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一、課標要求:
1、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
二、教學目標:
1、觀察圖描述泌尿系統的組成器官和各個器官的功能。
2、概述腎單位的基本結構及功能。
3、概述尿液的形成過程和排出。
4、比較血漿、原尿、尿液的成分。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尿液的形成過程。
2、難點: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四、教材內容與學生起始能力分析:
學生對尿的形成和排出這一生理現象雖熟悉,但對于尿是怎樣在腎臟中形成還不清楚。同時七年級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好奇心強,求知欲高,教師可根據這些,在課堂上主要通過觀察、思考和資料分析,注重多從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了解泌尿系統的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過程,并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適應的基本觀點。本節中腎單位的是很微觀的結構,學生理解有困難,教師可通過觀看視頻,讓學生比較血漿、腎小囊中液體以及尿液成分,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形式,推測腎小球、腎小管、腎小囊壁的作用,從而解決尿是如何形成的這一教學難點。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 從教師的角度(異地教學,緊張,排尿次數多)引入,排尿是我們很熟悉的一件事,那么尿液在人體是怎么形成的呢?我們為什么排尿呢? 專心聽課,產生好奇 創設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
泌尿系統的組成和尿的排出 布置任務:1、觀察出示圖讓學生觀察并完成《學評》;2、讓學生上講臺來在圖中指出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功能;3、播放視頻《泌尿系統的組成和尿的排出》,加深學生的印象。 學生觀察課本P73圖4-43泌尿系統的組成系統圖,完成《學評》P40(二)泌尿系統的組成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腎單位的結構 1、出示腎臟和腎單位的結構圖讓學生觀察并找出腎單位的各個結構,并觀察他們的關系特點。2、讓學生上講臺來在圖中指出腎單位的各個結構。3、播放視頻《認識腎單位》,加強學生的認識。 觀察腎單位的各個結構,了解腎單位的基本組成 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
尿液的形成過程 1、展示尿液形成動畫,指導學生觀察2、引導學生根據動畫圖進行小組討論 P74資料分析,完成《學評》(三)2.資料分析;3、在講到討論題的2和3時分別播放動畫與視頻,讓學生更好理解腎小球與腎小管的作用;4、引導學生推測尿的形成過程,讓學生上講臺來指著圖介紹尿液的形成過程。5、播放動畫讓學生鞏固。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并推薦代表講述尿的形成過程 合作式學習
討論式學習提高學生膽量
鞏固拓展 如果你是一個醫生,當檢驗某病人的尿液時發現了較多的紅細胞,如果是腎有疾病,請分析可能是腎的哪個部位出現了病癥?(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常見問題) 學生思考并回答 增強遷移運用
總結提高學習自信心
調動學習積極性
六、板書設計: 腎小球(過濾作用)
腎臟(形成尿液)→腎單位
泌尿系統 輸尿管(輸送尿液) 腎小囊
膀胱(儲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腎小管(重吸收作用)
尿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