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查補易混易錯03 古代中國思想高考對古代中國的思想文化考查比較穩定,考查內容、頻率、題型難度都變化不大,備考時要熟練掌握百家爭鳴、先秦儒學、漢代儒學,宋明理學、明清時期的儒家思想、科技成就和戲曲藝術。高考五星高頻考點,從2016年到2021年高考全國卷基本在24到27題進行考查。易錯點1、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易錯角度】諸子百家既相互批駁又相互融合【易錯點撥】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在理論上"譬猶水火”,相互批駁對立。例如,在社會倫理觀上,孟子認為“人無有不善",而荀子、韓非子認為"人之性惡”,道家的告子認為“性無善無不善也”。在人生態度上,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道家則主張“逍遙”的人生態度,強調"超脫";墨家提倡“非命”,即不從命;陰陽家主張“天命觀”;等等。但諸子百家的思想也體現出相互融合的特點。例如,法家思想與道家思想頗有淵源,在追求目標上與儒家思想也有相通之處。【易錯角度】百家爭鳴的實質是治國方略的爭鳴【易錯點撥】百家爭鳴現象實際上是諸子百家因各自在治國方略上的主張不同而產生思想領域的沖突,其實質是治國方略的爭鳴。儒家尚“禮樂”和仁義,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道家主張道法自然,提倡“無為而治”。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即社會和諧,天下太平。法家主張“以法治國”,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提供了理論根據,其主張最受統治者歡迎。易錯點2、秦至唐儒學的發展【易錯角度】秦始皇禁儒,但并沒有廢儒【易錯點撥】秦始皇禁儒,但并沒有廢儒,儒家思想對秦朝法制也產生了較大影響。例如,在湖北云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為吏之道》中,明確要求官吏寬俗忠信、安貧樂道,執政者應修養身心。秦律中明確規定“毆大父母,黥為城旦春”,還規定如果父告子不孝,官吏應無條件抓捕兒子,然后再查明真相。這說明秦朝統治者認識到儒家的內圣之道有利于鞏固自己的統治。【易錯角度】漢代儒學與先秦儒學的異同【易錯點撥】漢代儒學是對先秦儒學的繼承和發展,與先秦儒學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相同點:都重視對人民的教化;都重視以禮治國;都強調重義賤利;都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不同點:①來源不同。漢代儒學是以先秦儒學為基礎,依據《公羊春秋》學說,吸收融合了陰陽家,道家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體系。②內容不同。漢代儒宇主張“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這此都是不同于先秦儒學的內容。③地位不同。先秦儒學在所處的時代不受重視。只是諸子百家學說中的一種,漢代儒學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成為正統思想,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易錯角度】儒學獨尊地位確立后,其他學派的思想并未消亡【易錯點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是漢武帝時期確立的封建思想統治政策,是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確立統治地位的標志。 但是,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并不意味著其他學派的思想就此消亡。 新儒學中吸收了其他學派的某些思想,例如,漢代新儒學中的 “君道無為”是對道家學說的借鑒; “德主刑輔”是對法家學說的借鑒:“天譴災異" 是對陰陽五行學說的借鑒,等。【易錯角度】三教合一并非佛教、 道教、儒教合為一個整體【易錯點撥】 三教合一并不是說三教合為一個整體, 而是三教在發展的過程中互相借鑒。 具體來說,佛、道、儒經歷了由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的過程。漢代到南北朝時期,是佛教、道教與儒教的磨合期。隋唐時期是佛、道、儒三教并立、會通的時代。 唐朝自高祖李淵開始,令儒官、僧侶和道士聚集在一起進行 “三教講論” ,之后漸成風氣。易錯點3 、宋明理學【易錯角度】 程朱理學并不禁止人的合理欲求【易錯點撥】“存天理,滅人欲”中的“天理”指封建倫理道德和等級秩序,“人欲”指的是“人的私欲”,即超出人正當需求以及違反社會規范的欲望。 實際上,積生理學并不禁止人的合理欲求。【易錯角度】 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關系【易錯點撥】宋明理學大致分為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兩個部分。 