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3 重力1.重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_____表示,單位是_____。2.重力的產生是來源于___________,重力的施力物體是________。3.利用身邊的物品,演示三個和重力有關的小實驗。4.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或應用與重力有關?請舉二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1.不同的物體,所受的重力相同嗎?________。比如:_______________。 2.猜想:物體所受重力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我猜想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探究:物體所受重力與物體質量的關系(1)實驗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中砝碼的重力用什么儀器測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數據記錄表格:鉤碼個數 1 2 3 4鉤碼質量m/kg鉤碼重力G/N(4)根據收集的實驗數據:①計算出每次實驗中G與m的比值,大約是_________ (5)通過計算和作圖,我們可以得到物體所受重力與物體質量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表達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6)除了質量外,重力還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和他人交流。重力的方向1.演示重垂線實驗通過實驗可以知道,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2.用語言描述如何用重垂線檢查墻壁是否豎直?_________。親自動手試一試,你能成功的!達標檢測一、選擇題1.掛相框時,常利用重垂線來檢查相框掛得是否端正,如圖所示,則該重垂線利用的工作原理是( )A.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B.重力的作用點在重心C.重力大小與質量成正比 D.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2.關于重力的說法,正確的是A.直升機停在空中不動,是因為它不受重力B.重力的大小等于地球的引力C.重力就是地球的引力D.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使物體受到的力3.下列關于“牛/千克”所表示的意義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1千克的質量等于9.8牛 B.1千克的物體受到的重力為9.8牛C.重1千克的物體質量為9.8牛 D.9.8千克的物體重1牛4.假如你隨著我們的宇航員一起乘坐飛船到了太空,那么你將會選用什么器材來鍛煉身體呢?( )A.啞鈴 B.跑步機 C.彈簧拉力器 D.杠鈴5.圖中表示靜止在斜面上的物體所受的重力是A.F1 B.F2 C.F3 D.F46.某小組利用天平、彈簧測力計、鉤碼若干,探究“物體所受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 的實驗數據記錄如下表,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次數 質量m/kg 質量G/N 重力和質量的比值/(N/kg)1 0.1 0.98 9.82 0.2 1.96 9.83 0.3 2.94 9.8A.小亮處理數據時,算出每組重力與質量的比值(如上表),可得重力與質量成正比B.小明處理數據時,給出重力G與質量m的關系圖(如圖),可得重力與質量成正比C.小紅認為本實驗中多次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減小誤差D.小張認為利用原有器材,在月球表面可以完成本實驗二、填空題7.由于地球的_______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地面上一切物體都受到____,重力的施力物是_____,重力的作用點在物體的_______,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8.射門時運動員用500N的力將一只重4.5N的足球踢向球門,請在圖中畫出足球在空中飛行時所受力的示意圖(不計空氣阻力)。 ________三、探究題9.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系”的實驗中,按照圖所把鉤碼逐個掛在彈簧測力計上,分別測出它們受到的重力,并記錄在下面的表格中。質量m/g 100 200 300 ____ 500重力G/N 1 2 3 4 5(1)把表格中的空格填寫完整。(2)圖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____N。(3)如圖利用彈簧測力計測量鉤碼重力,使測力計內彈簧伸長的力是____。A.鉤碼的重力B.鉤碼和測力計的總重力C.鉤碼對彈簧的拉力D.“彈簧對鉤碼的拉力(4)由此可知物體所受的重力跟質量成____。四、簡答題10.小陳是一名貨車司機,有一次他拉一車貨物經過一座橋,剛要上橋,他看了一下立在橋頭的限重標志牌(如圖所示),便立即把車開過了橋.你知道小陳的汽車和所裝貨物的總重不會超過多少嗎?11.現有30個相同的鋼件,總體積為5m3,鋼件密度7.8×103kg/m3。求:(g取10N/kg)(1)這些鋼件的總質量為多少噸?(2)這些鋼件的總重為多少N?(3)某起重機鋼絲繩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105N,用該起重機至少需要幾次才能把這些鋼件吊完?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A2.D3.B4.C5.D6.C7. 吸引 重力 地球 重心 豎直向下8.9. 400 2 C 正比10.2×105N11.(1)39噸;(2)3.9×105N;(3)5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