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2年中考終極攻略01:中國近代史“逢十”周年-熱點搶分寶典 學案(熱點追蹤+熱點解讀+模擬演練)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2年中考終極攻略01:中國近代史“逢十”周年-熱點搶分寶典 學案(熱點追蹤+熱點解讀+模擬演練)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攻略01:2022年中國近代史“逢十”周年熱點預測+模擬演練
(
本專輯整理了2022年常考熱點、周年熱點和時政熱點,對2022年中考進行全面預測,讓學生全面回顧考點、熱點,精選2022年全國各地最新模擬試題,針對熱點演練,助力中考,奪取高分!!
)
時間 周年數 事件經過 意義或相關事件
1842年 180 《南京條約》簽訂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72年 150 《申報》創辦 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
1912年 110 中華民國成立 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 中國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
1922年 100 中共二大召開 第一次提出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1942年 80 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盟軍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1952年 70 土地改革完成 徹底摧毀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鞏固了新政權
知識點一:《南京條約》簽訂180周年
英國發動侵略戰爭——鴉片戰爭
1.時間:1840年6月——1842年8月
2.原因:
(1)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原料。
(2)直接原因(導火線):林則徐虎門銷煙
3.民族英雄:關天培(虎門),陳化成(吳淞)。
4.結果:中國戰敗(戰敗原因:統治者(政治)腐敗,經濟與武器落后)
1842年8月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內 容 危 害
通商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 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中國東南門戶洞開,便利了侵略者輸出商品和掠奪原料
割地 割香港島給英國 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
賠款 賠款2100萬銀元 加劇了財政危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議稅 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繳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協定關稅) 破壞了貿易關稅主權,便利了侵略者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5.補充條約:
(1)1843年《虎門條約》,從中獲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權利。
(2)1844年簽訂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擴大了侵華權益。
6. 鴉片戰爭的影響: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不再享有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程
條約比較
知識點二:《申報》創辦150周年
近代新聞業的發展
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天津的《大公報》、上海的《新聞報》和延安的《解放日服》,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報紙。上海的《東方雜志》、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和鄒韜奮主辦的《生活》周刊,是民國時期影響較大的刊物。
三、近代出版業的發展
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中華書局、開明書店、生活書店等,也是當時有影響的出版機構。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創辦的新華書店,成為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
近代報刊
知識點三:中華民國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110周年
一、中華民國的建立
1.經過:1911年12月,南京,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 ,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改用公歷。
2.意義: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1.1912年,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260多年統治結束。
2.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4月,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目的: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制度。
2.頒布:1912年,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3.內容:①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②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③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④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使行政權并負其責任,司法獨立。
4.意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中國近代化探索
知識點四:中共二大召開100周年
一、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開始關注馬克思主義。1919年,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第一次較為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條件:①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壯大;②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③組織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
2.誕生標志:中共一大的召開(7月1日建黨節)
時間、地點 1921年7月,上海——浙江嘉興南湖游船
代 表 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主要內容 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綱,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
