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2年中考終極攻略04:世界現代史“逢十”周年-熱點搶分寶典 學案(熱點追蹤+熱點解讀+模擬演練)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2年中考終極攻略04:世界現代史“逢十”周年-熱點搶分寶典 學案(熱點追蹤+熱點解讀+模擬演練)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攻略04:2022年世界現代史“逢十”周年熱點預測+模擬演練
(
本專輯整理了2022年常考熱點、周年熱點和時政熱點,對2022年中考進行全面預測,讓學生全面回顧考點、熱點,精選2022年全國各地最新模擬試題,針對熱點演練,助力中考,奪取高分!!
)
時間 周年數 事件經過 意義或相關事件
1882年 140 三國同盟成立 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922年 100 《九國公約》 中國恢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蘇聯成立 推動蘇聯社會主義建設
墨索里尼上臺 法西斯政權在意大利建立起來
1932年 90 羅斯福贏得美國總統大選 為實施新政提供前提
90 納粹黨在德國國會選舉中成為第一大黨 加速了希特勒上臺和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1942年 80 《聯合國家宣言》簽署 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
80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1952年 70 埃及納賽爾革命 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推翻英國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埃及共和國成立
1962年 60 阿爾及利亞獨立 推翻法國殖民統治
2002年 20 歐元誕生 推動歐洲一體化,推動世界格局多極化。
知識點一:三國同盟成立140周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7—1918.11)
一、根本原因:在兩次工業革命推動下,歐洲主要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二、兩大軍事集團:
1882年組成的三國同盟(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和20世紀初建立的三國協約(英、法、俄)。
三、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巴爾干半島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
四、交戰雙方: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意大利戰時加入協約國集團)
五、進程:①戰爭主要在歐洲戰場;
②歐洲戰場分東線、西線、南線三條戰線;
③后來,戰爭逐漸擴大到非洲、亞洲、等地;
④凡爾登戰役有“絞肉機”“屠場”之稱;
⑤美國在1917年加入協約國作戰;
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六、結束:1918年11月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七、性質:是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帝國主
義戰爭。
八、影響:①規模空前,先后有30多個國家和15億人口卷入戰爭。
②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
③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
④大戰還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知識點二:《九國公約》、蘇聯成立、墨索里尼上臺100周年。
華盛頓會議
1.時間地點:1921—1922年,華盛頓。
2.與會國家:9個。
3.操縱國:美、英、日。
4.原因:帝國主義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美日矛盾尤為激烈。
5.目的:遏制日本的擴張,調整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
6.結果:①《九國公約》簽訂。宣稱尊重中國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建
立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的原則。列強對中國提
出的取消 治外法權 、關稅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義要求,都予
以拒絕。(內容)
②《九國公約》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的目的,使
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
支配中國的局面。
7.影響:①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
②它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的關系,
最終這兩個會議的基礎之上,戰后國際新秩序得以重建——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蘇聯的社會主義道路建設
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1921年)
1.內容:①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
②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允許出租土地,納稅后的剩余產品農民可以自由買賣,實行自由貿易;
③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
2.作用(意義):新經濟策從蘇俄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二、蘇聯的工業化:
1.開始時間:1926年。
2.過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
3.成果: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強大的工業國。
4.評價: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一方面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被固定下來,致使蘇聯經濟體制日益僵化。
三、農業集體化:
1.開始時間:20世紀30年代。
