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第2課時 食物的消化過程和營養吸收一.教學目標: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2.嘗試解讀營養物質在消化道內被吸收的曲線圖;3.分析小腸的結構和功能的關系,說出小腸的結構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二.重點和難點:重點:分析小腸的結構和功能。難點: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小腸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教法建議: 關于吸收的概念可以從“細胞需要營養,而人體的營養是由消化系統攝取的,這些營養如何從消化系統到達肌體各部分的細胞呢?”這一問題的討論引出。 關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腸,可由學生討論得出,并通過觀察小腸實物或利用錄像讓學生對小腸表面大,小腸絨毛壁薄,小腸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等適于吸收的特點有較為直觀的認識。 關于吸收的過程是比較抽象的,建議先看錄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動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這一過程,然后再歸納總結。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徑是容易弄錯的,因此要特別強調一下。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 問題:1.食物經過消化最終形成哪些物質? 2.真正需要這些營養的是什么? 這些在消化道中的營養成分怎樣才能到達需要它們的每個細胞呢?細胞又如何利用它們呢?這就是我們要在第一節學習的內容--營養物質的吸收。 營養物質只有進入循環系統,才能被運送到機體各部分需要它們的細胞處,這一過程就是"吸收"。 哪些物質能進入循環系統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在消化管內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無機鹽和維生素,不經過消化,在消化道內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營養成分可以進入循環系統呢?那些部位得具備什么特點呢?先由學會討論,再總結。(學生應該能想到:面積大,結構薄,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 人體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和食道幾乎無吸收養分的能力,胃粘膜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這也就是喝酒傷胃的原因。大腸則可吸收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因此營養物質主要是依靠小腸來吸收的。 小腸為什么能完成這一主要功能呢?與其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知道小腸是消化道中最長的部分,其內表面有皺襞,因此具有相對大的表面積,其實小腸的表面積決不只是我們看到的那么大。環行皺壁的存在使小腸面積增大了三倍,而皺壁里還有些更微小的結構呢! 實驗:觀察小腸絨毛或用錄像取代。 觀察到小腸絨毛后,討論小腸絨毛的存在對小腸的吸收功能有何意義? 由于小腸絨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積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腸絨毛的柱狀上皮細胞的向腸腔一側,還有一些指狀突起,叫微絨毛。由于微絨毛的存在,使面積比5~6米長的圓柱體面積增大了六百倍。小腸的表面積為200平方米,相當于一個排球場這一特點決定著小腸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掛圖或書上的圖)小腸絨毛中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營養物質可滲入內部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并經循環輸送至全身各處的細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動。 營養物質的吸收途徑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進入毛細淋巴管。而其余營養成分進入毛細血管。 這些營養成分被運輸到身體各部分的細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請同學們先看書,在來討論歸納。第一、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第二、為構建人體提供原材料;第三、作為儲備的能源物質。 思考:營養物質是不是攝入的越多越好呢?為什么有些人過分肥胖?有些人過分瘦小?怎樣衡量自己的營養是不是合理呢?板書:第二節 消化與吸收第2課時 食物的消化過程和營養物質的吸收吸收的概念: 營養物質經過消化道管壁進入循環系統(血液和淋巴)的過程(二)可吸收的物質: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無機鹽、維生素 (三)吸收的部位: 1.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腸 。2.小腸與吸收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1)表面積大; (2)小腸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 (3)小腸絨毛壁、毛細血管壁和毛細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四)吸收的途徑:①葡萄糖、氨基酸、水、無機鹽、維生素→血液 ②脂肪酸、甘油→淋巴 二、營養物質的利用:1.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2.為構建人體提供原材料; 3.作為儲備的能源物質。探究活動制作小腸結構模型嘗試制作小腸結構模型,分組評比。目的: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其主體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協作意識。要求: 材料、制作方法不限,只要能表現出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即可。(能突出表面積大就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