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魚類》一、教材分析 本節是初中生命科學主題三“生物的主要類群”中脊椎動物第一類即魚類,依據課標要求本節課學為B級。學科基本要求是:理解常見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的基本特征及與人類的關系,理解結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魚類的適應水環境的形態結構特征、魚類與人類及環境的關系是教學的重點,形成善于觀察,實驗實踐、珍愛生命、保護環境的意識,并為后續生態系統的學習做好鋪墊。二、學情分析我校全面開展金魚科學特色拓展課,每個教室配備魚缸每班有興趣小組。生物知識來源于觀察和實驗,我校浸潤式環境有利于學生感知感悟。雖然學生已經具有魚適應水中生活的常識,但究竟是鯽魚的哪些器官影響它的水生生活,是學生一知半解的知識。八年級的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興趣濃厚,教師根據學生的這一年齡特征,放手讓學生自己按照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進行探究和觀察來得出結論,能夠鍛煉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讓他們自己通過動手和動腦來驗證自己作出的假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享受成功的樂趣。三、教學目標1. 學會觀察鯽魚的外部形態、呼吸和運動情況。2. 嘗試完成“魚類的運動器官和魚類的呼吸器官”的微實驗的探究活動,學會設計實驗方案,體驗學習過程,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3. 通過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特征的活動,領悟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養成善于觀察、勇于實踐、主動求知的學習習慣及珍愛生命、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情感。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教學難點:魚類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與水環境的相適應,是長期進化的結果。五、教學思路這節課選用金魚的祖先——鯽魚作為模式生物開展觀察實驗研究,并充分結合校園金魚養殖社團的活動。首先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的環節,了解魚類的外形和外部結構。再通過觀察,了解魚類的運動和呼吸,但是單一的觀察,無法了解具體的運動過程和呼吸過程,因此需要輔助實驗來證明魚類的運動和呼吸過程。通過實驗探究活動,讓學生形成魚類的形態結構域水生環境有著密切關系的感性認識。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指導學生觀察探究,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探究活動中,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實踐和反思,提升科學素養。利用視頻和PPT課件輔助,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能有效的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能拓寬課本知識體系。六、教學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錄制實驗微視頻、透明魚缸和鯽魚若干、生物解剖袋(剪、鑷、刀、針)、 紗布條一卷(用于固定背鰭)、 硬紙板若干和紗布條(固定尾鰭)、 玻璃棒一根、解剖盤、滴管、食用色素等。七、教學流程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1、展示“年年有余”的剪紙圖片導入:魚不僅是餐桌上的美食,而且有著“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但是魚身上有很多刺,很是惱人。2、設問:那么魚刺屬于魚的什么結構?總結:魚刺是魚骨骼的一部分。 傾聽教師,觀看圖片和新聞,回答問題。 通過剪紙了解魚類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食用及寓意);再通過誤吞魚刺,了解魚有骨骼,引入脊椎動物概念。模型建構 1、展示魚的骨骼標本及魚的骨骼圖片引導:在骨骼之中有一條縱穿全身的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在圖片中用紅色方框指示)提問:還有哪些動物有脊柱。2、展示青蛙、恐龍、家鴿、貓、狗、人的骨骼圖片總結:除魚類外,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在身體內都有脊柱稱之為脊椎動物。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脊椎動物中的第一個代表--魚類。板書“脊椎動物-----魚類” 1、仔細觀看骨骼標本和骨骼圖片,回答問題。2、學生認真觀察比較,總結幾種動物的特征,認真傾聽教師講解。 從魚的骨骼標本及骨骼圖片讓學生直觀了解魚具有脊柱,再通過學生舉例及其他動物的骨骼圖片展示,構建脊椎動物概念。