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學習目標】1.知道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和意義。2.了解蘇聯的成立3.掌握蘇聯的工業化建設和農業集體化相關內容4.正確評價斯大林模式【重點難點】重點:新經濟政策和蘇聯模式。難點:斯大林模式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帶來的啟示。鞏固基礎一、列寧的探索1.經濟: 年春,開始實施 政策。(1)內容:①以征收 代替余糧征集制;②允許使用 勞動力和出租土地,實行 ;③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④實行按勞取酬。(2)影響:調動了生產者的 ,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 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2.政治: 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 ”。二、斯大林的探索(一).經濟:1.社會主義工業化(1)開始: 年,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 建設。(2)成就:通過兩個 ,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 。(3)評價:(1)利: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2)弊:形成了 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致使后來蘇聯的經濟體制 。2.農業集體化(1)原因:蘇聯發生了嚴重的 危機。(2)開始:20世紀30年代初,蘇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 運動。(3)措施: 運動,支持 的建設,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二)政治:形成蘇聯模式1.標志: 年,蘇聯公布了 ,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2.影響(1)積極: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2)消極: 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 。合作交流1.蘇聯模式給我們哪些啟示?(1)發展經濟時要農輕重比例協調;(2)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3)政府要制定符合國情的政策,推動經濟發展;(4)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推動經濟快速發展。2.俄國不同時期的名稱(1)沙俄:1547年-1917年,指的是二月革命前沙皇統治時期的俄國。(2)蘇俄:1917年-1922年,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蘇聯建立前的蘇維埃俄國。(3)蘇聯:1922年-1991年,指的是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后的簡稱,1991年蘇聯解體。(4)俄羅斯:1991年——現今。學以致用1.下圖反映的是20世紀20年代初俄國工農大眾生活惡化的情況。面對此景,列寧沉痛地說:“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聯系所學知識,對列寧這句話最正確的理解是( )俄國人在等待面包A.應該禁止商品自由交換B.資產階級的統治思路更符合俄國國情C.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做法必須改變D.堅決退出世界大戰是錯的,應該讓德國做出賠償2.1921年春,列寧開始重新思考利用資本主義建設新俄國這一問題。“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中間環節”思想的提出,是列寧基于現實的思考。當時的“現實”是A.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握政權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存在弊端C.外國武裝干涉威脅新生政權 D.蘇聯模式成為經濟發展障礙3.列寧在《論妥協》中指出:“真正革命的政黨的職責不是宣布不可能絕對不妥協,而是要通過各種妥協(如果妥協不可避免)始終忠于自己的原則、自己的階級、自己的革命任務。”下列列寧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符合他這一觀點的是( )A.領導了十月革命 B.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C.實施新經濟政策 D.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4.列寧曾說:“到1921年春天已經很清楚了——我們用‘沖擊’的辦法,即用簡潔、迅速、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我們……開始作戰略上退卻,趁我們還沒有被徹底打垮,讓我們實行退卻,一切都重新安排,不過安排得更穩妥。”材料中的“退卻”指的是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社會主義工業化 D.農業集體化5.1921年,蘇俄有人吼道:“列寧要把我們帶到哪里去?”列寧作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進兩步。退是為了進,為了進必須退,不退就不能進。”當時“退一步,進兩步”是指,( )A.完成工業化形成蘇聯模式 B.利用市場經濟手段向社會主義過渡C.農業集體化解決糧食問題 D.廣種玉米解決蘇聯的經濟體制弊端6.“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驚異目光的注視下,一位23歲的美國青年走進了克里姆林宮,他的名字叫阿曼德 哈默。1921年10月28日,蘇俄第一份給外國人特許權的合同正式簽署,哈默獲得了一所石棉礦的特許經營權,開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這段材料說明A.新經濟政策允許私人和外國資本經營企業B.美蘇兩國建立了經濟互助計劃C.體現了斯大林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重視引進西方技術D.經濟政策使蘇俄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7.新下圖為蘇聯在兩個五年計劃時期工農業總產值比重變化示意圖。這表明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起到積極作用 B.新經濟政策使國民經濟逐漸恢復C.蘇聯已經由農業國發展為工業國 D.赫魯曉夫改革取得較為明顯成效8.俄國在不同歷史時期有過不同的名字。以下圖示中“ ”處應該填寫 ( )A.蘇俄 B.基輔羅斯 C.蘇聯 D.俄羅斯9.針對下面圖片中反映的現象,解釋不正確的是A.圖一中出現低谷時期主要是因為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圖一1921年—1925年是新經濟政策實行的結果C.圖二反映出蘇聯模式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D.圖二反映了斯大林探索社會主義取得巨大成就10.1929年至1936年,經濟大危機從美國開始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各國的政治危機,世界籠罩在戰爭的陰云之中。而這一時期的蘇聯風景這邊獨好,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發展到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二。蘇聯風景這邊獨好的主要原因是A.廢除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新經濟政策 B.實行計劃經濟,探索出蘇聯模式C.批判個人崇拜,發動墾荒運動 D.取消蘇共領導地位,倡導政治多元化11據《蘇聯經濟史》統計,1928一1934年蘇聯谷物生產總量和谷物征購量對比如圖,以下對表格解讀正確的是( )A.余糧征集制破壞了農村生產力 B.農業集體化影響了農民生產積極性C.糧食稅限制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D.蘇聯模式促進了工業的大發展12.下圖漫畫形象地反映了蘇聯經濟的片面發展和嚴重失衡。其意在抨擊( )A.農業集體化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C.新經濟政策 D.蘇聯模式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世紀中后期俄國的國內矛盾激化,1856—1860年爆發的農民暴動和起義總計約290次,為此,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改革,使俄國走向強大。19世紀末20世紀初,作為歐洲強國的沙皇俄國卷入歐洲列強爭奪世界霸權的動亂中,雄心勃勃地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1)根據材料一,概括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產生的國際影響。材料二 蘇俄(聯)新經濟政策實施大事記(2)根據材料二,概括蘇俄(聯)政府在實施新經濟政策時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材料三 在列強環伺的險惡環境中,蘇聯一旦落后,必然挨打。因此,蘇聯必須依靠自身,高速發展國民經濟,建立獨立完整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斯大林指出:“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50—100年,我們應當在10年內跑完這段距離……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在斯大林時期,為了快速發展重工業,農業就不能按常規發展,而是必須適應工業的要求,為工業化提供資金來源。(3)材料三中斯大林對蘇聯經濟政策調整的觀點是什么?根據材料三,概括他調整經濟政策的原因。(4) 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你從俄(蘇)的發展歷程中得到了什么認識?【課后小結】學以致用1-5:CBCBB ; 6-10:ACCCB ; 11-12:BD13.(1)加劇了歐洲列強的爭霸;擴大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2)頒布法令;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革。(3)必須加快發展重工業。(意思對即可)原因:嚴峻的國際形勢;蘇聯被資本主義列強包圍,不能利用國外的市場和資源;蘇聯自身工業發展的需要(蘇聯當時經濟落后,需要盡快建立獨立完整的經濟體系);斯大林本身具有較強的危機意識。(4)要適時進行改革;要重視發展經濟;經濟政策要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國民經濟要協調發展;經濟發展要遵循客觀規律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