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命科學學科《探究某一因子改變對生態瓶的影響》教案探究某一因子改變對生態瓶的影響(第1課時)一、教材分析本實驗選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生命科學》第二冊第五章“生態系統”,第3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本冊教材唯一要求達到C級水平的實驗。本實驗要求學生獨立設計正確的實驗方案,通過建立一個模擬生態系統,改變其中某一因子,提出假設,記錄現象,解釋實驗原理,認識其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在教材中,共分為“實驗目的”、“實驗內容”、“方法與技能”、“實驗建議”以及“討論”五個子欄目。特別是在“方法與技能”中介紹了如何進行實驗設計,對實驗設計的原則結合實例作了一個較為全面、完整的敘述,要求學生遵照實驗設計的原則,自己進行正確的實驗設計。二、學情分析通過教材前四章的學習,學生在學科意識上已經對生命科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在學科知識上,學生更多地停留在諸如“生物的類群”這樣較為具像的知識層面,在理解“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各種因素”這樣抽象內容的過程中會遇到一定困難。另一方面,學生對于生命科學實驗設計的主要原則和基本方法比較陌生,需要教師較多和較為細致的引導。此外,初二學生樂于在集體中凸顯個人價值,又極易被挫折感打擊積極性。故而在實驗課中,采取分組合作的實驗模式,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特質,鼓勵學生交流實驗設計,營造自信大膽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專注度。三、設計思路本實驗在設計和觀察上有較高的要求,順利完成實驗設計并進行合理有效的實驗觀察、記錄,最終得到有價值的結論,對大多數學生是一個挑戰。故將1課時擴容為2課時,設置合適的認知梯度,為不同接受水平的學生營造皆有所得的活力課堂。在教學環節的安排上,主要遵循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觀察記錄)——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第1課時主要包括前三個步驟,第2課時包括后三個步驟。課前,教師制作“實驗設計三原則”微課,供學生自學,并將微課截圖作為本節課的情境引入,為實驗方案設計時的實際應用奠定基礎。首先通過“提出問題”這個環節,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實驗目的。后將“作出假設”這一環節拆分成兩部分:1.完成實驗設計前對實驗結果的初步預測。2.完成實驗設計和生態瓶制作后對本組實驗結果的具體預測。在“作出假設”的過程中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交流思考,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容量。在“設計實驗方案”環節,基本遵循“個人思考——組內完善——組間交流——確定實驗方案”四個步驟,鼓勵學生推敲細節,嘗試批判性思考。利用工作單引導學生明確觀察、記錄的要求,略微弱化對觀察、記錄過程的細節指導,為第2課時預留試錯空間。本節課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鼓勵學生體驗生態瓶制作的完整過程,感受生命科學實驗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四、教學目標1. 經歷實驗方案設計的過程,學會并運用實驗設計三項基本原則。2. 分析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各種因素,通過小生態瓶的設計和制作,探究某一因子改變對生物生存的影響。3. 通過設計制作生態瓶的過程,感受生命科學實驗的嚴謹性和科學性,提高合作學習能力。五、重點和難點1. 教學重點(1)實驗方案的設計;(2)分析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各種因素。2. 教學難點運用實驗設計三原則科學合理地設計實驗方案。六、教學準備1. 預實驗;微課制作;教學課件制作;2. 實驗工作單設計;3. 實驗器材準備:金魚藻、小錦鯉、池塘水、自來水(除氯)、廣口瓶、燒杯、凡士林(護手霜)、保鮮膜、橡皮筋、粉筆、小黑板、實驗因子貼紙、標簽紙、吸鐵石等七、教學過程【第1課時】教學環節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教學說明新課導入 展示《實驗設計“三板斧”》微課截圖。引導學生回顧課前微課。復習實驗設計三原則:1.單因子試驗原則2.對照性原則3.平行重復原則 回顧有關實驗設計三原則的微課內容。在課本上劃出實驗設計三原則的相應內容。 通過課前微課《實驗設計“三板斧”》介紹實驗設計三原則,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自覺性。