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一、教學目標1、根據蝗蟲、家蠶的生活史,了解常見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2、通過不完全變態發育昆蟲和完全變態發育昆蟲的特點,培養學生找出不同事物相似點和不同點的比較能力。3、通過“蝗蟲防治”的問題,培養學生將概念應用于問題情景的抽象思維能力。4、認識動物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危害,養成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重、難點:變態發育的概念;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的區別。二、教學方法:1、方法: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2、教法指導:創設情境、發現問題,啟發引導 ,合作探究。三、教學過程:(一)問題導入人的發育起點是什么?受精過程在什么部位完成?學生回答討論“有沒有哪些生物跟人的生殖發育非常相似?”(二)新課探究:1、出示蝗蟲、蟋蟀、豆娘、椿象等的照片,指出昆蟲有一個巨大的家族,他們的生殖、發育方式多種多樣。2、出示家蠶的圖片并讓飼養過家蠶的同學介紹養蠶的過程。播放家蠶的生長和發育視頻、重點觀察家蠶的發育史部分,并回答問題。(1)家蠶的個體發育要經過哪幾個時期?(2)家蠶的幼蟲和成蟲相比,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的區別大嗎?有哪些區別?通過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得出變態發育的概念。3、學生觀看蝗蟲生殖和發育的錄像,出示問題:(1)蝗蟲的幼蟲和成蟲有哪些差異?(2)蝗蟲的生長和發育經過了哪幾個時期?學生根據教材的內容、蝗蟲生活史標本、錄像討論展示這兩個問題。4、出示問題“你還學了哪些知識?說出來大家交流一下?!?br/>學生在發言中逐漸建立起來對這部分知識的認識:變態 → 類似蝗蟲的不完全變態→ 不完全變態的特點設計意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認知結構的形成依賴于學習主體和外部環境之間的不斷相互作用”,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我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學習新知識,通過形象、直觀的錄像材料、標本使學生獲得觀察的經驗,兩者共同作用于學生這一學習主體,促使學生形成知識。但這還不夠,我又出示“你還學了哪些知識?說出來大家交流一下?!蓖ㄟ^學生的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外部環境(其他學生的觀點)和自己的想法互動,形成的知識更加完善、準確。5、教師出示蝗蟲和家蠶的比較圖,學生討論兩者的區別。理解完全變態的昆蟲的發育過程主要有“蛹”的發育階段,而且幼蟲和成蟲之間有很大差異。設計意圖:從不同的事物中找到共同點和不同點的比較思維方法屬于抽象思維方法。在這里,學生通過比較對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有了清晰的認識,在學生自主分析的過程中,對比的抽象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6、學生觀看《蝗蟲的危害》的錄像、蝗災的歷史資料。思考討論:蝗蟲防治工作中經常提到“不起飛、不成災”,防治的重點是三齡前的幼蟲,根據你所學的知識,想一想這種說法的道理。設計意圖:應用概念也是抽象思維能力,學生能不能將概念應用于問題情景中,反映了學生思維能力的高低。學生在積極的思考和討論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設置這個環節,也是讓學生認識到,有害動物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動物學的科學知識正確應用到實踐中,產生的巨大的作用,因此,這個環節的的設計,正是充分落實課程標準中關于“STS”教育的理念。7、教師給學生推薦〈滅蝗專頁〉是考慮了學生對蝗蟲的知識比較感興趣,希望學生能關注蝗蟲這一問題的社會性。8、出示蠶絲織品的照片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四、課堂小結:讓學生總結本節課學到的主要內容,教師補充。五、達標測評六、板書設計19.2動物的生殖和發育第一課時:昆蟲的生殖和發育變態發育:昆蟲在從幼蟲到成蟲的發育過程中,幼蟲的形態、生理、習性等發生一系列顯著變化,稱變態發育。不完全變態:受精卵——若蟲——成蟲完全變態:受精卵——幼蟲——蛹——成蟲教學反思:通過本節課的公開教學,出色的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中充分展示教師和學生的風采。在評課議課交流過程中,發現自己有不足之處。以下是我的幾點教學反思:一、教案的設置:教學過程有些繁瑣,可以修改為三個流程:(一)回顧舊識,引入新課;(二)新課探究:1、出示各種昆蟲的圖片,展示昆蟲的多樣性;2、出示家蠶的圖片,問題,利用視頻媒介讓學生觀看、思考、討論。從而引導學生歸納出“變態發育”的生物學概念;3、出示蝗蟲的圖片,問題,利用視頻媒介讓學生觀看、思考、討論。從而引導學生歸納出蝗蟲與蠶發育的異同點。進而引導學生歸納“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概念、區別聯系。4、總結出昆蟲生殖發育的特點。(三)學以致用,聯系生活實際(四)課堂總結二、教學過程中的聲音應更響亮些,今后要在語質上提升自己。三、生物學概念不但要講,更要深入,特別是完全變態發育與不完全變態發育的區別于聯系上要更深入。四、板書上要工整,今后在板書多下功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