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與非生物環境間的關系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生物對非生物環境的適應具有普遍性和相對性。2、知道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的特點及其意義。過程與方法: 1、觀察和分析生物(形態結構,生理功能或行為等方面)對非生物環境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2、識別、描述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形成生物對非生物環境的適應具有普遍性和相對性的觀點。2、感悟保護生物的生存環境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觀念。二、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生物對非生物環境適應具普遍性和相對性。難點:形成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具普遍性和相對性的觀點三、教學流程四、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引入 引導學生回顧“生物的類群”中學習的一些核心問題。記錄比較,引出課題 列舉“生物的類群”中學習的核心問題,并比較。預設:*科學完整表達*不理解題意*表達不科學或欠完整*--- 回顧相關已學知識,引出課題。通過交流,使學生意識到,新課與舊知識的關聯性。一、生物對非生物環境的適應具普遍性生物適應的方式多種多樣(一些特殊的適應)生物對環境適應普遍性的意義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體現在生物的形態特征、生理功能或行為等方面 問題1:生物是否都能適應其環境?(提示:可回顧舊知識或參考P73頁的資料)記錄,整理學生的發言針對不同情況進行合理分析,適時評價強調①生物的特征②生物的環境③生物的特征和生物的環境間適應關系進一步舉例說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普遍存在 思考,判斷,表達觀點,說明理由。預設*能,例如---(證據能支持觀點)*不能,例如---(如:淡水魚不能在海水中生活)*不確定,因為要看情況而定---*能,因為如果不適應,生物就不能生存*--- 將生物的形態結構特征等與其環境建立聯系。(相適應)在實例的分析中,形成生物對環境適應具普遍性的觀點出示圖片,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并區別保護色、警戒色、擬態 觀察圖片并分類、比較歸納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的特點。 識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在實例中,引導學生思考生物適應性普遍存在的意義。 比較、思考 理解生物對環境適應普遍存在的意義。問題2:生物主要有哪些方面體現出適應環境?以北極熊為例進行分析依次引導學生思考回答。引導學生找出資料中的相關內容,并分類分析。 1、北極環境狀況分析2、能夠適應該環境的動物,可能有哪些特征?3、講講自己所了解的北極熊適應環境的特征。4、閱讀北極熊資料,找出其與環境相適應的特征,并分析。 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引導學生感受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體現在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或行為等方面。二、生物對非生物環境適應的相對性 問題3: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是如何形成的?以長頸鹿為例進行分析 思考,談想法 分析生物的適應性產生的原因。滲透生物的進化思想。雷鳥案例分析說明適應具有相對性 觀察并分析雷鳥的換毛行為。 知道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問題4:如果北極熊的環境發生變化,北極熊會?強調適應的相對性進化或滅絕?利用視頻引導學生分析。 思考,交流。預設:*適應變為不適應*進化*滅絕*--- 感悟保護生物的生存環境的重要性。總結 再次點題,并闡明保護生物首先要保護環境。 回顧,感受。 逐步形成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觀念。五、教學反思1、對教學設計的反思教學設計對于教學,其重要性猶如設計圖紙之于建筑。因此在設計之前,從教師的層面,我提醒自己注意以下這幾個問題:①這節課我要教什么?②根據教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應達到怎樣的理想狀態?③根據教師的實際經驗或假想經驗和對學生的了解,學生的現實狀況如何?④結合上述因素,通過我的教學,學生應達到怎樣的目標?⑤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我提供什么材料?⑥在教學過程中,我具體應采用什么方法?⑦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我怎么提問,期望學生怎么回答?⑧每一個環節進行過程中,學生會有哪些反應?不同的反應我分別該如何應對?