確定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
成立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當選為中央局書記。
標 志 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誕生
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新”在哪里:①新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②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③新的奮斗目標——實現共產主義)
4.中共二大:
(1)主要內容:重申了黨的最終奮斗目標是建設共產主義。制定黨的最低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2)意義:中共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三、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漲
1.措施:設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集中領導全國的工人運動。
2.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失敗。(軍閥吳佩孚鎮壓)
教訓: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上海見證黨的歷史足跡
知識點五: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80周年
知識點一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
一、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1.時間:1937年7月7日
2.影響: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3.平津保衛戰:(1)殉國英雄:趙登禹、佟麟閣;
二、第二次國共合作
1.概況: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1937年9月,國民黨公開發表了《國共合作宣言》。
2.影響:國共合作宣言發表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
三、淞滬會戰(1937年8-11月)
1.爆發: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變)
2.抗戰英雄:姚子青(寶山保衛戰)、謝晉元(四行倉庫保衛戰)
3.結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會戰結束。
4.意義: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殺(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日軍占領南京后,屠殺軍民30萬人以上,充分說明了日本法西斯的殘酷和野蠻。
5.警示:珍愛和平,熱愛生命,反對不正義戰爭,警惕法西斯軍國主義復活。
知識點二 正面戰場的抗戰
戰役 時間 地點 結果 意 義
臺兒莊戰役 (山東) 1938年3月 臺兒莊(指揮者:李宗仁) 勝利 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
保衛大武漢 (武漢會戰) 1938年6-10月 武漢(萬家嶺戰役) 先勝利后撤退 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 長沙 勝利 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豫湘桂戰役 1944年初 豫湘桂 失敗 結果:國民黨丟失了河南、湖南、廣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分
廣州、武漢失陷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期,國民黨消極抗戰,積極反共。
知識點三 敵后戰場的抗戰
一、平型關大捷
1.概況:1937年;山西平型關;八路軍一一五師;林彪
2.意義: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
1.建立: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山東、蘇南等抗日根據地;延安成為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
2.發展:游擊戰爭(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
3.作用: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三、百團大戰
1.背景:日軍為消滅抗日根據地,實行“囚籠政策”和“三光政策”。
2.目的:為了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
3.概況:1940年,彭德懷,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
4.意義: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知識點五 抗日戰爭的勝利
一、全民族堅持抗戰
1.廣州、武漢淪陷后,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軍改變策略(對國民政府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加緊進攻敵后抗日根據地;加強對占領區的軍事統治和經濟掠奪);汪精衛1940年在南京建立偽國民政府;國民黨頑固派于1941年制造了“皖南事變”。
2.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在敵后抗日根據地掀起了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打破日、偽軍的封鎖。
3.共同抗敵民族英雄:棗宜會戰中,張自忠殉國;反掃蕩中,左權將軍犧牲。
二、中共七大
1.時間、地點:1945年4月;延安
2.內容:(1)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2)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關,毛澤東在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
(3)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共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3.意義: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共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
三、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反攻:中共領導的敵后戰場率先發起局部反攻;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聲明。
2.勝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臺灣重回祖國懷抱。
四、抗戰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1.原因:
(1)決定性因素: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2)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世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
2.意義:
①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②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共帶領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③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
④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抗日戰爭時期的重大戰役
知識點六:土地改革完成70周年
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1.實施:抗戰勝利后,中共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改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依據:1947年,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
制定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3.意義: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歷史上的土地政策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評卷人得分
一、選擇題
1.(2022·北京房山·一模)下列組合中,對應關系正確的一組是( )
A.《南京條約》的簽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北京條約》的簽訂——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C.《馬關條約》的簽訂——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D.《辛丑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答案】A
【解析】
【詳解】
j結合所學可知,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簽訂了《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A項正確;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排除B項;《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排除C項;《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排除D項。故選A項。
2.(2022·河南安陽·一模)紀錄片《百年中國》解說詞中講道:對很多人而言,上海是外國人在中國的首都。有人甚至說:“上海是打開中國的一把鑰匙。“西方列強拿到上海這把“打開中國國門的鑰匙”是通過( )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答案】A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42年《南京條約》中將上海設立為通商口岸,成為列強打開中國國門的鑰匙之一。A項正確;《北京條約》增開天津為商埠。與題不符。排除B項;《馬關條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與題不符。排除C項;《辛丑條約》中規定東交民巷為使館界。與題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3.(2022·江蘇揚州·一模)“硝煙戰火何時了,賠款知多少?海邊五口又通商,貨運往來英佬把家當……問君港島可曾留?對此只拋淚眼也無謀。”這首詩反映的不平等條約是( )
A.《南京條約》 B.《辛丑條約》 C.《北京條約》 D.《馬關條約》
【答案】A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硝煙戰火何時了,賠款知多少?海邊五口又通商,貨運往來英佬把家當……問君港島可曾留?對此只拋淚眼也無謀”,并結合所學可知,這首詩反映的不平等條約是《南京條約》。1842年,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其中規定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割香港島給英國等,A項正確;《辛丑條約》沒有割地內容,排除B項;《北京條約》開放天津為通商口岸,排除C項;《馬關條約》開放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排除D項。故選A項。
4.(2022·云南昆明·一模)“大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后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這段文本摘選自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答案】A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南京條約》中開放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并割讓香港島給英國,A項正確;B項條約中并沒有割讓香港島的內容,排除B項;《馬關條約》 是與日本簽訂的,排除C項;《辛丑條約》沒有割地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
5.(2022·云南昆明·一模)“1840年6月,英國悍然發動了侵華戰爭,出兵攻打廣州。次年初,英國派兵強行占領香港。1842年英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霸占了香港島。”這個不平等條約是( )
A.《南京條約》 B.《瑗琿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答案】A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于1842年簽訂了《南京條約》,A項正確;B項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關,CD項與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有關,排除BCD項。故選A項。
6.(2022·河北廊坊·一模)清朝官員董宗遠在《南京條約》訂立時上奏皇帝反對和議,認為屈膝求和,將招致嚴重后果,如:“民窮財盡,殆不可支,將何以裕國用厚民生乎?”這一擔憂針對的條約內容是
A.開放通商口岸 B.割讓香港島 C.支付巨額賠款 D.協定英商稅款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信息,“民窮財盡,殆不可支,將何以裕國用厚民生乎?”這一擔憂針對是《南京條約》中支付巨額賠款,C項正確;開放通商口岸,便利英國對中國的商品輸出,排除A項;割讓香港島,協定英商稅款,破壞了中國主權、領土完整,排除BD項。故選C項。
7.(2022·貴州遵義·一模)《南京條約》規定: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這項內容帶來的直接影響是
A.中國被迫開放東南沿海港口 B.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C.中國喪失關稅自主權 D.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結合所學可知這項規定表明中國喪失了關稅自主權,C項正確;開放五口通商是指中國被迫開放東南沿海港口,排除A項;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排除B項;《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D項。故選C項。
