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1.1傳染病及其預防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說出傳染病的病因、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2.列舉常見的寄生蟲病、細菌性傳染病和病毒性傳染病。【過程與方法】嘗試通過體驗人類對抗SARS疫情的歷程,綜合運用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的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1.形成冷靜面對傳染病的科學態度。2.認同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必要性。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說出傳染病的病因、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教學難點】1. 說出傳染病的病因、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2.形成冷靜面對傳染病的科學態度。課前準備課件等。教學過程情境導入1.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到處都有細菌、病毒,可為什么平時我們都能夠健康的生活呢?同時展示學生春游時的照片。2.過渡:怎樣才能保持健康呢?今天我們先從身體健康這方面入手,學習有關傳染病的知識。講授新課一、什么是傳染病1.讓學生填寫本節“想一想,議一議”的表格。學生填寫表格,并將自己患過的其他疾病補充在表格后。2.提問:這些疾病的病因分別是什么?為什么有的疾病能夠傳染?學生分小組討論問題,準確說出多種疾病的病因,但對結膜炎、普通感冒、肺炎和痢疾的病原體有爭議,部分學生認為齲齒是食物腐蝕導致的。教師對學生的爭辯進行解釋,說明有些疾病癥狀相似但病因有多種類型。例如:結膜炎既有病毒性的也有細菌性的。簡單解釋齲齒的成因。3.引導學生總結傳染病的概念,教師指導并展示其概念。學生思考后說出: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夠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疾病叫做傳染病。4.以狂犬病為例,說明有的傳染病可在人與動物之間傳播,對學生的表述進行補充,并提問:你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學生傾聽,并提出疑問:齲齒是由細菌導致的,為什么不是傳染病?5.作簡單解釋:由病原體導致的疾病都是傳染病,但有些傳染病的傳染性不強,或者造成的危害不嚴重,習慣上就不強調它們是傳染病。6.提問:病原體有哪些類型?展示多種病原體的圖片(結核桿菌、HIV、蛔蟲、冠狀病毒、肺炎雙球菌、炭疽桿菌、流感病毒、乙肝病毒、H5N1、H7N9、瘧原蟲等),并引導學生歸類。分類: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等。二、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1.過渡:傳染病是怎樣進行傳播的呢?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3頁資料1。2.引導學生歸納傳染病的流行的基本環節三個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唾液、飛沫)、易感人群。3.請學生閱讀教材,標記重點內容即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并分析上述概念。學生標記、認識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的概念。4.展示教材第74頁圖8-2的下面三幅圖,介紹這三幅圖代表的三種傳染病:H5N1型禽流感、西尼羅熱、手足口病。學生進一步明確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的概念。5.請學生閱讀第74頁資料2。展示甲肝的資料,包括疾病介紹、傳播過程等。學生閱讀并分析資料。三、傳染病的預防措施1.提問:研究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是為了有效預防傳染病,回憶一下,在甲流流行期間,政府和群眾都采取了哪些預防措施呢?學生思考后說出隔離患者,戴口罩,居室經常通風,公共設施消毒,勤洗手,接種疫苗,勤鍛煉,多喝水,保持充足睡眠等措施。2.認可學生的回答,強調多喝水、保持充足睡眠和勤鍛煉等措施易被忽視,但這些措施能增強免疫力,是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措施。繼續追問:這些措施為什么有效?它們分別是針對甲流流行的哪個環節呢?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說出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可以分為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三個方面。3.請學生閱讀教材,并分組討論教材圖8-3中的六種措施分別屬于哪類預防措施。學生閱讀“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分組討論并交流。請學生代表發言,教師點評。4.展示學生校內生活方式(健康或不健康的)的照片。分析照片,說出其中不健康的方式及改正措施。5.展示汶川大地震和雅安地震中預防傳染病的照片。分析資料,準確說出針對各種傳染病,人們采取的預防措施。6.提問:是不是所有的傳染病都要采取綜合措施來預防呢?展示:蛔蟲等消化道傳染病,淋病等性傳播的資料和預防重點。學生觀察圖文資料,認識到不同傳染病的預防重點和方法不同。板書設計第一節 傳染病及其預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