教學設計就像網絡,越是深入,其中的分支就越多,如何使這些分支有條理的展開,并形成一個有序的整體,是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考慮的重心。經過課堂教學之后,再返觀教學設計,當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的三維教學目標,比較具體、適切,針對性較強,也具有操作性和可測性。待改進之處:重新審視教學目標,雖具體適切,但如能將三維目標有序地整合在一起,更能凸顯教學的整體性。2、對預設與生成的反思我在課前的教學設計中,進行了合理的教學預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對于學生的學情分析,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生的已有經驗等學習心理及整體學習狀況等進行分析。此外,要對于學生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可能出現的反應進行預設,并思考相應的教學對策,這樣才能在具體的教學中對學生的指導更有針對性。以問題1(生物是否都能適應其環境?)為例列舉:預設①生:能,例如(有對應實例)師:有觀點,有證據。不僅說明了該生物的主要特征,并點明了環境,同時還將這兩者建立了聯系。非常完整的回答。預設②生:能,如果不適應,則不能生存。師:用逆向思維的方式,推斷了觀點,且將適應與生存相聯系,有自己的思考,不錯。但觀點缺乏證據的支撐。預設③生:不能,因為要看情況,如果環境變了就不能。師:能夠從多方面看問題,不僅考慮到環境不改變,還考慮到了環境改變可能發生的結果。預設④生:不能,因為淡水魚到海水里不適應。師:有觀點,有證據,但此證據是否能支持觀點?(需引導學生回顧環境的概念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出現了前三個預設的情況。但有一種情況沒有預設到:生:大多數能,就是我們學習過的這些生物的實例能夠說明(學生考慮到全面要對生物進行全面考察才能確定最終的觀點)待改進:(1)僅從所列舉的一例來看,就顯現出我對于學生可能出現的反應估計不足,這提醒我,要注意平時的課堂積累,對于學生的學習狀況要給予給多,更全面的關注。(2)教學預設要進一步深入,如:*對于課堂中的實際問題,可能有多少比例的學生能夠真正解決?多少人還不會?要通過什么手段來幫助他們?*如果學生出現困難,我有沒有第二套甚至第三套方案?(3)加強專業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敏感度,及時捕獲學生的思維火花(不管正確或錯誤),不錯過良好的動態生成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因勢利導的教育教學。例:有學生在回答北極熊適應寒冷環境時認為,血液速度快可能會有助于御寒。對于這個問題,沒有給予關注。3、對具體教學過程的反思回顧整個課堂教學實踐,我認為采用的教學方式適合該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選用的圖片、閱讀等材料適當,基本能達到預期的教學設想。待改進:(1) 引入部分的設計,設計意圖是希望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從實際效果來看,學生自主歸納學習核心的能力不足。學生往往善于回答教師的給定問題,但對歸納一節課的核心問題有障礙。這表明,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需在這方面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訓練,使學生真正學會思考,而不僅僅是學會“回答問題”。(2) 仔細考察整堂課的教學時間分配:引入:5分10秒問題1: 20分12秒問題2: 10分27秒問題3:5分問題4:2分30秒問題1和2解決的都是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總時長加起來達到30分鐘,顯然超出了設計時的估計,這部分教學拖沓之后,最后的一環節就顯得很倉促,這一問題應在下次改進。(3)對教學而言,3分設計,7分操作,就在這個操作過程中,本人犯了一個低級錯誤,就是在回答問題1,設計時想好,以對學生進行提示(可利用課本73頁圖片作為依據分析)作為對學生的學習支撐,上課的時候居然忘記了。4、對課堂教學語言的反思教師的課堂語言,除了科學性地傳授學科基本知識,還應包括通過自己的語言引發師—生間,生—生間寬松的交流、對學生的課堂行為進行評價等。縱觀教學,我基本能做到以上幾點,但還不夠深入,尤其是對于學生的評價,總有一種浮光掠影的感覺。期待今后能從“賞識性評價”“啟發性評價”和“激勵性評價”幾個方面入手,能針對學生的階段特點,給予肯定賞識,讓學生感受自我價值,體驗成功愉悅,樹立自主學習的信心,這樣才能更高效地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問題2生物主要有哪些方面體現出適應環境?生物對非生物環境適應具普遍性問題1生物是否都能適應環境?引入問題3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怎樣形成?已有知識與新課建立聯系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的特點及意義生物對非生物環境適應性普遍存在的意義生物對環境適應主要體現在其形態結構、生理功能或行為等方面生物對環境適應具相對性滲透生物進化思想問題4北極熊的環境如果發生變化,北極熊會面臨什么問題?生物對環境適應具相對性保護生物生存環境的重要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