程朱理學的核心是“天理”論和“格物致知”論; 陸王心學是理學發展的新階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和“知行合一”論。 二者都繼承了孔孟“仁” “禮”的思想,核心思想都是“理”。 兩者都以儒家的綱常倫理來約束社會,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維護封建專制統治。【易錯角度】王陽明心學高揚人的主體精神【易錯點撥】王陽明鼓吹人的主體精神,認為“心即理”,天地萬物之理只是我心;人要去除一切私欲,回復己心固有的良善本性,則“人皆可以為堯舜”。 他這種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高揚人的主體精神的思想, 有激勵人們沖破傳統束縛、 誘發新思想的積極意義。易錯點4、明清之際的儒學【易錯角度】明清之際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進步思想仍屬于儒家思想【易錯點撥】 盡管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都激烈地反對理學的不合理部公,但他們的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 他們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批判與繼承并行, 與時俱進, 不斷為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內容。【易錯角度】李贄挑戰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但其并未突破傳統儒學范疇【易錯點撥】 李贄挑戰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雖然使儒學受到沖擊, 但未從根本上動搖儒學的正統地位;李贄也并未全盤否定孔子及儒學, 他的思想仍未跳出偏學范疇,僅僅是對儒學的批判和繼承。易錯點5、古代中國的科技文藝成就【易錯角度】許多科技在國家力量的推動下取得的【易錯點撥】 從整個古代中國科技發展的歷程看, “重道輕器” 的傳統觀念不利于科技發展;但有些科技成就, 如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 往往是在國家力量的推動下取得的。 另外,有些科學家本身就是政府官員,如沈括,郭守敬等,他們往往利用國家力量來推動科學研究。【易錯角度】明清之際, 中國傳統科技仍處于世界前列【易錯點撥】 明清之際,以總結經驗、整理典籍為特征的中國傳統科技仍處于世界前列, 但中國卻沒有產生像西方那樣的近代自然科學, 從這一角度看, 中國的科技水平已經落后于世界。一、單選題1.(2021·河北·高考真題)《史記》記載:“夫周室衰而《關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強國。故孔子閔(憫)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這一記載說明,孔子編訂《詩》《書》意在A.加強君主集權 B.恢復周禮 C.宣揚禮法并用 D.發展私學2.(2021·浙江·高考真題)《漢書》稱頌漢武帝:“雄材大略…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他在位期間A.推行科舉制 B.令各郡國建立學校C.不改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 D.重新確立儒學為正統思想3.(2021·廣東·高考真題)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員袖大衣長,“去地一寸”,體現斯文之氣,且其服飾顏色和制式內含“比德于玉”“規言矩行”等意。這反映了當時A.儒家思想規范社會生活 B.科舉制度限制社會流動C.社會等級結構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禮制限定4.(2021·浙江·高考真題)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氣一元論”唯物論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他強調A.“心外無理” B.“宇宙便是吾心”C.“人是萬物的尺度” D.“天地之化日新”5.(2022·浙江·高考真題)宋代經濟文化高度發達。有外國學者曾這樣評價十三世紀的中國:“在社會生活、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諸領域,中國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下列關于來代史事的表述,正確的是①宋詞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學成就之一②瓷器開始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外銷的重要商品③畢異發明活字印刷術,實現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④已出現火藥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多種火藥武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2022·河北石家莊·二模)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子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則“不令而行”“無為而治”。