我們可以借助工具,擴大觀察的范圍和進行數據的測量。第3節 長度和體積的測量 測量和觀察是我們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謂測量是指將一個待測的量和一個公認的標準量進行比較的過程。根據不同的測量要求,測量對象,我們應能選用合適的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盡可能使用國際公認的主單位——即公認的標準量。 1、長度的測量。 國際公認的長度主單位是米,單位符號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長度單位,并掌握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 l千米(km)=1000米(m)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納米(nm) 測量長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確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 (1)了解刻度尺的構造。 觀察:零刻度線 最小刻度值:讀出每一大格數值和單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 長度和單位,即為最小刻度值。 量程:所能測量的最大范圍。 (2)使用刻度尺時要做到: *放正確: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刻度尺緊靠被測量 的物體(垂直于被測物體)。 思考: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測量結果是什么?(讀數偏大) 零刻度線磨損了怎么辦? (找一清晰的刻度線作為零刻度線,如圖所示,但讀數時要注意) *看正確:眼睛的視線要與尺面垂直。 思考:視線偏左和偏右時,讀數會怎樣? (視線偏左讀數偏大,視線偏右讀數偏小) *讀正確:先讀被測物體長度的準確值,即讀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計值。數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單位——沒有單位的數值是沒有意義的。 *記正確:記錄的數值=準確值+估計值+單位 了解測量所能達到的準確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決定的。根據實際測量的要求和測量對象,會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了解卷尺、皮尺的用途。知道指距、步長可以粗略測量物體長度,聲納、雷達、激光也可以用來測距。 (3)長度的特殊測量法。 *積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積少成多,測多求少的方法來間接地測量。 如:測量一張紙的厚度、一枚郵票的質量、細鐵絲的直徑等。 *滾輪法:測較長曲線的長度時,可先測出一個輪子的周長。當輪子沿著曲線從一端 滾到另一端時,記下輪子滾動的圈數。長度二周長X圈數。 如:測量操場的周長。 *化曲為直法:測量一段較短曲線的長,可用一根沒有彈性或彈性不大的柔軟棉線一 端放在曲線的一端處,逐步沿著曲線放置,讓它與曲線完全重合,在棉線上做出終點記號。用刻度尺量出兩點間的距離,即為曲線的長度。 如:測量地圖上兩點間的距離。 *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測量物體直徑。 2、體積的測量。 體積是指物體占有的空間大小。固體體積常用的單位是立方米(m3),還有較小的體積單位,如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立方毫米(mm3)等。 液體體積常用的單位有升(L)和毫升(ml)。 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 1立方米=103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109立方毫米 1升=l立方分米=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我們有時還會聽到“cc”,lcc=lcm3 對于一些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如立方體、長方體體積的測量,是建立在長度測量的基礎上,可以直接測量,利用公式求得。如果是測量液體體積,可用量筒或量杯直接測量。 在使用量筒和量杯時應注意: 1)放平穩:把量筒和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2)觀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3)讀正確:讀數時,視線要垂直于筒壁并與凹形液面中央最低處相平。 俯視時,讀數偏大;仰視時,讀數偏小。 對于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如小石塊,則可利用量筒和量杯間接測量。3、面積的測量。 規則物體的面積測量與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一樣,是建立在長度測量的基礎上。 不規則物體的面積測量有割補法、方格法等。 方格法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面積: 1)測出每一方格的長和寬,并利用長和寬求出每一方格的面積。 2)數出不規則物體所占的方格數:占半格以上的算1格,不到半格的舍去。 3)面積=每一方格的面積×總的方格數。第4節 溫度的測量 物體的冷熱程度用溫度來表示。溫度的常用單位是攝氏度,單位符號是℃。人為規定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為100℃。在O℃和100℃之間分成100小格,則每一小格為l℃。 通常我們認為冷的物體溫度低,熱的物體溫度高。但是光憑感覺來判斷物體的溫度高低容易發生錯誤,不能客觀地反映實際物體溫度的高低,這時需要借助溫度計。 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上面有刻度,內徑很細,但粗細均勻。下有一個玻璃泡,裝有液體。常用的液體溫度計有水銀溫度計、酒精溫度計、煤油溫度計等。在使用液體溫度計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測量前,選擇合適的溫度計。切勿超過它的量程。 2)測量時,手握在溫度計的上方。溫度計的玻璃泡要與被測物體充分接觸,但不能碰到容器壁。溫度計的玻璃泡浸人被測液體后,不能立即讀數,待液柱穩定后再 讀數。 3)讀數時,不能將溫度計從被測液體中取出。視線應與溫度計內液面相平。 4)記錄時,數據后面要寫上單位。 體溫計是一類特殊的溫度計。測量范圍從35℃~42℃。玻璃泡容積大而內徑很細。當溫度有微小變化時,水銀柱的高度發生顯著變化。由于管徑中間有一段特別細的彎曲,體溫計離開人體后,細管中的水銀會斷開,所以它離開人體后還能表示人體的溫度。使用體溫計后,要將體溫計用力甩幾下,才能把水銀甩回到玻璃泡中。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更先進的測溫儀器和方法也不斷出現。如電子溫度計、金屬溫度計、色帶溫度計、光測溫度計(在SARS期間發揮巨大的作用)、輻射溫度計、衛星的遙感測溫、光譜分析等。第5節 質量的測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喲接觸到大量的物體,一切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物體的質量是由物體本身決定的。所含的物質越多,其質量就越大。質量具有以下屬性: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溫度、位置的變化而變化。 國際上質量的主單位是千克,單位符號是kg。常用的單位還有噸,符號t;克,符號g;毫克,符號mg。 它們之間的換算是: 1噸=1000千克 I千克=1000克=106毫克 常用的質量單位和中國傳統質量單位的換算關系是: 1千克=1公斤 1斤=500克 1兩=50克 測量質量的常用工具有電子秤、桿秤、磅秤等。(彈簧秤不是測量質量的工具)實驗室中常用托盤天平來測量質量。 了解托盤天平的基本構造: 分度盤 指針 托盤 橫梁 橫梁標尺 游碼 琺碼 底座 平衡螺母 使用托盤天平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1)放平:將托盤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調平:將游碼撥至“0”刻度線處。調節平衡螺母,使指針對準分度盤中央刻度線,或指針在中央刻度線左右小范圍等幅擺動。 思考:當指針偏轉時,應如何調節平衡螺母? 指針偏左,平衡螺母向右(外)調;指針偏右,平衡螺母向左(里)調。 (3)稱量:左盤物體質量=右盤砝碼碼總質量+游碼指示的質量值 加砝碼時,先估測,用鑷子由大加到小,并調節游碼直至天平平衡。 不可把潮濕的物品或化學藥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盤上(可在兩個盤中都墊上大小質量相等的兩張紙或兩個玻璃器皿)。 (4)整理器材:用鑷子將砝碼放回砝碼盒中,游碼移回“0”刻度線處。 思考:如果物體和砝碼放置的位置反了,這時怎樣求得物體的實際質量? 將上述公式變為左盤砝碼質量=右盤物體質量+游碼指示的質量值求解。第6節 時間的測量 在自然界中,任何具有周期性的運動都能用來測量時間。古時,人們常用日晷、燃香、沙漏等方法來計時。現在人們常用鐘、表等先進的儀器來測量時間。 時間的主單位是秒,單位符號是s 。 常用的單位還有分、時、天、月、年。 時間的基本換算關系是: I天=24小時 l小時=60分鐘=3600秒 時間通常包含兩層含義:時刻和時間間隔。 時刻指的是時間的一個點,如10:00;時間間隔指的是一段時間,如課間休息10分鐘。 實驗室中常用來計時的工具是停表,有機械停表和電子停表。電子停表的準確值可以達到0.01秒。機械停表在讀數時,要分別讀出分(小盤:轉一圈15分鐘)和秒(大盤:轉一圈30秒),并將它們相加。它的準確值為0.1秒。第7節 科學探究 理解科學的本質,它的核心是探究。 知道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提出問題——建立猜測和假設——制定計劃——獲取事實和證據——檢驗與評價——合作與交流能完成簡單的科學探究方案設計和過程實施。第2章 觀察生物走進這一章,你就輕輕推開了生物世界的大門,首先你將會認識和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各種生物,熟悉它們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明確它們的類別;其次通過對生物微觀世界的了解,你將逐漸建立生物個體的結構層次概念;最后讓我們再放眼生物的整個生活環境,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第1節 生物與非生物 1、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 生物的特征也就是生物與非生物區別的最基本標準,即生物的基本組成單位是蛋白質和核酸;生物能進行呼吸;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因此能通過新陳代謝實現自我更新;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并適應周圍的環境;生物能進行生長和繁殖,并能將自身的遺傳物質傳遞給后代。在以上這些特征中最基礎的是新陳代謝,它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2、動物與植物的主要區別。 動物不進行光合作用,從外界攝取現成的有機物養活自己,屬于異養;植物從外界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屬于自養;動物能進行自由快速地運動,植物卻不能。第2節 常見的動物 1、動物的分類。 