2. 過程:蘇聯開展了消滅富農運動,同時,政府也從多方面支持集體農莊的建設,加快組建拖拉機站,為集體農莊提供機械服務,,監督集體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
四、蘇聯模式:
1.形成時間:1936年。
2.形成標志:新憲法的頒布。
3.特征: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4.評價: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為日后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贏得巨大的國際聲譽。但蘇聯模式的弊端也使蘇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對外擴張
1.建立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初期,意大利經濟衰退,政治混亂,工農運動高漲,中央政府幾乎癱瘓。
2.建立時間: 1922 年。
3.對外擴張:1936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亞。
俄國政府的更迭與建設措施
知識點三:羅斯福贏得美國總統大選90周年。
羅斯福新政
一、經濟大危機(1929—1933)
1.背景:1924—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相對穩定和“繁榮”。
2.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使生產盲目化。
3.開始:1929年美國。
4.特點:①波及范圍特別廣,波及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②持續時間特別長,從1929-1933年;
③破壞性特別大,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產量下降了40%以
上,貿易額減少了2/3。
5.影響:大量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失業人數激增。
二、羅斯福新政(1933年)
1.目的和手段: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手段)以消除經濟危機(直接目的);
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根本目的)。
2.特點:(新)國家干預經濟。
3.主要措施(內容):
①整頓警容體系:通過《緊急銀行法案》,整頓銀行,恢復信用、
②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國家工業復興法》,建立公平競爭法規,協調各個工業企業部門的活動;規定雇員又組織起來進行談判的權利,確定最低工資和工時;通過《全國
勞動關系法》,在一定范圍內維護工人合法權益。
③調整農業政策:通過《農業調整法》,對全國農業生產和銷售進行調節,限制產量,保護農產品價格。
④ 推行“以工代賑”: 通過投資興建大量公共設施,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
⑤發展社會福利:通過《社會保障法》,建立社會福利體制、應急的
救濟機構,利用過剩物資救濟事業家庭。
4.影響:①美國經濟緩慢恢復過來,工業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②新政增強了政府的宏觀控制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
③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④但是,新政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局限性)。
美國歷史上著名總統
知識點四:《聯合國家宣言》簽署、斯大林格勒保衛戰80周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9—1945.8)
一、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開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戰場。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
1.開始:1939年 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宣戰。(二戰全面爆發)
2.擴大:①西線:德國先后滅掉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對英國實施轟炸。
②東線:1941年6月,進攻蘇聯。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德國不可戰勝的神話。
3.最大規模: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美、英對日宣戰。
4.轉折:
①組織:1942年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 《聯合國家宣言》 ,正式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聯盟。
②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1944年6月,美英盟軍在法國 諾曼底 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
③重要會議:A.雅爾塔會議:
目的:協調盟國行動,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
時間:1945年。
參加者: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
內容:決定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戰后德國由美、英、蘇等國實行分區占領;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蘇聯承諾在歐洲戰事結束后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
B.開羅會議: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會晤,發表《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所竊據的中國領土,例如中國東北、臺灣和澎湖列島等,必須歸還中國。
C.波茨坦會議:
時間:1945年7月。
參加國:美英蘇三國首腦。
內容:重申了雅爾塔會議關于處理德國的精神,發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
5.結束:①歐洲: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②亞洲: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