要求學生復習實驗設計三原則,為本節課的實際運用奠定基礎。明確目的提出假設 引導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觀察不同類型生態瓶的圖片,介紹什么是生態瓶。提出問題:1.如果讓你選擇一個實驗因子,你會選擇哪一個?2.為什么要選擇這個因子?3.怎么改變這個因子?4.你預測有什么樣的實驗結果? 仔細閱讀實驗目的,并觀察不同類型小生態瓶的圖片。明確實驗目的;根據圖片中的提示和問題,選擇感興趣的實驗因子,回答問題并進行第一次實驗假設。 通過圖片提示及一系列追問,引導學生對實驗目的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開展實驗假設,發散思維,提高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完成實驗方案設計 展示實驗對照組的參考圖。指導學生觀察對照組中的組成因子,板書本課中4個待選因子(光照、水質、金魚藻、小錦鯉)。提出問題:1.這四個因子中,哪些屬于生物因子,哪些屬于非生物因子?2.你想在實驗中改變哪一個因子?3.怎么改變這一個因子?把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布置任務:每小組選擇一個因子進行實驗方案設計,完成實驗組生態瓶設計圖。利用工作單,完成實驗方案設計,初步完成實驗觀察設計。 觀察參考圖,明確四個待選因子。思考問題,根據實際情況回答問題,在問答過程中體會實驗設計的主要原則。以小組為單位,每小組選擇一個變量,合作討論完成初步方案設計,并將實驗組設計圖畫在小黑板上。初步完成工作單中的“實驗觀察設計”,預設觀察頻率,觀察及記錄的內容。 縮小實驗設計范圍,提高課堂效率。根據上一個環節中學生獨立完成的實驗假設和初步構思,通過小組討論發現問題,進行第一次組內完善,體現合作學習的優勢。利用工作單,引導學生明確觀察記錄的要求,初步完成實驗觀察、記錄的設計,為第2課時實驗觀察的試錯預留空間。實驗方案交流展示 組織學生交流展示,在聆聽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與學生共同討論改進意見。要求學生仔細聽取其他小組的實驗設計方案,尋找本組存在的問題并改進。 分組交流實驗設計方案。仔細傾聽并尋找本組試驗方案存在的問題。思考并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嘗試解決問題。 通過組間交流學習,尋找其他組的實驗設計出現的問題,嘗試批判性思考。根據其他組出現的問題,尋找自己組實驗方案的不足之處,完成第二次組內方案的完善。進行實驗(生態瓶制作) 教師展示已經完成的對照組生態瓶,師生共同討論,完善實驗細節。強調實驗要點及注意事項:1.生態瓶瓶口密封的材料及方法。2.生態瓶標簽填寫的內容及粘貼的位置。組織學生實驗:各小組根據實驗方案,領取相關實驗材料,制作實驗組生態瓶。巡視并答疑。 仔細觀察對照組生態瓶,根據觀察結果提出或解決問題,完善并改進實驗細節,明確實驗要點。各小組領取相應實驗材料,小組合作制作實驗組的生態瓶。 通過解決課堂中生成的問題,對實驗方案設計中未提及的幾個重要細節問題進行補充強調。根據完善后的方案,選擇相應的材料,小組合作制作實驗組生態瓶,體驗生態瓶制作的完整過程。(對照組生態瓶由教師負責制作完成,每個小組只需制作1個實驗組生態瓶。)課堂小結 1.請學生復述實驗設計三原則。2.請學生預測實驗結果,并說明理由。 復述實驗設計三原則。分享個人的實驗預測和原因。 首尾呼應,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在完成生態瓶制作后,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并對該因子改變時影響生態瓶穩定性的原因思考。布置課后任務 布置觀察任務:1.實驗期為1周 2.每日至少1次觀察(中午12:00~12:30) 和1次記錄(帶好實驗工作單)。 明確每天的實驗觀察和記錄任務。 明確實驗觀察任務,為第2課時奠定基礎。七、板書設計探究某一因子改變對生態瓶的影響一、實驗設計三原則1.單因子試驗原則2.對照性原則3.平行重復原則二、實驗方案設計表因子組別 小錦鯉(條) 金魚藻(根) 水質(池塘水/自來水) 光照(有/無)對照組 1 1 池塘水 有實驗組1實驗組2實驗組3實驗組4附件一:《探究某一因子改變對生態瓶的影響》實驗工作單1、 實驗目的通過小生態瓶的設計與制作,探究某一因子改變對生物生存的影響,理解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各種因素,并學會設計實驗。2、 實驗步驟1. 實驗假設 你會選擇哪一個實驗因子? 為什么要選擇這個因子? 怎么改變這個因子? 你預測有什么樣的實驗結果?2. 實驗設計實驗日期: 第 小組 實驗因子:因子組別對照組實驗組請在小黑板上繪制實驗組設計圖(可參考后面的對照組設計圖),并用文字加以說明(獨到創新之處請重點標明哦)。3. 觀察設計(觀察頻率為 )實驗起始日期: 第 小組 實驗因子:觀察日期《探究某一因子改變對生態瓶的影響》對照組設計圖小錦鯉(1條)金魚藻(1根)400ml池塘水空氣橡皮筋保鮮膜抹在瓶口的凡士林光照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