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學情分析:學生已初步了解地球上多種多樣的生物是生物進化的結果,也是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在七年級上冊,學生已經學習了生物的生活環境——生物圈和棲息地,初步認識到生物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環境。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能以酸雨或廢電池的危害為例,說明環境污染對生物的不良影響。2、能設計并完成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探究。3、能明白實驗安排對照組和重復組的必要性。(二)、能力目標:1、能通過完成探究實驗的設計和實驗過程,養成科學設計實驗的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3、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培養學生統計分析能力。(三)、情感目標:1、認同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提高環保意識。2、通過完成探究實驗,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不斷探求新知識的精神和合作精神。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通過酸雨和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充分認識到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危害。2、通過設計兩個探究實驗的方案,進一步提高探究的能力。難點:設計兩個探究實驗的方案,進一步提高探究的能力。教學過程:任務1:了解酸雨對生物的影響。【基礎知識梳理】酸雨:酸雨的形成——具有較強酸性的雨水,叫做酸雨(acid rain)。雨水是否具有較強的酸性,可以用酸堿度(pH)來表示。任何溶液都有一定的pH, 其范圍在0~14之間。pH等于7的溶液呈中性,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正常雨水的pH約為5.6,酸雨的pH則小于5.6。酸雨主要是人為地向大氣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質造成的。我國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燒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種機動車排放的尾氣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近年來,我國一些地區已經成為酸雨多發區,酸雨污染的范圍和程度已經引起人們的密切關注。酸雨的危害——酸雨會使存在于土壤、巖石中的金屬元素溶解,流入河川或湖泊,使得魚類大量死亡,并使水生植物及引水灌溉的農作物,累積有毒金屬,將會經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影響人類的健康。酸雨會影響農林作物葉部的新陳代謝,同時土壤中的金屬元素因被酸雨溶出,造成礦物質大量流失,植物無法獲得充足的養分,而枯萎、死亡。湖泊酸化后,可能使生態系改變,甚至湖中生物死亡,生態機能因而無法進行,最后變成死湖。任務2:了解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廢電池:一節一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價值;一粒紐扣電池可使600噸水無法飲用,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對自然環境威脅最大的五種物質,電池里就包含了三種:汞、鉛、鎘。若將廢舊電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滲出的汞及重金屬物質就會滲透土壤、污染地下水,進而進入魚類、農作物中,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間接威脅到人類的健康。如何及時安全地處理廢電池的問題,已日益突出地擺在人們面前。 人體一旦吸收這些重金屬以后,會出現哪些病癥呢?據有關專家介紹,汞是一種毒性很強的重金屬,對人體中樞神經的破壞力很大,本世紀五十年代發生在日本的震驚中外的水俁病就是由于汞污染造成的。目前我國生產的含汞堿性干電池的汞含量達1-5%,中性干電池的汞含量為0.025%,我國電池生產消耗的汞每年就達幾十噸之多。鎘在人體內極易引起慢性中毒,主要病癥是肺氣腫、骨質軟化、貧血,很可能使人體癱瘓。而鉛進入人體后最難排泄,它干擾腎功能、生殖功能。任務3:了解溫室效應和臭氧層對生物的影響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于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就是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層厚厚的玻璃,使地球變成了一個大暖房。據估計,如果沒有大氣,地表平均溫度就會下降到-23℃,而實際地表平均溫度為15℃,這就是說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38℃。臭氧層破壞:南極臭氧洞一經發現,立即引起了科學界及整個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科學家需要對這一問題的許多現象和特征進行探索,如臭氧洞為什么發生在南極地區?為什么臭氧損耗的規模如此之大?為什么每年的南極臭氧洞發生在春季? 對于這些涉及臭氧損耗的地域性、季節性及其規模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是自南極臭氧洞被發現之后的科學熱點。最初對南極臭氧洞的出現有過三種不同的解釋,一種認為,南極臭氧洞的發生是因為對流層的低臭氧濃度的空氣傳輸到達平流層,稀釋了平流層臭氧的濃度;第二種解釋認為,南極臭氧洞是由于宇宙射線的作用在高空生成氮氧化物的結果;此外,美國科學家莫里納(Molina) 和羅蘭德(Rowland) 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質是造成南極臭氧洞的元兇,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俗稱氟里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龍(Halons)。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否定了前兩種觀點,而證實氯和溴在平流層通過催化化學過程破壞臭氧是造成南極臭氧洞的根本原因。【能力提升】1、一般來說,酸雨的pH會__________5.6(填:大于、等于或者小于),模擬酸雨對生物的影響這個實驗中,要求“模擬酸雨”的pH控制在4,說明“模擬酸雨”的酸性__________。這樣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的地方生態環境很好,沒有產生酸雨的條件,但是,環保部門卻監測到有時有酸雨出現。你能說說這是怎么回事嗎?3、小丁做“酸雨對生物的影響”探究實驗過程如下:要研究的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假設:酸雨對生物有影響。制定方案:(1)在一個花盆里播5粒大豆,等它們長成幼苗后做實驗。(2)向食醋中加清水,做成“模擬酸雨”,用pH試紙測定它的pH4左右。(3)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噴灑“模擬酸雨”,每天一次,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實驗結果:花盆中大豆幼苗都死亡了。實驗結論:酸雨對生物有影響。小丁“要研究的問題”是什么?請你補上。實驗這樣做對不對?若不對,請指出錯誤的地方。4、做“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探究實驗時,如果不小心皮膚被廢電池內容物濺到了,應該立即__________,實驗結束后,還必須用肥皂__________。在做“酸雨對生物的影響”模擬探究時,要注意不要讓模擬酸雨濺到__________上。從這里可以看出,做實驗要注意__________問題。5、下面是日常生活中見到的事例,請你對其中會污染環境的例子提出改正措施。事 例 改正措施(1)隨地吐痰、吐口香糖(2)生活污水和人糞尿直接由下水道排入江河流走(3)稻、麥收割后,秸稈就地焚燒(4)購買食品用一次性塑料袋(5)把生活垃圾集中埋在一塊地里參考答案:1、小于 大(或:更強) 讓實驗現象更明顯2、外地的酸雨隨氣流飄到該地方。答案:要研究的問題:酸雨對生物有沒有影響實驗。這樣做不對。錯誤在于:①實驗幼苗的數目太少,沒有重復的實驗組;②沒有進行對比實驗。4、用清水清洗 洗手 眼睛和皮膚 安全5、(1)把痰、口香糖吐在紙巾里,放入垃圾箱或集中處理。 (2)應當把生活污水和人糞尿經過處理后再排放。 (3)把秸稈再利用,如作堆肥,作食用菌的培養材料等(或:切碎埋入地里作肥料)。 (4)改用其他材料做的、能夠多次使用的購物袋。 (5)把垃圾分類,盡量回收利用。教學反思:這節課既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參與生物學學習的意愿的檢驗。從實踐看,部分同學不愿意思考,遇到問題不愿意努力解決。如何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是我們應該很好的研究的課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