6.影響:①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和人口卷入
其中。
②二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通過戰爭稱霸
世界的野心,徹底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
史,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③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構建國際關系的重要文獻
知識點五:埃及納賽爾革命70周年、阿爾及利亞獨立60周年。
非洲(“非洲年”)
①1951年底,利比亞宣布獨立。
②1952年,埃及人民在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領導下,發動
起義,推翻了英國扶持的封建王朝。1953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國。
③1962年,阿爾及利亞人民推翻了法國的殖民統治,獲得了獨立。
④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
⑤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
四、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羅等人的領導下,于1959年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2.1999年底,巴拿馬人民從美國手中收回了運河區的全部主權。
世界歷史上的殖民侵略與反抗
知識點六:歐元誕生20周年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1.原因:歐盟、日本和中國和俄羅斯等一些國家或國家聯盟在國際和地
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2.表現:①歐盟成立后,歐洲的實力進一步增強,地位進一步提高,在
國際事務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日本也在積極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③中國通過 改革開放 ,經濟快速發展,國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④俄羅斯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致力于國家復興,力求在國際舞臺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⑤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總體實力在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不斷擴
大,成為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評卷人得分
一、選擇題
1.(2022·湖南邵陽·一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世界上形成的兩大軍事集團是( )
A.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B.三國同盟與三國軸心
C.三國協約與三國軸心 D.北約組織和華約組織
【答案】A
【解析】
【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帝國主義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形成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其中由英國、法國和俄國建立的是三國協約,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建立的是三國同盟。A項正確;法西斯三個軸心國指德國,日本,意大利,形成三國軸心是1939年。北約組織和華約組織是冷戰時期的兩大陣營。排除BCD項。故選A項。
2.(2022·黑龍江大慶·一模)19世紀后半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由德國、意大利和奧匈帝國組成的軍事集團是( )
A.三國同盟 B.三國協約 C.國際聯盟 D.軸心國
【答案】A
【解析】
【詳解】
依據所學,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矛盾重重,德國、意大利和奧匈帝國組成三國同盟集團,英國、法國和沙俄組成三國協約集團,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A項正確,排除B項;國際聯盟是一戰結束后成立的維護戰后國際秩序的國際組織,排除C項;軸心國是二戰中德國、意大利、日本組成的法西斯集團,排除D項。故選A項。
3.(2022·廣東·模擬預測)2021年9月,英美澳宣布將組建新戰略聯盟“AUKUS”,幫助澳大利亞組建核動力潛艇艦隊,引起國際社會特別是亞洲國家的高度關注和警惕。回首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同樣參與建立了一個軍事集團。這一軍事集團是( )
A.三國同盟 B.三國協約 C.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D.華沙條約組織
【答案】B
【解析】
【詳解】
三國協約是英、法、俄三國于1907年結成的軍事集團,B項正確;三國同盟是1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于1882年結成的軍事同盟,排除A項;1949年4月4日,美國為首的12國在華盛頓簽訂《北大西洋公約》,成立了軍事政治同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排除C項;1955年5月14日,蘇聯為首的8國在華沙簽訂《友好互助合作條約》,成立了軍事政治同盟──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排除D項。故選B項。
4.(2022·湖南懷化·模擬預測)如下圖描述的是三國同盟、三國協約形成時期漫畫圖,下面正確的組合選項為
A.三國同盟德意奧 三國協約英法俄
B.三國同盟德意俄 三國協約英法意
C.三國協約德意奧 三國同盟英法俄
D.三國協約俄德奧 三國同盟英法意
【答案】A
【解析】
【詳解】
根據題干可知,漫畫反映了帝國主義國家間錯綜復雜的矛盾,形成了德、奧、意組成的三國同盟和英、法、俄組成三國協約,A項正確;其他選項說法均與漫畫合史實不符,排除BCD項。故選A項。
5.(2022·江蘇揚州·一模)“1919年的這次國際會議把‘強權戰勝公理’和‘弱國無外交’表現得淋漓盡致。盡管中國也在戰勝國之列,但因為貧弱,依然改變不了原有的處境。”關于這次會議表述準確的有( )
A.維護了中國的主權領土完整
B.簽署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