據此可知,孔子A.強調仁愛之心 B.主張順其自然 C.重視修己治人 D.關注禮制規范7.(2022·遼寧沈陽·二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語常被認為是漢武帝或董仲舒之言。經學者考證,“罷黜百家”最早語出西漢儒者衛綰,董仲舒僅言:“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漢武帝亦未言及“獨尊儒術”。這表明A.儒學獨尊地位并沒有確立 B.“獨尊儒術”是后人的解釋C.漢武帝尊崇儒術不是事實 D.“罷黜百家”是時人的共識8.(2022·安徽馬鞍山·二模)朱嘉說:“臣舊讀《資治通鑒》,竊見其間周末諸侯僭稱王號而不正其名,漢丞相亮出師討賊而反書‘入寇’。此類非一,殊不可曉。”隨后,他在《通鑒綱目》中融入了許多與原作者完全不同的觀點和認識。此舉意在A.重塑南宋正統地位 B.踐行格物致知C.化解儒學信仰危機 D.倡導經世致用9.(2022·安徽蚌埠·三模)明清時期社會上出現一種新知識分子,以明末松江陳繼儒為代表。他召集文人編書,主要內容是比較美好的文人生活指南,如古董書畫、品茶品酒等等。結果,這些書銷路很好,他因此名利雙收,轟動一時。這種現象的出現反映了當時A.奢侈性消費增加 B.科舉制度的沒落C.社會階層的固化 D.重文的社會風氣10.(2022·浙江浙江·二模)2022年春晚,脫胎于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下圖)的舞劇《只此青綠》一騎絕塵,成為春晚最熱的節目之一。《千里江山圖》是北宋宮廷畫師王希孟18歲時創作的絹本設色畫。下列對此畫認識的表述,正確的是( )A.中國畫的藝術形式在此時最終成熟 B.反映了傳統文人畫注重詩意的特點C.畫面具有氣勢雄壯、意境深遠的特色 D.完全拘泥于客觀自然景物的逼真幕寫11.(2022·云南·昆明市第一中學西山學校模擬預測)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突出,但失傳現象也比較明顯。如:指南車相傳出現于黃帝時期,但后世歷代制作指南車的僅有20人,越王勾踐劍(青銅劍)技術在后世失傳,元代王禎《農書》記載的早期蒸汽機原理也出現斷裂。推斷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生產方式未發生質的變化 B.傳統行業技術被嚴格保密C.周期性動亂造成技術失傳 D.重農抑商使手工技術停滯二、材料分析題12.(2022·浙江·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代中期以來,儒學的研習和傳播面臨新的嚴峻挑戰。傳統經學若不脫胎換骨,其發展便會遭遇很大困難。為此,有學者大聲疾呼:復興儒學,直接孔孟“道統”。自宋初開始,眾多儒家學者致力于儒學經典的重新詮釋。他們在排拒佛、道的同時,融合佛、道思想,將儒家的倫理、政治學說提升到哲學思辨的高度,就字宙本原問題展開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創成一個以“理”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備的新儒學體系一理學。——摘編自王家范《大學中國史》材料二 《新青年》宣傳的對象是男女青年。1916年,陳獨秀在《新青年》刊文勸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應各自奮斗,脫離附屬品的地位,恢復自主的人格,特別指出“夫為妻綱”之不當。他反對婦女從父、從夫、從子的“三從”,主張婦女參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際自由、生活獨立。1917年《新青年》特辟女子專欄,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職業、權利的文字,希望順應世界潮流。——摘編自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1)根據材料一,概括“理學”的主要特點。結合所學寫出南宋時期理學的集大成者。(2)根據材料二,概括陳獨秀重點批判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核心。結合所學,從“《新青年》特辟女子專欄”的角度,簡述新文化運動的意義。13.(2021·海南·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明末清初,有名醫吳有性、戴天章、劉奎,皆以治瘟疫名。有性推究病源,就所歷驗,并著論制方,一一辨別。古無瘟疫專書,自有性書出,始有發明。戴天章好學強記,尤精於醫。其論瘟疫,一宗有性之說。為人療病,不受謝。乾隆末,劉奎著瘟疫論類編及松峰說疫二書。又以貧寒病家無力購藥,取鄉僻恒有之物可療病者,發明其功用,補本草所未備,多有心得。所著書流傳日本,醫家著述,亦有取焉。——摘編自《清史稿》卷五百二1907年前后,醫學家丁福保將“傳染病”稱為新事物,“自新事物逐漸發現,而傳染病之見解,逐漸超于新方面矣”。