根據有無分節的脊惟,動物可以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大類。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又分別可稱為低等動物和高等動物。2、脊椎動物的五大類群及特征。3、節肢動物門的特征。節肢動物門約有100多萬種動物,是種類最多的一個門,它可分為四個綱,分別是昆蟲綱(典型動物一蜜蜂、蝴蝶),甲殼綱(典型動物一蝦、蟹),蛛形綱(典型動物一蜘蛛、蝎子,多足綱(典型動物一蜈蚣、馬陸)。它們的共同特征是身體和足都分節,并且擁有外骨骼。 4、昆蟲的特征。要判斷它是否是昆蟲,就要知道昆蟲的特征,昆蟲的身體可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三對分節的足,一般有兩對翅,體表長著一層保護身體的外骨酪。 5、無脊椎動物的分類。無脊椎動物的共同特征是體內沒有脊椎骨,它們的形態各異,按照形態和結構可分類如下。第3節 常見的植物 1、植物的分類。自然界的植物共可分為五大類,即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它們的特征如下。2、被子植物的開花結果。被子植物的花可按性別分為單性花、兩性花和雜性花三類。單性花是指缺少雄蕊或雌蕊的花,或是雌雄蕊其中之一退化無效的花(如冬瓜等)。兩性花指同時具有雄蕊和雌蕊的花(如桃花等)。雜性花指單性花和兩性花同生于一株或同種的不同植株上(如山菊外圍的舌狀花是單性花,內圍的筒狀花是兩性花)。其中單性花中缺少雌蕊或雄蕊退化的花一般不能結成果實(如南瓜、西瓜等的雄花),而兩性花和雜性花則可以通過昆蟲和風的媒介完成傳粉過程結成果實。花在傳粉后,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中的受精卵(由花粉管中的一個精子與胚珠中的一個卵細胞結合而成,發育成胚。第4節 細胞 1、細胞的各部分結構及作用。細胞的基本結構分別是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它們的作用如下。細胞膜:保護并控制細胞與外界的物質交換;細胞質:是細胞進行生命活動的場所;細胞核:內含遺傳物質,與遺傳有關。 除此以外,植物細胞所特有的結構的作用如下。 細胞壁:保護與支持植物細胞;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液泡:內含細胞液。 2、動植物細胞的異同點。 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共同點是::動、植物細胞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不同點是:(1)植物細胞的細胞中具有細胞壁和葉綠體,成熟的植物細胞一般還有大液泡,動物細胞的細胞質中沒有這兩種細胞器; (2)植物細胞的細胞膜的作用是保護細胞和控制細胞內外的物質進出;動物細胞的細胞膜成為細胞質和外界環境之間唯一的屏障。第5節 顯微鏡下的各種生物1、生物在細胞結構上的異同點。 2、顯微鏡的使用。 顯微鏡的使用步驟一般包括四個過程: (1)安放:左手托鏡座,右手握鏡臂,將顯微鏡安放在接近光源,身體的左前側; (2)對光:轉動物鏡轉換器,使低倍物鏡正對通光孔。再轉動遮光器,讓較大的一個光圈對準通光孔。用左眼通過目鏡觀察,右眼張開,同時調節反光鏡,光線強時用平面鏡,光線暗時用凹面鏡,直到看到一個明亮的圓形視野; (3)放片:1)將載玻片放在載物臺上,兩端用壓片夾壓住,使要觀察的部分對準通光孔;2)從側面觀察物鏡,向前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下降,物鏡靠近載玻片時,注意不要讓物鏡碰到載玻片; (4)調焦::用左眼朝目鏡內注視,同時要求右眼張開,慢慢向后調節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上升。當有物像時,停止調節粗準焦螺旋,然后輕微來回轉動細準焦螺旋,直到看到物像清晰為止。 3、制作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步驟如下。 (1)把洋蔥鱗片切成大小約0.5厘米見方的小塊; (2)在干凈的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用鑷子撕下洋蔥表皮,放在載玻片上用鑷子展平; (3)蓋玻片與載玻片成45度夾角,蓋上蓋玻片,防止氣泡產生; (4)在蓋玻片一側力口1一2滴紅墨水。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水進行染色; (5)用顯微鏡觀察,繪圖。第6節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1、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1)人體與許多生物都來自一個細胞——受精卵; (2)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通過細胞分裂實現細胞數目的增加,通過細胞分化實現細胞種類的增加; (3)形狀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群形成組織,人體的四大基本組織是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肌肉組織;植物的五大基本組織是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機械組織和分生組織;不同的組織構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即器官; (4)動物體內不同的器官按一定次序結合在一起,形成行使一項或多項生理功能的系統。所以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為:細胞一組織一器官一系統一動物體; 植物體直接由器官組成,所以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為:細胞一組織一器官一植物體 2、動物皮膚結構層次性的體現。 動物的皮膚由外到內可分為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三層。 (1)表皮位于皮膚的外表,細胞排列緊密,主要有上皮組織構成; (2)真皮內有許多血管,還有汗腺、觸覺小體、毛囊、立毛肌、熱敏小體及冷敏小體等。觸覺小體、熱敏小體和冷敏小體能接受皮膚的觸碰、擠壓、冷或熱等外界刺激,主要有神經組織構成。而血管內流動著的血液,則屬于結締組織。另外,當人體遇到寒冷或某些刺激汗毛會豎起來,這是立毛肌在起作用。立毛肌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 (3)皮下組織主要有脂肪組成,能緩沖撞擊,并儲藏能量。 3、植物的五大基本組織。植物的基本組織有:(1)保護組織—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質少,覆蓋在植物體的表面,起保護作用;(2)輸導組織—由導管和篩管組成,分布在莖、葉脈等處,擔負水分和營養物質的運輸;(3)營養組織—細胞壁薄,細胞間質多,分布廣泛,具有吸收、貯藏等多種功能;(4)機械組織—細胞壁加厚,分布在莖、葉柄、葉脈等處,對植物器官起鞏固和支持;(5)分生組織—細胞體積小,細胞壁薄、細胞核大,具有持續分裂能力。 每一種組織郡具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和行使一種主要的生理功能,但各種組織又是相互依賴、密切配合的。 4、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可分為消化道和消化腺兩部分。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組成。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臟、腸腺、胰腺。 口腔內有牙齒,在舌的攪拌作用幫助下,將食物弄碎,混合了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后,對淀粉進行初步消化,消化成麥芽糖。 胃能貯存食物,也能消化食物。胃壁上的胃腺能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質,還能通過蠕動起到一定的物理消化作用。 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肝臟分泌的膽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分別從膽總管和胰管進入小腸,小腸腸壁上的腸腺還能分泌腸液,通過小腸的蠕動,多種消化液與食糜充分混合,將淀粉、脂肪、蛋白質等有機高分子物質消化分解成能被身體利用的小分子物質。這些小分子物質和水、無機鹽、維生素等物質透過小腸壁進入毛細血管。 因此消化系統的三大主要功能是:首先,將食物分解成能被身體利用的分子;然后,這些分子被吸收到血液中并被帶到全身各處;最后,廢棄物通過肛門被排出體外。第7節 生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及其意義 生物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適應所賴以生存的環境,如植物的向光性、根的向水性、動物的保護色、擬態和警戒色等,這些方式有利于捕食、逃避天敵、尋找配偶等等。獲得有利的生存條件,從而使種族得以不斷繁衍。而在生物與生物之間,同種與異種之間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種內關系包括種內互助和種內斗爭,種間關系又包括寄生、競爭、捕食等,無論哪一種生物的滅絕或增加都會影響到其他生物,進而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嚴重的還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所以人類要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動物園、植物園等措施來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第3章 地球與宇宙第1節 地球與地圖1、地球的形狀,顧名思義,是“球”形的。不過,對于“球”形的認識曾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公元前五六世紀,古希臘哲學家從球形最完美這一概念出發,認為地球是球形的。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通過觀察月食,根據月球上地影是一個圓形,第一次科學地論證了地球是個球體。我國戰國時期哲學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球形的看法。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5艘海船,用3年時間,完成了第一次環繞地球的航行,從而直接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從此,人們便一致把我們所在的世界稱為“地球”。20世紀50年代后,科學技術發展非常迅速,為大地測量開辟了多種途徑,高精度的微波測距、激光測距。特別是人造衛星上天,再加上電子計算機的運用和國際間的合作,使人們可以精確地測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狀了。通過實測和分析,終于得到確切的數據: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徑為6738.14千米,極半徑為6356.76干米,赤道周長和子午線方向的周長分別惱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測量還發現,北極地區約高出18.9米,南極地區則低下24~30米。地球,確切地說,是個三軸橢球體。 2、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都是圓,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后成一點。