C.簽訂了對德國《凡爾賽和約》
D.把德國在中國的特權轉讓給美國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信息”1919年”“強權戰勝公理”“弱國無外交”“中國”“戰勝國”“改變不了”,聯系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戰勝國召開巴黎和會,商討戰后世界秩序的問題及處理德國的問題,中國作為一戰戰勝國之一,仍被大國強權左右,不但未收回主權,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C項正確;巴黎和會中,把德國在中國的特權轉讓給日本,沒有維護中國主權,排除AD項;華盛頓會議簽署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排除B項。故選C項。
6.(2022·廣東·模擬預測)1922年,華盛頓會議通過《九國公約》規定:“不得因中國狀況,乘機營謀特別權利,而減少友邦人民之權利,并不得獎許有害友邦安全之舉動。”這一規定主要是由于( )
A.友邦要保護一戰戰勝國中國的獨立
B.美國想要在太平洋上的行動自由
C.友邦要聯手制止中國人民反帝斗爭
D.美國反對日本獨霸中國
【答案】D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不得因中國狀況,乘機營謀特別權利,而減少友邦人民之權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友邦人民”指的是帝國主義列強,條約要求各國在華權利均等,實際上使中國回到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打破了日本對中國獨占,即美國反對日本獨霸中國,D項正確;材料所述規定的主要目的是為維護帝國主義在華的利益,而不是為保護中國的獨立,排除A項;美國通過《九國公約》反對日本獨霸中國,從而維護帝國主義在華利益,而不是想要在太平洋上自由行動,排除B項;材料所述內容體現了美國反對日本獨霸中國,而不是聯手制止中國人民反帝斗爭,排除C項。故選D項。
7.(2022·山東臨沂·模擬預測)《九國關于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協定:尊重中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完整;施用各國權勢以設立并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該條約
A.針對東亞問題而簽署的條約 B.使中國擺脫帝國主義的支配
C.實現美國追求的“門戶開放” D.實質是尊重中國領土、主權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一戰期間,形成日本獨占中國的局面,1922年,在美國主持下,華盛頓會議通過《九國關于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實現美國追求的“門戶開放”,打破了美國獨占中國的局面,C項正確;針對日本獨占中國問題而簽署的條約,沒有使中國擺脫帝國主義的支配,形式上是尊重中國領土、主權,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
8.(2022·河南鄭州·一模)條約規定:限制美,英、日等國的海軍軍備;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列強一致通過把“機會均等”“門戶開放”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這一條約是( )
A.《凡爾賽條約》 B.《九國公約》 C.《聯合國家宣言》 D.《波茨坦公告》
【答案】B
【解析】
【分析】
【詳解】
根據材料內容“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列強一致通過把機會均等、門戶開放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內容出自1922年在華盛頓會議上簽訂的《九國公約》,中國由日本獨霸又重新回到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之下,B項正確;《凡爾賽條約》主要是針對德國的條約,其中規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項;《聯合國家宣言》簽署,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排除C項;《波茨坦公告》是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的公告,排除D項。故選B項。
【點睛】
9.(2022·遼寧葫蘆島·模擬預測)《九國公約》建立并維護了各國在中國的哪一原則
A.開放、公平原則 B.美國優先原則 C.門戶開放原則 D.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
【答案】D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九國公約》是針對中古問題而簽署的條約。公約宣稱尊重中國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等原則,D項正確;開放、公平原則、美國優先原則不符合史實,排除AB項;《九國公約》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等目的,排除C項。故選D項。
10.(2022·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學一模)某同學復習某次世界大戰時做了如下歸納,他歸納的內容應當屬于(  )
意大利法西斯政權對內獨裁,對外擴展 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掌握國家大權 日本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加緊對外擴張
A.一戰的過程 B.二戰的背景 C.一戰的性質 D.二戰的影響
【答案】B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2年墨索里尼率法西斯黨徒“進軍羅馬”,意大利法西斯上臺,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德國走上了法西斯道路,1933年,希特勒上臺,稱為國家元首,希特勒上臺后,建立法西斯統治,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一批軍部的少壯派軍官發動“二二六”兵變,企圖建立軍事獨裁政權,之后日本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弘毅上臺組閣,以軍部為首的法西斯專政建立,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故題干內容與二戰的爆發的背景有關,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意大利法西斯政權、希特勒等是二戰有關,與一戰過程無關,排除A項;一戰是帝國主義具有侵略性、非正義性質的戰爭,材料內容沒有體現一戰的性質,排除C項;戰改變了世界格局,美蘇成為兩個世界一流大國,西歐的世界中心地位繼續衰落,二戰促進了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運動發展,歐亞建立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戰后世界殖民體系徹底瓦解,材料內容沒有體現二戰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
