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48張PPT。2013年河北中考《考試說明》解讀暨復習策略建議 ——歷史學科向奮斗在初三歷史屆的同仁致敬!一、2013年中考文綜歷史說明詳解二、往年命題簡析三、預測2013年中考試題趨勢及對策四、解析2013年中考熱點、重點一、2013年中考歷史說明詳解 中考考試說明簡單的概括就是:中考考試范圍是什么?中考考什么?中考怎么考?中考考的難易程度怎么樣?中考與2012年相比有一些變化,認真領略這些變化及其精神實質,將2013年歷史中考備考策略的謀劃,裨益很大。 今年考試說明繼續(xù)強調歷史學科考查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及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考查對歷史發(fā)展基本線索的理解,包括歷史發(fā)展的縱向聯(lián)系及同一時期的橫向聯(lián)系;考查歷史發(fā)展的因果聯(lián)系;考查歷史現(xiàn)象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的聯(lián)系. 與2012年不同:(一)對“歷史學科考試要求”的表述:(1)由2012年“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和能力 ”變?yōu)?013年“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和能力,經歷、體驗、探索歷史學科的過程”。這就說明教學要從學生學情出發(fā),強調如何獲得的知識。(2)由2012年“學習掌握歷史的過程與方法” , 變?yōu)?013年“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所謂方法,是指傳授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讓學生經歷歷史研究的一般過程,知道探索歷史真相的途徑,以及閱讀歷史、撰寫歷史、感悟歷史的方法。(3)由2012年“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 變?yōu)?013年“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二)對“歷史學科考試具體要求”的表述:(1)由2012年“應用所學的歷史知識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等” , 變?yōu)?013年“考查應用所學的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具體、適用更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2)由2012年“對歷史資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 變?yōu)?013年“對歷史材料進行閱讀、觀察、從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能根據(jù)材料形成對歷史的合理想象;重證據(jù)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3)由2012年“考察學習歷史課程形成的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與正確的價值觀。如愛國主義情感、人文主義精神、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求真求實和創(chuàng)新的的科學態(tài)度、民主與法治的觀念、面向世界的國際意識等” , 變?yōu)?013年“如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愛國主義情感、人文主義精神、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求真求實和創(chuàng)新的的科學態(tài)度、民主與法治的觀念、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面向世界的國際意識等”。 解讀考試說明,把握2013命題趨勢中考題按照“題型示例”例題的形式來設計。中考題與“題型示例”例題“高度一致”,說明例題對命題有重大借鑒意義,嘗試例題的命題方式——特別是新增例題的命題方式已“潛伏”于“題型示例”中。盡管命題有其隨機性,但《考試說明》是中考命題的重要依據(jù),因此例題值得研讀(從教的角度看)。《考試說明》中“題型示例”均選自往年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試題,對學生全面了解中考各類題型有重要指導意義,所以例題值得研讀。(從學的角度看)。試題命制存在連續(xù)性,研讀往年試題有助于把握中考命題方向。 課標的重要性不亞于教材目錄,課標也是中考命題的主要依據(jù),因此對考試說明的解讀需要與課標結合起來。 課標條目初步規(guī)劃了掌握知識的基本途徑,可以結合教材和課程要求,通過問題化形式,多角度分層次具體系統(tǒng)地落實課標,從而落實考綱,并且與中考接軌。 