經線是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也叫子午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圓狀,長度都相等。眾多的經線和緯線如何區分?人們采取了給經線和緯線標定度數的方法,這就是經度和緯度。經線的特點幾條重要的經線緯線的特點幾條重要的緯線1)經線指示南北方向;2)所有的經線長度都相等;3)兩條正相對的經線構成一個經線圈,任何一個經線圈都能把地球平分為兩半球。1)0o經線(本初子午線),它是東經和西經的分界線。2)西經20o和東經160o經線,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3)180o經線,是國際日期變更線。1)緯線指示東西方向;2)每條緯線都自成圓圈;3)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從赤道向兩極緯線圈越來越小,到了兩極就縮小成一點。1)0o緯線(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2)南北回歸線(23o26'),是太陽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3)南、北極圈(66o34')是有無極晝和極夜的分界線,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3、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問、圖例。(1)比例尺的大小與地圖的詳略。在同樣的圖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圖上所表示的實際范圍越小,但表示的內容越詳細,精確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則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精確度越低。大范圍的地區地圖多選用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區圖、中國政區圖等,小范圍的地區地圖多選用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圖、軍事圖、旅游圖等。 比例尺的縮放: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乘以放大到的倍數。例如將l/10000的比例尺放大l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變大。比例尺縮小,用原比例尺乘以縮小到的倍數(分數倍)。例如將1/50000的比例尺縮小1/4,即比例尺縮小到3/4,縮小后的比例尺應為:(3/4)×(1/50000)=1/66500,比例尺縮小。 縮放后圖幅面積的變化:比例尺放大后的圖幅面積=放大到的倍數之平方;如將比例尺放大到原圖的2倍,則放大后圖幅面積是原來的4倍;比例尺縮小后的圖幅面積=縮小到的倍數之平方;如將比例尺縮小到原圖的1/3,則圖幅面積為原圖的1/9。 (2)地圖上有三種定向方法:1)一般定向方法:無指向標的無經緯網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2)指向標定向方法: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指示北方。3)經緯網定向方法:有經緯網的地圖,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其中經緯網定向方法最為精確,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辨別方向,首先要確定圖上的經線是東經還是西經,緯線是南緯還是北緯。 (3)地圖上的圖例和注記:看懂地圖首先要熟悉圖例和注記。第2節 太陽和太陽系 1、在宇宙中,太陽只是一顆普通的恒星。但是,對地球來說,這顆恒星太重要了。沒有它,地球上的生命就不會存在。太陽的光和熱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活動的源泉。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現象,都同太陽息息相關。太陽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1.5億千米。太陽的半徑約為700000千米,是地球半徑的109倍多。太陽的體積約為地球體積的130萬倍。太陽同所有的恒星一樣,是由熾熱的氣體構成的,主要分為氫和和氦。我們所能直接看到的是位于太陽表面的光球層。光球層比較活躍,溫度約為攝氏六千多度,屬于比較“涼爽”部分。在光球層的某些局部溫度比較低,在可見光范圍內這些部位就顯得比其他地方黑暗,所以人們稱之為“黑子”。光球層外外包裹著色球層,太陽能將能量通過色球層向外傳遞。這一層中有太陽耀斑,所謂耀斑是黑子形成前產生的灼熱氫云。色球層之外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日冕。日冕非常龐大,可以向太空綿延數百萬千米,但只有在日全食時才能看到它。人們可以在日冕中看到從色球層頂端產生的巨大火焰“日珥”。在輻射光和熱的同時,太陽也產生一種低密度的粒子流——太陽風。太陽風以每秒四百五十千米的速度向宇宙空間輻射。地球和其他某些行星的極光就是太陽風帶來的。如果一段時間內太陽風異常強大,便形成了太陽風暴。太陽的磁場極其強大復雜,其范圍甚至越過了冥王星軌道。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當太陽上黑子和耀斑增多時,發出的強烈射電會擾亂地球上空的電離層,使地面的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甚至會出現短暫的中斷。太陽大氣拋出的帶電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場受到擾動,產生“磁暴”現象,便磁針劇烈顫動,不能正確指方向。 地球兩極地區的夜空,常會看到淡綠色、紅色、粉紅色的光帶或光弧,這就是極光。極光是帶電粒子流高速沖進那里的高空大氣層,被地球磁場捕獲,同稀薄大氣相碰撞而產生的。 黑子——發生在光球層,周期11年,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耀斑——發生在色球層,周期11年,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2、太陽系是由太陽、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構成的天體系統,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它的質量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太陽系中,其他的天體都在太陽的引力作用下,繞太陽公轉。已知太陽系有九大行星。按照它們同太陽的距離,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到的行星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另外的三顆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要用較大的望遠鏡才能看到。在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還有一個小行星帶。這一帶有成千上萬顆小行星。太陽系的九大行星,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都有衛星繞轉。彗星是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很小的天體,呈云霧狀的獨特外貌。著名的哈雷善星,繞太陽運行一周的時間為76年。1985年一1986年,在地球上人們曾觀察到哈雷琶星的回歸。流星體是行星際空間的塵粒和固體小塊,數量眾多。沿同一軌道繞太陽運行的大群流星體,稱為流星群。闖入地球大氣圈的流星體,因同大氣摩擦燃燒而產生的光跡,劃過長空,叫做流星現象。未燒盡的流星體降落到地面,叫做隕星。其中石質隕星叫做隕石;鐵質隕星叫做隕鐵。第3節 月球與月相 1、天然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同地球相比,月球小得多。月球的直徑約為地球直徑的1/4;月球的體積為地球體積的l/49;月球的表面面積約為地球表面面積的1/14,比亞洲的面積還不一點;月球的質量約等于地球質量的1/81;月球的表面重力加速度很小,只相當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員,穿著沉重的宇航服,拿著探測儀器,在月面行走還是輕飄飄的。由于月球引力小,保留不住大氣,聲音也無法傳播,所以月球上是一個寂靜無聲、死氣沉沉的世界。月球上既然沒有大氣層,當然就沒有水汽,沒有風、云、雨、雪等天氣變化;晝夜溫度差別別很大,白天在陽光直射的地方,溫度可達127℃,夜晚則降到一183℃。月球上沒有空氣,沒有任何形態的水,因此也就沒有生命的存在。我們肉眼看到的月球正面的明亮部分,是月面上的山脈、高原,月球上暗黑的部分,是廣闊的平原和低地。月面最顯著的特征是坑穴和環形山星羅棋布。2、在地球上看月亮,有時全部黑暗,這叫新月(朔);有時像鐮刀,這叫蛾眉月;有時作半圓,這叫弦月;有時呈大半圓,這叫凸月;有時如一輪明鏡,銀光四射,這叫滿月(望)。月球圓缺(盈虧)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月球同地球一樣,自己不發光,全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迎著太陽的半個球是亮的,背著太陽的半個球是暗的。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隨著月球繞地球向東運行(同地球自轉方向一致)而變化,就形成了新月一上弦月一滿月一下弦月一新月的月相周期性更迭。月相變化的周期為29.53日。月相同太陽升落比較月升月落夜晚見月情形新月同升同落清晨黃昏徹夜不見滿月此升彼落黃昏清晨通宵可見*上弦月遲升后落正午半夜上半夜西天*下弦月早升先落半夜正午下半夜東天第4節 日食、月食 1、地球繞著太陽旋轉,月球繞著地球旋轉,并隨著地球繞太陽旋轉。當月球走到太陽和地球之間,如果太陽、月球、地球正好處在或接近一條直線時就會把太陽遮住而發生日食。同樣,當月球走至地球背向太陽一面,如果太陽、地球、月球正好處在或接近一條直線時,也就是月球走進地球本影里,而發生月食。 日食共有三種,即:日偏食、日環食和日全食。月球遮住太陽的一部分叫日偏食。月球只遮住太陽的中心部分,在太陽周圍還露出一圈日面,好像一個光環似的叫日環食。太陽被完全遮住的叫日全食。這三種不同的日食的發生跟太陽、月球和地球三者相互變化著的位置有關,并且也決定于月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變化。月球比太陽小得多,它的直徑大約是太陽直徑的四百分之一,而月球與地球間距離也差不多是太陽與地球間距離的四百分之一,所以從地球上看,月球與太陽的圓面大小差不多相等,因而能把太陽遮住而發生日食。 在農歷十五、十六,月球運行到和太陽相對的方向。這時如果地球和月球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條直線上,月球就會進入地球的本影,而產生月全食。如果只有部分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就產生月偏食。當月球進人地球的半影時,應該是半影食,但由于它的亮度減弱得很少,不易察覺,故不稱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兩種。月食都發生在望(滿月),但不是每逢望都有月食,這和每逢朔不都出現日食是同樣的道理。在一般情況下月球不是從地球本影的上方通過,就是在下方離去,很少穿過或部分通過地球本影,因此,一般情況下就不會發生月食。每年月食最多發生3次,有時一次也不發生。第5節 天體和天體系統 1、人們為了便于認識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區域,這些區域稱為星座。