11.(2022·遼寧鐵嶺·一模)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的標志是(  )
①1922年墨索里尼上臺
②1933年希特勒上臺
③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
④1936年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建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
【詳解】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33年希特勒上臺,法西斯獨裁統治在德國建立,標志著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建立起來,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了。1922年墨索里尼上臺標志著意大利建立的法西斯政權;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標志著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所以②④符合題意,①③與題意不符,故選D。
12.(2022·安徽·模擬預測)下圖是二戰中反法西聯盟國實施的某重大軍事行動。該軍事行動的直接影響是( )
A.使二戰達到最大規模 B.使二戰進入到最后的決戰階段
C.加速了意大利法西斯的垮臺 D.使蘇軍連續進攻,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形勢
【答案】D
【解析】
【詳解】
依據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斯大林格勒戰役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形勢,既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D項正確;美國偷襲珍珠港,使二戰達到最大規模,排除A項;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排除B項;意大利法西斯垮臺時間是1943年7月,排除C項。故選D項。
13.(2022·山東濟寧·一模)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張亮同學通過畫示意圖的方法記憶二戰過程。圖中①處該填入的內容是( )
A.凡爾登戰役 B.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C.柏林戰役 D.莫斯科保衛戰
【答案】B
【解析】
【詳解】
據圖示并結合所學知識,1942年7月, 德軍開始集中力量進攻斯大林格勒,舉世聞名的斯大林格勒會戰由此開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會戰以蘇軍的勝利宣告結束。從此,蘇軍開始了全線反攻。這次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關鍵性戰役,極大地消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是蘇德戰場根本轉折的開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B項正確;凡爾登戰役是一戰中的著名戰役,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柏林戰役的時間是在2945年,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莫斯科保衛戰起始時間為1941年9月30日,結束時間為1942年4月20日。莫斯科保衛戰又稱莫斯科戰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的一系列重要戰略性戰事的總稱,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
14.(2022·山西臨汾·一模)歷史解釋是在史事的敘述和理解的基礎上,對歷史事物進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觀的評判。下列對蘇俄(蘇聯)的表述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
A.1921年蘇俄實行了新經濟政策 B.1922年成立了蘇聯
C.1928-1937年蘇聯進行了兩個五年計劃 D.蘇軍攻克柏林,二戰歐洲戰場結束
【答案】D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史實是歷史事件,而所謂的歷史解釋是對歷史史實的評論,因此D項是對蘇軍攻克柏林的評論,D項為歷史解釋,D項正確;ABC都為史實,而不是歷史解釋,排除ABC項。故選D項。
15.(2022·山西臨汾·二模)崔可夫元帥曾寫到:“1942年9月13、14和15日對于_________的人來說是沉重的三天,可以說是非常沉重的三天。敵人不顧一切,穿越城市的廢墟一步一步地接近伏爾加河。人們似乎都已經堅持不下去了,但是他們還是沖向敵人,把廢墟變成了一座座堡壘。然而這里守衛者的力量每小時都在減少。”材料中“_________”中應該填寫的是( )
A.斯大林格勒 B.莫斯科 C.諾曼底 D.柏林
【答案】A
【解析】
【詳解】
依據所學可知,斯大林格勒戰役發生在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1942年9月13日、14日、15日,對斯大林格勒保衛者來說是極其艱難的日子,這三天里,斯大林格勒市區爭奪戰異常殘酷,A項正確;莫斯科保衛戰發生在1941年9月——1942年1月,排除B項;諾曼底登陸戰役發生在1944年6月6日,排除C項;柏林戰役發生在1945年4月16日——5月9日,排除D項。故選A項。
16.(2022·山西大同·一模)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實與結論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
選項 歷史史實 影響
A 《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 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
B 馬歇爾計劃的出臺 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
C 納米比亞獨立 標志著帝國主義在亞洲統治秩序的瓦解
