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細菌和病毒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細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2)知道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2、過程與方法學會用比較法認識細菌和病毒的形態結構、生殖方式和營養方式。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看待細菌、病毒與人類的關系。二、教學重難點重點:細菌、病毒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難點:細菌和病毒的營養方式。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教學說明導入 問:人的雙手上一般有多少細菌? 其實,人的雙手上每天約攜帶80萬個細菌,如果指甲不干凈,1克指甲垢里就藏有38億個細菌。 問:一雙手上既然有這么多細菌存在,那么你們見過細菌嗎?為什么沒見過細菌呢?細菌到底有多小呢? 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 從生活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細菌1、大小 出示電鏡下頭發上看到的細菌圖片和針頭上的細菌圖片,并介紹:2000~4000個細菌并排能穿透繡花針上的小孔。大約10億個細菌堆起來才有一顆小米粒那么大。 細菌十分微笑,一般直徑約0.5μm,長度約0.5~5μm,必須在高倍鏡或電鏡下才能觀察到。 了解。 讓學生了解2、形態特點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顯微鏡下觀察的細菌具有什么形態特點。 出示電鏡下看到的細菌的幾種形態,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并嘗試將它們進行分類。 介紹幾種桿菌、球菌和螺旋菌 學生觀察并嘗試分類。3、結構特點 雖然細菌形態各異,但基本結構卻類似,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細菌結構模式圖。 細菌有無細胞結構? 單細胞還是多細胞? 是否看到細菌的細胞核? 有 單細胞 無成形細胞核,具有擬核(含有遺傳物質DNA) 注意強調: 細菌不含葉綠素,為后面細菌的營養方式的學習作鋪墊。4、營養方式——異養 腐生 寄生 問: ①植物的營養方式是哪種?因為植物葉片細胞內具有什么物質? ②細菌細胞內有葉綠素嗎?那它怎樣獲取營養? 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行指導并總結:腐生和寄生細菌的區別:腐生是從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組織中獲得有機物;寄生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或體表來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學生回答: ①自養 葉綠素 ②無葉綠素 異養(腐生或寄生) 讓學生學會對比的學習方法。5、生殖方式 細菌在獲得營養滿足自身生長需要的同時,也會為繁殖后代作努力,那么細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樣的呢? 播放飲水管道中細菌的生長視頻 問:細菌的生殖有何特點? 探究:細菌的生殖速度,提示同學們要搞好個人衛生。 學生思考并回答:分裂生殖。 強調分裂生殖是單細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點是簡單、快速,屬于無性生殖。過渡 談到細菌往往令人退避三舍,然而還有一種生物更可怕,大家知道是什么嗎? 學生思考并回答。 創設情境,激發探究欲望。二、病毒1、大小 我們說病毒比細菌更小,那它是有多小呢? 約3萬個病毒才有1個細菌那么大,直徑一般只有幾十納米,必須借助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 了解。 學生從這里了解到病毒比細菌還要小,直徑一般只有幾十納米。2、形態結構 如此微小的病毒又具有什么樣的形態特點呢? 出示艾滋病毒、煙草花葉病毒、埃博拉病毒和噬菌體圖片,請同學們觀察它們的形態特點。 教師歸納,它們分別是球狀病毒、桿狀病毒、絲狀病毒和蝌蚪狀病毒。 盡管病毒形態各異,但它們的基本構成卻類似,下面我們以大腸桿菌噬菌體為例,看看病毒有什么樣的結構特點。 它是否具有細胞結構? 學生討論交流并回答。 學生歸納其特點: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核酸構成。 無細胞結構。 強調: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由蛋白質外殼和核酸組成。3、營養方式 問:病毒連細胞結構都沒有,那么它能否獨立生活?它是怎樣獲取營養的呢? 問:病毒靠寄生于細胞體內生活,對生物體有何危害? 不能 寄生于活細胞內 學生討論交流并回答。 由于沒有細胞結構,所以,只能進行寄生生活。 根據病毒的這一特點,聯系禽流感、愛滋病等傳染病的危害性引導學生分析病毒的危害性。4、生殖方式 問: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它又是怎樣繁殖后代的呢? 播放人類流感病毒在人體細胞中寄生的模擬過程視頻。 學生討論交流并回答:復制。小結 討論:我們時時刻刻與細菌和病毒共存,是福是禍?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引導學生辯證地認識細菌和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