最后將概念具體化、生活化,讓學生能區分常見的脊椎動物。過渡 展示“教室中的魚”視頻和鯽魚,請小組同學嘗試提出你通過觀察想要解答的一些問題。 以小組為單位,認真觀察,討論并提出問題。 從觀察出發,啟發學生不斷思考,引導學生逐步發現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有目的的進行觀察能力。活動一:對鯽魚的外部形態的觀察看一看、摸一摸 在課堂中指導學生觀察并交流了解情況。設問:小組分享觀察結果的記錄情況?總結板書“二、魚的基本特征”“外形:流線形”“運動:用鰭游泳”“呼吸:用鰓呼吸” 觀察鯽魚,觸摸甚至抓住鯽魚,交流討論,完成學習單。分享觀察結果的記錄。 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了解鯽魚的外形特征。實踐觀察法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方法性的特點。認知結構 展示鯽魚的模式圖任務指導:對照此圖,認識鯽魚的基本結構:頭部、軀干部、尾部、口、鰓蓋、側線、胸鰭、腹鰭、背鰭、臀鰭、尾鰭。 觀察鯽魚,對照鯽魚模式圖認識鯽魚的基本結構。 認識鯽魚的基本結構,為之后觀察活動中的科學表述儲備知識。活動二:探究魚的運動器官 設問:1、魚的運動器官是什么?如何用實驗探究各個魚鰭的功能? 學生回答 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探究,培養學生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觀察思考 展示課前學生微實驗1:綁住背鰭鯽魚的運動情況。設問:實驗的現象和結論是什么?展示課前學生微實驗2:綁住尾鰭鯽魚的運動情況。設問: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是什么?總結板書“運動:用鰭游泳并維持身體平衡” 認真觀察鯽魚的運動,交流自己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論。 學生通過觀察鯽魚的運動和呼吸,基本了解鯽魚的運動有尾部和鰭的擺動。通過捆綁實驗直觀上了解魚鰭的功能。活動三:探究魚的呼吸器官 設問:1、魚的呼吸器官是什么?2、呼吸時,呼吸運動是怎樣?3、呼吸時,水流方向怎樣,怎樣驗證? 學生回答 問題導向探究法實驗探究 微實驗3:滴食用色素觀水流方向和口和鰓蓋的張合情況。 完成實驗,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論。 通過實驗探究,有效的了解魚呼吸時的水流方向及口和鰓蓋的運動。觀察思考 設問: 1、鰓是什么顏色?鰓絲形態和數目?從口流入的水和經鰓流出的水,溶解的氣體成分有哪些變化?歸納總結:鰓絲、根毛、肺泡、小腸絨毛都有共同的結構特點。 1、觀看鰓圖片2、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小而多,能增加吸收面積。 學生通過合作討論,了解魚鰓適于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并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實驗探究 設問:溶解在水中的氣體能否實驗驗證呢?指導微實驗4:將鯽魚放入BTB溶液中,一段時間后,溶液顏色變化。 思考討論,并回答問題。觀察現象,預設結論。 通過實驗,從現象上直觀說明魚的呼吸吸收了水中的氧,釋放了二氧化碳。觀察思考 展示“魚鰓氣體交換”微課視頻。總結:魚鰓經過氣體交換,血液從靜脈血變成動脈血;水中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加。水流方向與血流方向相反,叫逆流交換系統。板書總結“呼吸:終身用鰓呼吸” 觀察思考。 了解逆流交換系統的高效性,體會魚類與水環境的高度適應性。辨析提高 設問:鰾是魚的呼吸器官嗎?為什么?展示:解剖法了解魚鰾的功能 思考回答 通過辨析,對比了解鰓與鰾功能的不同。過渡 魚類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適應水環境的特征是哪些?知識歸納 歸納總結魚的結構特征適合水中生活的基本特征2、提問:是否“魚形”都是魚類? 為什么有些不是魚,也是“魚形”? 回顧知識,回答問題。了解區分生物分類依據不僅僅以外部形態。了解趨同適應現象。 對魚的基本特征進行歸納總結,回顧本節重點知識。理解魚類適應水環境,同時親緣關系較遠的生物還有趨同適應現象。結合校園資源拓展 案例介紹:金魚的人工選擇歷程與自然選擇有相似的作用。板書“二、自然環境對生物演化的影響” 了解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現象 生物進化原理滲透過渡 你知道魚類有哪些用途嗎?我們如何保護它們?情境應用拓展提升 1、PPT情境及圖片展示魚類與人類的關系。2、引導回答水環境污染將影響到魚類的生存。3、倡導合理利用和保護魚類資源和水環境。板書“三、魚類利用及保護” 思考討論并回答問題。 通過現實情境展示,讓學生運用現有知識解決生活中具體問題,構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的概念,并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板書設計 《脊椎動物-----魚類》一、魚類的基本特征外形:流線形運動:用鰭游泳并維持身體平衡呼吸:終身以鰓呼吸自然環境對生物演化的影響自然選擇 適者生存三、魚類的保護和利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