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免疫》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了解人體的三道防線; 理解區別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2.情: 培養學生對科學不斷追求與探索的精神。3.能: 讀教材培養學生閱讀和識圖能力;培養學生對比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從理性到感性認識的創新思維能力。教學重點:1.人體的三道防線的組成和作用2.特異性免疫與非體異性免疫的區別教學難點:認同人類是可以征服傳染病的,從而培養學生對科學不斷追求與探索的能力教學方法:1.學法:合作、探究2.教法:激勵、引導教學準備:相關圖片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提示目標(2分鐘) 1.導入新課:復習上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及預防的一般措施),引入本節課的教學。 2.出示學習目標1).了解人體的三道防線。2).什么是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3).什么是抗體,什么是抗原。二、學生自學,質疑問難(8--10分鐘左右)1.出示自學提綱:1).了解人體的三道防線。2).什么是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3).什么是抗體,什么是抗原。2.按自學提綱自學。自學時,對不會的問題要做好批注,作為合作探究的問題進行探究。3.教師檢查學情,不指導、不提問、不干擾。三.、合作探究,建構知識(15--20分鐘)1.組內互探。自學中遇到不會的問題在組內互相交流。組內也解決不了的問題記好,到質疑時提出,讓其他學習小組或教師講解。2.師生互探。對自學中重點的內容及學習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展示、糾錯和點撥。3.教師小結本節課知識點。1).皮膚和粘膜是保護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是保護人體的第二道防線,人體的第三道防線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組成的。2).人體的前兩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天然防御屏障,是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叫做非特異性免疫。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在出生以后逐漸形成的后天防御屏障,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異性免疫.4.讓學生進上步熟記本節課的知識點(朗讀或默記)(3—5分鐘)四.鞏固新知,學會運用(13分鐘)1、教師出示課堂練習《免疫》 2、檢查完成情況 板書提綱:免 疫人體三道防線 兩種免疫第幾防線 組成 功能 類型 特點第一道 皮膚、粘膜 阻擋、殺滅、清掃 非特異性免疫 先天性、作用大多病原體第二道 殺菌物質、吞噬細胞 溶解、吞噬第三道 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等)、免疫細胞(淋巴細胞) 產生抗體、清除抗原 特異性免疫 后天性、作用特定病原體教學后記(反思):第 2頁共 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