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2017-2018學年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三課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同步練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2017-2018學年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三課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同步練習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人教版2017-2018學年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三課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同步練習
一、單選題
1.(2017·杭州模擬)“甲午戰爭是一個命運轉折點。隨著軍隊的戰敗,中國腐朽之極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盡頭。隨著人民的覺醒,中華民族救亡圖存、變革求新的強烈意愿噴薄而出。”這里的“變革求新”是指(  )
A.禁煙運動 B.洋務運動 C.戊戌變法 D.辛亥革命
【答案】C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爭清軍戰敗,《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趁機擴大對中國的政治侵略與經濟掠奪。它們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進入資本輸出為主的階段。西方列強利用借款,修筑鐵路和開采礦山和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嚴重的危機。為挽救深重的民族危機,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了戊戌變法。故選擇C。
【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戊戌變法的了解。
2.(2017·杭州模擬)抓關鍵詞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與“第一個思想解放潮流”、“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初次登上政治舞臺”、“救亡圖存”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
A.五四運動 B.維新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
【答案】B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維新變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維新變法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也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對中國人民的覺悟和進步起到了促進作用;民族資產階級初次登上政治舞臺,顯示了資產階級的力量;成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前奏;是先進的中國人為挽救民族危亡,救亡圖存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一次探索和努力。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維新變法的理解。
3.(2017·杭州模擬)中國近代思想家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自強,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由此判斷鄭觀應是(  )
A.洋務派的代表 B.維新派的代表
C.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代表 D.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
【答案】B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維新派主張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材料“速立憲法,改良政治”可知,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提出了改革政治的思想主張,即向國人介紹西方的政治制度,這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政治主張。故選擇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的識記。
4.(2017八下·秀洲月考)周恩來在江蘇淮安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里他“三歲從訇教”“五歲入家塾”,1913年考入天津南開學校,1917年赴日本留學。周恩來為什么沒成為舉人、進士而成了留學生(  )
A.青年時期他生活在國外,沒有機會參加科舉考試
B.清政府不允許革命黨人參加科舉考試
C.在他童年的時候,科舉制度就被廢除了
D.清政府規定凡是出國人員一律不得參加科舉考試
【答案】C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科舉考試廢除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所以周恩來在童年的時候讀的是舊式私塾教育,長大后卻沒有參加科舉考試。故選擇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科舉考試廢除的了解。
5.2017年5月5日,中國成功試飛C919國產大飛機,實現了民用飛機100多項關鍵技術的集群式突破,充分體現了中國制造的水平和中國“智造”的能力,為幾代中國人“實業救國”夢想增光添彩。近代中國提出并努力踐行“實業救國”口號的是(  )
A.嚴復 B.魏源 C.詹天佑 D.張謇
【答案】D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張謇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通過題干材料中“實業救國”等可知他是張謇.《馬關條約》簽訂后,帝國主義在中國開礦設廠,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張謇深感要挽回中國的利益,必須發展本國的工商業,于是他提出了“實業救國”的口號,主動放棄高官厚祿,回鄉創辦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故選擇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張謇的了解。
6.1895年,在北京應試的各省舉人1300多人,聯名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圖強,史稱“公車上書”,由此揭開了戊戌變法的序幕。“公車上書”的發生與下列哪一亊件的直接觸動有關(  )
