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掌握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普遍性。2.學會區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3.知道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探究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普遍性。2. 通過圖片對比歸納出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的區別。3. 通過對“仿生學”的拓展,讓學生學會關注生活,學會理論聯系實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普遍性與相對性的學習,從中體驗生物與環境的協調美、和諧美,幫助學生樹立唯物辨證的思維方式,體現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普遍性和相對性。難點: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的區別。三.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教學說明閱 讀 1.地球上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離不開環境,那么環境分哪兩類?2.影響生物生長、繁殖和分布的因素有哪些?閱讀P73第一段。 閱讀課本回答問題1.環境分為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2.影響生物生長、繁殖和分布的因素有水、陽光和溫度。 帶著問題閱讀課本,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小 結 影響影響生物生長、繁殖和分布的水、陽光和溫度統稱為非生物環境。 理解什么是非生物環境,及其對生物的影響探究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 1.“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原因;2.進一步說明:只有適應環境的生物才能在環境中生存和繁衍,因此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普遍性。 1.嘗試分析“魚在水里游、鳥在天上飛”是由于它們各具有什么特征得出結論:魚能游、鳥能飛是由于它們的形態特征、生理功能和行為對環境產生了適應 魚能游、鳥能飛的原因學生應該已有所掌握,主要先讓學生回顧魚類和鳥類的生理特征。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普遍性 出示圖片(企鵝、仙人掌、長頸鹿和豬籠草),讓學生嘗試分析各個生物是如何適應環境的。 小組討論,分析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普遍性”的含義。保護色 1.以“變色龍”引入,說明保護色的概念;2.以華南虎和葉蟬為例,說明保護色的作用,即隱蔽自己,利于避敵和捕食。 能夠找出圖片中的螳螂,初步認識到保護色的特點。 通過幾張圖片,自己嘗試歸納出“保護色”所要傳遞的“我不在這里”的信息。警戒色 1.與“保護色”對比分析為什么有些動物具有鮮艷的顏色;2.以“毒蛇”為例,說明除了色彩以外,其他可以起到警戒作用的行為。 根據教師的提示,說出除了色彩以外,其他可以起到警戒作用的行為。 通過與“保護色”的對比,理解警戒色的作用和它所要傳遞的“我在這里,可是我有毒”的信息。擬 態 1. 以螳螂引入,讓學生進行“找找看”的活動,使學生了解擬態的概念。2. 介紹植物的擬態——生石花。 1.通過討論,集體動腦,找出圖片中的動物。2.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植物有擬態。 1.理解擬態的特點和它所要傳遞的信息。2.通過讓學生對植物擬態的舉例,培養學生關注身邊事物的情感態度。復習鞏固 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的區別。 分析圖片并討論。 通過一組圖片的辨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者的區別。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 學生閱讀P75內容,說說為什么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 通過提示,說出雷鳥不適應環境的原因。 通過閱讀讓學生體會環境的破壞對生物造成的影響,進而樹立環保的意識。普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普遍性的同時又有相對性。 理解普遍性和相對性的含義以及兩者的辯證統一關系。 幫助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人類在仿生學上的應用 1.以迷彩服的發明為例,讓學生對仿生學有初步的認識;2.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找出生活中人們在仿生學上的應用。 1.理解仿生學的含義及內容2.通過小組討論,找出生活中人們在仿生學上的應用。 通過舉例讓學生了解什么是仿生學,同時給出仿生學實例,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人們對于仿生學的應用。總 結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和絕對性;2.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 回顧課堂內容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