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教學設計一、設計思路:《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是初中生物學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知識點多。在現實生活中,同學們對心臟的結構及功能應知之甚少,有部分同學通過看科普片有所了解。心臟不停,生命不止,教師充分利用模型、圖片、動畫等輔助手段向學生展現心臟的結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學生認真觀察思考、討論總結心臟結構規律,以分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主動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自主構建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等有關知識。本節課設計的總體思路:資料分析以導入新課;合作探究,構建新知;練習鞏固,歸納總結。通過學習,讓學生感悟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性,認同體育鍛煉對心臟產的積極意義。二、教材分析及處理: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是生物學七年級下冊中較重要內容。它是初一年級學生在學習了人體所需要的營養、人體消化系統和人體呼吸系統后進行的行,使營養物質的吸收運輸及肺泡內氣體交換等知識有了完整性與連貫性,因此,本節內容的教學有重要的意義。本節內容主要以觀察、討論交流為主,采用“提問—觀察—討論—歸納”的教學模式。使生樂學、會學、勤學,引導學生,一環扣一環,通過探究概括總結出新知識。通過自學與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鍛煉學生觀察和自我學習的能力。因此,我確定本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1) 知識目標:1、說出心臟的位置和形態;2、描述心的結構和功能; 3、描述心臟的工作過程。 (2) 能力目標:1、進一步培養、提高學生觀察、實驗等探究能力; 2、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進一步強化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2、通過有關內容的學習,說明體育鍛煉對心臟的有利影響,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心臟潛力,強體質。 (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人體心臟結構和與其相連的血管共同構成血液流動的道,心臟是促使血液在這個管道中流動的重要動力器官。掌握這部分知識為下一節血液循環定了基礎。因此,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的血管和功能是本節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血液在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即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這是由于臟內具有瓣膜,心臟瓣膜只能朝一個方向開啟,從而控制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而且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系較抽象和復雜。是學生較難理和掌握的,因此為本節課的難點。三、教法與學法: 配合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啟、察、對比和綜合的方法,采用問題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利用電腦多媒體教學,實圖、文相統一,真實、形象、生動地展示心臟結構及工作方式,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將復雜的題簡單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獲得生動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問題發引導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一年級學生好表現、易興奮,但抽象思維和想象力還有待于加強,因此,在教學中要進行直觀學,利用多媒體動畫效果,讓學生充分感知。首先,指導學生觀察心臟模型、圖片、心臟工作的動畫,培養觀察能力。其次,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發現并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系,總結心臟結構規律,形成結構與功能的統一的觀點。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繪制心臟結構簡圖,標注各部分結構名稱。四、教學程序1、新課導入: 復習:什么是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由此可見,血液在心臟和血管所組成的管道中運行的方向如何?(心臟→動脈→毛細血管→靜脈→回到心臟),那血液的流動動力從何而來呢?(生:心臟)對,心在血液循環過程中就相當于汽車的發動機或抽水機的泵,保證了血液能夠在人體內不停地循流動,那么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是怎樣的呢?它是如何工作的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三《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新課教學: (一)心臟的內部結構 (1)學生活動:要求生把右手放在左胸,感受自己心臟搏動。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人內臟圖,觀察心臟的形態,結合教材,初步了解心臟的位置、大小,思考心臟的主要組織是什么? (2)小組觀察:對照教材,利用模型識別心臟的結構。教師提出活動要求:先識別心臟左右,再觀察結構,然后讓學生來演示并講解心臟各部結構。(3)展示與分享:學生上臺結合模型演示心臟結構。(4)交流討論:①你是如何判斷心臟左右的?②你能說說心室壁厚于心房,左心室壁厚于右心室壁的原因嗎?③心臟左、右側的血液方向分別是怎樣的,為什么會朝這個方向流?④你看出心臟結構及其相連通的血管有什么規律嗎?(心臟分四腔,上房下室;心室連動脈,心房連靜脈。) (5)知識再現:教師出示多媒體課件,示心臟解剖圖,讓學生一一說出心臟的各部位的結構名稱。多媒體演示心臟剖面瓣膜的工作圖,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二)心臟工作過程: 生命不息,心跳不止。心臟真的永不休息嗎?教師出示心臟工作的動態課件,引導學生觀察心臟的跳動規律,了解了心臟的工作過程。同時學生也意到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對心臟的好處。接著,教師出示心臟每分鐘所跳動心房、心室收縮、舒張所需的時間圖解,讓懂得心臟不倦地動的原因。 (三)總結與提高: 教師帶領學生畫心臟結構簡圖,加強對心臟結構的認識。本節課遵循學生的認知律,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引發認知結構的重組,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科學探究,構建生物學概念,領悟科學探究方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成為自我構建、自我生成的過程。 (四)板書設計: 板書對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這種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了知識點之間聯系。簡潔明快,體現了板書設計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與藝術性。心臟1、心臟的位置2、心臟的結構:心臟上房下室分四腔,心房連靜脈,心室連動脈3、心臟的工作方式(五)課堂練習(六)教學反思: 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教師應當努力將新課程教育的理念,體現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作用的有效性體現在是否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本節課的成功處在于:積極分設情景,多種形式認識心臟結構,課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