每個星座中的恒星,人們曾把它們聯成各種不同的圖形。我們根據這些圖形,就能辨認不同的星座以及星座中的恒星。按照國際上的規定,全天分成88個星座。 在星空中,人們可以看到,在北天極的周圍,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個星座。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的主要恒星都是七顆,排列成勺子的形狀。仙后星座有五顆亮星,它們排列成W的形狀。在北半球的中高緯度,這三個星座都是終年可見的。在北半球的中緯度,九月初的21時左右,天頂附近有天琴座(其中有織女星)十天鵝座和天鷹座(其中有牛郎星)。 2、宇宙間的天體都在運動著。運動著的天體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繞轉,而形成天體系統。天體系統有不同的級別。月球和地球構成地月系。地月系的中心天體是地球,月球圍繞地球公轉。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圍繞太陽公轉,它們和太陽構成高一級的天體系統。這個以太陽為中心的天體系統,稱為太陽系。太陽系又是更高一級天體系統——銀河系的極微小部分。銀河系中像太陽這樣的恒星就有2000多億顆。銀河系主體部分的直徑達7萬光年。在銀河系以外,人們又觀測到大約10億個同銀河系類似的天體系統,我們把它們叫做河外星系,簡稱星系。目前,天文學上把銀河系和現在所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合起來叫做總星系。它是現在所知道的最高一級天體系統,也是目前人們所能觀測到的宇宙部分。第4章 物質的特性一、 物態變化自然界中的物質一般存在有三種狀態: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狀態的變化一般伴隨著熱量的變化——吸熱和放熱。固體熔化、液體汽化、固體 升華都需要吸熱,液體凝固、氣體液化、氣體凝華都需要放熱。 1、 熔化和凝固 熔化是物質由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從液態 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做凝固。 三態的相互轉化熔化一凝固圖象的縱坐標表示溫度,橫坐標表示實驗經過的時間。下圖甲為晶體的熔化圖象,其中AB段表示固體吸熱升溫階段;BC段表示晶體熔化階段,此階段要吸熱,但溫度基本保持不變,這個固定的熔化溫度即為熔點;CD段表示液態升溫階段。下圖乙為非晶體的熔化圖象,圖中沒有相對水平的一段(即溫度不變的部分),隨著加熱的進行其溫度不斷上升,直至全部變為液態。用圖形記錄物理變化的過程是科學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根據學生的實驗數據作出圖象,找出圖象的變化規律,是學習的難點,也是學生觀察能力的深化。凝固是熔化過程的逆過程,在熔化圖象的基礎上推理,畫出晶體的凝固圖象,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 熔化一凝固的圖象2、汽化和液化 汽化是物質由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液體汽化時要吸收大量的熱,它有兩種表現形式蒸發和沸騰。兩者有以下四點區別:(1)蒸發是液體表面的汽化現象,沸騰是在液體表面與內部同時發生的劇烈汽化現象;(2)蒸發可在任何溫度下進行,沸騰只能當溫度達到沸點才進行;(3)蒸發的快慢與溫度高低、液體表面積大小、液面空氣流動快慢有關,沸騰與液面氣壓高低相關;(4)蒸發時會從液體內部吸熱,具有致冷效果;沸騰時需從外界吸收大量的熱。 在水沸騰實驗中,觀察水的沸騰現象,研究水沸騰時的溫度。每組一個小燒杯,內裝大約100克的溫水,將燒杯放在石棉網上加熱,把溫度計從塑料蓋子中央的孔內穿進,蓋上燒杯,使溫度計的玻璃泡沒人水中。待水溫升至90℃時,每隔半分鐘記錄一次水的溫度。水沸騰后,繼續記錄溫度,并注意觀察水沸騰時的情況。最后根據實驗記錄,在坐標紙上畫出水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觀察水沸騰時,一方面注意溫度計示數的變化,另一方面觀察水中氣泡的生成情況。因冷水中溶有少量空氣,剛加熱時燒杯底與側壁會產生大量細小的附壁氣泡;隨著溫度升高,氣泡內水蒸氣增多后氣泡會在水中上浮,上浮的氣泡遇到上層涼水將變小。當溫度達到沸點時,上升的氣泡越變越大,并在水面破裂放出大量蒸汽,水內及表面受大量氣泡的沖撞而劇烈振蕩起來。 液化是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氣體液化時要放出大量的熱,所以100℃的水蒸氣比100℃的沸水對人的燙傷要厲害得多。水蒸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人眼是看不見的,燒開水時水面出現大量的“白氣”是高溫水蒸氣遇冷空氣后液化成的小水珠。霧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氣遇冷后液化成的大面積“白氣”形成的。3、升華和凝華 升華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凝華是升華的逆過程。升華需要吸熱,凝華會放熱。冬天衣服凍于是升華的結果;嚴寒的冬季,北方地區玻璃窗上出現的“冰花”是室內水蒸氣凝華的結果。樟腦丸放人衣箱后會升華成殺蟲的氣體,初冬季節水蒸氣會凝華在草和地面上形成霜。如何用物態變化的觀點解釋自然界中雨、云、雪、露、霧、霜的形成了首先應明確它們都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演變成的;其次應知道它們是由小水珠還是小冰晶構成的,再尋找其相關的物態變化過程。例如:露是小水珠,它是空氣中水蒸氣液化而成的。試試看:1、判斷下列物態變化過程,和吸熱放熱情況。1)春天,冰封的湖面開始解凍;2)夏天,打開冰棍紙看到“白氣“;3)灑在地上的水變干;4)深秋,屋頂的瓦上結了一層霜;5)冬天,冰凍的衣服逐漸變干;6)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內結冰花;7)樟腦球過幾個月消失了;8)出爐的鋼水變鋼錠;9)冬季帶眼睛的人進入室內,鏡片上會蒙上一層小水珠;2、夏天,小林為了解渴,從冰箱里拿出一支棒冰,小林發現棒冰上粘著“白花花”的粉;一剝去包裝紙,棒冰上就會冒煙;他把這支棒冰放進茶杯里,不一會,茶杯外壁會出“汗”。你能幫助解釋這些現象嗎? 二、物質的構成 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它既不是“最小微粒”也不是“唯一的微粒”。雖然大部分的物質是由分子構成,但也有許多物質是由原子或離子等微粒構成的。分子的基本性質:(1)分子的質量、體積很小;(2)分子處于不停地無規則運動之中;(3)分子之間有空隙;(4)同種物質分子的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分子的性質不同。分子具有的這四個基本性質解釋日常現象的理論依據。分子的運動使兩種不同物質在接觸時,彼此進入人對方的現象,叫做擴散。如液體擴散,氣體擴散,固體擴散,固、液、氣之間也能擴散。分子運動的快慢與溫度有關,物體的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越劇烈,擴散現象就越明顯。蒸發是一種緩慢進行的汽化方式,從分子運動的角度看,蒸發實質上是處于液體表面的分子由于運動離開液面的過程。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越容易離開液面。所以,我們說蒸發是在液體表面進行的汽化現象。同樣可以利用分子運動的觀點來解釋其他物態變化的現象。 如何用分子的觀點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關鍵是分子本身是否發生了變化。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分子之間的間隔發生了變化,從而使物質的狀態發生了改變。如水由冰—>液態水—>水蒸氣,就是水分子的聚集狀態發生了變化,水分子本身并沒有發生改變。因此,我們說三態變化都是物理變化。當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原物質的分子發生了變化,生成了其他的新分子。如水電解,水分子分解生成了氫氣分子和氧氣分子,產生了新的分子,故發生了化學變化。三、物質的溶解性和酸堿性 1、物質的溶解性 物質的溶解性是某種物質在另一種物質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的基本特征是溶液的均一性和穩定性。在水溶液申,某種分子(或離子)高度分散到水分子中間,形成透明的混合物。均一性,是指溶液各處濃度一樣,性質相同。如一杯蔗糖溶液,取上部的溶液和下部的溶液,它們的濃度都一樣。穩定性,是指條件不發生變化時(如水分不蒸發,溫度不變化)無論放置多長時間,溶液不分層,也不析出固體沉淀。 在一定的條件下,物質能夠溶解的數量是有限的。相同條件下,不同的物質溶解的能力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大多數固態物質的溶解能力隨溫度的升高而升高;少數物質(如食鹽)的溶解能力受溫度的影響很小;也有極少數物質(如熟石灰)的溶解能力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同一物質在不同的另一種物質里溶解能力不同。氣體在液體中溶解時液體溫度越高,氣體溶解能力越弱;壓強越大,氣體溶解能力越強。在物質的溶解過程中,有的溫度會升高,要放出熱量;有的溫度會降低,要吸收熱量。 探究實驗——食鹽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響因素,體現了控制變量的重要性。注意此實驗的前提條件是,食鹽的質量一定,水的體積一定即水的質量一定,然后再來討論影響因素。2、物質的酸堿性 如何知道物質的酸堿性呢?通過使用紫色石蕊試液或無色酚酞試液可以知道。溶液的酸堿度常用pH來表示,pH的范圍通常在0一14之間。 pH=7,溶液呈中性; pH<7,溶液呈酸性,數值越小,酸性越強; pH>7,溶液呈堿性,數值越大,堿性越強。 測定物質酸堿性強弱最常用、最簡單的方法是使用pH試紙。使用方法:用潔凈的玻璃棒蘸取被測試的溶液,滴在pH試紙上,將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對照,看與哪種顏色最接近,從而確定被測溶液的pH。根據pH便可判斷溶液的酸堿性強弱。(注意:用過的玻璃棒要再次使用的話,先要用蒸餾水沖洗。) 七年級(下冊)第1章 對環境的感覺第1節? 感覺世界 1.人的感覺。(1)人體具有多種感覺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環境的各種刺激。如溫度、氣味、顏色、聲音,等等。(2)人的感覺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膚等。人類具有不同的感覺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環境的不同刺激,并在大腦皮層產生不同的感覺。各種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覺器官,這對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3)生物的感覺器官能夠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覺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2.皮膚的感覺功能。(1)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感覺器官,它具有冷覺、熱覺、觸覺、痛覺等多種感覺功能。(2)冷、熱覺:感覺環境溫度的變化。(3)觸覺:感覺外界物體與人體的觸碰以及強弱程度。(4)痛覺:是觸覺的過強反應,痛覺能感受對身體損傷性的刺激,它對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積極意義;皮膚的各個部位對各種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保護作用3.