激進人士甚至產生了“欲強國必先強種,欲強種必先研究衛生,欲研究衛生,必先注意傳染病之衛生為最要。中國醫道晦盲,衛生一道不講求,數千年于此”。1910年丁福保撰寫《急性傳染病講義》,介紹這門學科產生的由來、代表人物以及新知識的內容。在其影響下中醫界迅速接受了“細菌學”和“傳染病”的學說,并把它納入中醫學知識體系中。——摘編自高晞《疫病的現代性:從“瘟疫”到“傳染病”的認知嬗變》(1)根據材料,概括四位名醫在醫學上的貢獻,并對他們予以評價。(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初中國傳統醫學自我革新的社會意義。參考答案一、單選題1.(2021·河北·高考真題)《史記》記載:“夫周室衰而《關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強國。故孔子閔(憫)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這一記載說明,孔子編訂《詩》《書》意在A.加強君主集權 B.恢復周禮 C.宣揚禮法并用 D.發展私學【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隨著周王室衰微,諸侯互相征伐,社會動蕩,孔子主張恢復周禮以此來穩定社會秩序,B項正確;法家主張加強君主集權,排除A項;荀子宣揚禮法并用,排除C項;孔子發展私學,但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2.(2021·浙江·高考真題)《漢書》稱頌漢武帝:“雄材大略…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他在位期間A.推行科舉制 B.令各郡國建立學校C.不改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 D.重新確立儒學為正統思想【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在位期間重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下令各郡國建立學校,由此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故B正確;科舉制開創于隋朝,故A錯誤;漢武帝即位后改“無為”為“有為”,一改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故C錯誤;D項錯在“重新確立”。3.(2021·廣東·高考真題)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員袖大衣長,“去地一寸”,體現斯文之氣,且其服飾顏色和制式內含“比德于玉”“規言矩行”等意。這反映了當時A.儒家思想規范社會生活 B.科舉制度限制社會流動C.社會等級結構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禮制限定【答案】A【解析】根據“體現斯文之氣,且其服飾顏色和制式內含‘比德于玉’‘婉言矩行’等意”可知明代生員的服飾中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影響,說明儒家思想規范社會生活,故選A;科舉制是有利于社會流動的,排除B;根據服飾的差別不能說明社會等級日益固化,排除C;生員的服飾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和市民文化無關,而且也不能說明市民文化突破了禮制從限定,排除D。4.(2021·浙江·高考真題)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氣一元論”唯物論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他強調A.“心外無理” B.“宇宙便是吾心”C.“人是萬物的尺度” D.“天地之化日新”【答案】D【解析】王夫之提出了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由此強調“天地之化日新”,即宇宙間的事物都是無常的,不斷在變化著的,故D正確;“心外無理”是王陽明的思想,故A錯誤;“宇宙便是吾心”是陸九淵的思想,故B錯誤;“人是萬物的尺度”是普羅塔格拉的思想主張,故C錯誤。5.(2022·浙江·高考真題)宋代經濟文化高度發達。有外國學者曾這樣評價十三世紀的中國:“在社會生活、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諸領域,中國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下列關于來代史事的表述,正確的是①宋詞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學成就之一②瓷器開始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外銷的重要商品③畢異發明活字印刷術,實現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④已出現火藥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多種火藥武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在社會生活、