8.(2022·江蘇揚州·一模)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它是
A.《天朝田畝制度》 B.《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C.《中華民國約法》 D.《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答案】D
【解析】
【詳解】
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它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性文件,D項正確;1853年的《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時期頒發的一部綱領性文件,排除A項;195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排除B項;1914年的《中華民國約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袁世凱專制獨裁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
9.(2022·河南駐馬店·一模)1912年4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小學教科書中,“政黨、政府、投票、選舉、立法、行政、司法、議會、民主、共和、自由、權利、人格、博愛”等新名詞讓人目不暇接。據此判斷,當時教育部編寫教科書的宗旨可能是( )
A.“務合于共和民國” B.“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C.“敘國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 D.“無偏無黨”“獨立之精神”
【答案】A
【解析】
【詳解】
據材料關鍵時間“1912年4月”可知,此時中華民國剛剛成立不久,教材中這些新名詞都是對民主共和制等相關內容的宣傳普及,故此時教科書的編寫宗旨是為民國服務的,A項正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敘國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是《資治通鑒》編寫的目的,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C項;“無偏無黨”“獨立之精神”是《申報》創辦的宗旨,排除D項。故選A項。
10.(2022·云南昆明·一模)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中說到:“所謂獨立,對于清廷為脫離,對于各省為聯合……是曰領土之統一”。1912年實現了“領土之統一”,奠定了中國現代統一多民族國家框架基礎的是
A.同盟會的建立 B.中華民國的建立
C.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D.黃埔軍校的創辦
【答案】B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 1912年中華民國的建立,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奠定了中國現代統一多民族國家框架基礎,B項正確;A項是1905年,C項是1927年,D項是1924年,排除ACD項。故選B項。
11.(2022·廣東·模擬預測)“中國不再隸屬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歸屬于全體民眾。中國實現了兩個半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民族主義革命,漢人、滿人、蒙古人、回人及西藏人第一次處于平等的地位。”與這一描述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
A.《天朝田畝制度》的頒布 B.中共一大的召開
C.國民革命運動的勝利推進 D.中華民國的成立
【答案】D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中國不再隸屬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歸屬于全體民眾。中國實現了兩個半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民族主義革命,漢人、滿人、蒙古人、回人及西藏人第一次處于平等的地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D項正確;《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時期頒發的一部綱領性文件,帶有很大的空想性,在實踐中難以施行,排除A項;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排除B項;國民革命運動是中國人民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戰爭和政治運動 ,是在1924-1927年,排除C項。故選D項。
12.(2022·安徽阜陽·模擬預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以下各項中,不屬于該文件內容的是
A.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
B.國內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C.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
D.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給他國,聘用日本人為顧問
【答案】D
【解析】
【詳解】
日本在“二十一條”中提出“中國沿海港灣和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排斥其他列強,妄圖獨霸中國,D項符合題意;ABC項都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不符合題意。故選D項。
13.(2022·陜西寶雞·模擬預測)20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00周年,下列關于中共二大內容敘述正確的是( )
A.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 B.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
C.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 D.決定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答案】C
【解析】
【詳解】
依據所學知識,1922年中共二大在上海召開,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綱領,C項正確;1921年中共一大通過了第一個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等,排除AB項;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排除D項。故選C項。
14.(2022·重慶·一模)中共二大與中共一大相比,最重要的貢獻是制定了( )
A.以工人運動為中心任務 B.為共產主義奮斗的目標
C.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革命綱領 D.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
【答案】C
【解析】
【詳解】
