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一課時: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知道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2、了解影響生態系統的兩大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人為活動是主要的。3、知道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4、知道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重要性。(二)過程與方法通過事例和討論分析,了解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三)情感、態度、價值觀:1、感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增強環境保護的全球意識。2、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從而培養學生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的觀念。二、教學重點難點: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三、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四、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復習引入 通過復習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自我調節,引出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當外力影響超出這個限度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會受到破壞。 復習舊知識一、破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外力因素 破壞生態系統穩定性都有哪些具體例子?引導學生分析破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外力因素有哪些?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自然因素具體有哪些?展示圖片,通過事例讓學生知道自然因素對生態系統的破壞特點是頻率不高,分布有局限性和特定性,但人為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是主要的、可以控制的。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思考回答: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小組討論回答自然因素:火山噴發、地震、海嘯;水旱災害;雷電、火災;臺風、滑坡、泥石流。二、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1、大規模地改變自然生態系統2、超量取用生態系統中的各種資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3、向生態系統大量輸入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產品和廢物。 引導學生通過看書和討論人類大規模地改變自然生態系統都有哪些具體例子呢?對生態系統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引導學生討論分析人類是如何超量取用生態系統中的各種資源,對生態系統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引導學生討論分析人類是如何向生態系統大量輸入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產品和廢物,對生態系統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在南極科考中,科學家發現,南極的企鵝體內竟然有殺蟲劑DDT,這一地區從來沒有施灑過農藥,那么,DDT是哪里來的呢?資料水俁市事件,說明了什么? 引導學生閱讀書p103信息庫全球十大環境問題,了解人類的活動正在改變著自然界中各種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導致出現了全球性的環境危機,如酸雨、溫室效應等。總結:人類的種種活動,使生態系統削弱和喪失了自我調節能力,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穩定性一旦遭到破壞,重新恢復到和原來相當的狀態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造成不可逆轉的改變。 閱讀書p102,小組討論、歸納、發言。閱讀書p102,小組討論、歸納、發言閱讀書p102,小組討論、歸納、發言。通過思考回答問題,是因為農田中大量使用DDT,隨雨水沖刷進入水體后,導致水生生物中毒,遠在南極的企鵝也難幸免。討論、回答:說明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最終威脅人類自身。閱讀書了解全球十大環境問題,體會人類的活動正在改變著自然界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全球的環境正面臨著嚴重的威脅。體會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害性影響。三、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通過分析赤潮、南極上空出現的臭氧洞、溫室效應導致冰山融化對人類所造成的危害,讓學生認識到人類只有在保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前提下,才能得到生存和發展。那我們人類現在應該如何保持各種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性呢?引導學生從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的幾個方面分析。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為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能做些什么呢? 感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增強環境保護的全球意識。思考、小組討論回答問題:適當栽種防護林、避免過量砍伐和放牧、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思考回答問題:廢電池不能隨手扔入水中,生活污水不能排入水中,平時使用環保產品……,增強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的責任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