嗅覺的形成過程。??環境中物質的氣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經末梢(嗅覺感受器),嗅神經將物質的氣味刺激傳到大腦皮層的嗅覺中樞,從而形成嗅覺。??? 嗅覺特點:嗅疲勞;嗅適應;嗅覺敏感度因年齡、動物種類和氣味種類等的不同而不同。4.舌和味覺。?(1)舌具有味覺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種味道。舌感覺的過程是:舌乳頭一味蕾一味覺細胞。?(2)舌的不同部位對酸、甜、苦、咸等各種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苦味酸味甜味咸味舌根舌兩側的中間部位舌尖舌兩側的前部?(3)味覺感受器對液態物質的刺激特別敏感;麻、辣、澀等味覺是多種刺激綜合后產生的感覺;味覺、嗅覺等各種感覺密切相關。第2節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1.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因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 2.聲音的傳播。? 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和氣體。? 傳播形式:聲波。? 傳播速度:聲音的傳播速度與溫度、傳播介質有關。溫度越高,聲音的傳播速度越快;聲音在固態物質中傳播得最快,液態其次,氣態最慢。在空氣中(150C),傳播速度為340m/s。? 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傳播實質:把聲源的振動傳播出去。遇到障礙物,聲波將發生反射,形成回聲。0.1秒以上才能分辨出來第3節 耳和聽覺????外耳????????????????? 中耳????????????????????????????????1.耳的結構和功能。???????????? 內耳??????????????2.聽覺的基本知識。?(1)聽覺的形成:聲波通過耳廓一外耳道一鼓膜一聽小骨一耳蝸一聽神經一大腦皮層聽覺中樞形成聽覺。?(2)聽覺的減弱與喪失:人的聽覺與人的年齡有關,年齡越大,聽覺能力越弱,直到喪失。可用助聽器??? 鼓膜、聽小骨受到損傷或發生障礙會造成傳導性耳聾;耳蝸、聽覺中樞和與聽覺有關的神經損傷會造成神經性耳聾。失聰原因???????????????????????????????(3)人的聽覺:人類的聽覺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可以聽到頻率在20赫到20 000赫之間的聲音。據此,人們將低于20赫的聲音稱為次聲,超過20 000赫的聲音稱為超聲。物體在1秒內振動的次數稱為頻率,其單位為赫茲。? ???? 不同的動物,能夠聽到的聲音的頻率范圍不同。3.聲音的三個特性。? 音調:我們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叫音調。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大),音調越高。發聲物體越短音調越高? 響度:人們主觀上感覺到的聲音強弱叫響度。距離聲源越近,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聲音的響度用分貝來表示,分貝是聲音大小的單位。? 音色:曾叫音品,是人們對聲音質的感覺。音色與發聲體的性質、形狀以及發聲的方法等有關。挑選完好的陶瓷4.噪聲。? 狹義上講凡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所發出的聲音,均屬于噪聲;從聲波對人的干擾講,凡是環境中不需要的聲音(影響人們工作、學習、休息等)都可判定為噪聲。? 預防噪聲: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耳朵處減弱。第4節 光和顏色?1.光源。 正在發光的物體。?2.光傳播的特點。??? 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 光在同一種均勻物質(固體、液體、氣體)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傳播速度:在真空中最快,空氣中次之,水中更慢;在真空中的速度為3×105千米/秒。?3.光的色散。??? 白光是復色光,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多種單色光組成。??? 物體的顏色: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透過的色光的顏色決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顏色決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白色物體可反射所有顏色的光,黑色物體則能吸收所有顏色的光。?4.光線。在科學上,人們往往用一條帶箭頭的直線表示光傳播的路線與方向,稱為光線,其中箭頭表示光的傳播方向。第5節 光的反射和折射?1.光的反射。?(1)定義:光從一種均勻的物質射向另一種均勻的物質時,光會在兩種物質的分界面上發生傳播方向的改變,從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質中的現象。?(2)特點——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時,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分類:根據反射面的情況不同,分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漫反射使我們從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物體。光在反射時光路可逆。?(4)應用——平面鏡成像規律:像和物等大,像和物的連線和鏡面垂直,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平面鏡成的是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應用:一是成像,二是改變光路。?2.光的折射。?(1)定義:光從一種透明介質射向另一種透明介質時,光的傳播方向發生改變的現象。?(2)特點——折射規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質時,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兩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當光從其他透明物質斜射人空氣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當入射角增大或減小時,折射角也隨之增大或減小。 第6節 眼和視覺1.凸透鏡和凹透鏡。2.焦點和焦距。? (1)主光軸:透鏡兩個球面球心的連線。? (2)光心:位于透鏡的中心,光通過它時傳播方向不變。? (3)焦點:凸透鏡能使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匯聚在一點,這個點叫焦點(F)。凸透鏡有2個焦點。? (4)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焦距???? (5)每個凸透鏡的焦距是一定的。? 3.凸透鏡成像規律。(右表)物體到透鏡的距離u像的特點像與透鏡的距離v應用倒立或正立縮小或放大虛或實u>2f倒立縮小實f>v照相機f倒立放大實v>2f幻燈機u=2f倒立等大實v=2f測焦距fu=f不成像獲取平行光u正立放大虛v放大鏡4.眼的結構和功能5.視覺的形成。光線通過角膜、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在視網膜上成像,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接受光的刺激產生興奮,通過視神經傳到大腦皮層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6.人類的視覺限制。? (1)近視:視網膜距晶狀體過遠,或晶狀體曲度過大,遠處物體的光線經折光系統折射后成像于視網膜前,需佩戴凹透鏡矯正。? (2)遠視:遠處物體的光線經折光系統折射后成像于視網膜后,需佩戴凸透鏡矯正。? (3)色盲:人類不能辨別顏色的現象,它是由先天遺傳決定的。??? 根據不能辨別的顏色種類,色盲可以分為紅色盲、紅綠色盲、黃藍色盲和全色盲。? (4)保護眼睛:近視大多數是因為長期用眼不科學造成的。青少年正處于身體的發育期,應該養成正確的用眼習慣。第7節 信息的獲取和利用??? 1.信息的含義與重要性。??? 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狀態、特性和變化,人類總是根據所獲得的信息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及行為方式。??? 2.信息獲取、利用的途徑與技術。??? 信息的獲取、處理和儲存等都有許多辦法。??? 通過人類的感覺器官可以直接獲得信息,借助各種工具可以獲得更加準確、全面的間接信息。??? 用于獲取、傳遞、處理和利用信息的技術稱為信息技術。??? 3.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電磁波。??? 電磁波包括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y射線等,除了在信息傳播中廣泛應用外,還有許多其他用途。光也是電磁波中的一員。第2章 運動和力第1節 運動和能的形式 ? 1.運動的多種形式。? 物質有許多不同的運動方式,如機械運動、聲運動、光運動、電運動、熱運動、生命運動等。? 2.能的多種形式。? 動能:物體運動時所具有的能稱為動能(m和v有關)。? 勢能:物體被舉高(m和h有關)或發生彈性形變時所具有的能稱為勢能。? 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化學能:1.食物中貯存的能量???????? 2.煤、石油中貯存的能量???????? 3.干電池中貯存的能量為化學能。光能:太陽光給我們帶來了大量的光能,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把光能轉化???? 為化學能貯存于體內會判斷各種形式的能,如動能、勢能、化學能、電能、聲能、光能等,并知道它們的應用。第2節 機械運動? 1.機械運動。? 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變化稱為機械運動。機械運動的特點是物體位置發生變化。? 2.參照物。? 研究某物體的運動情況時,假定為不動的物體。參照物不同,物體的運動情況不同。? 3.機械運動的分類。? 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直線運動又可分為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4.控制變量法。? 在研究某物理量是否與某個因素有關時,控制其他因素,使其保持不變,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和干擾。這種實驗方法就叫控制變量法。? 5.速度和平均速度。? (1)速度。1.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叫做速度。2.速度的計算公式V=S/tt=S/v??? ?s=vt?3.關于速度的單位,要說明它是依據公式V=S/t 得到的。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時間,所以速度的單位是路程的單位除以時間的單位。如果路程的單位用米,時間的單位用秒,速度的單位就是“米/秒”。如果路程的單位用千米,時間的單位用小時,速度的單位就是“千米/時”。1米/秒=3.6千米/時??? (2)平均速度。??? 當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時,由公式V=(S1+S2+…+SN)/(t1+t2+…+tN)算出來的速度。