D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 促進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標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各國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相互制衡,協同作戰,逐漸扭轉了戰爭的形式,A項正確;“馬歇爾計劃是美國實施冷戰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驟;華約組織的建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排除B項;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排除C項;歐洲聯合促進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排除D項。故選A項。
17.(2022·河北廊坊·一模)下圖是某同學學完一節課后制作的思維導圖,“ ”號處應是
A.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 B.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C.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 D.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
【答案】B
【解析】
【詳解】
根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歐洲的聯合,美國的發展,日本崛起,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都是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的表現,B項正確;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 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與題意圖片思維導圖不符,排除ACD項。故選B項。
18.(2022·江蘇揚州·一模)2002年,歐盟的大多數成員國開始使用統一的貨幣-歐元。這表明
A.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 B.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C.二戰留下的積怨消除 D.美國支持歐洲的聯合
【答案】A
【解析】
【詳解】
歐盟成員國使用統一的貨幣--歐元,推動了歐洲一體化進程,故A項正確;材料無關世界格局無關,排除B項;國家利益不同,二戰留下的積怨難以消除,排除C項;材料中無美國支持歐洲的聯合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
19.(2022·河南洛陽·一模)新冠肺炎在歐洲爆發后,雖然一些人呼吁應以“更多的歐洲”來應對疫情,但實際狀況卻是出現了“更多的國家”措施,且有些措施與歐洲一體化的理念與制度相沖突。據此我們可以判斷出( )
A.歐洲經濟形勢不容樂觀 B.歐洲政治一體化受挫
C.歐盟受疫情等因素困擾 D.歐盟內部摩擦的升級
【答案】B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實際狀況卻是出現了“更多的國家”措施,且有些措施與歐洲一體化的理念與制度相沖突”說明歐洲政治一體化受挫,B項正確;題干信息不能判斷出歐洲經濟形勢,歐盟受疫情等因素困擾, 歐盟內部摩擦的升級,排除ACD項。故選B項。
20.(2022·山東濟寧·一模)下圖表格是1951-1991年,美、日、西歐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的比重(%)的變化。這種變化表明( )
年份國家 美國 西歐 日本
1951年 48.60 20.80 1.60
1970年 37.83 28.80 9.50
1991年 33.30 37.00 18.20
A.日本經濟實力超過美國 B.歐盟的成立促進了歐洲經濟發展
C.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受到日本和歐洲的沖擊 D.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世界經濟發展
【答案】C
【解析】
【詳解】
依據表格可知,從1951-1991年,西歐所占比重不斷增大,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美國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受到日本和歐洲的沖擊,C項正確;依據表格可知日本經濟實力沒有超過美國,排除A項;歐盟成立于1993年,材料不能體現“歐盟的成立促進了歐洲經濟發展”,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世界經濟發展”,排除D項。故選C項。
評卷人得分
二、綜合題
21.(2022·山東青島·一模)爆發于2022年2月的俄烏戰爭是地緣政治、大國博弈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大國關系的變化是觀察分析國際關系走向和世界格局嬗變等的重要線索。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問題。
材料一 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是故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墨子》
材料二 鴉片戰爭后,英國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盡管表面上清王朝仍繼續維持其統治地位,但實際上中國已經不再像以往那樣擁有獨立完整的國家主權,在許多方面不得不受制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擺布,成為西方諸列強掠奪和奴役的對象。
——朱英《中國近代史十五講》
材料三 進入1914年,人類從此開始了大屠殺的年代……過去的戰爭且標不但有限而且特定。……對英德這兩個主要競爭對手而言,天空才是他們的界限。而德國一心想取代英國國際霸權和海洋王國的位置,如果德國的愿望得逞,國勢日衰的英國的地位自然更趨低落。因此,這是一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霸權爭奪戰。
——【英】艾瑞克《極端的年代:1914—1991》
材料四 觀察以下兩幅圖片,回答問題。
(1)墨子是我國古代哪一時期的思想家?據材料一概括墨子的觀點
(2)材料二中“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指什么?結合該條約,請舉一史例說明“中國受制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擺布”。
(3)材料三中的“大屠殺”指的是哪一場戰爭?歸納這場戰爭的性質是什么?
