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學習目標】1.了解契丹族和黨項族的興起和發展,知道契丹政權和西夏政權建立的基本史實。2.知道遼與北宋之間的戰與和,掌握澶淵之盟的背景、內容和影響。3.正確認識北宋與遼、西夏的關系,認識澶淵之盟、宋夏議和對民族和平與發展所起的作用。【重點難點】重點:知道遼、西夏與北宋并立的基本狀況,理解北宋與遼和西夏和戰關系的歷史影響和發展趨勢。難點:認識這一時期諸政權之間的頻繁交往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影響。鞏固基礎一、契丹興起:(1)建國:10世紀初,契丹族首領耶 統一各部,建立政權,都城在 臨潢府。(2)發展:發展生產,創制 ,國力不斷增強。二、黨項建國:(1)建國:11世紀前期,黨項族首領 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史稱 。(2)發展:元昊仿效 ,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并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還創制西夏文字。三、遼宋和戰:1.戰: 時,遼軍大舉攻宋,宰相 力勸皇帝親征,宋真宗勉強來到 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2.和: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 ,史稱“ ”。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 局面。四、夏宋關系:1.戰: 稱帝后,多次進攻 ,連年的戰爭使雙方遭受很大損失。2.和:北宋與西夏進行和談,訂立了宋夏和約,元昊向宋 ,宋給西夏 。議和后,宋夏 興旺。合作交流評價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的戰與和。(1)戰:頻繁的民族戰爭使社會動蕩,給各族人民帶來了痛苦和災難,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戰爭也使各民族之間有了更多的接觸,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2)和:議和對宋朝來說是屈辱的,是統治者犧牲人民利益換取的和平局面,“歲幣”給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但議和帶來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學以致用1.一個英俊的少年騎著白馬沿遼河東行,來到上游的木葉山,遇見一個乘青牛的美麗少女。兩人互相愛慕,結為夫妻。傳說他們就是我國北方古老的契丹族的祖先。公元10世紀初,統一了契丹各部的首領是( )A.成吉思汗 B.耶律阿保機 C.元昊 D.完顏阿骨打2.虞云國所著的《細說宋朝》分析遼國興起原因,認為“敬塘獻土”事件是決定性的,“直接導致了宋朝在宋遼對峙中始終處于劣勢地位”。“敬塘獻土”是指后唐大將石敬塘向遼太宗耶律德光稱臣稱子,并晉獻哪一片地區的事件?( )A.河間地區 B.虞舜十二州 C.河套地區 D.幽云十六州3.下圖是宋與西夏的關系示意圖。圖中空白方框處應填寫的內容是( )A.趙構 B.阿骨打 C.元昊 D.鐵木真4.澶淵之盟后,宋遼邊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識干戈(戰爭)”這說明A.北宋的軍事力量遭到極大的打擊 B.宋遼雙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關系C.南方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的局面 D.宋遼之間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局面5.“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遼、西夏)‘送禮’,這是宋朝一個致命的弱點,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禮政策實行了一個半世紀。”對于這段文字的理解,正確的是( )①“送禮”指的是北宋統治者送給游牧民族歲幣②宋朝皇帝向游牧民族“送禮”的原因是戰場上的全部失敗③“送禮”給宋朝政府帶來了財政負擔④“送禮”政策客觀上有利于邊境安定,互市貿易往來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6.下圖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與漢字相似,有許多漢字的筆畫,是仿照漢字創造的。這反映的歷史現象是契丹文字 西夏文字A.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 B.禮樂文明的確立C.漢唐盛世文化的出現 D.民族文化的交融7.歷史學習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題。如果你要完成一篇關于“遼、宋、西夏、金時期”的歷史小論文,你可以確定的最合適的論文主題是A.地方軍閥割據的時代 B.諸侯交替掌握政權的時代C.民族關系發展的時代 D.封建國家統一的時代8.兩宋時期民族爭紛不斷時戰時和,下列有關表述不正確的是( )A.就戰爭的性質來說,是少數民族發動的侵略戰爭B.雙方和議的共同點是宋朝送“歲幣”C.宋朝的抗擊斗爭有利于保護漢族先進文化D.和議的達成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中國社會的進步9.“與朝廷和好年深,藩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宋遼、宋夏和議的共同點是( )A.遼夏向宋稱臣 B.北宋割地求和C.北宋送給遼夏“歲幣” D.互相禁止邊境貿易10.圖示法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種方法。下面對遼、西夏與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確的是( )11.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太宗材料二 凡四十年不識干戈,歲遺差優,然不足以當用兵之費百一二焉,則知澶淵之盟,未為失策。而所可痛者,當國大臣,論和之后,武備皆廢。——《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三 遼、宋、西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在遼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到臣僚百姓,大多向往學習漢文化。西夏王室同樣重視吸收漢族文化。宋朝自恃文化大國,但仍然吸收了遼、西夏的某些文化成分。——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材料四 一般來說,中原王朝和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中原政權覆滅,各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第二種是邊疆民族的強大導致其與中原王朝勢均力敵,形成割據分裂局面;第三種是統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強大,各邊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區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摘編自《歷史創新能力培養》(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實行了怎樣的民族政策 因此他得到了少數民族怎樣的對待 (2)材料二涉及的盟約是哪兩個政權簽訂的 依據材料,說一說作者是怎樣看待這一盟約的。(3)依據材料三,指出遼、宋、西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怎樣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比較遼與西夏在學習漢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處。(4)依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唐、宋時期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分別屬于哪一種模式。(5)綜合以上探究內容,談談這對當今民族關系的處理有何借鑒意義。【課堂小結】學以致用1-5:BDCDA ; 6-10:DCACC ;11. (1)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當時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各族首領尊奉為“天可汗”。(2)遼和北宋。這一盟約使遼宋雙方邊境維持了很長時間的和平局面;但同時也使北宋軍備廢弛,削弱了北宋的軍事力量。(3)相互吸收。創制文字,發展生產,訂立法律。(任答一點即可)(4)唐—第三種;宋—第二種。(5)加強民族間的交流,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