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諸領域,中國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及所學知識可得,這些現象說明宋詞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學成就之一,畢異發明活字印刷術,實現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已出現火藥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多種火藥武器,①③④表述符合題意,C項正確;“瓷器開始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外銷的重要商品”表述不正確,不是從宋朝開始的,②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6.(2022·河北石家莊·二模)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子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則“不令而行”“無為而治”。據此可知,孔子A.強調仁愛之心 B.主張順其自然 C.重視修己治人 D.關注禮制規范【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則‘不令而行’‘無為而治’”可以看出孔子強調修己治人的重要性,C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仁愛之心”、“禮制規范”,排除AD兩項;順其自然是道家的思想主張,排除B項。故選C項。7.(2022·遼寧沈陽·二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語常被認為是漢武帝或董仲舒之言。經學者考證,“罷黜百家”最早語出西漢儒者衛綰,董仲舒僅言:“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漢武帝亦未言及“獨尊儒術”。這表明A.儒學獨尊地位并沒有確立 B.“獨尊儒術”是后人的解釋C.漢武帝尊崇儒術不是事實 D.“罷黜百家”是時人的共識【答案】B【解析】材料“‘罷黜百家’最早語出西漢儒者衛結”“漢武帝亦未言及‘獨尊儒術’”體現的是“獨尊儒術”并非是漢武帝或者董仲舒之言,屬于后人的解釋,B項正確;漢武帝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排除A項;漢武帝尊崇儒術是歷史史實,排除C項;"罷黜百家"并非是時人的共識,排除D項。故選C項。8.(2022·安徽馬鞍山·二模)朱嘉說:“臣舊讀《資治通鑒》,竊見其間周末諸侯僭稱王號而不正其名,漢丞相亮出師討賊而反書‘入寇’。此類非一,殊不可曉。”隨后,他在《通鑒綱目》中融入了許多與原作者完全不同的觀點和認識。此舉意在A.重塑南宋正統地位 B.踐行格物致知C.化解儒學信仰危機 D.倡導經世致用【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朱熹生活在南宋時期,南宋偏安江南,所以朱熹之所以強調正統,其目的就是梳理南宋正統的地位,A項正確;朱熹是在強調南宋的正統地位,而非踐行格物致知和倡導經世致用,排除BD項;當時沒有出現儒學的信仰危機,排除C項。故選A項。9.(2022·安徽蚌埠·三模)明清時期社會上出現一種新知識分子,以明末松江陳繼儒為代表。他召集文人編書,主要內容是比較美好的文人生活指南,如古董書畫、品茶品酒等等。結果,這些書銷路很好,他因此名利雙收,轟動一時。這種現象的出現反映了當時A.奢侈性消費增加 B.科舉制度的沒落C.社會階層的固化 D.重文的社會風氣【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他召集文人編書,主要內容是比較美好的文人生活指南,如古董書畫、品茶品酒等等......他因此名利雙收,轟動一時。”可分析出當時社會對文人風氣的重視,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奢侈性消費,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到科舉制度的沒落,排除B項;材料只提到了新知識分子,沒有提到其他階層,排除C項。故選D項。10.(2022·浙江浙江·二模)2022年春晚,脫胎于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下圖)的舞劇《只此青綠》一騎絕塵,成為春晚最熱的節目之一。《千里江山圖》是北宋宮廷畫師王希孟18歲時創作的絹本設色畫。下列對此畫認識的表述,正確的是( )A.中國畫的藝術形式在此時最終成熟 B.反映了傳統文人畫注重詩意的特點C.畫面具有氣勢雄壯、意境深遠的特色 D.完全拘泥于客觀自然景物的逼真幕寫【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千里江山圖》意境深遠,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C項正確;中國畫的藝術形式成熟于隋唐時期,《千里江山圖》是北宋宮廷畫師王希孟的作品,排除A項;《千里江山圖》為中國北宋青綠山水畫作品,不屬于傳統文人畫,排除B項;“完全拘泥于客觀自然景物的逼真幕寫”的說法過于絕對,且《千里江山圖》屬于寫意之作,排除D項。