二、往年命題簡析 主題1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 2012 選擇題 臺灣文告發(fā)布背景是—《馬關條約》 2分主題3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近年中考“專題”特征試題考查角度梳理2012年外交領域專題―70年代外交成就對中國及世界影響; 近代化專題――三民主義的內容、斗爭形式、意義。 國別史專題――德國參加軍事集團的惡果,從多角度 論證判斷依據(jù) 歷史人物專題――華盛頓、馬克思的重大貢獻 2011年新舊民主革命專題――經驗(教訓)、體現(xiàn)經驗的史實國別史專題――日本三次危機“直接原因”、危機緩解的“重大影響”祖國統(tǒng)一專題――對臺方針的變化、1979 年提出對臺方針的“背景”科技革命專題――中國六七十年代的“科技成就” 2010年國共合作專題――毛蔣領導反侵略戰(zhàn)爭“國際意義”國別史專題――俄國人評價列寧的“相同背景”、用史實說明列寧偉大(偉大的原因)生活變遷史專題--有助于陸士諤的幻想 的“現(xiàn)象”(因素)2009年科技革命專題――交通工具及“優(yōu)勢”世界格局演變專題――一戰(zhàn)后帝國主義建立的國際關系體系、概括德日意三國、英法美三國在經濟上重新組合的“共同原因”、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給世界帶來的“重大影響”思想解放專題――五四運動前后,推動思想解放的諸多原因 2008年一體化專題――經濟全球化――當今世界經濟發(fā)展的主要趨勢及趨勢加速發(fā)展的“主要原因”、各國經濟關系國別史專題――英國資產階級鞏固統(tǒng)治的方式及其鞏固對世界產生的“重大影響”新舊民主革命專題――出現(xiàn)不同結果的“主要原因”重大改革專題――我黨作出改革開放偉大決策的“國內外有利因素”09—12年我省中考歷史試題特點分析(1)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透過新角度,基本上堅持主干知識的命題原則;(2)試題呈現(xiàn)圖文并茂,材料形式、來源多元化; (3)體現(xiàn)《考試說明》的新變化;(5)主觀性試題強調中外關聯(lián),堅持能力立意,突出思維空間的發(fā)散性。 主干知識:1)從地位看:主干知識是在學科知識體系中居于基礎地位的知識;2)從作用看:主干知識是在整個知識體系中起支撐作用的知識;3)從教材內容看:主干知識是教材重點闡述、詳細分析的知識;4)從《課程標準》看:主干知識應是《課程標準》中有明確規(guī)定和要求的知識;5)從中考看:主干知識應是《考試說明》中明確規(guī)定屬于當年考試范圍內的知識。 試題呈現(xiàn)方式和材料的表現(xiàn)形式豐富多樣,不僅有文字,還有歷史圖片、地圖、表格、漫畫等。 材料既有來源于現(xiàn)實社會的形象性題材,也有出自于專著的原始材料,彰顯了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 2012年新增漫畫這一新的圖片形式19、歷史漫畫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右側漫畫反映的史實是A.羅斯福新政的實施B.綏靖政策的推行C.馬歇爾計劃的實施D.“冷戰(zhàn)”政策的結束2012年新增研究報告這一新的圖片形式右表是某研究報告的一部分。由其內容可見,該部分的研主題應是時間:1771年查閱的報紙:《美洲海報》和《美洲海報增刊》。奴隸船只數(shù):30艘船只從何處來:(1)幾內亞族群(黃金海岸9艘;幾內亞海岸1艘)(2)班圖族群(安哥拉海岸17艘)(3)蘇丹族群(岡比亞和塞內加爾3艘)公布的黑人人數(shù):6990人逃亡奴隸最多的族群:班圖族(剛果人),根據(jù)大約950份通告計算。A.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B.歐美主要國家的社會巨變C.黑人奴隸貿易???????????? D.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歷史題在難易適中的基礎上,注重靈活性與技巧性,不照搬照抄課本知識,也沒有直接使用學生平時已做過的習題,所考查到的知識都是學生平時學習過的并且復習過的,有利于引導學生從題海中跳出來,積極思考,開闊視野。在非選擇題上非常注重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包括觀察理解、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問題的設置留給學生較大的思維和答題空間,避免對歷史知識的死記硬背。(四)要有效提高學生解答材料比較型試題的能力,在日常教學中要重視理解。理解是對歷史進行概括、抽象的前提。要全面、準確地理解教科書上所表述的歷史現(xiàn)象,用歷史概念、歷史發(fā)展的階段特征建構知識。新課程高考命題越來越關注基本學習素養(yǎng)、學習能力,命題不能不大量使用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五)重視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能力的考核????讀圖與識圖是歷史學習的基本能力,左圖右史、圖文結合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試題選取“折線統(tǒng)計圖”、“報刊圖片”、“調查報告”、“漫畫”、“毛澤東題詞”、“人物場景圖”、“大事記”、“人物傳記目錄”等不同內容和呈現(xiàn)形式的圖片表格,考查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的能力。 