第3節 力的存在?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接觸不一定有力的存在,不接觸也可能存在力的作用。?1.力的作用效果。? (1)改變物體的形狀。? (2)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包括改變物體速度的大小和物體運動的方向。?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有力的作用時,乙物體也會對甲物體產生力的作用。? 3.彈力。??? 相互接觸并相互擠壓,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產生的力。? 4.力的單位。??? 力的單位是牛頓,單位符號是N。? 5.測力計。??? 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測力計。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第4節 力的圖示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2.力的圖示。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第5節 物體為什么會下落? 1.重力。? (1)定義: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2)方向:豎直向下。? 2.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重力與質量成正比,計算公式為G=mg第6節 摩擦的利和弊?1.摩擦力。? 相互接觸的物體發生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時,在接觸面產生的阻礙物體發生相對運動的力。2.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壓力。??? (2)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減小摩擦的方法。??? (1)減小壓力。??? (2)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3)變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車把、輪胎、腳踏板、車閘等處要利用摩擦。車把、輪胎、腳踏板刻有粗糙的花紋,通過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自行車上所有轉軸如中軸、前后軸、飛輪、龍頭的轉軸、腳踏板的轉軸等部件都要減少摩擦。主要是利用滾珠軸承和添加潤滑油來減少摩擦。第7節 牛頓第一定律1.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的將保持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1) 要提醒學生注意定律中的“或”字不能寫成“和”字。??? (2) 對定律的理解:任何物體,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原來靜止的,將永遠保持靜止;原來運動的將永遠保持勻速直線運動。??? (3) 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這個定律,并知道這個定律的因果關系。??? (4) 這個定律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經過科學的推理得出的。2.慣性。一切物體都具有的保持原有速度的大小和運動方向的性質請解釋,為什么當汽車起動時乘客向后傾斜;汽車剎車時乘客向前傾斜,而轉彎時則向外傾斜?(以站在車上的乘客為例)???乘客的腳部由于跟汽車地板之間有摩擦而隨車起動、隨車減速(剎車時)、隨車轉彎,但身體的上部由于慣性還要保持靜止(起動時)、保持剎車開始的較大速度,保持轉彎開始時速度的方向,所以當汽車起動時乘客的上身向后傾斜,剎車時上身向前傾斜,而轉彎時則向外傾斜。3. 慣性的應用??? 知道了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是無法減少的。就可以利用慣性給生活和生產帶來方便和好處;也可以估計到慣性可能帶來的危害而設法加以防止。利用慣性帶來的好處(例如,汽車到站前,可提前關閉發動機以節省汽油,汽車仍可利用慣性行駛到站。)防止慣性可能帶來的危害(例如,開車不可超速,駕駛員帶上安全帶等。)?第8節 二力平衡的條件1.二力平衡。? 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則這兩個力是平衡的。2.二力平衡條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作用在同一物體上。3:根據學過的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的知識,平衡的兩個力的合力是多少?回答:此時兩個力的合力為零。4.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實際應用,應會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來判斷物體所受的兩個力是否平衡;或根據平衡狀態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條件求其中一個力。第3章 代代相傳的生命第1節 動物的生命周期(一)動物的生命周期1.人的生命周期。受精卵→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死亡。受精卵是個體發育的起點。2.青蛙的生命周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死亡或冬眠。3.家蠶的發育:受精卵→幼蟲→蛹→成蟲。 4.蝗蟲的發育:受精卵→成蟲→出生。5.動物的生命周期:動物的一生都要經歷生長發育、生殖、死亡等生長時期構成。(二)變態發育。1.從幼體到成體的發育過程中,在生活和形態結構上要發生很大的改變,這種發育類型,稱為變態發育。2.一生經歷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這種發育叫做完全變態發育。3.一生只經過受精卵、幼蟲(若蟲)、成蟲和三個階段,不經過蛹,這種發育過程叫做不完全變態發育。(三)動物的壽命是指動物的生命周期的時間。影響動物壽命的較大的因素有氣候、食物、敵害等。第2節 新生命的誕生1.精子和卵細胞是人體中的生殖細胞。(1)男性的生殖系統主要由睪丸、輸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組成。其中睪丸是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能產生精子。(2)女性的生殖系統主要由卵巢、輸卵管、子宮、尿道等器官組成。其中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能產生卵細胞。2.受精與妊娠(1)受精:精子和卵細胞在輸卵管中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受精的場所是輸卵管。(2)一般情況下,一個卵子只能接受1個精子。受精卵形成后,也進行細胞分裂,邊沿輸卵管往下移動,進入子宮,在子宮內膜,這樣婦女就懷孕了,也稱為著床。3.胚胎的發育(1)子宮是胚胎主要的、最終的發育場所。胚胎發育過程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早期胚胎發育所需的營養來自卵細胞質中的卵黃,以后胚胎通過胎盤和臍帶從母體吸取營養和氧氣,并將代謝廢物排入母體血液。(2)胚胎發育的開端是受精卵分裂,到60天左右時,器官和系統基本形成,初具人形,成為胎兒。(3)整個胚胎發育過程需280天左右,胎兒從母體內產出的過程叫分娩,分娩出來的胎兒叫嬰兒。第3節 走向成熟1.青春期是兒童期逐漸成為中年期的過渡時期,是指生殖器官開始發育到成熟的階段。女孩的青春期一般是從十一二歲到十七八歲,男孩的青春期一般比女孩晚二年左右。2.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異稱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異稱為第二性征。3. 青春期發育的特點:4、青春期是人體發育的重要時期,也是人體變化最明顯的時期。(1)人體的外表變化青春期人體的外表男女共同變化有:身體迅速長高、體重迅速增加、長出腋毛和陰毛等。男性第二性征的主要表現是長胡須、聲調較低和喉結突出等。女性第二性征的主要表現是脂肪增多、聲調較高和乳房發育等。(2)生殖器官的發育和成熟——這是青春期發育的重要特征。 進入青春期,女孩的卵巢發育成熟后,大約每一個月有1個成熟的卵排出。如果卵沒有受精,就會引起子宮出血,這就是月經,即女孩生殖器官成熟的標志是出現月經。進入青春期的,男孩睪丸已經能產生精子,因此有時在睡夢中會排出精液,這種現象叫遺精。即男孩生殖器官成熟的標志是出現遺精。(3)內臟功能日漸健全:進入青春期,心臟收縮力增強、肺通氣量增大 、腦調節功能增強等。第4節 動物新老個體的更替1、動物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動物新老個體間的更替。新個體是通過動物的生殖產生的,而成年個體在死亡之前,能產生新個體,以保證種族的 延續 。2、通過精子和 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稱為有性生殖。 不需要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直接由母體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稱為無性生殖。3、動物生殖的多樣性 (1)受精方式不同①體外受精②體內受精 (2)胚胎發育方式:①卵生②胎生③ 卵胎生(也叫假胎生)4、變形蟲、草履蟲 等單細胞動物一般進行無性生殖,生殖方式為分裂生殖。5、新生命誕生后,經過生長發育,最終都要衰老和死亡。6、影響人衰老的因素有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精神狀態等。第5節 植物的一生1、菜豆種子由種皮和胚構成;其中胚由胚芽、胚軸、胚根、子葉(兩片)組成。2、玉米種子由種皮和果皮、胚和胚乳構成;3、(1)根據種子里有無胚乳分為:①有胚乳種子②無胚乳種子(2)根據種子里子葉數目分為:① 單子葉植物種子② 雙子葉植物種子4、種子里含有豐富的淀粉、蛋白質、脂肪、無機鹽等營養物質。5、種子萌發的內部條件:胚必須是活的,它是將來發育成幼苗的結構基礎,子葉或子葉中的 營養物質是胚發育需要的營養物質的來源。 6、芽是未發育的莖、葉或花。7、芽的結構有生長點、葉原基、幼芽、芽軸和芽原基等部分。8、花是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花由花被和花蕊組成,其中花萼和花瓣構成了花被,花蕊則有雄蕊和雌蕊構成。9、植物的一生也跟動物一樣,具有生命周期。10、植物的種族在這種生命周期的循環運動中不斷地得以延續。第6節 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樣性1、當花的各個組成部分發育成熟,花被展開,雄蕊和雌蕊顯露出來,叫開花。2、傳粉是指雄蕊中的花粉從花藥中散出來,落到雌蕊的柱頭上的過程。3、傳粉的方式: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其中,異花 傳粉是普遍的傳粉方式。4、異花傳粉的途徑:蟲媒花,靠昆蟲傳粉,動力來自于昆蟲;人工授粉: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人們常用人工的方法來傳播花粉 。5、完成傳粉后,花粉受到柱頭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萌發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穿過柱頭伸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同時花粉管內形成2個精子。