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四 建設生態文明 造就美麗中國【熱點聚焦】十八大首提美麗中國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2、中國發布《可持續發展國家報告》 2012年6月1日,中國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可持續發展國家報告》,報告闡述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進展,分析了存在的差距和面臨的挑戰,提出了今后的戰略舉措,并闡明了對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的原則立場。報告指出繼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中國的必然選擇。3、制定《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 2012年7月12日會議討論通過《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要求形成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倒逼機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減少污染物排放,確保到2015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l0年下降16%。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減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目標。4、規劃循環經濟的發展 2012年12月12日,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發展循環經濟。會議指出,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方式。會議討論通過《“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明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設問角度】1.中國向世界公開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可持續發展國家報告》,說明我國正在全面實施什么發展戰略?這彰顯了我國什么樣的發展理念? 可持續發展戰略科學發展 2、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什么? 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3、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 我國面臨資源少、環境污染嚴重的形勢;有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構建和諧社會;有利于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有利于改善人們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學發展觀;有利于建設兩型社會,實現全面小康。 4、如何建設生態文明? ①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節約資源; ②實施節能減排;③開發環保科技和新能源;④加大環保宣傳、提高環保意識;⑤加大對環境、資源的監管,打擊違法行為;⑥發展循環經濟、生態農業。 5、可持續發展的含義與要求分別是什么? ①含義:可持續發展指的是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②要求:人們與自然和諧共處,并能夠認識到對自己對自然、社會和子孫后代所負的責任。 6、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是什么?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7、建設美麗中國。你能做些什么? ①參與環保的公益宣傳活動;②積極同破壞環境的行為作斗爭;③愛護周圍的環境衛生、不亂丟亂扔、愛護花草樹木等。8、在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方面,中學生應該有哪些具體的行動?節約資源:使用可再充電的電池、節約紙張、隨手關水龍頭、隨手關燈、用節能電器、垃圾分類等。保護環境:愛護周圍環境衛生;不亂丟亂扔;少坐車,多步行等。考點訓練題號12345678答案一、單項選擇題 2012年7月12日會議討論通過《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規劃指出:“確保到2015年實現單位國內總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減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減少的約束性目標”。閱讀材料回答1—2題。1、上述材料體現了我國堅持 ①科學發展觀 ②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 ③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④可持續發展戰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實現《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約束性目標,就必須堅持 ①走先治理、后發展的發展道路 ②做到發展經濟與節能環保并重 ③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建設大局 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2012年7月27日,中國科學院在京發布《中國科學發展報告2012》,首次完成“中國GDP質量指數”測算,其指標體系涵蓋經濟質量、社會質量、環境質量、生活質量、管理質量五大系統。可見,“中國GDP質量指數”體現了 ①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②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③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相協調 ④中國已步人綠色經濟發展快車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4、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 ①說明我們已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建設應服從于資源、環境保護 ②是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要 ③說明了我國將把環保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④強調了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④5、PM2.5又稱“可入肺顆粒物”,主要來源于揚塵、燃煤和機動車污染,影響人體健康和空氣質量。下列舉措能直接緩解PM2.5危害的是 ①植樹造林,建設森林城市 ②浙江省公布環杭州灣地區PM2.5監測數據 ③踐行低碳生活,提倡綠色出行 ④開發利用海洋新能源,優化能源結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十八大報告指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據此回答6~7題。6、我國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因為我國①面臨著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形勢 ②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過高 ③基本經濟制度已不適合現階段的基本國情 ④經濟結構不甚合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7、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需要我們①把保護環境、節能減排作為我國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深化科技體系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 ④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8、2012年12月,國務院公布《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國家環境保護的目標是: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城鄉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水質大幅提高;重金屬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要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必須 ①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②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③以環境保護為中心,把環境保護放在最突出的位置 ④樹立保護和改善環境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觀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二、簡答題9、2012年8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改委、能源局公布了2011年各省(區、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GDP)能耗等指標。對于不達標的生產企業國家要求關停并轉。(見漫畫) (1)國家為什么要關停并轉一些高能耗和高污染企業? (2)談談你對這些企業要獲得“新生”,就得如何“重新做人”的認識。三、分析說明題10、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 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建設美麗中國,需從建設美麗家鄉做起。作為衡陽人,請想一想,自己的家鄉在生態文明方面還存在哪些不美麗的地方?(1)建設美麗家鄉,針對上述(1)的問題,你確哪些好的建議?(2)自然環境美麗了,如何讓家鄉的內涵也妻呢?四、活動探究題11、為了學習領會黨的十八大精神,某校九年級(1)班學生整理搜集了以下卡片,與同學們一起探究以下問題: (1)【時政解讀】從上述材料看,我國為什么實施節能減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活動引領】你所在的學校都開展了哪些節能減排的活動?開展這些活動有什么重要意義?(3)【出謀劃策】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我們應該做出怎樣的努力?參考答案:單項選擇題題號12345678答案CBADCBDB二、簡答題9、(1)因為這些企業浪費大量資源、污染環境,對這些企業實行關停并轉,體現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理環境的體現,堅持了保護環境和資源的基本國策,實施了可持續發展戰略,體現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 (2)要切實轉變企業經營方式,解決好高能耗和高污染問題,要把企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發展循環經濟模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三、分析說明題10、(1)亂砍濫伐、亂丟垃圾、浪費水電、白色污染、霧霾天氣等。 (2)圍繞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高環保意識、科學發展、低碳生活等展開即可。 (3)圍繞思想道德建設、發展教育科學、文明和諧風氣、民主法治、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等展開即可。四、活動探究疆11、(1)①這是由我國的資源環境國情決定的。②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 展、聲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③實施節能減排、推進生態文明建沒有利于節約資源、緩解能源緊張問題,有利于提高人們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意識.(2)①評選“青少年節能減排標兵”活動;開展廢舊物品創意大賽活動;倡議節日不送紙質賀卡、改送電子賀卡;推廣教科書循環使用活動;開展主題班會、辦宣傳欄等活動加強對學生節能減排的教育;學校開展了“建立節能型校園……生態文明型校園”活動。②意義: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能夠幫助學生養成珍惜資源、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有利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3)國家:①堅持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基本嗣策,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②完善相關法律翩度,為實現減排目標提供法律保障;③大力發展社會 生產力,為實現減排目標提供有力的物質保障;④注重科技創新,為實現減排目標提供科技支撐;⑤形成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良好社會氛圍;等等。 公民:①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②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落實環 保行動;③提高公民意識,在節能減排行動中依法行使建議權、監督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