故選C項。11.(2022·云南·昆明市第一中學西山學校模擬預測)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突出,但失傳現象也比較明顯。如:指南車相傳出現于黃帝時期,但后世歷代制作指南車的僅有20人,越王勾踐劍(青銅劍)技術在后世失傳,元代王禎《農書》記載的早期蒸汽機原理也出現斷裂。推斷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生產方式未發生質的變化 B.傳統行業技術被嚴格保密C.周期性動亂造成技術失傳 D.重農抑商使手工技術停滯【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這些技術的失傳,歸納其共性,均在于由于王朝更迭,導致周期性動亂造成技術失傳,C項正確;A項說法不符技術失傳的主要原因,從黃帝時代到清代,生產方式發生了質變,但是技術依然失傳,排除A項;王禎《農書》記載的早期蒸汽機原理說明這些技術并沒有被嚴格保密,排除B項;雖然政府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但古代中國的手工技術仍然在艱難中進步,排除D項。故選C項。二、材料分析題12.(2022·浙江·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代中期以來,儒學的研習和傳播面臨新的嚴峻挑戰。傳統經學若不脫胎換骨,其發展便會遭遇很大困難。為此,有學者大聲疾呼:復興儒學,直接孔孟“道統”。自宋初開始,眾多儒家學者致力于儒學經典的重新詮釋。他們在排拒佛、道的同時,融合佛、道思想,將儒家的倫理、政治學說提升到哲學思辨的高度,就字宙本原問題展開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創成一個以“理”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備的新儒學體系一理學。——摘編自王家范《大學中國史》材料二 《新青年》宣傳的對象是男女青年。1916年,陳獨秀在《新青年》刊文勸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應各自奮斗,脫離附屬品的地位,恢復自主的人格,特別指出“夫為妻綱”之不當。他反對婦女從父、從夫、從子的“三從”,主張婦女參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際自由、生活獨立。1917年《新青年》特辟女子專欄,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職業、權利的文字,希望順應世界潮流。——摘編自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1)根據材料一,概括“理學”的主要特點。結合所學寫出南宋時期理學的集大成者。(2)根據材料二,概括陳獨秀重點批判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核心。結合所學,從“《新青年》特辟女子專欄”的角度,簡述新文化運動的意義。【答案】(1)特點:融合佛、道思想;將儒家的倫理、政治學說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思想體系精致完備。集大成者:朱熹。(2)批判:三綱五常。意義:對封建思想發起進攻,推動女性解放(思想解放);喚起女性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促進民眾覺醒;深刻影響中國的思想、倫理、觀念,推進文化轉型。13.(2021·海南·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明末清初,有名醫吳有性、戴天章、劉奎,皆以治瘟疫名。有性推究病源,就所歷驗,并著論制方,一一辨別。古無瘟疫專書,自有性書出,始有發明。戴天章好學強記,尤精於醫。其論瘟疫,一宗有性之說。為人療病,不受謝。乾隆末,劉奎著瘟疫論類編及松峰說疫二書。又以貧寒病家無力購藥,取鄉僻恒有之物可療病者,發明其功用,補本草所未備,多有心得。所著書流傳日本,醫家著述,亦有取焉。——摘編自《清史稿》卷五百二1907年前后,醫學家丁福保將“傳染病”稱為新事物,“自新事物逐漸發現,而傳染病之見解,逐漸超于新方面矣”。激進人士甚至產生了“欲強國必先強種,欲強種必先研究衛生,欲研究衛生,必先注意傳染病之衛生為最要。中國醫道晦盲,衛生一道不講求,數千年于此”。1910年丁福保撰寫《急性傳染病講義》,介紹這門學科產生的由來、代表人物以及新知識的內容。在其影響下中醫界迅速接受了“細菌學”和“傳染病”的學說,并把它納入中醫學知識體系中。——摘編自高晞《疫病的現代性:從“瘟疫”到“傳染病”的認知嬗變》(1)根據材料,概括四位名醫在醫學上的貢獻,并對他們予以評價。(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初中國傳統醫學自我革新的社會意義。【答案】(1)貢獻:編著藥典藥方,總結醫學原理,傳播西方醫學;豐富中醫學知識體系。評價:救死扶傷,減輕人民病痛,維系百姓健康;醫德高尚;促進中國醫藥學的發展。(2)社會意義:推動醫學的近代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人們對公共衛生的重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