6、精子到達胚珠后,一個精子與胚珠內的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 。7、受精后,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柱頭和花柱一般都凋落。(也有少數花萼不凋落,如草莓)8、子房發育成果實,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珠被發育成種皮,受精卵發育成胚。9、營養繁殖是指許多被子植物還可以用營養器官,即根、莖、葉進行繁殖的生殖方式。常用的營養繁殖方法有四種:分根、壓條、扦插、嫁接。第4章 不斷運動的地球第1節 地球的自轉 1.地球的自轉: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的運動。 2.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 (1)從北極上空俯視,地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 (2)從南極上空俯視,地球作順時針方向旋轉。3.地球自轉的周期:約1天(約24小時)。4.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 (1)東升西落 (2)晝夜交替5.晝夜現象:由于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晝夜交替現象:地球不停地自轉。6.晨昏線(圈):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它由晨線和昏線構成。 (1)昏線:隨著地球的自轉,逐漸由晝變成夜的界線。 (2)晨線:隨著地球的自轉,逐漸由夜變成晝的界線。第2節 北京的時間和“北京時間"1.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不同的時刻,稱為地方時,東邊的地方時總是比西邊的來得早。2.時區:把全球劃分成24個 150經度寬的地區,每個地區就叫做一個時區。區時: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區統一使用的標準時間。區時計算原則:東正西負,東加西減3.北京的時間和“北京時間”。 (1)北京的時間:北京的地方時,即東經1160經線的地方時 (2)北京時間:東八區的區時,即東經1200經線的地方時。4.日界線:以1800經線為基線,稱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它是曲折。(1)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的時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2)從西十二區越過日界線進入東十二區,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減去一天。(3)西十二區在日界線東側(昨天),東十二區在日界線西側(今天)。(4)自東向西越過日界線,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減去一天。(5)日界線的西側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點。第3節 地球的繞日運動1.地球的公轉:地球自西向東繞太陽不停地旋轉,周期為365.2422天2.太陽高度:太陽光與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陽高度角,簡稱太陽高度。(1)一天中太陽高度正午最大,桿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轉)(2)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夏季最大,桿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陽高度最小, 桿影最長。(3)同一時間,太陽高度從直射點向兩側減小,緯度越高太陽高度越小。3.太陽直射點(太陽高度為900)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 1、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歸線 2、回歸線之間的地區:太陽兩次直射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3、回歸線上直射一次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歸線 4、其他地區無直射4.晝夜長短的變化:(1)赤道全年晝夜等長(2)北半球其他地區:夏至日白天最長,冬至日白天最短,北半球夏至日時,南半球冬至日。(3)夏季,南極圈,北極圈內出現極晝,冬季出現極夜。(緯度越高,晝夜變化最大)5.五帶的劃分:(1)根據接受太陽輻射熱量多少劃分為: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和北寒帶。(2) 熱帶:在南北緯23.5°之間,,有直射陽光,終年炎熱,晝夜長短變化小.溫帶:在南北緯23.5°與南北緯66.5°之間,既無直射陽光,也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分明。寒帶:在南北緯66.5°到90°之間,終年寒冷,有極晝極夜現象。(3)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更替、 晝夜長短的變化、五帶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轉,第4節 日歷上的科學1.歷法的種類:①陽歷:以地球繞日公轉周期為依據②陰歷:以月相變化周期為依據③陰陽歷:結合地球繞日公轉周期和月相變化周期。2、我國的日歷由公歷和農歷組成。公歷(包括年月日星期)屬于陽歷,農歷(包括年月日節氣)屬于陰陽歷,農歷中的月是屬于陰歷,農歷中的二十四節氣屬于陽歷3.閏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是閏年,世紀年能被400整除是閏年。公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400年中有97年是閏年,有303年是平年)平年2月份28天,閏年2月份29天。4.二十四節氣:我國古代將四季更替的周期分為二十四段,每段(約15日)叫做一個節氣,屬于陽歷, 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指導和預告的作用。 第5節 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1.地球內部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軟流層位于上地幔。2.地殼變動: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說明發生了海陸變遷)、火山和地震。4.火山和地震(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組成(2)火山按活動特點分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3)地震成因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震動。(4)地震結構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距、等震線。(5)分布:環太平洋陸地和周圍海洋、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帶(6)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曠的地方,或躲到面積較小的房間里或桌子下等。第6節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 1.大陸漂移說:魏格納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據提出。 2.板快構造學說:全球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六大板塊組成,漂浮在軟流層上,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山脈(海溝、島嶼),板塊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2.等高線地形圖 第7節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圖1.常見的地形。 地形類型特 征山地海拔高(500米以上),地面起伏明顯丘陵海拔500米以下,地面起伏較小平原海拔高(200米以下),地面起伏小高原海拔高(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小盆地周圍高中間低地形部位等高線分布特點山頂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鞍部兩條等高線凸出部位相對應峭壁等高線重疊處山脊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山谷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陡坡等高線較密處緩坡等高線較疏處洼地等高線呈很小的封閉的曲線時中間低3、地殼的緩慢變化——風化作用、流水作用、風力作用、生物作用(統稱為外力作用)內力作用------塑造了山嶺和低地,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將低谷填平,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態趨于平坦。八年級(上冊)第1章 生活中的水第1節 水在哪里1. 海洋水:海水約占地球水總量的96.53%2. 陸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體是冰川水,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僅占地球上淡水總量的0.3%3.水有固、液、氣三種狀態,水的三態變化屬于物理變化 4.水與生命: 一個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體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兒童身上4/5是水分5.水的循環:小循環——①陸上內循環:陸地---大氣——②海上內循環:海洋---大氣大循環---海陸間水循環:海洋--陸地--大氣 ?(l) 海陸間大循環的5個環節:a蒸發 b水汽輸送 c降水 d地表徑流 e下滲 (地下徑流)(2)海陸間大循環的意義:a使地球上的水、大氣、巖石和生物發生密切的聯系;b使海洋源源不斷地向陸地供應淡水,使水資源得到再生。6、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第2節 水的組成1. 水的電解電極氣體的量檢驗方法及現象結論正極氣體體積是負極的1/2氣體能是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正極產生的氣體是氧氣負極氣體體積是正極極的2倍氣體能在空氣中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負極產生的氣體是氫氣實驗結論: 水 通直流電氫氣+氧氣,說明水是由氫和氧組成的 (水的電解是化學變化)2.、水的重要性質顏色無色沸點100℃氣味無味凝固點0℃狀態常溫常壓下液態水的異常現象4℃時密度最大,結冰后體積膨脹,冰浮在水面上第3節 水的密度1、密度定義: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該物質的密度。.