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關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觀點。2.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過程。【過程與方法】1.培養學生運用證據進行推測的科學方法。2.通過不同觀點的介紹,培養學生的開放性和發散性思維。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體協作能力。4.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對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討,培養求知和敢于懷疑的品質。2.在課堂滲透無神論的世界觀,進行熱愛生命的教育。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關注關于生命起源的不同觀點。2.米勒實驗。3.“化學起源說”中關于生命起源的過程。【教學難點】米勒實驗。課前準備課件等。教學過程情境導入[課件展示]世界各地關于生命起源的神話傳說。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圣經》片段《創世紀》等。提問:最早人們認為生命是怎么起源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區都有自己的創世神話,這些神話的共同點是什么?你們相信這些神話嗎?為什么?講授:基督教在西方占統治地位以后,神創論成為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條,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對生命的起源的探索。學生聆聽、觀看,感受悠遠而神秘的氛圍,并想象原始的地球。學生回答問題,大膽解釋其中的內容。講授新課一、原始地球的形成地質學研究表明,地球大約是在46億年前形成。提問:46億年前地球上的環境是怎樣的呢?[播放視頻]《原始地球環境》。組織小組間交流:這樣的原始地球環境中,生命是如何產生的呢?引申提問:生命起源的物質基礎是什么?能量條件是什么?原始生命誕生的場所在哪兒?1.學生觀看視頻,打開思維的閥門進行想象,用自己的生動語言描述想象中的地球。2.教師指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整理課前收集的人類對生命起源問題的認識,如自然發生說、宇生說、熱泉生態系統說、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說等。二、米勒實驗講授:科學家提出了這樣的猜想:在紫外線、閃電、熱能和宇宙射線的激發下,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氨、氫氣、甲烷、硫化氫和水蒸氣等相互作用形成有機小分子。提問:科學家的猜想是否正確?在原始地球條件下能夠生成有機小分子嗎?如何驗證?[課件展示]米勒實驗。提問:米勒實驗裝置各部分分別模擬什么?講授:1周后,在裝置底部實驗瓶的水溶液中,發現了多種有機小分子,其中有些是組成生命物質的必要成分。提問:從米勒實驗結果可以得出什么結論?觀察米勒實驗的裝置,分析實驗設計的原理和結果,根據老師提供的資料,進行合理的邏輯推理,讓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更深入些。在全班交流成果,使得問題的解決更加完善。回答:水蒸氣、氫、氨、硫化氫和甲烷等混合氣體模擬原始大氣;沸水模擬原始海洋;電極模擬閃電和輻射等環境條件;冷凝器模擬降雨等。回答:在原始地球條件下能夠生成有機小分子。三、生命起源學說講授:科學家進一步推測,有機小分子隨著雨水匯入原始海洋,經長期演變,最終形成簡單的原始生命形式。提問:1976年,我國吉林地區曾發生了一場罕見的隕石雨,科學家們在隕石表面發現了多種有機小分子物質,你以此能得出怎樣的推測結論?閱讀:海洋化學起源學說。提問:科學家的推測是否正確?在原始海洋能夠形成原始生命嗎?如何驗證?講授:我國的科研成果展示。(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轉運RNA等)提問:這些研究成果說明了什么?講授:所有的生物都有一個共同點——體內都含有蛋白質和核酸。蛋白質和核酸是構成生命有機體的基本素材。設問:有了基本材料在實驗室里是否就可以制造出原始生命呢?學生聆聽、思考并回答:地球原始生命可能從外星球起源。學生總結歸納:生命是復雜的,生命的起源的問題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索。四、反饋練習分析:腐肉生蛆。提問:有人根據自己的觀察提出一些新的見解,勇于對“神創論”提出挑戰,比如善于觀察的人們看到腐肉生蛆、枯草化螢、青蛙從淤泥中跳了出來、臭水溝里突然出現了老鼠等,便提出了自然發生論,認為生命是由無生命物質自然產生的,在較短的時間內可以完成,甚至可以自然產生。提問:你們是否贊同自然發生論?分析:巴斯德的“鵝頸燒瓶”實驗。(出示實驗裝置圖片)提問:你能解釋實驗現象嗎?提問:如果不加熱肉湯是否會變質?為什么?有無對照?還可以怎樣設計對照?講授:直到20世紀60年代,在倫敦的一個研究所中,還一直保存著19世紀后期為否定自然發生論所用的一些陳年肉湯,它們在70年后依然清亮如故。講授:巴斯德實驗使人們堅信:“生物只能來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質絕對不能隨時自發的產生新生命”。課堂小結教師提問:生命是怎樣產生的?你個人支持哪一個觀點?總結:地球上的生命究竟如何誕生的?雖然說目前這一問題并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是相信在人們不懈的努力下,這一千古之謎終會水落石出。希望同學們以后能夠為這一謎底的揭曉做出自己的貢獻!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總結歸納所學。板書設計第一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原始地球環境沒有氧氣。二、生命起源的學說1.米勒的實驗:原始地球盡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產生構成生命體的有機物。2.其他觀點:外星球起源說、海洋化學起源說等。三、推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