歷史學科的考核目標與要求沒有改變。與去年相比較,繼續(xù)突出“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四項能力要求。 對上述能力要求的考查如何理解透徹至關重要,如:2013年考試說明要求歷史學科“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所謂完整就是要全面;準確就是充分;合理就是適度。 三、預測2013年中考試題及備考策略(一)認真研讀考試說明,把握中考的變與不變 今年我省《考試說明》對文科綜合提出了三個方面的能力要求,即記憶、理解、應用。 歷史學科與去年相比沒有太大變化,考試說明仍是依據(jù)歷史學科課程標準制定,突出歷史學科的基特征,隱含著“材料第一,論從史出”的命題原則。 (二)運籌帷幄,指引中考沖刺策略1、縱橫求“索”——重組知識,構建網(wǎng)絡 (1)抓“點”就是歷史縱向聯(lián)系和橫向聯(lián)系的交叉點,即坐標。一系列關聯(lián)的“點”就可以串聯(lián)為一條線。如復習世界市場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時可抓住四個點:①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雛形出現(xiàn);②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③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④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近代化的起步”主題單元復習教學設計把握一個主題、兩大文明碰撞、三大特征、四個階段、五個轉變與兩個比較。一、一個主題近代化就是要解決“中國向何處去”二、兩大文明碰撞“沖擊——反應”表格三、三大特點(1)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啟蒙和救亡相聯(lián)系,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2、學習西方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斷深化的過程。3、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如新思想的萌發(fā)、洋務運動)到主動選擇(例如辛亥革命)的過程,最終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四、四個階段 地主階級—資產階級學“制度”—資產階級學“思想文化” —中共從走“俄國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思想解放的力量(即意義分析) (1)社會變革(2)啟蒙作用 (3)經濟發(fā)展(4)社會風俗 …… (3)鋪“面”——“面”,就是某一時期或階段歷史的全部內容構成的知識整體。 過渡時期(1949—1956): 一是鞏固政權(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二是恢復經濟;三是完成過渡(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四是民主法制建設(《共同綱領》、1954年憲法的頒布、人大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等);五是外交建樹(中蘇結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亞非會議等);六是科教文藝(“雙百”方針;教育開基創(chuàng)業(yè),文藝成就等) (三)精益求“精”—重視歷史概念與歷史結論的理解 對歷史概念的透徹理解要從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進行思考:(1)內涵(原因、條件、過程、性質、 本質、結果、作用等)(2)外延(國內外背景、評價、意義、 歷史地位、國內外影響、 影響、經驗教訓、啟示等)四、抓時序、階段特征【例1】 中國近現(xiàn)代史四個社會轉型和巨變時期鴉片戰(zhàn)爭前后 20世紀初期(辛亥革命前后)建國初期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歷史的社會轉型時期 封建傳統(tǒng)中國——近代中國閉關的中國——開放的西方對比進入“兩半”社會 自然經濟解體 新思想萌發(fā)民主政體確立 資本主義發(fā)展 民主與科學三大政治制度 一五計劃 毛澤東思想民主法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鄧小平理論世界歷史的社會轉型時期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近代自然科學產生社會主義運動 現(xiàn)代主義文藝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新變化經濟全球化和區(qū)域集團化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多極化趨勢加強冷戰(zhàn)和兩極格局第三次科技革命蘇俄、美國經濟發(fā)展與調整新航路開辟與早期殖民擴張資本主義民主政體產生 資本主義制度確立自由主義、社會主義、世界文學藝術壟斷組織;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兩種社會制度并存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世界文學藝術 五、整合專題(1)不能貪大求全,要實不能空;(2)可以借鑒高考涉及的專題,有所取舍,有所側重;(3)強調中外關聯(lián)原則;(4)宜小不宜大,宜粗不宜過細;(5)重視史論結合,多注意“寬度”,少強調“深度”…… (六)深入求“史”—關注史學范式,提高思維能力近年中考試題重視新史觀的指導作用。