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務是制定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革命綱領,C項正確;以工人運動為中心任務是中共一大的內容,排除A項;為共產主義奮斗的目標是中共二大、中共一大的相同點,排除B項;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是中共六大的主要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
15.(2022·廣東·模擬預測)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從播下革命火種的小小紅船,到領航復興偉業的巍巍巨輪,在百年奮斗歷程中,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書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寶貴經驗和精神財富。中國共產黨在哪次會議中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二大 D.遵義會議
【答案】C
【解析】
【分析】
【詳解】
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重申黨的最終奮斗目標是建設共產主義,同時制定了黨的最低革命綱領:在民主革命階段,黨的主要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就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故C項符合題意;ABD項會議與“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不符,排除。故選擇C。
16.(2022·陜西西安·二模)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倫敦路透社電云:“滬地華軍之忠勇抗戰,當可感動參加九國公約之諸代表……各國有較中國所有更強之武器,力能發起對日之國際抵制。”材料中提到的戰役是( )
A.徐州會戰 B.淞滬會戰 C.武漢會戰 D.第三次長沙會戰
【答案】B
【解析】
【詳解】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國軍隊奮起反擊,淞滬會戰爆發。11 月,上海失陷,淞滬會戰結束。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 3 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材料中時間和“滬地華軍之忠勇抗戰”可知是淞滬會戰,B項正確;徐州會戰不符合材料中“滬”的信息,排除A項;武漢會戰是1938年,地點也不符合材料中地點,排除C項;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在長沙,排除D項。故選B項。
17.(2022·山東·濟寧學院附屬中學一模)對以下事件描述正確的是
A.①中國軍隊奮起反擊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B.②抗戰以來中國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
C.③日本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
D.④南京淪陷后國民黨把成都做為陪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詳解】
1938 年 3 月,李宗仁指揮了臺兒莊戰役。臺兒莊戰役共殲敵 1 萬余人,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B項正確;中國軍隊奮起反擊全民族抗戰的開始是七七事變,排除A項;日本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是淞滬會戰,排除C項;南京淪陷后國民黨把重慶做為陪都,排除D項。故選B項。
18.(2022·云南昆明·一模)19世紀40年代后,外國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創辦了許多供在華外國人閱讀的外文報刊,在其影響下國內出現了一系列報紙和出版機構。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國( )
名稱 地位
《申報》 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
商務印書館 近代中國創辦的第一個文化出版機構
新華書店 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
A.新聞出版業的發展 B.經濟的變化
C.外交事業的發展 D.科技的進步
【答案】A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申報》”“《大公報》”“《新聞報》”“文化出版機構”“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等信息可知,近代中國出現了一系列報紙和出版機構,這反映出近代中國新聞出版業的發展,A項正確;而材料并未涉及到經濟變化、外交事業、科技進步等信息,故排除BCD項。故選A項。
19.(2022·河南洛陽·模擬預測)李興生活在20世紀初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詳解】
根據題干“20世紀初的上海”結合所學可知,《申報》1872年創辦于上海,①符合題意;電話是近代傳入中國的,②符合題意;新式婚禮在近代也紛紛出現,③符合題意;電車是70年代傳入中國的,④符合題意;由此可知,①②③④符合題意,A項正確;BCD不全面,排除。故選A項。
20.(2022·河北·一模)《申報》1872年創刊于上海,日后成為中國近代影響最大的報紙之一,“凡國家之政治,風俗之變遷,中外交涉之要務,商賈貿易之利弊,與夫一切可驚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聽聞者,靡不畢載”。材料所述現象的出現,說明了
A.《申報》是近代中國創辦最早的報紙
B.報紙作為大眾傳媒工具刊登的內容廣泛
C.《申報》是最受當時人們喜歡的報紙
D.報紙是反映社會習俗和時政的唯一途徑
【答案】B
【解析】
【詳解】
由題干材料“《申報》1872年創刊于上海”“日后成為中國近代影響最大的報紙之一”.可以看出《申報》的創刊時間及影響,但并不能得出《申報》是近代中國創辦最早的報紙,排除A項;由題干材料“凡國家之政治……靡不畢載”可知《申報》當時刊登的內容涉及非常廣泛,B項符合題意;C、D兩項與材料所述信息無關,排除。故選擇B。
評卷人得分
二、綜合題
21.(2022·安徽·模擬預測)報刊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往往把握著時代的命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林則徐搜集各種報刊,看看外國人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和他們怎樣看待當時的中國……他在寄呈道光譯報材料時又說:“現值防夷吃緊之際,必須時常探訪夷情,知其虛實,始可以定控制之方。”在編寫《四洲志》之余,他還搜集了大量的船炮模型圖紙等資料,希望進行仿制。
——摘編2004年《炎黃春秋》
材料二 梁啟超在維新變法時期的重要文章《變法通議》等均發表于《時務報》。梁啟超為《時務報》撰寫的政論,痛陳愛國救亡,呼吁變法維新,言論新穎,在愛國知識分子和一部分開明官僚中引起強烈反響。其他維新人士也紛紛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倡言變法,抨擊頑固守舊勢力,因此《時務報》頗受讀者歡迎,數月間行銷萬余份,“為中國有報以來所未有”。
——摘編自陳國慶、聶蘇秦著《中國近代思想史綱》
(1)材料一中,林則徐翻譯外國報刊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這與近代的哪場近代化探索活動的目的是一致的?
