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3.2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一、教材內容分析本節是第五章生態系統第3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內容,首先需要教師闡明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接著,講解生態系統失去穩定性的原因,包括自然的和人為的,其重點是人為因素,即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通過若干學生較為熟悉的例子(如上海春節垃圾的具體數量、蘇州河今昔比較、羊絨衫風行等),感受人類自身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從而樹立“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的環保意識,更為自覺地關注并參與身邊的環境建設與保護。二、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認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2.知道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圖片比較觀察,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2.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激發保護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責任感三、教學重點與難點1.教學重點: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2.教學難點: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有效措施四、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導入 播放視頻《上海兩位退休老夫妻喂養流浪貓》 贊同還是反對這樣的做法?說出自己的理由新課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自凈能力(少量的污染物)二、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三、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 1、呈現一個成熟、穩定的生態系統,選取2條食物鏈植物鼠貓植物鼠蛇2、問:一個成熟穩定的生態系統有哪些特點?呈現貓和鼠數量的折現圖(不是同步、有滯后)若貓(某個營養級)突然短期內大量消失,預測其他生物數量如何變化?師:生態系統通過自我調節能力重新達到一個新的穩定。若蛇短期內大量增多呢? 師: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沒有其他營養級補充)比較森林、草原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的強弱1、播放視頻:世博成都館活水源(人工模擬濕地生態系統)2、如果多量的污染物侵入生態系統后又會怎樣呢?1、自然因素:雪災 地震 海嘯 泥石流 旱災 臺風……2、人為因素:溫室效應 酸雨 土地荒漠化 大氣污染 森林銳減 水污染 沙塵暴 核輻射……1、大規模地改變自然生態系統2、超量取用生態系統中的各種資源3、向生態系統大量輸入人類活動產生的產品和廢物…… 種類數量相對穩定、動態平衡分析兩者數量變化生物種類的多少(生物種類多,有新的營養級補償,物質循環、能量流動找到新的途徑)請學生舉例:蘇州河:人類無節制地輸入污染物崇明東灘濕地生態系統水葫蘆(南美洲):外來物種入侵過量地取用資源:開采石油“替罪的山羊”小結 1、同學們的舉例中我們發現了人類的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為此,我們又可以做些什么呢?2、重新回到導入,從生態系統穩定性角度看流浪貓喂養的現象。PAGE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