A.鴉片戰爭中國戰敗 B.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C.《馬關條約》的簽訂 D.清政府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答案】C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公車上書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義憤填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人議和,請求變法.即“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所以,“公車上書”的發生與《馬關條約》簽訂的直接觸動有關。故選擇C。
【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公車上書的識記。
7.有學者認為,戊戌變法所傳播的西方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將統治中國人幾千年的封建思想打開了缺口,這說明戊戌變法(  )
A.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 B.使西方政治學說深入人心
C.創立了君主立憲政體 D.動搖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
【答案】A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據“戊戌變法所傳播的西方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將統治中國人幾千年的封建思想打開了缺口”可知,這說明戊戌變法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為了救亡圖存,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戊戌變法,其主張是變法圖強,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故選擇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戊戌變法影響的識記。
8.在2017年5月1 日舉行的“湘江北去 中流擊水--長沙歷史文化陳列”開幕式上,有領導指出,在中華文明的版圖上,長沙擔當著站位中心、引領潮流的歷史使命,凝聚了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下列各頂中,最能鮮明地揭示這種文化基因的是(  )
A.炎帝和蚩尤的傳說
B.四羊方尊
C.馬王堆漢墓
D.譚嗣同成為“變法流血第一人”
【答案】D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最能鮮明地揭示“凝聚了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這種文化基因的是譚嗣同成為“變法流血第一人”,譚嗣同,湖南瀏陽人。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異常不滿,即努力提倡新學,呼號變法,開湖南全省維新風氣之先。1898年,創建南學會,主辦《湘報》,積極宣傳變法,成為維新運動的激進派。9月21日,政變遂起。9月25日被捕,9月28日與林旭等5人同時被害。臨刑絕命詞為“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留有名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表現了湖南人敢為天下先的英雄氣概。故選擇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戊戌變法的識記。
9.(2017九上·臺州月考)下列哪一項內容不屬于戊戌變法的內容(  )
A.準許百姓向朝廷上書 B.設立農工商局和鐵路礦產總局
C.訓練新式海陸軍 D.廢除科舉制
【答案】D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1898年6月到9月,光緒帝按維新派意圖,發布了一系列變法令,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軍隊等.D項廢除科舉制是在1905年,不屬于戊戌變法的內容。故選擇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戊戌變法的識記。
10.(2016八下·溫州期中)清政府廢除科舉考試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科舉考試的命題范圍是“四書”“五經”
B.科舉考試實行八股取士
C.科舉考試作弊現象嚴重
D.科舉考試成為社會發展的極大阻礙
【答案】B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隨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加強,科舉制也達到頂峰,科舉考試局限于四書五經和八股文。近代以來,隨著新思潮和西學的興起,逐漸出現了新式學堂和新的教育教學內容,新式學堂中近代化內容不斷加強,使科舉制度越來越不適應形式的需要。在這種形勢下,傳統教育模式的嚴重弊病便成為了社會關注度焦點之一。科舉制度以讀書做官或求取功名為主要目的,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了,統治階級也越來越感到難以選拔到合適的人才,特別是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開展后,教育目的、內容、教學方式的變化都要求考試制度必須與之相適應,清政府為了加強自身的統治,緩和社會矛盾,最終于1905年被迫宣布廢除科舉考試制度。故選擇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清政府廢除科舉制的理解。
二、材料分析題
11.讀一讀,寫一寫。
材料一 1897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成立,初時以印刷業為主,承攬商業簿記、賬本、廣告印制,也承接教會圣經的印刷,純系一家印刷作坊。
材料二 1902年,張元濟加入商務印書館。彼時正值中國內憂外患之際,社會劇烈變動,思潮風雷激蕩,求新圖強益成主流。張元濟以扶助教育為己任,廣羅人才,專事編譯,至1931年已出版8000余種圖書,商務印書館真正步入出版業的殿堂。
(1)根據材料一、二,說說商務印書館先后從事的業務有何不同。
(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產生這一變化的原因及其帶來的影響。
【答案】(1)印刷業,出版業。
(2)原因:當時國家處于內憂外患之中,社會十分動蕩,商務印書館意圖通過圖書出版發行,宣傳救國思想。影響:為開啟民智、普及知識、傳播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商務印書館開辦之初主要從事印刷業,后來主要從事出版業。
(2)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當時國家處于內憂外患之中,社會十分動蕩,商務印書館意圖通過圖書出版發行,宣傳救國思想。商務印書館在近代史上為開啟民智、普及知識、傳播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2.讀一讀,議一議。
材料一 維新變法之際,慈禧太后對光緒皇帝說:“如果變法能讓國家變得富強,你就去做吧。我不干涉。”
材料二 維新人士被捕當天,慈禧太后怒斥光緒皇帝:“你怎么這么糊涂 !真是不肖啊!”