(4)材料四中左圖反映了發生在中美兩國之間的著名歷史事件是什么?該事件為兩國關系的發展帶來了什么積極意義?右圖又反映出當今影響中美兩國關系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1)戰國時期;兼愛非攻。
(2)《南京條約》;協定關稅。
(3)第一次世界大戰;帝國主義戰爭。
(4)尼克松訪華;中美兩國開始走上正常化。貿易糾紛。
【解析】
(1)
依據所學可知,墨子是墨家學派創始人,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依據材料“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可歸納出墨子的思想是兼愛和非攻。
(2)
鴉片戰爭后,英國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南京條約》;《南京條約》中規定英國商人在華進出口貨物應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3)
依據材料三”1914年“和所學可知,1914-1918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合所學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
(4)
圖四中人物是周恩來和美國的總統尼克松。1972 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雙方在上海簽署《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圖示中反映出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調查,體現出當今影響中美兩國關系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中美貿易的糾紛。
22.(2022·甘肅武威·一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發生在1914——1918年的這場戰爭是一場帝國主義國家爭奪世界霸權的非正義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浩劫。(戰場上)到處散布著破碎彈片,折斷了的武器以及成堆的尸體……
材料二:一戰結束后,協約國同德國及其盟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構成了重建歐洲、西亞和非洲的國際新秩序。華盛頓會議的核心是中國問題……與會國簽訂了一個關于中國問題的公約。
材料三:1922年2月6日與會九國代表簽訂了《九國公約》……尊重中國主權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確立并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
材料四:在一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上,世界上第一個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了,它為世界被壓迫民族指明了斗爭的新方向。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這場戰爭的性質是什么。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一戰后協約國“同德國簽訂的條約”與哪次次國際會議有關?此會議后不久由美國倡議召開的華盛頓會議確立了哪里的新秩序或者利益關系
(3)從材料三可以看出美國對華政策的實質是什么?
(4)材料三中的新型國家與哪次革命有關?這次革命的性質是什么
【答案】(1)性質:帝國主義戰爭;根本原因: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2)巴黎和會;亞、太地區
(3)使得中國維持在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十月革命;社會主義革命
【解析】
(1)
性質:根據材料一“:發生在1914——1918年的這場戰爭是一場帝國主義國家爭奪世界霸權的非正義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浩劫”結合所學可知這場戰爭的性質是帝國主義戰爭;根本原因:根據所學可知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2)
根據材料二“一戰結束后,協約國同德國及其盟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構成了重建歐洲、西亞和非洲的國際新秩序。”結合所學可知“同德國簽訂的條約”與巴黎和會有關。根據材料二“華盛頓會議的核心是中國問題……與會國簽訂了一個關于中國問題的公約。”結合所學可知華盛頓會議確立了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新秩序。
(3)
根據材料三“1922年2月6日與會九國代表簽訂了《九國公約》……尊重中國主權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確立并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結合所學可知美國對華政策的實質是通過《九國公約》使得中國維持在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
根據材料四“世界上第一個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了,它為世界被壓迫民族指明了斗爭的新方向”可知新型國家與十月革命有關。這次革命的性質是社會主義革命。
23.(2022·廣西桂林·一模)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位日本歷史學家這樣宣稱:“在我們的文明中,任何看起來本質上屬于日本的東西,實際上都是舶來品”。早在7世紀,就出現了一個中國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顯的可塑性,它把借來的許多東西轉化成自己獨特的文明。
——摘自《文明史:人類五千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
材料二 1868年,倒幕派武力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隨后,新建立的明治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領域推行全面改革,還派出龐大使團考察歐美12國,歷時20個月,并在改革中加以借鑒。
