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泌尿系統如何維持內環境穩定的設計思路課程標準的要求理解泌尿系統在維持內環境穩定中的作用,知道尿液的形成過程。不要求掌握過多的關于腎臟形態結構和生理學名詞和概念,體會觀察血液-原尿-終尿變化過程中物質發生的變化。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人體系統如何維持內環境穩定的第三課時。主要介紹泌尿系統在維持內環境穩定中的作用。知識內容專業性強,十分抽象,專有名詞多。學習難度很大。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學情分析抽象的專業知識一向是學生學習的大難題,學生對于泌尿系統的印象甚至只有影視劇里出現的尿毒癥情節或是廣告里看到的“腎虛”。教材中的插圖和文字解說,考驗著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和總結概括能力。設計思路考慮到學生較差的閱讀分析能力,設計了引導學習的導學案。從學生已經熟悉的泌尿系統結構圖開始,層層推進,發展學生對生物圖表有效信息的分析能力。以“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思想為基礎,引導學生觀察腎小球、腎小囊壁和腎小管的結構特點,結合血漿、原尿和尿液成分的比較數據,推測三個結構的功能。發展學生比較數據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二、教學目標1、能說出什么是排泄,知道人體排泄的主要途徑。2、認識腎結構,能說出主要的結構名稱3、通過分析尿液在形成過程中成分的變化,認識腎單位基本構造的功能,能簡述尿液生成的過程,理解泌尿系統在維持內環境穩定中的作用。4、通過認識腎單位的基本構造,提高對生物圖表有效信息的分析能力,逐步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三、教學重難點1、腎單位的基本構造2、尿液的形成3、泌尿系統在維持內環境穩定中的作用四、教學準備PPT,腎臟模型,尿液形成flash五、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教學說明引入: 回憶舊知問題:各個系統在維持內環境穩定中的作用?泌尿系統如何維持內環境穩定呢? 學生回憶并回答。 回憶舊知,引入新課活動一:了解腎臟的結構 閱讀P29完成導學案(2、腎的結構功能單位——腎單位) 學生根據已有知識進行討論并完成導學案 學生通過自己閱讀,對書本內容進行概括,總結出腎的結構。活動二:尿液的形成1、尿生成的第一步——腎小球的濾過作用2、尿生成的第二步——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一、問題引入:腎臟如何形成尿液?二、看表格,在分析血漿、原尿和尿液成分的過程中,結合書上P29的尿形成示意圖,嘗試總結尿液形成過程。觀看動畫演示尿液的形成過程,加強理解腎小球的的過濾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總結:尿生成的第一步——人體的代謝廢物由血液運輸到腎臟。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由腎小球濾過到腎小囊腔中形成原尿。與血液相比,原尿不含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其他成分兩者相似。原尿有150L/天問題:腎小球和腎小囊的哪些結構有利于進行濾過?總結:這就是尿生成的第二步——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具體過程如下,原尿經過腎小管時,其中的有用物質會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中。包括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其他少量的物質。剩余的水、尿素和其他的廢棄物形成終尿匯集到集合管最后被排出體外。人體每天排出的尿液約1.5升。問題:血液在流經一個腎單位的過程中會發生什么變化?拓展:從圖中分析,腎小管具有怎樣的特點有利于進行重吸收? 看書第三段,嘗試歸納腎小球的濾過過程,和腎小管的重吸收過程記錄在導學案上。從毛細血管和腎小囊壁的薄來分析。學生總結從腎小管纏繞有毛細血管來分析 問題引發思考自己看圖總結歸納,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活動三:排尿的意義 問題:代謝廢物如果沒有排出體外,會有怎樣的后果?總結排尿的意義:腎臟作為人體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參與到維持身體細胞正常的生理環境,每天排出機體不需要的廢物,同時對機體的無機鹽、水、酸堿平衡起作用。它與其他器官一起參與維持內環境的穩定。 學生總結 反思尿液的形成,總結排尿的意義和在維持內環境穩定中的作用作用 完成P30的思考和討論和知識小競答鞏固練習,分析圖表,完成導學案。 學生練習 進一步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反思本堂課的學習目標是了解尿液的形成和泌尿系統在內環境穩定中的作用。