(2)依據材料二,概括《時務報》對戊戌變法所起的作用。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時務報》能夠“數月間行銷萬余份”的外部原因。
(3)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近代報刊對促進社會發展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1)根本的:維護清朝統治。活動:洋務運動。
(2)作用:《時務報》對戊戌變法的開展起到了輿論宣傳的作用。原因:《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也喚醒了救亡圖存的民族意識。
(3)介紹外來文化;輿論宣傳;思想啟蒙等。
【解析】
【分析】
(1)
根據材料一“現值防夷吃緊之際,必須時常探訪夷情,知其虛實,始可以定控制之方。”信息可以知道,林則徐翻譯外國報刊是為了多了解世界形勢,在與西方交往中掌握主動權,林則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所以他這樣做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中國近代化探索活動中只有洋務運動是由地主階級發動的,其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
(2)
根據材料二“在愛國知識分子和一部分開明官僚中引起強烈反響。其他維新人士也紛紛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倡言變法,抨擊頑固守舊勢力”信息可知,《時務報》對戊戌變法起到了輿論宣傳的作用;根據所學知識,《時務報》能夠“數月間行銷萬余份”的外部原因是《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也喚醒了救亡圖存的民族意識。
(3)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介紹外來文化;輿論宣傳;思想啟蒙等作用。
22.(2022·云南昆明·一模)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1661年,他率艦隊從金門出發,橫渡臺灣海峽……1662年2月,荷蘭殖民長官被迫投降。至此,被荷蘭侵略者占據了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他在臺灣設置府縣,加強管理。把軍隊派到各地墾田,并招攬大陸移民井墾荒地,派人向高山族人民傳播先進的農業技術,加速了臺灣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1)材料一中的“他”是哪位歷史人物?根據材料一,概括這位歷史人物的主要貢獻。
材料二:
時間 不平等條約 侵占區域
1842年 《南京條約》 割讓香港島
1860年 《北京條約》 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
1898年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強租“新界”地區及附近島嶼,租期99年
——據陳旭麓等編《中國近代史》整理
(2)材料二中“割讓香港島”與哪一戰爭有關?結合所學知識,說說該戰爭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材料三:回顧澳門取得的發展成就,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和各界士共同努力的結果,其中有三個因素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一是在澳門實行“一國兩制”方針政策,開創了澳門嶄新的發展局面。二是澳門同胞在愛國愛澳旗幟下團結奮斗,用智慧和勤勞鑄就澳門的發展奇跡。三是祖國內地大力支持并提供了堅強后盾。
——摘編自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譜寫新時代澳門“一國兩制”新篇章》
(3)我國政府在哪一年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根據材料三,指出澳門回歸以來取得發展成就的決定性因素。
材料四:回顧歷史,是為了啟迪今天、昭示明天。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70載兩岸關系發展歷程的歷史定論,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兩岸中國人、海內外中華兒女理應共擔民族大義、順應歷史大勢,共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摘自2019年1月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
(4)根據上述材料和問題,談談你的認識。
【答案】(1)人物:鄭成功。貢獻:收復臺灣;經營臺灣;加速臺灣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2)戰爭:中英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影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開始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3)時間:1999年。因素:“一國兩制”方針政策的實行;澳門同胞的團結奮斗;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持。
(4)認識:祖國統一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我們要順應潮流,積極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解析】
【詳解】