應重點處理好文明史觀、全球史觀和近(現(xiàn))代化史觀的關系。文明史觀具有宏觀性,著眼于人類的整個發(fā)展過程;近(現(xiàn))代化史觀和全球史觀主要著眼于近現(xiàn)代化,強調的是從1500年以來農業(yè)文明向工業(yè)文明的轉變和工業(yè)文明向全球擴散的歷史,是文明史范式中的一部分。例如:人們在歷史研究中,由于立場和觀點的差異,對歷史事件的解釋也會有差異。對哥倫布航行到美洲這一事件,過去歐洲人總以歐洲為中心來解釋;美洲土著人則立足自身看問題;在當今全球史觀引導下,人們有了新認識。這里所說的“新認識”是 A.文明相遇 B.發(fā)現(xiàn)新大陸 C.殖民掠奪 D.東方從屬于西方 運用新史觀時應有所側重,如對近現(xiàn)代史的把握應更多地體現(xiàn)近(現(xiàn))代化史觀和全球史觀,整個人類史的把握則應著眼于文明史觀、全球史范式。 要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要求從全球整體的大視角去研究世界歷史。如將中國史放到全球化的背景下進行考查,尤其是要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主動融入世界,參與國際競爭的原因、表現(xiàn)及對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影響等。七、不忘求“熱”—— 關注時代熱點,尋求歷史與現(xiàn)實的結合。關注熱點—— 首先,要認真研究與現(xiàn)實生活,與當今時代的發(fā)展,與當代國內外大事密切相關的歷史問題和歷史現(xiàn)象。具體包括: 能體現(xiàn)國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關注的大事和熱點;帶有戰(zhàn)略性、事關人類社會未來的新價值觀;既能從現(xiàn)實熱點問題取材,又能充分聯(lián)系本學科知識的現(xiàn)實熱點;學生能運用教材中比較重要的理論知識去分析,而不是純理論的新提法和新理論。2013年 適當關注周年大事:(1)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2)1843年《南京條約》附件簽訂。(3)1853年太平軍定都南京,正式建立政權。(4)1933年,國民黨對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圍 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結束;羅斯福 就任美國總統(tǒng),實行“新政”。(5) 1953年,抗美援朝戰(zhàn)爭開始;一五計劃 實施;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6)1973年,袁隆平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 南優(yōu)2號;(7)1993年歐洲聯(lián)盟正式成立;中共十四屆三 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八、關注社會生活類試題生活處處有歷史,歷史本就是點滴的生活構成的,把握生活也就把握了歷史,學習歷史也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例如信號燈把現(xiàn)實問題放到歷史中去考察,是典型的“以小見大”的命題方式。選點標準:立足現(xiàn)實,以比較突出社會問題為主社會生活類試題大多是通過歷史上某一時期的某種生活狀況,映射當前的社會現(xiàn)實,表現(xiàn)出強烈的關注社會、回應現(xiàn)實的特點,回歸了歷史學科的史鑒和照亮現(xiàn)實的功用。預測2013年河北命題趨勢根據(jù)近年來,大題突出問題意識和關注社會等特點,并結合已經考查過的主題,預測大致方向,僅供參考:1、中外改革主題(切合當今社會主流);2、轉向經濟史方面出現(xiàn)一個大題;3、中外政治制度史考查;4、民生問題或社會風俗變遷等;5、近現(xiàn)代思想解放潮流;6、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fā)展;7、外交取得成就2013年初三教學工作計劃1、單元復習應在2011年3—4月進行,熱點專題復習應在5月進行,綜合復習應在6月進行。2、市兩次統(tǒng)一模擬測試 第一次(質量檢測):2013年4月,文科綜合考試。 第二次(模擬考試):2013年5月,文科綜合考試。重點解析實例祝您和您的學生中考成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