從課堂內容上看,重點難點比較多,學生完成學習目標是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如何合理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是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十分關注的。難點一:腎臟的結構學生在六年級對腎臟的結構有過初步的了解,但到了八年級已經大多遺忘,所以從復習前知入手,利用ppt展示腎臟的解剖結構和腎臟動脈血管鑄型圖片,給學生一個很直觀的印象——腎臟與血液循環系統有關系,從而引出尿液的形成與血液循環有關系。提出問題:“腎單位是如何形成尿液的?”為下一個活動鋪墊。難點二:尿液的形成1、自己閱讀識圖:在前一個活動的基礎上,學生直觀體會到血液與尿液的關系,而這個關系是在腎單位的基礎上建立的。通過自己閱讀教材,完成導學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結合教材文字和圖片,鍛煉了識圖能力。在過程中,學生花了較多的時間去教材中尋找信息,并在圖中發現了文字里沒有提到的內容。2、分析數據,說明原因(反思):學生完成導學案后,教師出示血漿與原尿的成分數據和血漿、原尿與尿液的成分數據。學生分析數據,并從尿液形成過程的角度來說明。這樣學生對剛剛學的內容可以有一個反思的過程,并有更深的理解。難點三:泌尿系統在內環境穩定中的作用教師先介紹各種代謝廢物不能排除體外對人體的危害及患尿毒癥的患者的簡單情況,學生從實例中感悟到排泄對人體的必要性,體會到泌尿系統在維持人體內環境中各種化學物質的濃度平衡的重要性。在課中,明顯感到學生的思維被調動了起來,雖然有時回答的不是那么準確,但是愿意思考本身就是一個進步。在課后的練習中,也體現出學生在課堂上已掌握大多數的知識點,基本完成教學和學習目標。泌尿系統在維持內環境穩定中的作用學習目標:1.通過識圖能概述尿液的形成過程,認同排尿的意義2.能根據實驗數據進行初步的科學推測,能初步分析圖表。學習重難點:泌尿系統在維持內環境穩定中的作用學習方法:結合已學知識,自己閱讀和識圖;分析數據進行科學推測課前熱熱身:1、內環境就是___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2、各個系統在維持內環境穩定中的作用:血液循環系統___________________呼吸系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化系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習過程:(一)自主學習1、人體泌尿系統組成在圖中的左側方框內填上泌尿系統組成各結構的名稱,2、腎的結構功能單位——腎單位(1)每個腎單位由( )_______、( )________和( )_______三部分組成。(2)腎小球是多條毛細血管盤繞而成的血管球,與之相連的血管是_________。(3)腎小囊的一端包裹著( )___________,另一端連著腎小管。腎小管細長而曲折,最終匯集成_______________。3、尿液的形成過程:P29尿液形成第一步 尿液形成第二步哪些物質通過腎小球的濾過到了腎小囊中?哪些沒有濾過? 哪些物質被腎小管重吸收?哪些沒有被重吸收?(二)課堂探究1、腎小球有怎樣的特點有利于進行濾過?腎小管有哪些特點有利于重吸收?2、無機鹽、尿素等代謝廢物從人體排出體外的過程稱之為排泄;食物殘渣是以糞便的形式經由消化系統排出體外,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______。絕大部分的水、無機鹽、尿素等則以尿的形式通過____________系統排出一部分水和少量的無機鹽、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__________________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氣體的形式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統排出鞏固練習:(1)下列各物質不屬于人體代謝終產物的是 ( )A、水 B、尿素 C、二氧化碳 D、糞便(2)人體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 ) A、膀胱 B、輸尿管 C、腎 D、尿道(3)腎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 ( ) A、腎小囊 B、腎小管 C、腎小球 D、腎單位(4)腎單位形成的尿液,排到體外的途徑依次是 ( )① 膀胱 ② 輸尿管 ③ 腎臟 ④ 尿道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④①C、 ③②①④ D、 ④③②①(5)下列關于腎小球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腎小球是個血管球B. 腎小球有濾過作用C. 腎小球由毛細血管互相纏繞而成D. 腎小球被腎小管纏繞★(6)出入腎小球的血管 ( )A、均為動脈 B 、入球為小動脈,出球為小靜脈C、均為靜脈 D、入球為小靜脈,出球為小動脈★(7)急性腎炎患者尿中出現血細胞和蛋白質時,其病變部位發生在 ( )A、腎小球 B、腎小管 C、腎小囊 D、收集管★(8)腎小球能濾過,但腎小管不能吸收的是 ( )A、葡萄糖 B、水 C、尿素 D、無機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