(1)由材料一、二可知,慈禧太后對待變法的態度前后有何不同
(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慈禧太后對維新變法的態度發生逆轉的原因。
【答案】(1)默認的態度和反對的態度。
(2)維新變法運動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裁并機構,裁汰舊員,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利益。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一可知,慈禧太后對待變法是持默認態度的;分析材料二可知,慈禧太后對待變法是持反對態度的。
(2)本題考查的是維新變法運動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慈禧太后對維新變法的態度發生逆轉的原因是維新變法運動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裁并機構,裁汰舊員,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利益。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維新變法運動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江蘇巡撫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原函》
材料二 臣竊聞東西各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民共議一國之政治也,蓋自三權鼎立之說出,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人主尊為神圣,不受責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與千百萬之國會合為一體,國安得不強?
——康有為《請定立憲開國會折》
(1)材料一中李鴻章的言論代表了清政府內哪一派別的主張?說出一個該派別為“學習外國利器”而興辦的企業名稱。
(2)請對李鴻章所屬派別的努力作簡要評價。(至少答出兩點)
(3)材料二中康有為在探索中國富強之路的問題上與李鴻章有何異同?
(4)康有為的設想能否使中國富強?請舉出一例予以說明。
【答案】(1)洋務派: 安慶內軍械所、福州船種局或江南制造總局。
(2)洋物運動引進了機器,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 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啟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為民族自強作了努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3)同: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不同;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技術外.更要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4)不能,戊戌變法的失敗說明資產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的相關史實。本題是基礎題。李鴻章的言論代表了洋務派主張。“學習外國利器”而興辦的企業與安慶內軍械所、福州船種局或江南制造總局等。洋物運動引進了機器,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 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啟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為民族自強作了努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康有為在探索中國富強之路的問題上與李鴻章相同點是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不同點是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技術外.更要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康有為的設想不能使中國富強。戊戌變法的失敗說明資產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點評】掌握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的相關史實。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人教版2017-2018學年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三課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同步練習
一、單選題
1.(2017·杭州模擬)“甲午戰爭是一個命運轉折點。隨著軍隊的戰敗,中國腐朽之極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盡頭。隨著人民的覺醒,中華民族救亡圖存、變革求新的強烈意愿噴薄而出。”這里的“變革求新”是指(  )
A.禁煙運動 B.洋務運動 C.戊戌變法 D.辛亥革命
2.(2017·杭州模擬)抓關鍵詞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與“第一個思想解放潮流”、“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初次登上政治舞臺”、“救亡圖存”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
A.五四運動 B.維新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
3.(2017·杭州模擬)中國近代思想家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自強,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由此判斷鄭觀應是(  )
A.洋務派的代表 B.維新派的代表
C.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代表 D.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
4.(2017八下·秀洲月考)周恩來在江蘇淮安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里他“三歲從訇教”“五歲入家塾”,1913年考入天津南開學校,1917年赴日本留學。周恩來為什么沒成為舉人、進士而成了留學生(  )
A.青年時期他生活在國外,沒有機會參加科舉考試
B.清政府不允許革命黨人參加科舉考試
C.在他童年的時候,科舉制度就被廢除了
D.清政府規定凡是出國人員一律不得參加科舉考試
5.2017年5月5日,中國成功試飛C919國產大飛機,實現了民用飛機100多項關鍵技術的集群式突破,充分體現了中國制造的水平和中國“智造”的能力,為幾代中國人“實業救國”夢想增光添彩。近代中國提出并努力踐行“實業救國”口號的是(  )
A.嚴復 B.魏源 C.詹天佑 D.張謇
6.1895年,在北京應試的各省舉人1300多人,聯名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圖強,史稱“公車上書”,由此揭開了戊戌變法的序幕。“公車上書”的發生與下列哪一亊件的直接觸動有關(  )
A.鴉片戰爭中國戰敗 B.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C.《馬關條約》的簽訂 D.清政府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7.有學者認為,戊戌變法所傳播的西方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將統治中國人幾千年的封建思想打開了缺口,這說明戊戌變法(  )
