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一、教學分析本節課是《上海市初中生命科學學科教學基本要求》第四單元“生態系統”部分的內容,學要求為A級。本單元主要介紹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密切聯系,生物圈中存在著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通過探究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等,達成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觀念的目標。整個單元計劃安排18課時,本節課是第11課時,因為已學習過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知道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其原因,所以本節課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是在前面內容上的進一步延伸,同時為下節課外來物種入侵和生物檢疫做好鋪墊,引導學生從整體和系統的角度關注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懂得保護自然環境穩定的重要性。初三學生經過一年生命科學的學習,已經儲備了生物體結構、類群、特征和生活環境等基礎知識,具備一定的理性思維和認知,能應用基本的生命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具備一定的實驗觀察與分析能力。本節課通過課前資料搜集、課堂交流分享和酸雨實驗模擬等環節,以“提出問題--小組案例分析--實驗觀察--歸納總結”為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小組合作意識,在資料的搜集、分析和實驗觀察的討論交流中獲取新知。此外,引導學生從案例及數據分析中獲取信息并提出應對措施,學會用實驗來驗證問題,提高對科學問題的分析能力。在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破壞性影響的感受中,知道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限,初步建立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知道政府和人民已經采取很多積極的措施,增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知道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描述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性影響。2、過程與方法:通過案例搜集與分析,列舉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破壞性影響的方面。初步學會控制實驗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觀察和收集數據,解決實際問題。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建立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增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三、教學重難點重點: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性影響和應對措施。難點:案例分析和實驗觀察。四、教學準備燒杯、紅斑馬魚、硫酸溶液、去氯自來水、膠頭滴管、pH計、標簽紙等。5、教學流程圖6、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教學說明情境引入 圖片展示今年上海市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情況:為什么要全市范圍內進行垃圾分類呢? 觀看、回答。 用社會熱點創設情境,直入課題,引發思考。一、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 我們所生存的地球還有哪些環境問題?播放《全球十大環境問題》視頻并結合書本引導學生思考:①生態系統穩定性為什么會被破壞?②生態系統穩定性主要被誰破壞了?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課前所搜集的上海及身邊發生的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破壞性影響的案例,分析破壞的原因及其導致的危害。總結學生的案例匯報,指出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大規模地改變自然生態系統②超量取用生態系統中的各種資源③向生態系統大量輸入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產品和廢物介紹酸雨概念及上海市酸雨變化情況,指導學生完成模擬酸雨對紅斑馬魚的生活影響的實驗,分析討論,感受酸雨對生態系統中成分的破壞性影響。 觀看、思考、回答。組長上臺交流,其他同學聆聽、思考。思考、回答、圈畫、記錄。聆聽、思考、實驗,討論,分析。 通過以小組為單位的課前資料搜集、課堂分享交流和酸雨模擬實驗等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小組合作意識,在資料的搜集、分析和實驗觀察的討論交流中獲取新知,更加了解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性影響。二、保持生態系統穩定性 組織學生小組為單位交流、分享。對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教師總結同學回答,簡要梳理,指出政府和人民已經開展的措施及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保護生物多樣性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控制和減少污染 回答、交流。聆聽、記錄。 通過小組合作,提高對科學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初步建立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知道政府和人民已經采取很多積極的措施,增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小結與作業布置 教師總結全課,提出期望;布置課下作業。 聆聽、記錄。 滲透學科育人價值,總結全課。7、板書設計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人 類 大規模地改變自然生態 生 態 保護生物多樣性 保 持不 合 超量取用各種資源 系 統 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穩 定理 活 大量輸入產品和廢物 穩 定 控制和減少污染 性 措動 性 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