(1)第一問依據材料信息“1661年,他率艦隊從金門出發,橫渡臺灣海峽……1662年2月,荷蘭殖民長官被迫投降。至此,被荷蘭侵略者占據了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他在臺灣設置府縣,加強管理。把軍隊派到各地墾田,并招攬大陸移民井墾荒地,派人向高山族人民傳播先進的農業技術,加速了臺灣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的“他”是鄭成功;第二問依據所學可知,鄭成功的主要貢獻是收復臺灣;經營臺灣;加速臺灣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2)第一問依據表格“《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等文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割讓香港島”與鴉片戰爭有關。第二問依據所學可知,經過鴉片戰爭,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開始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3)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根據“一國兩制”的方針,我國政府在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根據材料三“回顧澳門取得的發展成就,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和各界士共同努力的結果,其中有三個因素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一是在澳門實行“一國兩制”方針政策,開創了澳門嶄新的發展局面。二是澳門同胞在愛國愛澳旗幟下團結奮斗,用智慧和勤勞鑄就澳門的發展奇跡。三是祖國內地大力支持并提供了堅強后盾。”可知,澳門回歸以來取得發展成就的決定性因素有:“一國兩制”方針政策的實行;澳門同胞的團結奮斗;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持。
(4)本題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如:祖國統一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我們要順應潮流,積極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23.(2022·河南南陽·一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自強運動的倡導者推動現代規劃,主要是為了使國家能夠抵御外來侵略、鎮壓國內動蕩,并加強他們自己的權位。他們從未夢想要把中國鍛造成一個新式國家……未能在官辦工業或官督商辦企業中注入個人的能動性,那些企業繼續不斷地備受官場中司空見慣的無能、任人唯親和貪污腐敗等現象之困擾。
——據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材料二 孫中山在他任職的最后一段時間里主持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黨國民革命真意義之所在,一以杜防盜憎主人者,與國民共棄之”,表現了革命派在交出名器之前企圖用約法限制袁世凱的努力。
——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三 中國現在禍亂的根本,就是在軍閥和那援助軍閥的帝國主義者。我們這次來解決中國問題,在國民會議席上,第一點就是要打破軍閥,第二點就是要打破援助軍閥的帝國主義者。打破了這兩個東西,中國才可以和平統一,才可以長治久安。
——摘編自1924年孫中山《國民革命為解決中國內亂之法》
(1)根據材料一,指出“自強運動”的目的,并概括其失敗的原因。
(2)據材料二,概括孫中山主持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用意,并結合所學指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歷史意義。
(3)材料三中孫中山認為實現中國“和平統一”的前提是什么?綜合以上探究,你能得出怎樣的認識?
【答案】(1)目的:抵御外來侵略、鎮壓國內動蕩,鞏固清王朝統治。原因:沒有改變封建制度;企業管理混亂任人唯親和貪污腐敗等現象嚴重。
(2)用意:限制袁世凱的權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前提是打破軍閥、帝國主義;認識: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解析】
(1)
根據材料一“自強運動的倡導者推動現代規劃,主要是為了使國家能夠抵御外來侵略、鎮壓國內動蕩,并加強他們自己的權位。”可知,洋務運動的目的是抵御外來侵略、鎮壓國內動蕩,鞏固清王朝統治。根據“他們從未夢想要把中國鍛造成一個新式國家……能在官辦工業或官督商辦企業中注入個人的能動性,那些企業繼續不斷地備受官場中司空見慣的無能、任人唯親和貪污腐敗等現象之困擾。”可知,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是沒有改變封建制度;企業管理混亂任人唯親和貪污腐敗等現象嚴重。
(2)
根據材料二“孫中山在他任職的最后一段時間里主持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黨國民革命真意義之所在,一以杜防盜憎主人者,與國民共棄之。表現了革命派在交出政權前企圖用約法限制袁世凱的努力。”可知,孫中山主持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凱的權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
根據材料三“中國現在禍亂的根本,就是在軍閥和那援助軍閥的帝國主義者。我們這次來解決中國問題,在國民會議席上,第一點就是要打破軍閥,第二點就是要打破援助軍閥的帝國主義者”可知,孫中山所指實現中國“和平統一”的前提是打破軍閥、帝國主義;認識可以結合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等內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
1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原县| 曲阳县| 阳江市| 峨山| 武夷山市| 凉山| 开封市| 舞阳县| 东乌珠穆沁旗| 咸阳市| 鹿邑县| 鹤峰县| 甘南县| 潼南县| 龙游县| 醴陵市| 海原县| 宣化县| 德化县| 个旧市| 香港 | 白朗县| 大港区| 枣强县| 佛教| 元朗区| 惠来县| 文昌市| 龙南县| 黄浦区| 加查县| 原阳县| 襄汾县| 陆河县| 兴海县| 温州市| 武城县| 湘阴县| 甘德县| 阿图什市| 曲麻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