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四課 小平,您好【課標】知道我國的基本國情。 3.2.5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活動建議:搜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反映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資料,討論變化的原因,感受中國共產黨是我們事業發展的領導核心。【學情分析】1、經過九年級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知道我國現階段基本國情;學生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已了解;知道了黨的基本路線的相關內容知識。這為復習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儲備。2、由于本課需要記憶的內容較多,距離學生生活較遠,仍有一部分學生對本課知識不能夠準確掌握。3、本課時復習的內容,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結合材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提升。【復習目標】1、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改革開放30年來身邊的巨大變化;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真情實感;增強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信心和決心。2、能力方面:學習搜集資料、并能通過分析資料、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知識方面: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知道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掌握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及其各自的地位意義。【知識網絡】【考點聚焦】1.簡述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取得的成就。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2.簡要說明取得以上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①堅持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②堅持改革開放。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④堅持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⑤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⑥堅持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等等3.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的基本國情。4.為什么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我國現階段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發展還不平衡,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2)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需要一個過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5.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1)基本內容: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2)核心內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3)重要意義: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是社會主義制度經受嚴峻考驗、顯示出強大生命力的最可靠保證。6.為什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1)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2)只有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把發展社會生產力擺在首位,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才能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為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提高國際地位,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貢獻。7.四項基本原則的意義。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8.為什么堅持改革開放? (1)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強國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歷史性決策。 (2)改革開放,是新時期中國最鮮明的特點,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它將進一步破除我們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增添新的活力。(3)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封閉就會落后,開放才能發展。對外開放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必不可少的條件,是我國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真題再現】例 1、(2012年濟寧市)2012年2月4日,溫家寶總理在廣東考察時重提鄧小平20年前南方談話,“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并強調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依然是改革開放。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 ) ①改革開放是我國現階段的中心工作②改革完善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制度,給我國社會注入了生機和活力③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④改革開放能使我國迅速趕超發達國家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③④ 解析: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但不是我國現階段的中心工作。我國現階段的中心工作是經濟建設為中心。①④認識錯誤。答案:B例 2、(2011年巴彥淖爾市)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1.2%。2010年中國GDP達到397 983億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50年增長69.9%。“十一五”時期,中國經濟總量不斷邁上新臺階,相繼超過德國、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聽到這一消息,九一班同學展開熱烈討論:小明說:“哇,真爽快!我們國家的GDP這么高,我國已經躋身于世界發達國家行列啦!”小紅說:“你知道嗎?日本的人均GDP仍是中國的10倍,我國人均GDP”在世界排名百位之后,至今還有4000多萬人沒有脫貧,我國仍是不發達國家。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據說明了什么?十一五時期我國取得的輝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小明和小紅誰的說法正確?為什么?解析: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盡管我國的經濟總量很高,位居世界前列,仍改變不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事實。我們既要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要看到我國現在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比較低,地區發展不平衡,不能驕傲自滿。參考答案: (1)我國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①堅持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②堅持改革開放。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④堅持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⑤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⑥堅持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等等(2)小紅的說法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現階段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發展還不平衡,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需要一個過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課堂演練】一、選擇題(下列每小題中的4個選項中,只有1個是正確的,把正確選項前面的字母填入題后括號內。)1.截至2007年底,我國外匯儲備接近1.53萬億美元;2008年8月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行;2009年10月29日,我國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天河一號”在湖南長沙亮相……對此,下列選項理解正確的是 ( )①說明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②我國已基本實現現代化?、畚覈呀洺搅松鐣髁x初級階段 ④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我國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①②③2.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下列對于我國這一基本國情認識正確的有 ( )①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已得到充分顯示 ②我國經濟以非公有制為主體 ③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 ④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素質不高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④3.30多年來,我們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群眾的幸福線。其核心內容是 ( )A.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B.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C.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D.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4.30多年來,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之所以得到全體人民的擁護,我國之所以經得起國際國內各種風浪的考驗,歸根到底在于我們( )A.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B.堅持四項基本原則C.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D.堅持改革開放5.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之一。四項基本原則是( )①我國的立國之本 ②我們黨和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 ③我們黨和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④我們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6.胡錦濤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08年會上強調:中國過去30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中國未來的發展,也必須靠改革開放。這說明改革開放是 ( )A.一切工作的中心 B.我國的基本國策C.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 D.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7.2001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只有5096.5億美元,2005年則達到14221.2億美元,相當于2001年的2.8倍。2006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達到創紀錄的1.76萬億美元,增長24%。2009年我國進出口總額接近2.2萬億美元。由此看來( )①積極發展對外貿易是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谖覈衍S居世界經濟強國的行列 ③我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對外貿易發展迅速 ④對外開放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實現現代化的必要條件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8.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因為 ( )①對外開放是我國的興國之要 ②對外開放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③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封閉就會落后,開放才能發展 ④只要實行對外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9、2010年我國GDP達到58791億美元,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但人均GDP僅為日本的1/10。2009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是3650美元,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1.8%,居世界第125位。這說明我國 ( )A.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強國B.經濟發展速度緩慢C.人民的溫飽問題還為解決D.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0、當代中國最基本國情是( )A、人民素質還不夠高B、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C、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多D、中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二、非選擇題11.觀察漫畫,回答問題:(1)漫畫《我家四代》的生活變遷表明了什么?(2)“我家四代”的生活發生如此巨大的變遷,是因為黨和政府堅持了哪一項中心工作?說說你對這一工作的認識。 請結合漫畫所體現的生活變遷,談談你對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這一論斷的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