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復習導學案一、教學目標1、探究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過程,影響2、了解唐朝衰亡的根本原因二、教學重點1、唐朝從繁盛走向衰落造成的原因、后果、影響三、教學難點1、唐朝滅亡后出現了什么樣的局面?四、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歸納法1、安史之亂爆發的時間:755年(開始)---763年(結束)2、安史之亂的發動者:安祿山、史思明3、安史之亂的影響:①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破壞②唐朝國勢從此由盛轉衰③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4、唐朝后期,發動的農民起義:黃巢起義5、黃巢起義的影響:給唐朝的統治以致命的打擊6、唐朝滅亡的時間:907年7、唐朝滅亡的標志:朱溫建立后梁政權8、唐朝滅亡后,中國歷史進入的時期是五代十國時期9、五代十國的時期,開國的君主是掌握兵權的武將10、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更迭與分立的實質:五代十國時期是唐朝藩鎮割據狀態的繼續和發展11、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更迭與分立評價: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使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同步練習試題一、選擇題1.要讀懂唐朝,先要讀懂安史之亂。戰爭的創傷,成為唐人難以治愈的心靈之痛。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是 ( )A.唐玄宗任人唯親,朝政腐敗 B.武則天打擊敵對官僚貴族C.節度使勢力膨脹 D.北方地區遭到浩劫2. 安史之亂時,長安淪陷。杜甫悲痛地寫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詩句。當唐軍得勝時,他又以狂喜的心情寫道:“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安史之亂從發動到平定的先后順序是 ( )①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②唐玄宗逃往四川③李亨被擁立為唐肅宗④攻占洛陽、潼關⑤763年被平定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④②③⑤ D.①④③②⑤3. 下邊的示意圖反映了唐朝由興盛到衰亡的過程,圖中“ ▲ ”處應該填寫( ) A.文景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安史之亂4. 詩歌能真實地反映時代。下列詩歌能反映安史之亂影響的是 ( )A.“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B.“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C.“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D.“吟詠留千古,聲名動四夷”5. 唐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不包括 ( )A.統治腐朽,宦官專權 B.藩鎮割據嚴重C.唐玄宗追求享樂 D.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6.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唐末農民大起義領袖黃巢的詩句,唐末農民起義( )A.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 B.推翻了唐朝的統治C.平定了安史之D.形成了藩鎮割據局面7. 后梁政權的建立,標志著唐朝的滅亡。后梁政權的建立者是 ( )A.黃巢 B.李亨 C.朱溫 D.王莽8. 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了五個政權,第一個政權是 ( )A.后梁 B.后唐 C.后晉 D.后漢9.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滅亡以后進入的分裂時期是( )A.春秋戰國 B.魏晉南北朝 C.遼宋夏金 D.五代十國10. 從表面上看,五代十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混亂、動蕩和黑暗的時期,實際上,這一時期一直都存在著統一的因素,而且統一因素在不斷地增長。統一的因素包括 ( )①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 ②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③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④人民對統一的渴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二、材料分析題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上(唐憲宗)顧謂宰臣曰:“朕讀《玄宗實錄》,見開元初銳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后,稍似懈倦,開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 ”崔群對曰:“玄宗少歷民間,身經迍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蘇颋、盧懷槙等守正之輔,孜孜獻納,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樂,漸遠端士,而近小人。——《舊唐書·憲宗下》(1)依據材料指出,開元初和開元末,唐玄宗的治國措施有何不同。各產生了什么影響 (2)唐玄宗所作所為帶來的不同結果給我們什么啟示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A 2、C 3、D 4、A 5、C 6、A 7、C 8、A 9、D 10、B二、材料分析題11、(1)開元初:勤于政事,重用人才,實行改革。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局面;開元末:貪圖享樂,不理政事,任用奸臣。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由盛轉衰(2)親賢臣,遠小人,則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反之,則政治腐敗,社會動蕩,王朝衰亡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