——摘自《15世紀以來世界九強興衰史》
材料三 羅斯福新政是在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不能適應生產力巨大發展的時候開辟的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其核心內容是用國家的力量擴大消費,調整供給與需求的矛盾,緩和社會矛盾。新政標志著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時代 ,進入了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
——摘自《經濟成長歷程》
材料四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整個國家陷入癱瘓的邊緣,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日本從西方先進國家引進技術和設備,它從不吝惜在教育上進行巨大投資,并且戰前已有相當研發規模和技術基礎,因此日本在發展科技方面和以科技發展經濟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摘自《日本二戰后的創新崛起》
請回答:
(1)材料一中導致7世紀“出現了一個中國的日本”指的是什么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這一事件對日本社會發展起了怎樣的推動作用?依據材料一,概括日本文明的特點。
(2)材料二所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二,概括這一歷史事件的特點。(兩點)
(3)結合所學分析羅斯福為什么會實施“新政”?根據材料三,指出羅斯福新政“新”在什么地方?
(4)根據材料四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及“日本在發展科技方面和以科技發展經濟方面取得了驚人成就”的原因。
(5)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對我國經濟建設有什么啟示?
【答案】(1)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封建國家。善于學習外國文明(或具有可塑性或善于借鑒先進文明,任答一點即可)。
(2)明治維新。全面改革,向歐美學習。
(3)美國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特點:國家干預經濟。
(4)特點:經濟飛速發展,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原因: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重視對教育的投資;原有的工業基礎。
(5)要順應時代潮流,進行改革;學習世界先進文化和技術;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政策;加強國家對經濟的調控。
【解析】
(1)
根據材料一“早在7世紀,就出現了一個中國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顯的可塑性,它把借來的許多東西轉化成自己獨特的文明”中導致“出現了一個中國的日本”指的是大化改新,日本學習中國隋唐制度實行的改革。結合所學知識,大化改新對日本社會發展起的推動作用是使日本變為封建國家。根據材料一可從善于學習外國文明來概括日本文明的特點。
(2)
根據材料二“1868年,倒幕派武力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結合所學可知是指日本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的特點是全面改革和向歐美學習。
(3)
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可知美國1929—1933年爆發經濟危機,為此羅斯福為了使美國渡過經濟危機實施“新政”。根據材料三“新政標志著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時代 ,進入了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結合所學可知羅斯福新政“新”的特點是國家干預經濟。
(4)
特點:根據材料四“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整個國家陷入癱瘓的邊緣,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結合所學可從經濟飛速發展,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來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原因:根據材料四“日本從西方先進國家引進技術和設備,它從不吝惜在教育上進行巨大投資,并且戰前已有相當研發規模和技術基礎,因此日本在發展科技方面和以科技發展經濟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重視對教育的投資;原有的工業基礎。可從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重視對教育的投資、原有的工業基礎等方面來回答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
(5)
本題是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可從要順應時代潮流,進行改革、學習世界先進文化和技術等方面來回答對我國經濟建設的啟示。
(
1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渭源县| 金坛市| 万年县| 恩平市| 霍林郭勒市| 高青县| 临沧市| 晋中市| 溧水县| 五常市| 东海县| 罗定市| 阿图什市| 林口县| 吐鲁番市| 丰原市| 田阳县| 乡宁县| 平利县| 尤溪县| 绥江县| 虎林市| 攀枝花市| 蕉岭县| 瓮安县| 嘉荫县| 隆回县| 仁怀市| 蒲城县| 蒙山县| 蒲江县| 聂拉木县| 江山市| 东乌珠穆沁旗| 来宾市| 铁岭县| 镇坪县| 彩票| 淳安县| 江陵县| 工布江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