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jié) 動物常見的脊椎動物類群(魚類) <觀察和解剖鯽魚>一、教學目標1、理解鯽魚的形態(tài)結構與生活環(huán)境相統一。2、理解魚類的基本特征及其與人類的關系。3. 初步學會解剖的規(guī)范性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二、教學重點1、鯽魚與水生環(huán)境相適應的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2、初步學會解剖鯽魚的技能。三、教學難點1、解剖鯽魚的方法和技能。2、辨認鯽魚的內臟結構,并知道其功能。四、教學準備鯽魚骨骼標本、鯽魚、解剖剪、解剖盤、鑷子、水槽、玻璃片、放大鏡、吸水紙、細銅絲線五、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教學說明引入 復習提問:植物依靠什么營養(yǎng)方式維持生命?那么動物又是怎么獲取營養(yǎng)維持生命的呢? 提出“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的概念,動物是通過異養(yǎng)獲取營養(yǎng)的一類生物。 事先準備好放在透明魚缸內的活鯽魚及鯽魚骨骼標本,請學生觀察鯽魚及骨骼標本。 提問:①鯽魚身體靠近背部的一節(jié)節(jié)骨構成的結構叫什么? ②還有哪些動物也有像鯽魚身體里這樣的骨骼結構? ③根據動物的這個特征,可以將動物分成哪兩大類? 當學生回答出以上三個問題后,教師進行講評并歸納學生的回答,指出什么是脊柱,什么叫做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 出示主題:脊椎動物之魚類。 設問:桌上放著的是什么魚? 魚類具有哪些形態(tài)結構特點? 思考、回答。 由植物的營養(yǎng)方式引出“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的概念。 通過鯽魚骨骼的觀察了解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區(qū)別。 由鯽魚實物切入主題,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觀察和解剖鯽魚 辨認方向與分部 觀察外部形態(tài) 解剖鯽魚 觀察內部結構 通過觀察和解剖鯽魚,探究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 引導學生了解實驗目的,實驗內容,實驗器材。 利用圖片,引導學生認識鯽魚的方向與分部以及觀察時的順序。 進行分組。 先觀察究鯽魚的外部形態(tài),按以下順序進行,并完成實驗報告。 體形 體色 體表 頭部器官 呼吸器官 運動器官 利用圖片鞏固鯽魚的外部形態(tài),并引導學生說說鯽魚具有這樣的外部形態(tài)有何意義。 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解剖?從哪個部位開始入手?解剖時應注意些什么? 演示解剖方法 巡視,對有困難的小組給予指導與幫助。 引導學生觀察鯽魚的內部結構并完成實驗報告。 鰓的顏色、形狀、組成 找一找生殖腺 消化系統 鰾 其它內部結構 利用圖片進一步講解鯽魚的內部結構及其各器官、系統的功能。 閱讀、說出所需的實驗器材。 辨認、交流 知道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觀察。 組員分工合作,邊觀察,邊完成實驗報告。 學生觀察并交流觀察結果。 交流 回答 分組進行解剖 邊觀察,邊完成實驗報告。 交流觀察結果。 彌補小組觀察中的不足與遺漏,并將實驗報告填寫完整。 有序觀察,提高觀察的有效性。 發(fā)揚團隊協作精神。 形成生物體結構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觀點。 進行安全教育。 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學習小結 討論:鯽魚有哪些適于水中生活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與人類的關系呢? 列舉我國主要的淡水魚類和海水魚類,請學生說說魚類的價值。 討論、交流、歸納。 交流如何保護魚類資源 總結、概括知識點 激起他們保護魚類的意識。作業(yè)布置 練習冊P.7 (六)2 及 P.34-35實驗報告六、板書設計第2節(jié) 動物常見的脊椎動物類群(魚類)1、鯽魚的外部形態(tài):體形、體色、鱗片、側線、鰭、鰓蓋等2、鯽魚的內部結構:鰓、消化系統、生殖腺等3、魚類的主要特征4、魚類與人類的關系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