A.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 B.使西方政治學說深入人心
C.創立了君主立憲政體 D.動搖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
8.在2017年5月1 日舉行的“湘江北去 中流擊水--長沙歷史文化陳列”開幕式上,有領導指出,在中華文明的版圖上,長沙擔當著站位中心、引領潮流的歷史使命,凝聚了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下列各頂中,最能鮮明地揭示這種文化基因的是(  )
A.炎帝和蚩尤的傳說
B.四羊方尊
C.馬王堆漢墓
D.譚嗣同成為“變法流血第一人”
9.(2017九上·臺州月考)下列哪一項內容不屬于戊戌變法的內容(  )
A.準許百姓向朝廷上書 B.設立農工商局和鐵路礦產總局
C.訓練新式海陸軍 D.廢除科舉制
10.(2016八下·溫州期中)清政府廢除科舉考試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科舉考試的命題范圍是“四書”“五經”
B.科舉考試實行八股取士
C.科舉考試作弊現象嚴重
D.科舉考試成為社會發展的極大阻礙
二、材料分析題
11.讀一讀,寫一寫。
材料一 1897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成立,初時以印刷業為主,承攬商業簿記、賬本、廣告印制,也承接教會圣經的印刷,純系一家印刷作坊。
材料二 1902年,張元濟加入商務印書館。彼時正值中國內憂外患之際,社會劇烈變動,思潮風雷激蕩,求新圖強益成主流。張元濟以扶助教育為己任,廣羅人才,專事編譯,至1931年已出版8000余種圖書,商務印書館真正步入出版業的殿堂。
(1)根據材料一、二,說說商務印書館先后從事的業務有何不同。
(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產生這一變化的原因及其帶來的影響。
12.讀一讀,議一議。
材料一 維新變法之際,慈禧太后對光緒皇帝說:“如果變法能讓國家變得富強,你就去做吧。我不干涉。”
材料二 維新人士被捕當天,慈禧太后怒斥光緒皇帝:“你怎么這么糊涂 !真是不肖啊!”
(1)由材料一、二可知,慈禧太后對待變法的態度前后有何不同
(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慈禧太后對維新變法的態度發生逆轉的原因。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江蘇巡撫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原函》
材料二 臣竊聞東西各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民共議一國之政治也,蓋自三權鼎立之說出,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人主尊為神圣,不受責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與千百萬之國會合為一體,國安得不強?
——康有為《請定立憲開國會折》
(1)材料一中李鴻章的言論代表了清政府內哪一派別的主張?說出一個該派別為“學習外國利器”而興辦的企業名稱。
(2)請對李鴻章所屬派別的努力作簡要評價。(至少答出兩點)
(3)材料二中康有為在探索中國富強之路的問題上與李鴻章有何異同?
(4)康有為的設想能否使中國富強?請舉出一例予以說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爭清軍戰敗,《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趁機擴大對中國的政治侵略與經濟掠奪。它們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進入資本輸出為主的階段。西方列強利用借款,修筑鐵路和開采礦山和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嚴重的危機。為挽救深重的民族危機,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了戊戌變法。故選擇C。
【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戊戌變法的了解。
2.【答案】B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維新變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維新變法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也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對中國人民的覺悟和進步起到了促進作用;民族資產階級初次登上政治舞臺,顯示了資產階級的力量;成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前奏;是先進的中國人為挽救民族危亡,救亡圖存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一次探索和努力。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維新變法的理解。
3.【答案】B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維新派主張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材料“速立憲法,改良政治”可知,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提出了改革政治的思想主張,即向國人介紹西方的政治制度,這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政治主張。故選擇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的識記。
4.【答案】C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科舉考試廢除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所以周恩來在童年的時候讀的是舊式私塾教育,長大后卻沒有參加科舉考試。故選擇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科舉考試廢除的了解。
5.【答案】D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張謇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通過題干材料中“實業救國”等可知他是張謇.《馬關條約》簽訂后,帝國主義在中國開礦設廠,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張謇深感要挽回中國的利益,必須發展本國的工商業,于是他提出了“實業救國”的口號,主動放棄高官厚祿,回鄉創辦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故選擇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張謇的了解。
6.【答案】C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公車上書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義憤填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人議和,請求變法.即“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所以,“公車上書”的發生與《馬關條約》簽訂的直接觸動有關。故選擇C。
【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公車上書的識記。
