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的教學設計教材分析1、課程標準要求教學內容 學 活動建議及說明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如何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A 了解人類的哪些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具有破壞性的影響2、內容結構與課時安排學習內容 建議課時一級內容 二級內容 三級內容 學 理論課 實驗課 活動課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生態系統穩定性及其原因 A 1 0 0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 A 1外來物種與生物檢疫 A 1第1課時安排:生態系統穩定性及其原因第2課時安排: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第3課時安排:外來物種與生物檢疫3、教學內容分析第五章生態系統第三節生態系統穩定性共分三課時,本節課是第二課時。學生在上節課的學習中知道了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內涵及基本特征,也了解自我調節能力與生態系統結構復雜性之間的關系。本節教材首先說明了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的調節能力有限,因此,才有穩定的平衡狀態遭破壞一說,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的兩大因素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而更多的是人為因素,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是人類大規模地改變自然生態系統、超量取用生態系統中的各中資源以及向生態系統大量輸入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產品和廢物。通過圖片展示、討論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使學生認識到保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認識到人類只有在保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前提下,才能求得生存和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相處,環保的理念自然而然地深入人心。本節內容為下一節外來物種與生物檢疫、第六章城市生態打下了基礎。學情分析學生通過《科學》的學習已經對我們身邊的某些環境問題(水污染、大氣污染、海洋污染等)及其產生的原因和危害有一定的了解,本學期又知道了生物與環境間的密切關系,理解了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涵義,并通過實驗探究了某一因子的改變對生態系統的影響。這節課學生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運用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種群變化規律等已學知識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逐步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從而參與到環境保護的行動中去。但到底哪些是保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有效措施,學生不是很清楚。設計思路首先,以視覺和聽覺沖擊學生的心靈,感受到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及其最終帶給人類毀滅性的災害,認識到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然后通過圖片比較自然生態系統和農田生態系統的差異,明白結構單一、物種密集的農田耕地大面積開墾的嚴重后果,使學生感悟到大規模改變自然生態系統會破壞它本身的穩定性;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說出超量取用資源會改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從而破壞其穩定性;呈現人類活動的廢物對生態系統輸入的圖片,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白大量物品的輸入也會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三方面的影響并非是獨立的,也很難將它們嚴格區分開教學,可以融合起來一起教學。接著請同學根據網上查找的資料,就自己熟悉的全球十大環境問題中的個別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學生也更明白人類的破壞性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用生物與環境間的關系理解重建蘇州河生態系統所需的時間和付出的代價以及渤海灣生態系統治理恢復的遙遙無期,從而讓學生明白生態系統穩定性一旦破壞,要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是不可逆的。最后和學生一起討論保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從種群變化規律的角度理解控制森林砍伐、草原輪換放牧的意義,關注知識點的應用,幫助學生初步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理念,意識到人類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作為學生如何以實際行動投入到環保行動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認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2、舉例說出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3、了解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的多種表現。過程與方法:1、通過圖片觀察、實例分析、聯系實際等多種學習方式,經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2、通過預習信息庫內容,根據小組分工,上網收集資料,使學生更多地關注全球十大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感受到保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初步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理念,意識到人類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3、逐步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更自覺地關注并參與身邊的環境建設和保護。教學重點:1.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2.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教學難點:保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有效措施。教學策略:通過討論身邊的環境問題,分析產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尋找解決的辦法。教學資源:教學PPT(教師)上網收集全球十大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學生)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教學說明引入 圖片及新聞:上海受沙塵暴影響提問:1你遇到過嗎?2你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圖片:各國受沙塵暴襲擊提問:沙塵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出課題: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 觀看圖片及新聞。如實回答觀看,談自己的感受。思考回答 以視覺沖擊學生的心靈,以身邊的事為切入口,感受到沙塵暴與生態系統穩定性破壞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明白沙塵暴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讓學生知道人類的一些破壞環境的活動會造成生態系統的不穩定。一、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1、自然因素2、人為因素 (1).大規模地改變自然生態系統(2).超量取用生態系統中的各種資源(3).向生態系統大量輸入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產品和廢物信息庫:全球十大環境問題 提問:生態系統穩定性是可以自我調節的,怎么會破壞呢?當外力的影響超過了自我調節能力的限度,生態系統穩定性遭到破壞。出示圖片:地震、海嘯、火山爆發提問:人類的哪些活動會造成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將學生所舉例子寫在黑板上提問:以上種種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可歸納哪三種表現形式?(看書P102第一小節)圖片:毀林造田,開墾草原。圖片:草原過度放牧亂砍濫伐森林水資源的超度利用捕殺大象圖片:亂扔垃圾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流用農藥噴灑農田富營養化的河道提問:請在這三種表現形式中分別選擇一種現象分析這樣做的后果總結:以上種種人類活動,削弱了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導致了很多環境問題的出現。而且,很多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提問:1、你知道全球十大環境問題嗎? 2、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環境問題?(用簡單的生態學原理分析一到兩個問題)總結:這些環境問題是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活動造成的。出示圖片:蘇州河的今昔,整治的時間和所用資金。圖片:美麗的渤海灣、整治的代價(數據)對渤海灣污染狀況的分析,強調恢復到原來狀態的遙遙無期。 思考看圖片,聽講。討論回答看書回答觀看思考,回答問題看書回答上網查找的資料加以歸納整理,并回答這些問題的產生原因。談談自己的感受 自然因素的影響,知識點簡單易懂,一筆帶過。一般學生都能舉一到兩個例子通過觀察,用所學知識分析人類的這些行為對生態系統的影響。這將會導致生態系統的失衡(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動植物物種滅絕。)(鍛煉思考問題、闡述觀點的能力。)運用科學中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學會知識運用的技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態系統穩定性一旦破壞,要恢復到和原來相當的狀態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是不可逆的改變。二、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講述: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已成為人類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提問;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措施有那些?保護生態系統穩定性是極為重要,人類現在不斷做出努力。簡單介紹某些事例(地球1小時,世界無車日等等)提問:你將以怎樣的行動投入到環保活動中? 聽講閱讀并回答:對草原進行輪換放牧。適當栽種防護林。避免過量砍伐森林。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聽講切合實際回答 幫助學生初步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理念,意識到人類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意識到保護環境、保護地球是人類共同的責任。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自覺行動,提倡環保生活。課堂反饋 出示習題 鞏固練習 在做練習時進行課堂總結圖片與音樂:人與自然的和諧 觀看并思考欣賞、感受 激發學生對美好大自然的向往。板書: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一、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1、自然因素2、人為因素(1).大規模地改變自然生態系統(2).超量取用生態系統中的各種資源(3).向生態系統大量輸入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產品和廢物二、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作業設計:1、 當經濟的發展和環境污染發生矛盾時,我們應如何選擇?2、 當前江橋經濟快速發展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環境問題,我們能提一些有效改善環境問題的建議嗎?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