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動物的行為》說課稿一、說教材本課題是濟南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章第四節內容,課標中要求學生明確動物獲得行為的兩種方式,學會區分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兩種行為,初步把握兩種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本節課分為兩部分學習,第一部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概念和意義,第二部分為動物社會行為的概念,舉例說出動物的社會行為。教材的設計不是知識點的羅列,而是讓學生通過資料分析,對兩種行為的形成,動物行為對動物維持生存的意義。二、說重難點根據教材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教學重點: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區分。舉例說出動物的社會行為。教學難點:學習行為的復雜性和遺傳性。三、說教學目標1.區別分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并說明這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2. 說出動物社會行為的概念,舉例說出動物的社會行為。3. 了解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對維持動物生存的意義。明確先天性行為的局限性及不同動物學習能力的差異。上一節學習了《動物的運動》,也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但是具體怎么區分動物的行為是先天性行為還是學習行為,還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更沒有深刻體會學習行為的意義。所以教學目標側重于對兩種行為的概念、意義的設立。四、說學情學生能舉例說出一些動物的行為,但有一定局限性,以捕食行為為主;對一些常見的行為,區分是生來就有的還是學習獲得的,但是缺乏對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本質的認識。思考這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這些讓學生獨立學習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有效地引導和學生間的合作探究學習。五、說教法本節課的導入從大量的實例人手,結合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分析動物行為的概念,區別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本節主要采用以下教學:設置情境法,課件演示法,資料分析法,分析比較法,討論交流法。六,說學法本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啟示法、觀察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重視對學生的探究方法的指導,注意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七、說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分析課本開頭的草原上旱獺,發現危險發出信息的例子,讓學生去思考:旱獺的這種行為是生來就有的嗎?如果不是,又是怎樣形成的呢?然后,教師列舉家里養的寵物狗的某些行為,詢問學生:狗會吃飯和睡覺、會在指定的地點大小便、會配合主任做一些簡單的動作,是不是一出生就具有的,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有些行為天生就有,有些卻要后天的訓練,借此引出課題。(二)講授新課新課的講授分任務完成。學習任務一: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1.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概念。讓學生說說劃分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這兩種行為的依據,基本上學生都能理解兩者的主要區別,也就容易理解兩者劃分的依據是行為獲得的途徑不同。然后,讓學生把前面提及的狗的三種行為歸類,學生非常輕松地就能完成此任務,興趣自然大增。接著,播放一段關于小羊吃奶和黑猩猩摘香蕉的動畫視頻,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加深對兩種行為的理解,進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試著用自己的語言闡述兩種行為的概念。然后由教師總結。2.學會正確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在對兩個概念初步掌握的基礎上,同桌之間相互交流,并要求學生對每種行為分別舉出兩個例子,教師巡視指導,看看學生舉的例子是否恰當。接著,教師練習題進一步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列出六種動物的行為,學生分組討論,小組長匯報答案,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最后教師依次分析,達成共識。3.兩種行為的意義前面都是對兩種行為的初步理解,接著通過一些圖片資料、文字資料和影像資料的分析,讓學生深入探討這兩種行為。展示小鳥喂魚和大山雀喝牛奶的資料,在說出各屬于哪一類行為后,讓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先天性行為的局限性。這點對于學生來說較難理解,教師可著重讓學生分析小鳥喂魚的例子,用具體的例子彌補抽象思維的不足,利于學生分析問題。在了解了學習行為的后,學生肯定會產生疑問:每一種動物學習行為相同嗎?此時,出示蚯蚓走迷宮與大猩猩摘高處的香蕉等資料,通過對比分析之后,學生達成共識,不同動物的學習能力有差異。接著,教師繼續提問:同種動物的不同個體學習能力有差異嗎?學生聯系人類自身,不難得出結論,同種動物的不同個體的學習能力同樣是有差異的。學生深人思考為何學習能力會有差異。教師略作點撥,學生領會到學習能力的差異取決于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本堂課對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了解,聯系實際,暢談自己今后的學習道路該如何走下去。學習任務二:了解社會行為很多動物的一生或者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社群中度過的。在許多魚類和兩棲類動物中,只在每年的生殖季節才能臨時聚在一起形成社群,而有些昆蟲和哺乳動物則一生都生活在一個龐大的且復雜的社會中。教師出示大雁遷徙、麝香牛遇到威脅、狒狒群體、螞蟻巢穴等圖片。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營社會行為的動物有什么特點,接著老師總結。最后老師舉例說明動物的語言,以及語言對動物生存的意義。八、說教學效果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不是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主動同化和順應的過程。基于此,本節課通過引導探究式學習,構建一個互動和探究的環境,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獲得動物行為的有關知識。通過多媒體的運用,向學生提供資料,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鼓勵、啟發、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動手、多動嘴、多動腦,更多地讓學生去發現、總結、歸納。展示圖片,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學生的學習目標達到了頂期的效果。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教師少評價學生的描述正確與否,讓他們自主發現,享受成功的喜悅。建立新型的、和諧的、民主的、開放的課堂氣氛,學生學習知識的欲望才會強烈,真正做到了師生之間心智的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