(l) 密度是物質的固有屬性,與物體的形狀、體積、質量無關,即對于同一物質而言,密度值是不變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樣的;)(2)不同的物質,密度不同;2. 密度的公式:m =ρ/ v(公式變形: 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 m表示質量(單位:千克或克),v 表示體積(單位:米3或厘米3)水銀的密度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義是1米3的水銀的質量是13.6×103千克,3、.密度的單位:(1)密度的單位:千克/米3 或 克/厘米3,(2)兩者的關系: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kg/m3=1×10 -3g/cm3(3) 水的密度: 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4)單位轉化::1毫升 = 1cm3 = 1×10 -6 m3 1噸=1000千克=1×10 6克1毫升 = 1×10 -3升 1升=10 -3 m34、密度的測量(1)測量原理:ρ=m/v(2)測量步驟:①用天平稱量物體的質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測量物體的體積;③計算5、密度知識的應用:(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兩個量,即可求得第三個量。(2) 可用于鑒別物質的種類。第4節 水的壓強1、 壓力的定義:是垂直作用物體表面的力。2、 壓力的方向:總是與受力物體的表面垂直,3、 壓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4、 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一般在科學上用壓強來表示;5、 壓強的定義: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6、 壓強的計算公式:P= F/S(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7、 壓強的單位: 帕 (Pa)(1帕=1牛/米2,常用的壓強單位有百帕,千帕,兆帕)8、 增大和減少壓強的方法:(1)增大壓強的方法:A、壓力不變時,減小受力面積;B、受力面積不變時,增大壓力(2)減小壓強的方法:A、壓力不變時,增大受力面積B、受力面積不變時,減少壓力9、 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1) 液體內部都存在壓強;(2) 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大而增大;(3) 同一深度,各個方向上的壓強大小相等;(4)不同液體深度相同處,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液體內部壓強的計算式 P=ρg h)推導過程——P= F/S=G/S=mg/s=ρvg/s=ρshg/s=ρg h【思考】三個分別用銅、鐵、鋁、制成正方形,它們的質量相同,把它們放在桌面上,則對桌面產生的壓強大小的關系是?——P銅 > P鐵 > P鋁第5節 水的浮力1、液體(氣體)對浸入其內的物體都會產生向上的浮力,2、方向:豎直向上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公式:F浮=G排液=ρ排g v排注意:(1)浮力只跟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有關,(2)浮力與液體的深度、物體的密度,形狀無關;(3)對于完全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浮力還與液體的密度,物體的體積有關;(4)計算時,單位要統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2、 物體的浮沉條件: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的浮沉取決于:物體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①F浮ρ液)②F浮>G 上浮(ρ物<ρ液)③F浮=G 懸浮 此時V排 =V物 (ρ物 =ρ液)④F浮=G 漂浮 此時V排 < V物 (ρ物<ρ液)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穩定狀態,是動態過程,上浮的物體最終會浮出液面,而處于漂浮狀態;下沉的物體最終則會沉到液底處于靜止狀態。②漂浮和懸浮時,物體都是受到兩個力而處于平衡狀態,F浮=G (沉到水底時:F浮+F支持力=G )4.實心物體浸沒在液體中①當ρ液 >ρ物 時,上浮(最終漂浮)②當ρ液 < ρ物 時,下沉③當ρ液=ρ物 時,懸浮5. 浮沉條件的應用(1)輪船 ① 因為漂浮時,F浮=G , 所以同一艘輪船從海行駛到江河或從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變。②根據F浮=ρ排g v排,同一艘輪船從海行駛到江河,因為F浮不變,ρ排減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2)潛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過對水艙的排水和充水而改變自身的重力來實現的。(3)密度計:因為F浮=ρ排g v排 ,液體密度不同,密度計排開液體的體積不同,液面所對應的位置也就不同。6.密度計刻度不均勻、上小下大(測密度時,密度計所受浮力不變——處于漂浮狀態)第6節 物質在水中的分散狀況 1. 溶液: (1) 溶劑:能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叫溶劑(如水、酒精等物質)(2)溶質:被溶解的物質叫溶劑。(3) 溶液:由溶質溶解于溶劑后形成的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2. 懸濁液、乳濁液:名稱特征溶液懸濁液乳濁液形成過程固、液氣溶解在液體里固體顆粒分散在液體里小液滴分散在液體里穩定性穩定不穩定不穩定長期放置均一、穩定下沉上浮舉例糖水、汽水、飲料等石灰水、泥水、血液等牛奶、肥皂水3. 混合物:由多種(≥2種)物質組成的物質叫混合物。溶液、懸濁液、乳濁液都屬于混合物。4. 常用的溶劑: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思考1】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辦?――用汽油擦洗【思考2】放在干洗店的衣服為什么不能當日取回?——原理:有無可以溶解在有機溶液中,而這些有機溶液往往有毒、易揮發,因此不宜即日領回。第7節 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1. 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稱為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還能繼續溶解……,稱為…的不飽和溶液。注意:(1)條件: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否則飽和不飽和溶液就沒有確定的意義。(2)飽和溶液是對一定的溶質而言的。如某溫度下的蔗糖飽和溶液是對蔗糖飽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質如食鹽,仍可溶解。2.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大多數物質適用)A.加溶劑 B.升溫飽和溶液 轉換方法 不飽和溶液A.蒸發溶劑B.降溫C.加溶質3. 濃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較多溶質――濃溶液; 溶有較少溶質――稀溶液 注意:飽和溶液不一定是濃溶液,不飽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4. 溶解度溶解度公式:溶解度=m溶質/m溶劑 × 100g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溫度下,某物質在100 克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溶質質量為該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注意:(1)四個關鍵詞:一定的溫度,100克溶劑、達到飽和、溶質的質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溫度下,100g溶劑中能溶解的溶質的最大質量 (3)溶解度單位為克(g) 5.溶解度曲線:以溫度為橫坐標,溶解度為縱坐標形象地看出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情況。(1) 大多數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①影響很大,如硝酸鉀,表現為曲線陡 ②影響不大,如氯化鈉(食鹽),表現為曲線平緩 (2) 極少數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如氫氧化鈣6. 溶質的質量分數(1)計算公式溶液的質量 = 溶質的質量+溶劑的質量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m溶質/m溶液 × 100%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S+100 × 100%(2)溶液中:溶質的質量=溶液的體積×溶液的密度×溶質的質量分數(3)溶液的稀釋或計算時,要點:混合后溶質的質量不變(4)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步驟:A、計算(溶劑和溶質的質量或體積)B、稱量(固體:用天平稱取;液體: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裝瓶,并貼上標簽) 第8節 物質在水中的結晶 1.晶體――具有規則的幾何形狀的固體。不同的晶體具有不同的形狀。2.結晶――從飽和溶液中析出固態溶質的過程3.獲得晶體的兩種方法:①蒸發溶劑: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的物質,如氯化鈉 ②冷卻熱飽和溶液:適用于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大的物質,如硝酸鉀4.有些晶體結合了一定數目的結晶水,稱結晶水合物,如硫酸銅晶體(俗稱膽礬)第9節 水的利用和保護水資源――水資源的分布可供使用的水資源的豐富程度和一個地區的水循環按活躍程度密切相關。全球水資源分布——空間分布不均勻全球水資源分布——人均水資源差異大我國水資源分布——夏季豐富、冬季欠缺,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水的凈化:沉淀、過濾、蒸餾1. 水資源 :人類利用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僅占全球淡水總儲量的0.3% 2. 我國是一個缺水國家,且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時間分配也不均勻,我國有300多個城市面臨缺水危機,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 3.水的凈化(1) 沉淀法:自然沉淀法加入凝固劑,如明礬、活性碳等(作用:使水中的懸浮雜質凝聚成較大的顆粒,叫做凝聚劑)(2) 過濾法―――把不溶于液體的固態物質跟液體分離開的一種方法操作要點:一貼二低三靠一貼:濾紙緊貼漏斗內壁;二低:濾紙低于漏斗邊緣,濾液低于濾紙邊緣三靠:傾倒濾液的燒杯口緊靠玻璃棒;玻璃棒緊靠三層濾紙一側;漏斗下端緊靠燒杯內壁(3) 蒸餾原理:利用液體里各成分的沸點不同而進行分離的方法。蒸餾裝置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