7.【答案】A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據“戊戌變法所傳播的西方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將統治中國人幾千年的封建思想打開了缺口”可知,這說明戊戌變法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為了救亡圖存,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戊戌變法,其主張是變法圖強,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故選擇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戊戌變法影響的識記。
8.【答案】D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最能鮮明地揭示“凝聚了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這種文化基因的是譚嗣同成為“變法流血第一人”,譚嗣同,湖南瀏陽人。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異常不滿,即努力提倡新學,呼號變法,開湖南全省維新風氣之先。1898年,創建南學會,主辦《湘報》,積極宣傳變法,成為維新運動的激進派。9月21日,政變遂起。9月25日被捕,9月28日與林旭等5人同時被害。臨刑絕命詞為“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留有名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表現了湖南人敢為天下先的英雄氣概。故選擇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戊戌變法的識記。
9.【答案】D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1898年6月到9月,光緒帝按維新派意圖,發布了一系列變法令,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軍隊等.D項廢除科舉制是在1905年,不屬于戊戌變法的內容。故選擇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戊戌變法的識記。
10.【答案】B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隨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加強,科舉制也達到頂峰,科舉考試局限于四書五經和八股文。近代以來,隨著新思潮和西學的興起,逐漸出現了新式學堂和新的教育教學內容,新式學堂中近代化內容不斷加強,使科舉制度越來越不適應形式的需要。在這種形勢下,傳統教育模式的嚴重弊病便成為了社會關注度焦點之一。科舉制度以讀書做官或求取功名為主要目的,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了,統治階級也越來越感到難以選拔到合適的人才,特別是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開展后,教育目的、內容、教學方式的變化都要求考試制度必須與之相適應,清政府為了加強自身的統治,緩和社會矛盾,最終于1905年被迫宣布廢除科舉考試制度。故選擇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清政府廢除科舉制的理解。
11.【答案】(1)印刷業,出版業。
(2)原因:當時國家處于內憂外患之中,社會十分動蕩,商務印書館意圖通過圖書出版發行,宣傳救國思想。影響:為開啟民智、普及知識、傳播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商務印書館開辦之初主要從事印刷業,后來主要從事出版業。
(2)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當時國家處于內憂外患之中,社會十分動蕩,商務印書館意圖通過圖書出版發行,宣傳救國思想。商務印書館在近代史上為開啟民智、普及知識、傳播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2.【答案】(1)默認的態度和反對的態度。
(2)維新變法運動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裁并機構,裁汰舊員,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利益。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一可知,慈禧太后對待變法是持默認態度的;分析材料二可知,慈禧太后對待變法是持反對態度的。
(2)本題考查的是維新變法運動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慈禧太后對維新變法的態度發生逆轉的原因是維新變法運動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裁并機構,裁汰舊員,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利益。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維新變法運動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3.【答案】(1)洋務派: 安慶內軍械所、福州船種局或江南制造總局。
(2)洋物運動引進了機器,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 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啟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為民族自強作了努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3)同: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不同;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技術外.更要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4)不能,戊戌變法的失敗說明資產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的相關史實。本題是基礎題。李鴻章的言論代表了洋務派主張。“學習外國利器”而興辦的企業與安慶內軍械所、福州船種局或江南制造總局等。洋物運動引進了機器,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 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啟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為民族自強作了努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康有為在探索中國富強之路的問題上與李鴻章相同點是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不同點是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技術外.更要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康有為的設想不能使中國富強。戊戌變法的失敗說明資產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點評】掌握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的相關史實。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潢川县| 博罗县| 玉林市| 佛山市| 淳安县| 冷水江市| 汕头市| 会同县| 吉安县| 黑龙江省| 锡林郭勒盟| 蓝山县| 左权县| 合阳县| 六安市| 那曲县| 太仓市| 封丘县| 鄯善县| 霍城县| 阳东县| 西城区| 三明市| 侯马市| 吐鲁番市| 亚东县| 万州区| 靖宇县| 大名县| 田林县| 兰溪市| 泸西县| 兴安盟| 冷水江市| 通州区| 时尚| 关岭| 牙克石市| 神池县| 丹凤县| 鄂州市|